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畏而赢(奥巴马竞选团队的运作内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美)戴维·普洛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畏而赢》揭秘了奥巴马竞选团队,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他们是如何筹款,如何拉票的?他们是如何设计竞选战略,如何演讲的?他们是如何公关,如何应对危机的?他们是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赢得百万支持者信任的?

内容推荐

《无畏而赢》由奥巴马竞选团队灵魂人物,戴维·普洛夫权威亲述。

《无畏而赢》是唯一一本以局内人视角破解奥巴马竞选团队营销内幕的权威之作,作者戴维·普洛夫,是奥巴马最信任的团队经理。奥巴马曾称赞他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下我们选战团队的机制,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看看我们是怎么管理基层会议流程的……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本次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破解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带你重温奥巴马总统从筹备选战到胜利背后的营销故事。深入奥巴马营销团队利用黑莓手机、Facebook、Twitter推动社会化营销的每一个细节,破解路演、辩论的营销手段深入社区,得到百万民众拥护的秘密,再现互联网如何催生一个总统的神话!

目录

引言

第1章 抉择时刻

第2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3章 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第4章 希拉里的反击

第5章 重塑选战格局

第6章 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第7章 超级星期二,22个州一起开战

第8章 乐极生悲

第9章 最难熬的一场辩论

第10章 你死我活的初选鏖战终于结束了

第11章 奔向大选之路

第12章 史无前例的海外出访之旅

第13章 “副总统拜登,我决定了”

第14章 飓风“莎拉o佩林”,麦凯恩的新搭档

第15章 危机就是“契机”

第16章 与麦凯恩巅峰对决

第17章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赢了

第18章 结束,新的开始

第19章 我们相信变革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阿克塞尔1992年就认识奥巴马了,当时奥巴马正在芝加哥推动一个选民登记运动,而阿克塞尔则是芝加哥当地一颗冉冉上升的民主党政策咨询新星。虽然阿克塞尔从来没有为奥巴马提供过政治方面的服务,但此后那些年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并且培养了牢固的关系。他经常说奥巴马是他认识的人当中最聪明的,绝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

阿克塞尔和我是一家政治咨询事务所的合伙人。我们1994年相识,那时我在特拉华州操盘一场美国参议员竞选活动,他受聘担任我们的媒体顾问。他的事务所帮助制作电视和电台广告,还提供选举战略和信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我看来,阿克塞尔在政治顾问这个行当可谓特立独行。他不圆滑——事实上,他是圆滑这个词的反面典型。他和他当时的合伙人并没有一味承接太多竞选方面的业务,而是有选择地全神贯注于少数几件有价值的工作。阿克塞尔对自己的工作相当自豪,求质而不求量,而且他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并不唯华盛顿马首是瞻,这一点很吸引我。他还很有幽默感,更是以不修边幅、天性散漫“闻名江湖”。他也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

我们在特拉华州那场选举中吃了败仗——1994年,面对共和党掀起的滔天巨浪,民主党人几乎全军覆没,我们也未能幸免,但我认为阿克塞尔这次干得很出色,所以之后我们继续有联系。2001年他问我是否有兴趣作为合伙人加入他的事务所。这个提议对我很有吸引力:一方面我有兴趣学习一门新知识——广告制作,另一方面我很推崇这家事务所术业有专攻的路线。我答应加入,但是要在华盛顿而不是芝加哥总部工作。

这家事务所(2007年改名为AKP媒体事务所)在2002年年末开了一个会,讨论2003年和2004年的业务立项计划。会谈主要围绕2004年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空缺席位竞选。

民主党方面有两个主要参选人,一个是富商布莱尔·赫尔,他放言说要斥百万巨资竞选,另一个是州审计长丹·海因斯,他有州党团以及很多工会组织的支持,被公认为热门人选。两个候选人都曾就助选事宜咨询过我们,阿克塞尔也跟他们一一坐下来商谈过,为的是考量一下他们的情况。

但是在这次立项会议中阿克塞尔宣布,他不想给任何一位效力。相反,他认为我们应该给一位名叫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州参议员助选,尽管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没有政治根基,没有位高权重的人给他撑腰,可以说毫无胜算。而且那时候“9·11”事件才过去14个月,大部分人认为光凭他的名字就足以毁了他的候选资格。

“其他候选人中的某一位这次可能会赢,”阿克塞尔对我们说,“但巴拉克.奥巴马才是那种应该担任联邦参议员的人。他聪明、自律、通晓法律,而且致力于建立能够催人奋进的政治氛围。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效劳的人。”

“说白了,”一位同事总结道,“也就是说,我们要给一个没机会、没钱,而且名字还很滑稽的候选人效劳?”

