《天才的基因》由戴维·申克所著,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别再拿基因当借口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天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后天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先天的遗传基因。于是,我们常听到一些话,比如:“他一定很有天分”、“他一定有优良的基因”、“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能力”、“他是天生的画家”,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文化把天赋当成事关遗传的稀缺资源。不然,还有什么能造就伟人与庸才,如篮球飞人乔丹、美国总统克林顿、音乐大师贝多芬,还有你?
现在,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人生成就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上存在着开关,由后天环境决定它的开关是打开还是闭合。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的遗传基因之间一直在相互作用着,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或多或少又可以为我们所控制。
所以,别再拿基因当借口了,我们的能力不是硬邦邦地封存在基因中,而是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即使成年后仍是如此。
你还在迷信智力测验吗?你还坚持认为贝多芬生来就是天才,而你注定平凡一生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上了“基因决定论”的当了!神童、音乐家、艺术家、运动明星是万众瞩目的“天才”,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他们身上的出众天赋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上天只将这种神秘的礼物赐给了极少数的幸运儿。《天才的基因》中作者戴维·申克所著,讲述了很多关于天才的故事,读后你会发现,达?芬奇、贝多芬、乔丹等有着杰出成绩的人无一不曾刻苦磨练自己的技巧,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懂得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被告知“你一定很用功”的斯坦福大学学生,比被告知“你一定很聪明”的学生,学业成绩更优秀。所以,相比先天,后天的环境、教育方法、个人的努力对“成就天才”而言更关键!
忘掉基因是一成不变的“蓝图”吧,别再以为天赋是上天送给人们的“礼物”。《天才的基因》综合认知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儿童发展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的新观点。找到成功的激情,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失败,不断努力,延迟享受,拒绝自满,将体内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你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人生。
引 言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VII
第一部分
天赋的秘密,你了解多少?
第1章 我们眼中的天才:基因究竟有多重要? 3
钟形曲线与豌豆实验:基因决定一切 5
你眼睛的颜色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7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9
成长的环境与方式对个体的成功更关键 14
第2章 其实,我们可以更聪明 21
智力测试的分数,什么也说明不了 23
改善智力,我们大有可为 28
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30
智力是动态的,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34
第3章 天才的背后是长达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 37
经过练习,你也能成为记忆大师 38
莫扎特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刻苦练就的? 42
10年时间与10 000个小时的练习 48
第4章 男人的忠诚度真的是由撒谎基因决定的吗? 55
杰出人士的技能可能在克隆体身上重现吗? 57
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詹姆斯 58
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非常相似,有的却大不相同? 62
第5章 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却未必是成功人士 67
为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 69
是什么阻止了神童成长为成功人士? 73
“你一定很聪明”与“你一定很用功” 77
第6章 心态决定成就:黑人为什么更擅长田径运动? 81
牙买加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的“秘密武器” 83
追求成功的文化与心态孕育出成功的人 87
第二部分 培养非凡成就
第7章 找到开启天赋宝库的金钥匙 95
发掘你的动力 101
做最严厉的自我批评者 102
注意负面因素 103
了解你的极限,然后忘掉它 104
延迟满足,拒绝自满 105
设定心目中的英雄 106
