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作者蔡义江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所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蜚声海内外,自问世以来印刷已逾百万册,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列为汉文必读参考书。作者对每篇文字都做了细致的解读,包括说明、注释、评解等。其中既有精确严谨的文字诠释、真实可信的背景介绍,又有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艺术分析。书中还附录了对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生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其中《(红楼梦)版本简介》一文,吸收了《红楼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们了解《红楼梦》版本及其流传极有帮助。《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很值得一读。
《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作者蔡义江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在古典诗词与“红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所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蜚声海内外,自问世以来印刷已逾百万册,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列为汉文必读参考书。《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即是以其为基础改编而成。书中收录了各种版本《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形式的文字。
曹雪芹与《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解
石上偈(第一回)
自题一绝(第一回)
太虚幻境对联(第一回)
嘲甄士隐(第一回)(癞和尚)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第一回)(贾雨村)
咏怀一联(第一回)(贾雨村)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第一回)(贾雨村)
好了歌(第一回)(跛道人)
好了歌注(第一回)(甄士隐)
一局输赢料不真(第二回)
娇杏赞(第二回)
智通寺对联(第二回)
荣禧堂对联(第三回)
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第三回)
赞林黛玉(第三回)
捐躯报国恩(第四回)
护官符(第四回)
春困葳蕤拥绣衾(第五回)
宁府上房对联(第五回)
秦氏卧房宋学士秦太虚所书对联(第五回)
春梦歌(第五回)(警幻仙姑)
警幻仙姑赋(第五回)
孽海情天对联(第五回)
薄命司对联(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第五回)
又副册判词之一
又副册判词之二
副册判词一首
正册判词之一
正册判词之二
正册判词之三
正册判词之四
正册判词之五
正册判词之六
正册判词之七
正册判词之八
正册判词之九
正册判词之十
正册判词之十一
备考“情榜”中有六十名女子吗
仙宫房内对联(第五回)
红楼梦曲(第五回)
引子
终身误
枉凝眉
恨无常
分骨肉
乐中悲
世难容
喜冤家
虚花悟
聪明累
留余庆
晚韶华
好事终
收尾·飞鸟各投林
备考“白茫茫大地”的含义
一场幽梦同谁近(第五回)
朝叩富儿门(第六回)
得意浓时易接济(第六回)
十二花容色最新(第七回)
不因俊俏难为友(第七回)
古鼎新烹凤髓香(第八回)
嘲顽石幻相(第八回)
通灵宝玉吉谶(第八回)
璎珞金锁吉谶(第八回)
早知日后闲争气(第八回)
赞会芳园(第十一回)
一步行来错(第十三回)
梦秦氏赠言(第十三回)
金紫万千谁治国(第十三回)
豪华虽足羡(第十七、十八回)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第十七回)
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沁芳(贾宝玉)
有凤来仪(贾宝玉)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蓼汀花溆(贾宝玉)
兰风蕙露(清客)
蘅芷清芬(贾宝玉)
红香绿玉(贾宝玉)
赞省亲别墅(第十八回)
上贾妃启(第十八回)(贾政)
题大观园正殿额对(第十八回)(贾元春)
大观园题咏(第十八回)
题大观园(贾元春)
旷性怡情(贾迎春)
万象争辉(贾探春)
文章造化(贾惜春)
文采风流(李纨)
凝晖钟瑞(薛宝钗)
世外仙源(林黛玉)
有凤来仪(贾宝玉)
蘅芷清芬(贾宝玉)
怡红快绿(贾宝玉)
杏帘在望(林黛玉代拟)
题佛寺匾(第十八回)(贾元春)
