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亮主编的《心的驱动》内容介绍: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的驱动/世界华人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宋晓亮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晓亮主编的《心的驱动》内容介绍: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内容推荐 宋晓亮主编的《心的驱动》内容介绍:世上有一种“作家”,是生活“逼”她非要成为“作家”。她如果不写,对不起那“生活”,对不起那“时代”,对不起自己饱经忧患的血肉之躯。她,需要喷发,需要为春秋作证,需要把揉碎的生命在文字里锻造风华。就这样,一个从山东文登走出的女子,从碾作尘泥的暗香中站起,在北美文坛的陡峭悬崖上步步攀登,她,在野火燎原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终于走到了我们面前,她,就是《心的驱动》的作者——宋晓亮! 目录 亲情篇 失去母亲的季节 父亲为何长寿 再回故乡不见爹 鞋口儿“文化” 用文字让舅舅活过来 缅怀恩师李慕良 属虎的四姐 告慰《龙魂》 俩人一天过生日 感恩节时写外甥 亲情让我笔耕不辍 生活好转真明显,一人一张大胖脸 不甜不强扭 儿子的故事 欢乐的贫穷是美事 留住真实 友情篇 纪念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 《延安颂》·郑律成 毛主席的俄文翻译一李越然叔叔 铁哥们儿 含泪的笑 她从五岁走来 留住感动 最后一封信 真情摆在地摊上 看人拥抱 熟人和朋友 面对“二华” 哪儿是娘家 深情淡淡 火红的回馈 到沙漠里去理解水的价值 秦川大地育“三琳” 情趣篇 感悟园丁 后院特写 吃花的小兔子 背影更漂亮 好战的小蜂鸟 让动物给欺负了 谁怕谁呀 种菜的说头 挽住夏天 绝对不歧视 嘿!超级碗 母亲节里写自己 妇女节的“反思” 自嘲篇 甩手大掌柜 奇笨是怎样炼成的 续写奇笨一二三 说说干净 急诊 劝我炒股 新版叶公好龙 我也行过贿 写作与捉“跳蚤” 社会篇 幸会美国医生 偷饼干的富婆儿 一嘴的冠冕堂皇 杀人见血的抑郁症 今昔大陆人 追忆谢晋导演 午夜铃响叹经济 路遇刺青人 感受男女平等 弄给丈夫看 本待将心托明月 文人“趣事”一二三 中文老师不好当 大地任你忙 越洋电话说什么 学者交流,交流啥? 接轨甚难 大爱无垠 夹在中美两国间 为何留在美国 我当“红娘” 谁害死了她? 牙齿美容 孟母三迁不全对 染发 名人栽跟头 为了面子丢面子 主流,非主流 出国,回国 因善良而快乐 后记 试读章节 36年前的霜寒枫红时,母亲撒手西去了。天地间没了老娘亲,心中的坚岩即大块大块地崩塌了…… 我是宋家的小不点儿。从能认出自己母亲的那天起,她就是个裹着小脚儿,盘着小纂儿,穿着褡襟衣服的老太太。懂事后,就怕母亲会离开我。稚嫩的心,被无形的恐惧罩压着,透不过气地焦闷着。我不敢对母亲说出心里话,怕提那个字——死。 母亲,走了!1971年5月5日清晨,在北京治病的她要回山东老家了。我扑到母亲的怀里,片刻间,那止不住的泪水,把她老人家刚换上的灰布褂洇湿了一大片。三姐夫使劲地扒开我的手:“火车快开了!”母亲扯起衣袖给我擦泪:“别哭坏了身子,又不是再也见不到妈妈了。”真的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母亲临终前昏迷了三天,在那弥留之际,母亲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当成了亮子。爹说,管他也叫亮子。母亲没能瞑目。爹告诉我:“你妈心里放不下你呀,亮子!” 母亲,盛夏为我摇草扇,严冬为我焐被窝儿;亮子都要离家进京了,母亲还用白面为我做儿时最喜欢的大燕儿背小燕儿……亮子未给母亲送终,那份压沉心魂的无奈,万言难书。 36个寒暑,近13000个夜与昼,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我的心时而酸楚,时而绞痛;但更多的时间,是想着母亲的微笑,念着母亲的语录,回味着母亲的待人接物。 吃苦遭罪是母亲那一代人的共同命运,用文字追记,就得几十万几百万了。在母亲的一辈子里,她经历了三次大磨难:父亲被日寇抓走,母亲用那一双虎口长小脚,撑起了全家的生机;大姐前夫猝然离世。法庭上,母亲抢过大姐夫曾用过的那瓶她给的药,一口吞下,并直言法官:“我若死了,就算给女婿偿命了,要是不死,还我个清白。”四姐因遭人威逼而投水自杀,母亲决心要与奸贼对簿公堂,然因双方势力悬殊而不了了之。这最后一桩,我亲眼目睹了。那种剜肉刮骨的痛,在我童真的心灵上留下了渗血的疤痕。 磨难的利爪并没抓走母亲的原本。她遮着千疮的背,掩着百孔的胸,奉献给家人,给亲朋,给世间的,仍是皱里蕴着坦荡,纹里含着慈祥的笑脸。 窗外的红叶在沙沙作响,它告诉我,母亲来了。 母亲在为大伯煎药,帮没了娘的勇宏絮棉袄,给上门讨饭的叫花子热年糕…… 母亲在喂鸡,在扫地,在择菜,在晒衣。母亲捧着一堆儿刚剥好的花生米,母亲端着一大碗冒着热气的疙瘩汤,母亲捏着半拉儿夹着虾皮的棒子面粑粑在等我放学回家…… 母亲,生命长河上的纤夫;母亲,终生不拿工资的勤杂工;母亲,见甜就让,见苦就抢;母亲,用那一双虎口长的小脚为儿蹬着世间路…… 艳丽的红叶间,映出了母亲的笑脸。就是这不走样儿的微笑,给我智慧,给我勇敢,给我越过沟坎、撑起生命支点的力量与信念。P3-4 序言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纵观全球,正是因为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一个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纳新,在交流与磨合中不断强大。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以北美为例,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代表作为张维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黄遵宪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华人美好的美国梦,后者表达的却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幻灭。到了20世纪初,人们认为庚子赔款中旅美小留学生容闳写的《西学东渐记》为最早的华语留学生文学。再后来,出现关于海外华工的文字记录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化名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称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题材的小说《黄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说林》杂志上,描写的是旅美女工的惨状。再后来,便有吴研人的《劫与灰》,写的是“卖猪仔”到国外又回到家乡的惨痛经历。以后人们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了许多用中文写下的诗文,成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五四”运动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但当时的国内文坛却已有相关的域外题材的优秀作品问世,如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说等等(20世纪40年代又有钱钟书写的《围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浪潮。