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机动化带来的困惑
1.2 机动化时代研究步行问题的必要性
1.2.1 历史发展回顾
1.2.2 我国的现实状况
1.3 步行化与机动化概念辨析
1.3.1 步行化
1.3.2 机动化
1.4 从城市设计视角研究步行化
2 城市步行化的历史发展
2.1 交通模式的历史变革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2.2 步行在西方城市中的地位演化过程
2.2.1 传统步行城市
2.2.2 汽车时代步行被排斥
2.2.3 后汽车时代对步行的回归
2.3 人车关系的演变过程
2.3.1 人车混行
2.3.2 人车分离
2.3.3 人车共存
2.4 对20世纪步行化运动的回顾及思考
2.4.1 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反思
2.4.2 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引发对小汽车的反思
2.4.3 城市复兴与步行化
本章小结
3 步行化相关理论
3.1 步行的基础理论
3.1.1 步行的基本特征
3.1.2 步行的功能
3.1.3 步行的空间要求
3.1.4 步行行为
3.2 人车关系理论
3.2.1 人车分离理论
3.2.2 人车共存理论
3.3 TOD理论
3.3.1 TOD概念
3.3.2 TOD与城市步行化
3.3.3 TOD促进城市步行化的典型案例
3.4 “步行城市”的理念
3.4.1 J.H.Crawford真真步行城市”理想
3.4.2 人类对步行城市的追求
本章小结
4 当代城市步行化特征——步行化与机动交通和谐整合
4.1 步行化需要机动交通支持
4.1.1 交通机动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1.2 城市步行化需要交通机动化
4.2 步行化与机动交通和谐整合
4.2.1 步行与机动交通的矛盾与关联
4.2.2 步行与机动交通的和谐互补
4.2.3 步行与机动交通和谐整合模式
本章小结
5 步行化空间类型
5.1 地面步行街
5.1.1 空间特征
5.1.2 平面形态与布局
5.1.3 分类
5.1.4 交通服务
5.2 地下步行街
5.2.1 空间构成与特征
5.2.2 类型
5.2.3 发展动向
5.3 空中步行街
5.3.1 作用
5.3.2 空间组合方式
5.4 城市广场
5.4.1 广场的物质要素
5.4.2 广场与人的活动
5.4.3 广场与城市交通
5.5 人行道
5.5.1 合适的宽度
5.5.2 设施
5.6 步行桥
5.7 宁静措施的街道
本章小结
6 步行化空间发展趋势
6.1 步行空间室内化趋势
6.1.1 起源与演变
6.1.2 城市空间室內化
6.1.3 建筑空间城市化
6.2 步行空间立体化趋势
6.2.1 起因及发展
6.2.2 立体广场
6.2.3 立体步行系统
6.3 步行空间枢纽化趋势
6.3.1 形成及发展
6.3.2 枢纽型步行系统特征
6.3.3 典型案例分析
6.4 步行空间网络化趋势
6.4.1 起因及发展
6.4.2 类型
6.4.3 典型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7 我国城市步行化的发展策略
7.1 我国城市步行化的发展现状
7.1.1 步行交通不受重视
7.1.2 步行活动空间质量欠佳
7.1.3 步行与机动交通和谐度较低
7.2 我国城市步行化的发展策略
7.2.1 建立和发展多模式的城市步行体系
7.2.2 积极运用立体基面推行步行化发展
7.2.3 提高步行空间建设的综合效益
7.2.4 结合地铁站发展地下街
7.2.5 推行步行化与机动交通的互动
7.2.6 发展城市综合体,完善城市步行系统
7.2.7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推进步行化建设
本章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