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
认清事物的本质、通俗易懂的表达、吸引对方的注意、赢得他人的好感!
日本资深媒体人、2011年日本畅销书作家排行榜第3名——池上彰最新力作!
自上市以来重印30余次,引发读者强烈关注!
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并简洁易懂地表达、如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赢得他人的好感度、如何书写优美的文章、并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上班族在职场中应该如何听,如何说,如何写以及如何沟通。《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了作者的经验以及实战技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日)池上彰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面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 认清事物的本质、通俗易懂的表达、吸引对方的注意、赢得他人的好感! 日本资深媒体人、2011年日本畅销书作家排行榜第3名——池上彰最新力作! 自上市以来重印30余次,引发读者强烈关注! 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并简洁易懂地表达、如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赢得他人的好感度、如何书写优美的文章、并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上班族在职场中应该如何听,如何说,如何写以及如何沟通。《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了作者的经验以及实战技巧。 内容推荐 日本知名媒体人、畅销书作家池上彰,通过自身数十年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和经验,倾心奉献给职场人,尤其是初入职场的上班族的一本励志类的畅销书。 职场环境对于沟通交流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务会谈、辩论会、报告会、写策划案或商业计划书、电话交流、邮件联系、传真、信件……向他人传达内容的同时,也意味着与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强弱,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 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并简洁易懂地表达、如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赢得他人的好感度、如何书写优美的文章、并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上班族在职场中应该如何听,如何说,如何写以及如何沟通。《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了作者的经验以及实战技巧。 《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的作者是池上彰。 目录 第1章 培养“沟通力” 1. 你能解释什么是“日银”吗? 2. 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无法浅显易懂地说明 3. 教科书枯燥难懂 4. 首先要“掌握自己不懂的知识” 5. 不保持谦虚,就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6. 何物该取,何事该舍? 7. 傲慢的人不会成长 8. 问则耻一时,不问耻一生 9. 当一个“优秀的聆听者” 10. V6的井之原快彦和TOKIO的国分太一为何人气高涨 11. 别总说自己的事 12. 多让对方吃惊 第2章 吸引对方的注意 13. 从电影、连载中学习如何“抓人” 14. 经济复苏,是小泉内阁的功劳? 15. “我曾经是美国的下一任总统。” 16. 如果只有10秒,就说最重点 17. 以“破坏形式”来树立形象 18. 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19. 在会议上,看着每个人的眼睛说话 第3章 圆滑地沟通 20. “爆笑问题”的危机处理 21. 你的话语中包含了“爱”吗? 22. 绫小路与毒蛇的毒舌让人十分受用 23. “村上世彰发言”的问题 24. 受人爱戴的成功者,惹人厌恶的成功者 25. 坏话的等级 26. 批评的首要原则:一对一 27. 夸奖要当着大家的面 28. “倾听”也是“沟通” 29. 毫无缘由的感情 30. 道歉也是危机管理 31. 投诉时的要点 32. 收获“实际投诉”的效果 33. 投诉电话应对法 第4章 商业文书的写作 34. 掌握正确的格式 35. 抄写优秀的文章 36. 现场调查,探寻“材料” 37. 演绎法?归纳法? 38. 缓和演绎法 39. 珍惜“五感” 40. 问题在于“没有内容的文章” 第5章 提升文章写作能力 41. 培养“另一个自己” 42. 打印出来反复读 43. 放置之后再修正 44. 出声朗读 45. 把文章拿给上司或前辈看 46. 与人交谈,整理所写内容 47. 写博客 48. 摘记报纸专栏 第6章 表述简明易懂 49. 过度泛滥的“外来语” 50. 外来语不要对公司以外的人使用 51. 注意“××性”、“××的”一类词语的欺骗性 52. 成语及俗语的用法 53. 