寻觅良师 107
第8章 引领孩子迈向成功人生的四个阶梯 109
相信孩子潜能无限 116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坚定的支持 118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制力 119
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失败 122
第9章 营造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鼓励因材施教 123
每种天赋都必然来自于竞争 125
没有差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 130
第10章 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133
生活模式可以改变遗传基因 135
我们的个人行为会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吗? 138
后.记 潜能要靠自己发掘 141
附.录 143
致.谢 245
贝特森解释道:“基因里所储存的信息是关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顺序,这就是事情的全部。它们不会对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进行编码,当然也不会对特定的行为方式进行编码。”
他认为,基因距离性状形成过程还差好几个阶段。如果有人被一把史密斯威森手枪打死,没有人会怪罪拉着风箱将铁矿石冶炼为生铁的那个人,尽管生铁会被冶炼成精钢,最后锻造出凶手手中的手枪。同样,基因也不是视力好坏、大腿长短、个性怡人或偏执的确切根源。尽管,基因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因里的信息被细胞中的其他成员转译,并且要受到许多来自于细胞外的信号的影响。某种类型的蛋白质由此形成,进而成为其他细胞或组织,最后使我们成为“我们”。基因和性状之间差异的多少取决于性状的复杂程度。性状越是复杂,基因的直接指令作用越小。
身高可以较为明显地揭示出基因一环境动态体系。绝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认为身高由基因直接决定。实际的情况远比这有趣。一个醒目的案例出现在1957年,这个案例呈现出将成长看做动态过程的全新理解。那一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威廉姆·沃尔特·格罗伊利希同时对在加利福尼亚和日本长大的小孩的身高进行了对比性测量。结果显示,在加利福尼亚长大的小孩,由于有较好的营养和医疗保障,身高竟然比在日本长大的小孩平均高出27.7厘米。同样的基因库,不同的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身高差距。格罗伊利希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却是基因如何工作的一个绝佳例证:身体和相貌并非事先决定,而是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作用,从而产生一个随机的、独特的结果。
事实证明,形形色色的环境因素会影响身高基因的发挥,例如,某一次的腹泻或麻疹,或某一种营养元素的缺失。在21世纪的西方文化中,我们倾向于认为每一代人,在身高上都有一个自然进化的趋势,殊不知人类的身高在饮食、气候和疾病的长期影响之下会大幅波动。更令人吃惊的是,研究身高的专家已经确认,只有极少种群在生物结构上比其他种群高大或矮小。当然,这一基本规则也有一些例外,《纽约客》专栏作家伯克哈特·比尔格总结道:“总体来说,任何种群都可以长得与其他种群一样高大……墨西哥人应该高大苗条。但他们经常受到不良饮食和疾病的困扰,以至于我们错认为他们生来就这么瘦小。”
生来瘦小、生来睿智、生来通晓音律、生来擅长打篮球,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但是,当你解开了基因的神秘面纱后,通常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P13-14
棒球天才特德·威廉姆斯是一个万里挑一的击球手,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具天赋的击球手。“我清楚地记得从夏伊布公园球场的看台上看他打出本垒打的情形。”约翰·厄普代克在1960年的《纽约客》中这样写道。“球从一垒手的头顶呼啸而过,凌空画出一道漂亮弧线,越过围栏后,势头仍旧未减。没有人能打出这种高水平的本垒打。”
在大众的心目中,威廉姆斯几乎是人中之神,他那无与伦比的手眼协调性、超常的肌肉力量,以及异常敏锐的运动直觉,无不诠释着他是一个具有非凡运动天赋的“超人”。“特德就是有那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位列名人堂的二垒手博比·多尔说道,“威廉姆斯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在其他方面,据说威廉姆斯有激光般精准的视力,他能够在球离开投手的手指的一瞬间判断出球的旋转方式,并且能精确地计算出球能够逃离投手板的位置。“特德·威廉姆斯对球的观察力要高于世上任何一个人。”泰·科布说。
但是,威廉姆斯却将这些溢美之词中提到的与生俱来的天赋说成是“一堆鬼话”。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有的成绩不过是比赛投入的结果。“要想具备那种能力,除了练习、练习、练习之外,别无其他。”他解释道。“我能读懂球的原因是我总是很专注……这是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与超视力毫无干系。”
可能吗?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仅仅通过刻苦训练就能达到动人心魄的境界吗?谁都承认练习和努力的价值,但是,努力果真能将出局者或笨拙投手的僵硬动作转化为老虎·伍兹的成猛一击或迈克尔·乔丹的空中芭蕾吗?经过充实的大脑,能产-生如爱因斯坦或马蒂斯那样广泛的好奇心和独到的眼光吗?平常的方法和基因能产生伟大的业绩吗?
