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旷代才女(李清照)/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家新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慧文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喜欢李清照的作品吗?想了解李清照这个人吗?她是爽朗多情的青春少女,也是才气横溢的文坛女杰,是甘守平淡心境高雅的贤能妻子,动荡中奔波流离的老妇人。她一生中变换着不同的生活角色,“绿肥红瘦”的千古佳句,“作人杰”“为鬼雄”的豪情壮语,“忘了除非醉”的浓重情感,“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厚载,她成就了一代最具声望的女词人。

本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文学家李清照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丛书所选入的“十大家”——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顶级人物,人品称精英,作品成经典。编著者尽量吸收学者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广大读者输送新知识、新观念。本套书的性质为传记作品,以坚持历史真实性为原则,又照顾可读性,适当运用一定的文学笔法,使人物“活”起来。编著者行文“大节不亏,小节不拘”,根据传主原有的资料,在努力再现其原貌的前提,尽量增加形象性、可感性,使作品既有益,又耐读。

目录

一、百脉泉边一奇葩

二、寻山问水蕴诗情

三、词坛初露尖尖角

四、诗胆过人动京城

五、天作之合结良缘

六、文物绝痴喜与忧

七、上诗救父情急切

八、伤心人似黄花瘦

九、斜风细雨怨长门

十、归来堂内易安居

十一、一篇《词论》压须眉

十二、东莱反比蓬莱远

十三、金石书画蕴深情

十四、忧国怀远更凄凉

十五、寂寞梧桐锁清秋

十六、物去人非事事休

十七、千古疑案今可解

十八、拳拳故国情似海

十九、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十、为文变故之始末

二十一、避地金华咏“打马”

二十二、小舟难载许多愁

二十三、萧条晚景留余香

二十四、吹梅笛怨人何处

主要参考书

丛书后记

试读章节

滔滔黄河水,九曲十八湾,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流到了历史名城——济南府之畔,又汇聚了齐鲁之水,浩浩荡荡,东流入海。济南早在秦时就立为郡,汉文帝时曾改为国,辖境辽阔,在汉初七国之乱后,复改为郡。此处,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城内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风景怡人。有七十二眼名泉,古人曾有“齐多甘泉,甲于天下”之赞,故称泉城。最著名的当属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玉龙泉。趵突泉在城西南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昼夜喷银漱玉,浪花四溅,有“平地涌出白玉壶”美称,被赞为天下第一泉。北魏郦道元赞不绝口;李白、杜甫都留下千古名句。

从济南城往东行是历城,再往东则是章丘。章丘北连黄河,南傍泰岱,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因县南有章丘山而得名。汉时称阳丘。是侯国的封地,隋时改为章丘县,县内明水镇有百脉泉,自古与趵突泉齐名。趵突泉水涌如轮,百脉泉泉喷如柱。

百脉泉边有李员外宅第。这一天宅里格外热闹。原来是欢迎三公子进士及第归来。只见他身穿圆领大袖襕衫,头戴进贤冠,脚著皂革靴,骑着枣红马,满面春风。李公子,名格非,字文叔,诗词文赋俱佳。神宗朝宰相王珪赏识格非,就将长女许配于他。王氏从小知书达理,善为文。格非娶了王家小姐,正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得意之时,两人琴瑟相和。过两年,生下一个女孩儿。女孩长得清秀俊丽,聪慧异常,夫妻两人视为掌上明珠。父亲到郓州任教授,母亲在家抚育女儿。

不幸的是女孩儿才一岁多,母亲突然病逝,父亲中年丧偶,琴瑟断弦,怎不悲痛至极。亲友们劝他续娶,他怕委屈了女儿,定要女儿稍大后再续。过几年,女儿稍大,格非续娶了王拱辰的孙女为继室,不久调汴京就职太学博士。继母王氏视女儿为己出,关怀备至,还请了私塾先生教女儿诗文、书画。

老师教女孩儿读《诗经》,她不仅会背诵,更善于联想,从中悟出很多深意。她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一幅疏淡、凄清的画面:清晨,秋风习习,露水在芦苇上变成一片白霜,芦苇随风摇曳;一位孤独的人儿,徘徊在水一侧追寻着她的知己,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令人悲伤!