深入浅出 54. 从对方的立场考虑 55. 图表只是手段 56. 用好箭头标志 57. 图表中的文字尽量缩减到最少 第7章 这类词语不要用! 58. “而且”、“然后” 59. 表示顺接的“不过” 60. “那个”、“那么”…… 61. “反正”、“不管怎样” 62. 邮件中的颜文字 第8章 做好优质的“输入” 63. 为了良好的输出,输入十分必要 64. 阅读小说 65. 拓宽人与词汇的范畴 66. 学学相声段子 67. 计划左右你的工作 68. 公事私事一起记 69. 一年之计在于始 70. 一旦想到就马上写下来 后记 试读章节 虽然很突然,但我要先问一个问题。 ——你知道“日银”是做什么的吗? 在中学和大学里拼命学习、掌握了相应知识的人,可能会一脸得意地回答: “它是日本银行,或日日本中央银行,可以发行货币,针对市中银行和政府发放贷款,以及处理国库的收支业务。而且,它还能操纵利率,通过发放和回购公债来平衡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说,它是发券银行(发行货币的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也是政府的银行。” ……如上所述。 真是滴水不漏的完美答案啊! 因为经济学的教科书上写得非常详细,所以这个标准解答足以打满分。 那么,请你对着小学生,再解释一下“日银是什么”吧。 你刚说了一句“日银是发券银行……”,估计他们就会问: “发、券、银、行……是什么呀?” 接下来又会问:“发现了什么东西呀?”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小学生会把“发券”误认为“发现”。(注:日语中“发券”、“发现”读音相同) 再掰开揉碎一点儿解释:“它是发钞票的银行。” 那你就会听到“哎?要是能发钞票,它会给我们钱吗?”的问题。 对手真是不好对付啊! 之所以不好对付,是因为他们会直接把最简单的疑惑提出来。 如果你解释成“日银是给市内提供钱的哦”的话,他们还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在等着你:“‘市内’是什么?” “‘提供’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啊?” 事实上,这些最简单的疑惑,往往刺中了问题的本质。 在听了孩子们连珠炮般的发问之后,往往你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是真的了解日银吗?不对,其实是一点儿也不了解吧?” 以上,是我在参加《周刊儿童新闻》这个电视节目时的亲身经历。 “沟通”真的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首先,你自己必须理解得十分透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顺利地向对方表达清楚。 像下文所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个播音员在念新闻稿的时候漫不经心,突然有那么一处,稿件的内容没过脑子就播出去了。 节目播送结束之后,有人问他: “这次的节目,你根本就没走脑子,直接念出来的吧?” 确实如此。 他在念稿子的时候,注意力突然就不集中了,没去好好理解那一部分的内容。 不理解内容、直接念出来的话,听你说话的人也是不可能理解其中内容的。这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的。 2.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无法浅显易懂地表达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算是个有点儿学识的人了。 但让我分外清晰地认识到“我自己的‘沟通力’还完全不够”这一事实,是在NHK工作、负责((周刊儿童新闻》这个节目的时候。 因为与《周刊儿童新闻》相关的内容我会反复提到,所以在此先作个说明。 《周刊儿童新闻》是将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给孩子们听的电视节目。1994年开始在NHK综合电视频道播出,现在也在每周六傍晚直播。 我在这个节目组工作了11年。 我从《周刊儿童新闻》中真的学到了很多。要说我的学习对象,当然就是那些孩子们。 孩子们对于我来说,真是“名师”,他们踏踏实实地给我上了一课。 在成人的世界里畅通无阻的“常识”,对于孩子们则完全不适用。论起知识和社会经验,孩子们当然要比成人少得多了。 面对这些孩子,要怎样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要事、新鲜事浅显易懂地解释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我的基本工作,一开始是修改NHK为成人播送的新闻原稿:在节目播出之前,先把改完的原稿读给孩子们听,如果孩子们说“听不懂”,那就要继续修改。 无论是电视台、出版社还是报社,都有担任“编辑”工作的人。 “编辑”就是把前方记者写好的稿子改得更通顺易懂,确认稿件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还要对记者的采访作出指示。如果没有编辑的同意,一篇新闻稿是无法得见天日的。 虽然它也属于记者的一种类型,但由于基本上都是书桌作业,所以被称为“编辑”(Desk)。 由于在《周刊儿童新闻》里,演员和相关人员的孩子们经常直截了当地说“不行”,这些孩子也就成了“编辑”。 从孩子们一次一次的“不行”里,我们工作人员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些孩子都堪称我们的老师。 之前“日银”的问题也是如此,当孩子们问道“日本银行是什么”的时候,我竟意外地无言以对。 这不过是一个采访记者、新闻主播经常使用的词语,却让我大受震动。