人们普遍不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而其余人则没有;天赋和高智商犹如稀缺的精华,遍布于人类的基因库中;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发现它们并进行打磨,还要容忍它的局限性。
但是,没有人告诉特德·威廉姆斯他的天赋会脱颖而出。孩童时代,他就不愿看到自己的天赋被人催发,就像沐浴在阳光中的花朵。他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那就是成为最优秀的击球手。他用残酷而又不乏合理性的方式追逐着目标。“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对着球猛击,”他的一个儿时朋友回忆道,“他总是手不离棒,棒不离手。当准备做某些事时,他就会付诸实践并知道原因。”
在圣迭戈的旧北部公园场地,距离他儿时住处两座公寓远的地方,朋友们回忆起威廉姆斯每天只要睁开眼就在击球,年复一年。他们讲述了威廉姆斯奋力击球直至球皮被击破的情形,以及连续几个小时挥舞着已经破损的球棒,直至手指起泡、鲜血涂腕的情形。有一个劳工阶层的小孩没有零花钱,威廉姆斯为了能连续击球,出钱雇用这个小孩为他捡球,而佣金则是他的中午伙食费。从六七岁开始,他便没日没夜地在北部公园场地挥舞球棒,直到夜色阑珊,华灯初上,他才会悻悻回家,睡觉前仍要拿着一卷报纸对着镜子练习击球动作。第二天,又是同样的一个过程。朋友们说他上学只是为了能在校队中打球。棒球赛季结束后,别的男孩都去踢足球或打篮球,威廉姆斯依旧围着棒球打转。当别的男孩开始与女孩约会时,威廉姆斯仍是一如既往地在北部公园场地里挥汗如雨。为了增强视力,他上街时会睁一只眼,挡一只眼,走一段,换一换。他甚至不去电影院,因为他听说看电影对视力有影响。“什么都不能阻止我成为理想中的击球手。”威廉姆斯后来回忆道。“回想起来……,当时就像励志书中讲的那般投入。”
换句话讲,他为目标狂热、心无旁骛地努力,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在心中确立了一个目标,并紧迫不舍。”他的高中教练沃斯-考德威尔说道。
对特德·威廉姆斯而言,伟大不是等待取得的东西,而是等待开发的过程。
进入职业棒球队后,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并没有改变。在威廉姆斯效力于小职业球队联盟圣迭戈教士队的第一个赛季里,弗兰克·谢伦巴克教练注意到他的这位新募队员总是早晨第一个开始训练,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练习场地。更有趣的是,每次比赛结束后,威廉姆斯总会向教练讨要用过的球。
“你拿这些球做什么?”有一天,谢伦巴克教练终于忍不住问威廉姆斯。“卖给社区的小孩吗?”
“不,先生。”成廉姆斯答道。“晚饭后,我要用它们进行额外的训练。”
谢伦巴克深知一个完整训练日的艰苦,因此根本无法相信。他后来回忆道,“出于怀疑和好奇,晚饭后,我开车绕着威廉姆斯的住区转了一圈。他家附近有一个运动场,当然,我看见那小子将那两个用过的球打得满场乱飞。我看见特德正站在一块用做本垒板区的石头附近,一个小孩正在向他投球,另有6个孩子四处捡他打出的球。我当天给他的那个球上的缝线已经脱落。”
即便是在职业球队中,成廉姆斯的训练强度也远远超出常规,以至于经常会因比赛结束而不快。“他曾不厌其烦地与队友和对手探讨击球技术。”传记作家詹姆斯·普赖姆和比尔·诺林写道。“他四处寻访那些伟大的击球手——霍恩斯比、科布等,并屡次向他们讨教技术。”
他以同样的劲头研究投手。“投手习惯于指出击球手的弱点。”与威廉姆斯同在教士队效力的锡德里克·德斯特说道:“威廉姆斯从来不那样,投手挑不出特德的毛病,特德却能指出他们的不足。”第一次看到托尼·弗雷塔斯投球时,那时我们都并肩坐在长凳上,特德说:“这个家伙不会给我一个我能击中的快球。他会浪费这个快球,让我击出弧球。他将落下比分,随后会扔给我一个曲球。”事情的发展正如特德所料。
经过在北部公园场地10年不懈的努力,以及在小职业球队联盟磨炼4年之后,1939年,威廉姆斯以一个大牌击球手的身份正式加盟大职业球队联盟,并使球技日臻完美。1941年,在他效力于波士顿红袜队的第三个赛季里,他成为他所在的时代的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在一个赛季里打出400个本垒打的大联盟球员。
在随后的1942年,成廉姆斯以飞行员的身份应征进入海军。检测显示他的视力非常出色,但还在人类的正常视力范围之内。
在20世纪的一些小提琴演奏家身上,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相比过去几个世纪,他们进步的速度超越前人。
