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六卷是董桥1995至1997年在《明报》的专栏文字。这六卷本依内容分集,於每篇文末加上原来写作的日期。
作者说他相信语言文字与时并进。新词汇、新句法反映新事物、新情景,只要自成合理的新意,当可丰富语文的内涵;相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承载文化之余,往往也会倾覆文化。文化认识的深浅雅俗,决定语文境界之高下清浊。本书是第2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华沉浮录(2)(精) |
分类 | |
作者 | 董桥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华沉浮录》六卷是董桥1995至1997年在《明报》的专栏文字。这六卷本依内容分集,於每篇文末加上原来写作的日期。 作者说他相信语言文字与时并进。新词汇、新句法反映新事物、新情景,只要自成合理的新意,当可丰富语文的内涵;相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承载文化之余,往往也会倾覆文化。文化认识的深浅雅俗,决定语文境界之高下清浊。本书是第2卷。 内容推荐 董桥的文字,蕴藉有致,短短的小品,却有悠长的回味,炎炎夏日之中,简直有清心的妙用。六卷本《英华沉浮录》设计精致,有醇厚之感,与董桥的文字相得益彰。 《英华沉浮录》的文章曾引起香港朝野的注意,连上海的报纸也在陆续选刊。作者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文稿。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本书是第2卷。 目录 “浪子和尚耳!” 语言学家写《劝菜》 温庭筠的美人在做什么? “两株枣树的况味” 夜阑书房丛话 文字因“受众”而变 悼念没有风景的书店 “国王死了,王妃也死了” 喝了饮料漫天艳阳 董先生,该读几本闲书了 “纯呆的境界” 《宋家皇朝》随读随钞 读《知识分子的乳房》 无聊读书杂录 文章四忌四取 说话的艺术 杏花春雨科学 托尔斯泰的淋病 为红袖文化招魂 小资产阶级游园遗梦 鬓云中的学术 刘再复的赤脚兰花 “为建华世兄厚勉之” 毛孟静在乎.我也在乎 “我怎么能早说呢?” 读书人的礼数 连周南也称赞饶教授 一部新编的钱锺书散文 Quotable Quotes 未能忘情说辈分 《陋室铭》是谁写的? 胡同的名字叫百花深处 想起《水浒》里的粉子 “井里,一直有水” 句句道着今日事 《中国文学史》的风波 花瓣都睡着了 文章靠别人补遗 夏志清改张爱玲的英文 红了文化,绿了文明 等待追忆 历史原该是喜剧 还是蓝袜子可爱 半中半西斋杂记 是练习曲,没别的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读陈布雷的联想 信,是有缘的 和尚头顶不烫香疤 一肚皮不合时宜 百花里浮想 种豆得瓜 故园那株白玉兰 姓董的 阅微志异 点亮案头一盏明灯 二十八袋面粉的惆怅 但愿千家万户都养花 一捧雪 Regarding Henry的联想 偏偏要脱节的 我们看电影去! 读金性尧史评漫兴 杜德桥这位英国教授 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 留住沙龙的落地长窗 狐媚偏能哄人 石头里的《燕山诗话》 竹林的精神面貌 博览一夜书 “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 纸上美女与街上卫蚧 追忆香烟缭绕的三保洞 “老先生高论极是!” 重访万竹楼 答忆园主人 额上大书:“招租” “吴晗这个人怎么样?” 送孩子去上学深造 爱闲说 给《雅舍小品》增肥 《英华沉浮录》跋语 试读章节 (一) 有一些题材很想写,想了好几次都写不成。不是不敢写,是没有把握写得好。最近读到中国大陆瓜田写的《王了一的幽默:渊博学者的睿智戏笔》,有意思。王了一是主力,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学教材《古代汉语》的主编。我拉拉杂杂读过王老先生不少书和文章,瓜田文中所引四十年代写的《劝菜》一篇却没有读过。瓜田虽只引了片断,竞也妙不可言了。