单单自己知道、了解,那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说,书上随处可见艰深的科学用语。 因为大家都在使用,所以为了面子,我们会偷偷地查询它们的含义。 自己已经用心去留意了,但也只是“这样啊……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的程度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图形题或许还能做对,然而,一旦要向别人说明,就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了。P3-7 序言 “我在阿拉斯加看到的极光真是太漂亮了,无论如何都想让你也看一看。” “那部电影好感人啊,我有很多年没有看电影看到泪流满面了,绝对、强烈推荐!” “这次的报告会,只是好好地准备了一下,就大获全胜。部长可是赞不绝口哟!” ……这样的话,你也说过不止一两次了吧? 哎?你从来没去过阿拉斯加之类的地方,极光什么的也只是在电视上看过? 当然了,我也不觉得你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把“阿拉斯加”换成“函馆”、“极光”换成“夜景”,也是一样的。 不论是谁,在看到、体验到好玩的东西、感人的东西、罕见的东西的时候,都想把它分享给其他人。你也一样,一旦遇到让自己心旌摇曳的事物,也是会想要告诉其他人的吧? 回头想想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对别人说:“哎哎,你听我说,有这么一件事……”而大多数人在长大之后,也还保持着这样的心情。 想对其他人表达点儿什么——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有这种想法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如果一个人住在无人岛上,看到了美丽的夕阳,感动之余却没有人能够分享,想必会体味到深深的寂寞吧。那份光景,一定是想要传达给什么人吧。 本书特地将职场人士的需求放在首位,介绍提升“沟通力”的方法。 书中所谓的“沟通”,分为“说”和“写”两部分。 更进一步说,本书将“听”也作为“沟通”的一部分来考虑。这是因为,应付别人说的话、回复他人的信件、察言观色、回避问题这些行为,也都是在向别人“传达”某些信号。从这个角度考虑,“说”、“写”和“听”的行为,正是“交流”之意。 现代人对于“交流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商谈、会议、讨论会、报告会、写企划书或报告书、电话交涉、邮件联系、传真、信件……向别人传达内容的时候,也意味着与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基于这些交流,往往能够左右一个人的工作业绩。 像职场人士这类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正是“沟通力”。但是,这种能力要如何磨炼和提升呢? 想尽量将沟通的要点传达给大家,这就是本书所要表达的。 池上彰 2007年3月 后记 身为一个“80后”,在初涉职场的时候,最频繁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们和别人的沟通不够”。 当然,我并非想要谈论所谓的因思维方式偏差而产生的沟通不畅——事实上,很多职场前辈在批评别人的同时,内心里也一早存在着“标准答案”,而每一个职场新人,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炼,才有可能听得出弦外之音的。 我想说的并非以上的情形。 大多数时候,我们所欠缺的并不是与人沟通的“意愿”,而是与人沟通的“手段”。 村上春树曾在他的《再袭面包店》中写过一句:“世界上有很多不正确的结果,是由正确的原因造成的。反之,也有很多正确的结果,是由不正确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把这句话引申到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出自好心的建议往往适得其反,而某些略带恶意的嘲讽反而令人兴高采烈。 乍一看很是不合理,但当我们仔细推敲当时所使用的语言,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被听众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或是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都是十分正常的。 那么,身处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之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达到“良好沟通、深入交流”的目的? 这个时候,一本名为《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的书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 “如果一个人住在无人岛上,看到了美丽的夕阳,感动之 余却没有人能够分享那份感动,想必会体味到深深的寂寞吧。 那份光景,一定是想要传达给什么人的吧。” 作者池上彰在前言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而这段话让我意识到了作者的观点可能与我不谋而合——人们并非缺乏“沟通的意愿”,想对其他的人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听、说、写,亦即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如何向他人传达信息,以及如何应对来来往往的信息。 