当年留学欧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等,他们不仅在海外有精彩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叉。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粱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西方拿来的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构成现代文学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海外生涯及创作时于他们的意义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规模和声音。以北美地区为代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少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以旧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的“草根文学”也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的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以黄运基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创作,既与60年代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浪潮中所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离根的乡愁”有精神内涵上不同,也与后来8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学”逐渐成长壮大,尤以北美文坛阵容最为强大,被誉为是“美华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迭121.17万人,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经历和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扑入这全新的国度,其感觉之敏锐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辩精神。他们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衡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建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毫无疑问,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已经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上世纪90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闰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后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获甚丰。可以说散文随笔的创作在海外拥有着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群。由于海外生活天地的宽阔和情感的自由,抒写性灵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纷呈,作家们不拘泥在乡愁的怀恋和精神上的何去何从,而是在极其纵横深入的领域表达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的认知和探索。 这套《世界华人文库》,首批推选的作家以北美文坛为聚焦点。书目包括:王鼎钧、刘荒田、张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龙》;陈瑞琳编著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归去来兮》;宋晓亮的《心的驱动》;融融的《感恩情歌》;陈晚的《美国男女》;依娃的《我的乡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纽约手记》等,可说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现。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 曾几何时,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随着滚滚分流的炎黄子孙,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征。神州本土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市粗粝的文学主流,海峡对岸的文学创作,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的迅速丰富使作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着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移民作家竞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盎然生机。 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2010年7月10日于美国休斯教 后记 年初,北京一位好友来信要我出散文集和短篇小说集。她说:“在中国大陆很难看到像你这样的文字。你的文字应该留下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山东人的优点:说实话;缺点:说实话;特点:还是说实话。实话实说:在大陆生活时,秉笔著书,梦里都不曾出现过。移民美国后,稀里糊涂地迈上了写作之路的起因是看了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形象地说,影片中,胡玉音、秦书田申请登记和结婚的那一幕,就是生活中的我与我夫。不过,现实中我受的苦比她多。她在分娩时还敢把痛喊出来,可我,因小儿胎盘不正,我大出血1500毫升,人都疼得死过去了,愣是一声都没吭。当时,值班护士一会儿说我是盖世无双的大英雄,一会儿又说我可能是没长痛神经。我在心里说:我活得连牲口都不如。后来。我觉得自己在分娩时的“卓越”表现,该能破吉尼斯纪录了吧?在女人分娩这个项目上。 像我这样的人。就是用枪顶着太阳穴,也绝不会向任何权力、权利和势力租借自己的大脑。每每,秉笔伏案,不论是悲痛篇,逗哏篇,或是批判篇,都在接受着心的驱使,曼的托付。 定居美国24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基本上都留在了张张白纸上。用文字留下会说话的历史,算是不白来地球一遭啦,咱! 感谢文友陈瑞琳女士出面组稿,感谢李峰先生耗时费心为我编辑。感谢为文学付出的真文人,有你们真好! 2010年6月28日于美国印第安纳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