王力说:“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 (二) 我向来主张用筷子吃饭必须严格划清界限,授受不亲,免得相濡以沫,一餐饭跟太多人法式亲嘴,曲终人散之后,徒生失节之恨!我这份恐惧感与生俱来,明明知道有违中国文化的和气精神,毕竟始终英勇不起来。我实在不好意思说,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宣诸笔墨,生怕亵渎了世代相传的美德。没想到王老先生替我写了,读来仿佛他乡遇故知,不亦快哉!他说:“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坦白说,我情愿不长见识,不去开这个眼界了。 (三) 王力笔下的好戏还在后头:“我未坐席就留意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唾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碟子里。”这一来,王老先生没有理由不慷慨就义了,陪着笑脸吞下那一块变了味的炒山鸡片。 “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他说。我试过努力说服我自己,到头来依然不能接受王力下的这个结论:我决定不去继承那样的国粹,坚决主张替国粹整容,饭桌上备公筷和调羹拿菜劝菜,用勺子汤瓢舀汤敬客。但是我还是觉得王老先生这篇小品写得实在好。他们那一代文人都练得一手绝艺,一枝椽笔在文字的堂奥上“冲进冲出”,不沾一丝蜘蛛网,永远干净潇洒,像《雅舍小品》。P5-8 后记 (一) 写了两年,《英华沉浮录》终于写到最后的一篇了。明报出版社已经出了八卷单行本,手头存稿正好还可以凑成第九和第十卷。十卷小书,聊作这两年来业余写作的纪录,不算多,不算少。我写文章又慢又费神,每星期五篇,起初五六百字一篇,后来成了一千多字,又要保持不脱稿,难免更觉辛苦。一九九八年转换工作,顺便让这支吃力的笔休息一下,想必合理。笔也是肉做的,像人,会累。 《英华沉浮录》是以语文为基石的文化小专栏,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而识高,采博而鉴细,小题文章也能透人神窍。结果当然是办不到了。都说语文水平普遍降低,我也的确天天看到许许多多虚弱失调的文字,自己于是加倍努力写得认真一点,希望文字多两分血色,少三分苍白。学问无涯,人生无师,那是相当可怕的处境;这两年里,我常常怀念我的老师。袁中郎说过一则故事:昔有书生携一仆人太行山,仆见道上碑字,误读为“太形山”。书生笑说:“杭也,非形也。”仆固执不信。两人于是决定等路上遇见识者请教,谁输了罚一贯钱。行数里,见一学究授童子书。书生上前发问,并且说明两人打赌的事。学究说:“太形才对!”仆大叫大笑,书生拿钱付给他。走了数十步,书生越想越不服气,转身再找学究说:“向为公解事者,何错谬如是?”学究曰:“宁可负使公失一贯钱,教他俗子终生不识太行山。”袁中郎说,“此语极有会。”我没想到读书可以读到这样势利,这样狡黠,故意要那仆从一错到底。知识人的心胸沦落到这样狭窄的景况,也真败兴。 (二) 我的好几位老师都辞世了。人到中年,我还侥幸结识了三两位愿意教导我做人治学的长辈,实在可喜。此外,这么多年来,我的确也读过很多很多好书,那些书自然也就成了我的老师。世事多变,价值多元;文章有道,文人有心;这期间,是非黑白、人世出世的牵扯始终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课题。吴雨僧先生说他两足分踏在两匹并驰的马背上,两手分握两匹马之缰,硬要使之并肩同进:“不从理想,但计功利,人世积极活动,以图事功,此一道也。又或怀抱理想,则目观事势之艰难,怡然退隐,但顾一身,寄情于文章艺术,以自娱悦,而有专门之成就或佳妙之著作,此又一道也。”这两匹马的确常常背驰冲突,很难并行,而吴先生竟不甘罢休:“心爱中国旧日礼教道德之理想,而又思以西方积极活动之新方法维持并发展此理想,遂不得不重效率,又不得不计成绩,不得不谋事功。”吴雨僧清楚知道万一“吾力不继,握缰不紧,二马分道而奔,则宓将受车裂之刑矣”,所以,“此宓生之悲剧也。”我没有吴雨僧百分之一的学问,却不难体会吴雨僧二马之喻的困惑,两年来所写的《英华沉浮录》,自然也就处处流露出浅薄的疑窦和深沉的偏执了。我始终无意掩饰这一层不足之过,正如我从来无意掩饰我心中的两匹马。学问原是这样进步的。我会非常怀念这两年来灯下沉浮的苦况。 (1997年12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