“就像我常跟各位说的,”阿克塞尔不无调侃地说,“我是个很差劲的生意人。”

这事就这么定了。阿克塞尔之前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政治主笔记者,后转而涉足政界,此后历经全国各地的市长、参议员、国会议员选举事务。从操作角度而言,他被认为是伊利诺伊州民主党政治教父,在事务所有关伊利诺伊州业务的任何决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并没有太多地参与奥巴马2004年参议员竞选日常事务,当时我手上有其他项目要负责,但是我参加了一些会议,而且为他的初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后来他以极大优势赢得了初选,我又为他的普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

2003年春,应阿克塞尔要求,我第一次跟奥巴马碰面。我从华盛顿飞到芝加哥,然后三人在密歇根大道我人住的酒店吃了顿早餐。我在饭桌上的任务很简单说服奥巴马不能一面竞选联邦参议员,一面又自己做司机和调度员。作为一名“初生牛犊”,他的竞选活动需要克服以上问题,以及一系列有待纠正的问题: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打电话筹款;他不能与潜在的政治支持者足够有效地达成交易;他总是无法放手,让他的竞选工作人员去更多地掌控选举活动和他的生活事务。

“你必须放手,相信别人,”我告诉他,“你手下的人会不可避免地搞砸一些事情,但是任何竞选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都是时间,候选人的时间,也就是您的时间!你必须担当起候选人的角色,而不是把竞选活动负责人、调度员或是司机之类的角色硬扛在自己肩上。”

“我知道这个道理,”他说,“但这是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认为我比那些雇来的人更能做好竞选工作的一点一滴。我从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所学到的除此之外无它,所以我很难放手。但我会听你的话,试着做得更好一些。”

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奥巴马强大的自信力。早饭接下来的时光我们聊了聊竞选情况,我被他的睿智和轻松自如所打动,并且注意到他更乐意聊具体的政策而不是钩心斗角的政治。我还注意到他对于竞选战略的看法:他决心不依靠30秒的广告和隽语金句,而是依靠在伊利诺伊州掀起一场草根运动来赢得这场选举。但如今几乎没人用这种方式来搞政治了。也许阿克塞尔就是因此而心有所动,我想。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政治生活中——也极度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华盛顿。

但是,如果当时要我掂量掂量有没有可能三年半后我们会讨论巴拉克·奥巴马是否应该竞选总统,我根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彼时,美国仍在“9·11”事件的余波中震颤,共和党人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提出这种问题简直就是疯了。

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这个提议有了那么一丝可行性。政治角力场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势骤变,个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心所向。小布什总统是处处不受待见。伊拉克问题、经济问题、华盛顿的分裂,以及美国在全世界道德领袖地位的逐渐丧失,都让小布什和共和党的行情一落千丈。

结果,民主党在2006年国会选举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十二年来第一次赢下了众议院;而且还赢得了足够的参议院议席,再加上某个温和派的共和党参议员自动认输,民主党彻底控制了参议院,这是十二年来仅有的第二次。因此这次选举对于共和党来说可谓一败涂地。P7-9

后记

2012年,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又将鸣锣开战,而这本总结奥巴马上一场选战之成败得失的译作也正好选在这么一个敏感时刻面世了。恐怕会有读者心生疑问:一本姗姗来迟的书值得买、值得看吗?而作为译者的我,其实在翻译此书时,心中时不时冒出来的一个问题也是,这本书值得翻译吗?毕竟它讲述的不光是别人的家长里短,而且还是几年前的家长里短,难免给人隔靴搔痒、时过境迁,甚至刻舟求剑之感。尤其是美国总统选战也是一桩时效性极强的事情,往往只听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彼时人们想必都在忙着追逐最新的选情动态,讨论各位最新候选人的八卦是非以及一言一行,所谓选战依旧笑春风,还有人会在乎昨日人面何处去吗?好在我们有奥巴马这位前度刘郎今又来,他肯定依然是选战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他串起了这本书和这场新的选战,他让我们有了一个凭此书“听其言、观其行”的对比机会。甚至有些比较关心美国政治或者世界政治的人会产生一个比较邪恶的想法:这次他还能巧舌如簧吗?他还能Make the Change吗?