读“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女孩耳边就响起斧头砍木的“叮叮”声,鸟儿“嘤嘤”的和鸣声,鸟鸣伴,人呼友,这声音如此和谐友善,这声音汇人天籁,天、地、人融为一体。她振奋、舒畅,心想“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话就是“乔迁”的词源吧!

她读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幅朋友们欢聚的热烈场面就呈现在眼前。

读《诗经》,她越读越觉得这诗三百内容太丰富了,不仅“识鸟兽鱼虫之名”,“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让人懂得许多道理,真可谓“不读诗,无以言”。

一天,她读“坎坎伐檀兮,宾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想:世上有不劳而获及劳而不获的差异,我们的先人早就为这种事情怨愤呀!

读着“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惰我戈矛。与子同仇”眼前就浮现出古代战士同仇敌忾的英姿!

读了《七月》,她看到古代农村的劳动生活,一年四季,男男女女,或耕种、打猎、砍柴,或采桑、养蚕、纺织,或酿酒、凿冰、盖屋……

时光荏苒,少女由两个小抓鬏改梳发鬟了,母亲并不勉强她学“女红”,随她兴之所至地去翻阅更多的古籍。她读了《论语》、《孟子》等百家著作,《庄子》中丰富的想象力,令她心仪。《逍遥游》神奇的描述,令她神思飞腾。她看到在茫茫的北海中有大鱼名鲲,身长数千里,在海里遨游;忽而化为鹏鸟,它的背不知几千里长,怒而飞,巨大的翅膀成了遮天盖地的云彩。从北海迁徙到南海时,水浪击起三千里之高。它乘着巨大的旋风一下直飞入九万里高空……那鲲鹏逍遥自得,豪放不羁的境界,令少女惊异、向往。

她觉得屈原的赋同样富有这神奇的魅力。在《离骚》中她看到诗人朝发苍梧,夕至悬圃,风神飞廉、望舒、鸾皇、凤鸟、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阊,下求佚女,想象奇特,境界迷离,场面宏伟壮丽。她看到了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执着的爱国情怀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身探索的精神,看到诗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断修身自持的高洁品格。屈原在楚国危殆时以身殉国的壮举,令她的心震撼!

她在父亲的书房不断翻阅,古代历史也成了她涉猎的对象——《春秋》、《国语》、《战国策》,尤其喜读《史记》,那一百三十篇浩繁之作,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历史上人与事无所不包,那栩栩如生的传记人物,读后常浮现在眼前——智勇兼备,胸襟开阔,忠于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蔺相如;勇敢忠贞,善于用兵,居功自傲,又勇于改错的廉颇;豪爽不羁,见义勇为,不惜牺牲的荆轲;英勇机智,爱抚士卒,正直廉洁,一生与匈奴经过大小七十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反遭不幸的飞将军李广;叱咤风云的楚霸王项羽,钜鹿之战,轰轰烈烈,垓下之围,诀别凄婉,血染乌江,惊天动地的悲剧形象,更让少年的她思索、震撼。

这广博知识的汲取,深邃意义的探索,都为她日后诗词文赋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少女是谁?她就是宋代文坛的一枝奇葩——李清照。

小清照的父亲在京城太学当教授,她在继母的关怀照顾下健康地成长着。她酷爱读书,也喜欢书法、绘画。她的绣楼不大,除了卧室、起居室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房。书房很雅致,她喜欢竹子的挺直、中空,具有正直、谦逊的品格;她喜欢泉水的清澈、穿岩过壑、长流不息,更赞赏那滴水穿石的精神,便给书房取名“竹泉斋”,连房内的幄幔、窗帘都绘有清泉、翠竹的图案,书案上的砚台、笔筒、笔洗、印合上也都画有一泓清泉,两三支墨竹。