我们知道这一点是由于我们固定的基准,就像愉快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巴赫《第二号D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那是长达14分钟难以演奏的小提琴作品。这两首作品在18世纪被认为是很难演奏的,但现在许多小提琴学生不仅常常演奏,并能演奏得很好。
这怎么可能呢?跑步者和游泳者何以如此之快,棋类玩家和网球运动员的技艺何以如此娴熟?如果人类能像果蝇一样,每一代的繁殖仅需11天,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此写入遗传学和快速进化,但进化和基因的运行方式并不是这样的。
这里有一个一语中的的解释,但它对家庭生活和社会而言却不无激进。话是这样说的:有些人因训练而变得比以前更坚强、更灵巧。我们擅长某些事情,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天赋不是等待取得的东西,只是等待开发的过程。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习惯的看待天赋的方式。对于类似的说法,如“他一定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优良的基因”、“与生俱来的能力”、“天生的跑步健将/神射手/演说家/画家”,我们的文化将天赋视做稀少的基因资源,你或有或没有的东西。智商或诸如此类的测试支撑了这一观点,学校还据此开设了课程。记者和许多科学家,始终如一地证实这一点。基因天赋图已经成为我们所理解的人性的中心部分。我们从DNA和进化中学到的东西支撑了这一观点:基因使我们成为自己的蓝图。不同的基因造就了具有不同能力的不同的人。世上何以出现形形色色的个人,如迈克尔·乔丹、比尔·克林顿、奥兹·奥斯伯恩,以及你?
但是,基因天赋的整个观念都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在误导和误解的小溪之上可怜地漂流了几十年。近年来,大量科学证据浮出水面,提出了一幅全新的图表:天赋并不稀少,潜藏的天赋还有很多。据此观点,人类的天赋和智慧并不像矿物燃料那样短缺,而是像风能一样充裕。问题不在于我们缺乏基因,而在于我们尚不能充分发现现有的基因。
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基因没有显著的区别,从而造成优势和劣势。差异当然存在,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新科学认为,我们中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极限;新科学认为我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着手挖掘科学家所谓的“未开发的潜能”。新科学同时还为人类呈现出宏大的乐观精神。“我们无法得知存在着多少无法实现的基因潜能。”康奈尔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斯蒂芬·塞西这样写道。由此可知,次等基因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多数差等生很可能不是自身DNA的囚徒,而是还没有开发自身的真正潜能。
新的图表并非简单地宣告了从“先天”到“后天”的转向,相反,它揭示了“先天和后天”何以成为明日黄花,同时唤醒了我们对自己何以成为自己的重新思考。因此,本书从一个对基因工作机理的全新阐述开始,随后详细考量了天赋与智商的新基石,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体,于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发过程便呼之欲出了,我们虽然无法完全将其掌控于心,但我们可以影响个人、家庭,以及激发天赋的社会。虽然我们满怀希望,但是新的图表也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我们仍需努力克服。
教人对号入座是非常愚蠢的,也并非本书的目的。然而,新科学告诉我们,将平庸视做大脑的自产之物同样是愚蠢的,还没有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便认为自己知道了真实的极限,同样也是愚蠢的。我们的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它们是柔性的、可塑的,即便成年也是如此。只要你足够虚心,满怀希望并拥有非凡的决心,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