事实上,这本书是站在“职场人士”的立场上写的,针对的也大多是每一个上班族在职场生活中经常遭遇的事件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具体内容书中写得十分详细,在此不作过多赘述,只是谈一谈让我印象最深的部分。 其一,是作者不惜篇幅,反复强调一个重点。 那就是“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是不可能准确传达给别人的。要想表达清晰,自己必须深入理解”。 这要求我们不能“好读书不求甚解”——作为个人爱好无可厚非,一旦涉及到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不求甚解和表达不清往往会成为麻烦的根源。 作者用他在儿童新闻节目中的经历为这个观点做了生动的注解。 为了向小观众们解释“日银”(在中国大致相当于‘‘央行’’)的概念,包括作者在内的工作人员先是查阅了词典和相关领域的教科书,却发现上面写的内容非常艰深难懂,要解释一个名词,却引出了很多个更加复杂的名词。工作人员们想尽办法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却还是在小观众连珠炮一般的提问中败下阵来,只能全部重写。 最终,作者扪心自问——“我真的懂得什么是‘日银’吗?”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小孩子的知识水平有限,听不懂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成年人的话…… 但是,我们或许也有些机会,要对几乎不了解互联网的人介绍何为“路由器”,对不懂英语的人讲解什么是“APEC”。甚至只是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导致一个IT高材生在中文系毕业的译者面前抓耳挠腮,因为在她看来很简单的“重新配置DNS,用新的地址解析出域名”硬是解释不出。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某件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实际上,没有“言传”几乎就不可能真正的“意会”。如何把话说得清楚明确,考量的正是所谓的沟通。而能够无视对方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还可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想说的内容,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其二,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现代社会,英语学习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相当普及。 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人们在全球化前提下的沟通能力。 作者当然支持人们多学英语,多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交流。但他所极力反对的一点,正是在中国也开始泛滥、而实际上对于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毫无帮助的一个现象。 那就是“中英混用”。 现在我们在很多地方——比如电影、电视剧,乃至身边——都可以看到一些随时随地说起外语的人,但要说他们说的是外语,似乎又不是很准确。 从工作中的“做一个pr02iect”到生活里的“某某人真是很nice”,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土洋结合的表达方式,然而,它真的合适吗? 日本的状况似乎比中国要更严重一些,作者举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发言作为例子: “我们要innovation。” “打造country identity。” “为孩子们建设friendly的社会。” “新健康frontier战略。” “脱离战后regime。” 它们不像是本国的语言,当然更不是英语。这样的东西,甚至已经不能称之为“语句”了。 作者还指出,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个人能力,给对方留下睿智的印象,甚至包括深层次的“脱亚入欧”情结,很多职场人士尤其喜欢使用这种说话方式。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是很相似的,但造成的结果似乎恰恰相反——身边如果有一个总喜欢说“为了compliance,把risk management fit3 coaching program 做了一下development”的同事,即使我们自己嘴里偶尔也会蹦出几个英文单词,恐怕也不会喜欢吧。 同时,作者也将这一情况泛用到了专业术语、行业术语上。 可以看出,这些情况的背后,指向的还是同一个中心—— “不要用别人听不懂的方式说话。” 当然,作者在书中表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远非译者这一篇小小的感想可以概括。只是于我而言,我十分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这本书,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并且让我受益匪浅。 陈静 2012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