开始练字,母亲特为她请了私塾先生。老师从头教起,让她先练五指执笔法,要头正身直,视线与笔杆成一直线。老师告诉她,用笔需三要:起笔要有藏锋、露锋的变化,行笔要有提按顿挫的变化,收笔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小清照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练习,每天写大楷、小楷,从不懈怠。老师还要求她不仅临帖,还要读帖、背帖,要动脑筋思考。经过几年的书法练习,开始具有“颜筋柳骨”的特点,不仅老师赞许,而且在亲友中也小有名气,纷纷向她求字了。

后来她写诗填词均用小楷录出,长大后书名大振,可惜许多书法作品在战乱中遗失,但后人还可从一些记录中查到。如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还记载李清照“小楷《织锦迥文》诗,并则天《璇璇图记》,书画皆精,藏于陈湖陆氏”。

书画同源,有了书法基础,画起来自有风骨,她喜欢竹子,尤其喜欢本朝文与可、苏轼的竹石图。她书房外有一片翠竹。清晨,她漫步翠竹前,欣赏青琅玕的挺拔,叶上欲滴的露珠;月夜,她观赏竹影婆娑;风中,听那凤尾萧萧的妙音。竹旁的太湖石崚嶒高耸,颇有大人风骨;翠竹坚挺,巍巍然有君子气,她戏呼“石大人,竹君子”。每日观赏,日久成竹在胸,拿笔作画懔懔然颇有生气。

她看过五代南唐徐熙的《雪竹图轴》。画上有五根墨竹,疏密相间,竹节相错,倚于太湖石旁,左旁一棵老树斜出画外。竹叶与竹竿均被白雪覆盖,有一种萧然凛冽之气。小清照仔细琢磨这画面,研究这画法,想不出所以然来。老师告诉她,这竹上的白雪,采用留白法,于墨叶画好后,在枝竿叶边上留白,其他处施以淡墨;那石上,除凹陷处用皴笔外,其他处亦留白。

老师教她用笔用墨的方法,“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用墨有飞白,易显出竹石的风骨。用笔与写字不同,不仅用中锋,有时用侧锋、拖锋、逆锋,气势灵活,颇有韵味。小清照按着老师的指点,勤奋地练习着。后来她的竹石画颇有特色,为世人传颂。明人陈继儒《妮古录》卷三《太平清话》卷一记载:“莫廷韩云:’曾买易安墨竹一幅。’余惜未见。”

年长以后的清照,画艺尤精,她不仅善画竹,还善画山水人物。南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她对自居易的《琵琶行》一诗颇多感受,被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意激动。她于是铺纸画了《琵琶行图》,并将白居易诗用小楷题于画上。画面:江上月夜,一琵琶女坐于船上,神情凄婉,手抚琵琶,似诉平生不得意;江边有枫叶、荻花,在月光下,更显得秋意飒飒,很好地托出了女子的愁情。这幅画后传于世,明代文学家宋濂见过,在《芝园续集》卷十《题李易安所书琵琶行后》记下一段文字:“乐天谪居江州,闻商妇琵琶,技泪悲叹,可谓不善处危难矣。然其辞之传,读者犹怆然,况闻其事者乎。李易安(清照)图而书之,其意盖有所寓。”

李清照能书善画,在当时已负盛名。时人对于妇女善文词书画者,常用“清照”比喻她们。周密《齐东野语》有记载。周密是南宋时的词人、画家,号草窗,原籍济南,与李清照是同乡,宋末曾任义乌令,宋亡不仕,著述颇丰。后来清人所编的《玉台书史》、《玉台画史》也都有李清照的大名。

P2-8

序言

当代人珍惜时间,讲求效率。新千年伊始,做了将近四十年文科教师的我们,又遇到了困惑多次的同一个问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作家灿若繁星。作为普通人,想提高文化素质,有没有一个比较省时间,有系统,取精华,又便于阅读接受的方式方法呢?我们深深明白,无论学生还是一般读者,提出这类希望都切实合理,这样的方式方法,是大家包括作教师的人梦寐以求的。

但是期盼时日久矣,能满足如此要求的读物书籍,却遗憾地并没有见到。

这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家新传》,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怀着如此这般的心境编著的。为什么由求诸人而转变为求诸己,斗胆涉猎这个明知繁难的课题呢?