这种微妙的今昔对比感正是我们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所在。当然,这点并不在作者戴维‘普洛夫的考虑之中。作为操盘这场选战的主将,他是以一种“胜者为王”的角度来书写历史的。正如他在本书中所强调的,奥巴马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归根结底,在于他提出了正确的口号,在于他组织并发动了一场草根运动(Grassroots movement),而相对的,希拉里和麦凯恩都只能走中上层路线。美国政治历来是精英政治和金钱政治,尤其集中体现在总统竞选之中,而奥巴马似乎迎来了一场“庶民的胜利”。通过走群众路线,聚沙成塔、涓滴成海,奥巴马不仅在筹款上摆脱了财团的掣肘,并且取得了极大成功,更是在投票统计上一举刷新了多项纪录。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某些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奥巴马的这场胜利称为群众路线的胜利。也难怪一些右翼保守人士对奥巴马极尽批评责难之能事。奥巴马的这场胜利,是一场变革,甚至有革命的意味。他出身低微,是个混血儿,是个黑人,而且缺乏政治背景和经验,缺乏政治大佬的支持,但他抓住了机会,他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这在崇尚精英政治的美国也取得了成功。这是否说明美国政治有了微妙变化?这都有待我们通过2012年的选战继续观察。奥巴马还会走群众路线吗?他还能发动群众吗?他还能在筹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吗?

说到这场选战,另一个关键词恐怕就是Change(变革、改变)了,甚至可以说是第一关键词,充斥于奥巴马的讲话以及本书之中。然而当时就有人对此揶揄道:Change what?不过更进一步的追问都被淹没在了群众的巨大热情之中,也许因为群众太需要Change。毕竟当时正值经济危机高峰,华尔街一连串的丑闻、伊拉克战争泥潭、阿富汗战争泥潭、赤字居高不下等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对于小布什继而对于整个共和党继而对于美国精英政治感到失望。此时奥巴马适时地喊出了Change这个如雷贯耳的词,这就够了,人们在跟随他振臂高呼时恐怕没多少时间去考虑Change what。回过头来看,奥巴马实现了他承诺的Change吗?2010年民主党中期选举的失败也许是个否定的回答。

当然,也许原本就不该对选战口号过于较真。说到底,奥巴马的胜利是选战的胜利,是选战路线和战略的胜利,这也是本书要强调的。至于执政合格与否,这个问题将由即将拉开帷幕的下一场选举来回答。目前来看,显然奥巴马需要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不仅打好自己擅长的选战,同时需要更好地实现自己在上一场选战中所许下的承诺,这样才会更有底气,毕竟他的下一场选战不能再光靠群众路线和口号了。美国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得拿出点实际的东西来。

我想,这种对比感也正是读者阅读此书的乐趣所在。它让我们在感叹奥巴马昔日辉煌胜利的同时,不禁为他下一场选战捏了一把汗;它让我们看到了漂亮的选战口号与残酷的执政现实之间的落差;它让我们明白了一场选战仅仅是一场选战,它恐怕不能改变太多现实。

不过,仅从本书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为奥巴马鼓掌,为他的选战团队鼓掌。他们独辟蹊径、杀出重围,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书作者作为这场选战的亲历者和操盘者,以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奉献了此书,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场精彩选战的内幕故事。仅从这一点而言,这本书也值得您一看,而我本人也很荣幸能够翻译此书。

最后,我要感谢在翻译本书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他们是周克民、赵研、孙国明、高峰、周亚军、周小青、梁坤,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亲周立龙和母亲杨雪银,谢谢他们在我埋首翻译此书时对我的照顾。

书评(媒体评论)

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所有这些事情都难以置信地复杂,而且我们必须白手起家……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巴拉克·奥巴马

奥巴马总统高级顾问,2012年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普洛夫是一位无名英雄,他对于选战程序有着无与伦比的理解,这一切已经被证明是制胜的关键。

——戴维·阿克塞尔罗德

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让读者仿佛亲临针锋相对的选战现场……这是一部详尽、令人深思而值得借鉴的历史记录。

——《纽约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