既非专家学者,且积储不敢自矜,我们几个年岁已七老八十,于新世纪开端,用了七八年时光,自发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终于编写出这么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十位大家的传记读物,自己回头审视都不免诧异。有朋友鼓励说:“老骥伏枥,志在:素质教育。”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朴素而单纯:只愿意为广大读者,尤其青少年学生,提供一套简便的、切实的、成系统又可读的文史类书籍,以满足他们提高文化文学素质的需求。

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优秀教师孟二冬同志女儿孟菲的回信中,鼓励她继承父亲遗志,热爱教育事业,信中特别指出: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文学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我们确信,本传记丛书所选入的“十大家”,称得上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

在当今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势下,这一套系统性丛书会于读者有益。这套书属于普及性文史读物,它的特点与优点,也是我们编著工作的宗旨,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高,精,新,活。

所谓“高”,指入选的十位大家,属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间文学史上高峰乃至顶级人物,人品称精英,作品成经典,多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纪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集中系统地阅读,无疑是高层建瓴式的学习。

所谓“精”,是指传记的篇幅。为便于广大读者省简时间、高效率把握,每一位大家只用十万余字表述,认真阅毕一本书只需两三天的时间。

第三个字“新”,有几重意思:如此十位古典大师集组成为系列书,本书为首创,具有新异性。再有,编著者尽量吸收学者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提高与普及结合,向广大读者输送新知识、新观念。

最后一个字:“活”。本套书的性质为传记作品,以坚持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但又照顾可读性,适当运用一定的文学笔法,叫人物活起来。编著者行文采取“大节不亏,小节不拘”的规矩,根据传主原有的资料,在努力再现其原貌情况下,增加形象性、可感性,使作品既有益又耐读。

国家教育部门鉴于学生语文水平与人才质量的矛盾,强调加强与改进语文课。语文的“文”,包括文字、词语等工具技术层面,但更重要并带根本性的则在文化素质,其中文学修养更占有特殊地位。从这个意义看,《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家新传》,可以为高等院校乃至各类学校的“读书工程”提供优良的课外读物,也可以成为全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有益,又合时宜的上好读物。

《十大家新传》

编著者

2007年8月

北京

后记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走推进素质教育的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始,在高等院校抓素质教育,设立若干基地,做试验探索。素质包括人的品德思想、认知结构、身心健康、实践能力诸多方面。而其中的人文素质,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即所谓“软实力”。我们编著的“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家新传”丛书,是为高等院校的“读书工程”提供的读物,期望大学生从中吸纳民族传统文化,提高精神品格,对提高人文素质有所助益。当然,对如此重要的项目,我们非学者专家的几位退休教师,自谓“愚公愚婆”,热情饱和,学养不逮,成书与我们的设想甚有差距。但是,为引玉而抛砖确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这当然是好事,实事,因而也注定是难事。出书或出名非编书者所求,我们渴望或梦想的,是书真的有用、被用。所以,这套书有幸出版,我们特地撰写一篇文章,叫做《基地校长,呈您一支箭》。意思是说,大学生素质教育要真抓实做,取得效果,必须坚持“有的放矢”。“的”即目的,指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要达到目的,当然必须有箭。我们尽心竭力编写的这套丛书,就是专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箭,即有的放矢的“矢”。

在当前出版市场形势下,我们这样一套书能够付梓问世,实在因为幸运地得到几方面的鼓励支持。首先首都师范大学的领导,对这样一套自发撰著的丛书予以肯定,并由出版社列入选题,增强了我们“老骥伏枥”的信心。另外,一位革命前辈、老教育家,年逾九十岁的冯佩之老人,一直关注支持我们的工作,他并且倡导成立一个“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会”,以推动这套书能被高校首先是“教育基地”采用。厮守教坛、退而不休的几位编著者,诚意感念这些为素质教育尽心尽力的人士和机构,更乐于看到这套丛书能得到读者的批评,专家的指正。如果能引出“玉”来,有志者创制更理想的可供“读书工程”采用的作品,我们当额手称庆。

吴继路

2010年5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