续《庄子·箧》文(第二十一回)(贾宝玉)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林黛玉)
淑女从来多抱怨(第二十一回)
《山门》中《寄生草》曲(第二十二回)(清·邱圆)
参禅偈(第二十二回)(贾宝玉作林黛玉续)
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贾宝玉)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第二十二回)
其一(唐·神秀)
其二(唐·惠能)
春灯谜(第二十二回)
其一(贾环)
其二(贾母)
其三(贾政)
其四(贾元春)
其五(贾迎春)
其六(贾探春)
其七(贾惜春)
其八(薛宝钗后人改属林黛玉)
其九(贾宝玉——后人增)
其十(薛宝钗———后人增)
备考“更香谜”属谁和“镜谜”、“竹夫人谜”是否原作——与梅节兄讨论
四时即事(第二十三回)(贾宝玉)
春夜即事
夏夜即事
秋夜即事
冬夜即事
妆晨绣夜心无矣(第二十三回)
癞和尚赞(第二十五回)
跛道人赞(第二十五回)
叹通灵玉二首(第二十五回)(癞和尚)
黛玉哭花阴(第二十六回)
哭花阴诗(第二十六回)
葬花吟(第二十七回)(林黛玉)
宝玉听葬花吟赞(第二十八回)
小曲(第二十八回)(云儿)
“女儿”酒令五首(第二十八回)
其一(贾宝玉)
其二(冯紫英)
其三(云儿)
其四(薛蟠)
其五(蒋玉菡)
题帕三绝句(第三十四回)(林黛玉)
招宝玉结诗社帖(第三十七回)(贾探春)
送白海棠帖(第三十七回)(贾芸)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第三十七回)
其一(贾探春)
其二(薛宝钗)
其三(贾宝玉)
其四(林黛玉)
白海棠和韵二首(第三十七回)(史湘云)
藕香榭对联(第三十八回)
菊花诗(第三十八回)
忆菊(蘅芜君)
访菊(怡红公子)
种菊(怡红公子)
对菊(枕霞旧友)
供菊(枕霞旧友)
咏菊(潇湘妃子)
画菊(蘅芜君)
问菊(潇湘妃子)
簪菊(蕉下客)
菊影(枕霞旧友)
菊梦(潇湘妃子)
残菊(蕉下客)
螃蟹咏(第三十八回)
其一(贾宝玉)
其二(林黛玉)
其三(薛宝钗)
探春房内对联(第四十回)
牙牌令(第四十回)
其一(贾母)
其二(薛姨妈)
其三(史湘云)
其四(薛宝钗)
其五(林黛玉)
其六(贾迎春)
其七(刘姥姥)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林黛玉)
吟月三首(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香菱)
芦雪广即景联句(第五十回)
赋得红梅花三首(第五十回)
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
咏红梅花得梅字(李纹)
咏红梅花得花字(薛宝琴)
访妙玉乞红梅(第五十回)(贾宝玉)
暖香坞春灯谜四首(第五十回)
其一(李纨)
其二(李纨)
其三(李纹)
其四(李绮)
点绛唇·耍的猴儿谜(第五十回)(史湘云)
灯谜诗(第五十回)
其一(薛宝钗)
其二(贾宝玉)
其三(林黛玉)
怀古绝句十首(第五十一回)(薛宝琴)
赤壁怀古
交趾怀古
钟山怀古
淮阴怀古
广陵怀古
桃叶渡怀古
青冢怀古
马嵬怀古
蒲东寺怀古
梅花观怀古
备考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薛宝琴《怀古绝句十首》谜底试寻
附录猜薛小妹怀古诗谜种种
真真国女儿诗(第五十二回)(薛宝琴述)
贾祠联额三副(第五十三回)
贾氏宗祠
星辉辅弼
慎终追远
酒令三首(第六十二回)
其一(林黛玉)
其二(史湘云)
其三(史湘云)
射覆四首(第六十二回)
其一(薛宝琴覆香菱射)
其二(贾探春覆薛宝钗射)
其三(李纨覆邢岫烟射)
其四(薛宝钗覆贾宝玉射)
《牧羊记》中《山花子》曲句(第六十三回)(元·佚名)
《邯郸记》中《赏花时》曲(第六十三回)(明·汤显祖)
花名签酒令八首(第六十三回)
牡丹(薛宝钗得)
杏花(贾探春得)
老梅(李纨得)
海棠(史湘云得)
荼花(麝月得)
并蒂花(香菱得)
芙蓉(林黛玉得)
桃花(袭人得)
深闺有奇女(第六十四回)
五美吟(第六十四回)(林黛玉)
西施
虞姬
明妃
绿珠
红拂
只为同枝贪色欲(第六十四回)
尤三姐自刎(第六十六回)
桃花行(第七十回)(林黛玉)
柳絮词(第七十回)
如梦令(史湘云)
南柯子(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
唐多令(林黛玉)
西江月(薛宝琴)
临江仙(薛宝钗)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第七十六回)
词三首(第七十八回)
其一(贾兰)
其二(贾环)
其三(贾宝玉)
附录有关林四娘资料选录
芙蓉女儿诔(第七十八回)(贾宝玉)
紫菱洲歌(第七十九回)(贾宝玉)
歌谣(第八十三回)
亲友庆贺贾政升官(第八十五回)
与黛玉书并诗四章(第八十七回)(薛宝钗)
黛玉见帕伤感(第八十七回)
琴曲四章(第八十七回)(林黛玉)
悟禅偈(第八十七回)(贾惜春)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第八十九回)(贾宝玉)
黛玉房内新写对联(第八十九回)
赞黛玉(第八十九回)
黛玉照镜(第八十九回)
叹黛玉病(第九十回)
感怀(第九十回)(薛蝌)
答黛玉禅话(第九十一回)(贾宝玉)
荐包勇与贾政书(第九十三回)(甄应嘉)
匿名揭帖儿(第九十三回)
赏海棠花妖诗三首(第九十四回)
其一(贾宝玉)
其二(贾环)
其三(贾兰)
寻玉乩书(第九十五回)
叹黛玉死(第九十八回)
与贾政议探春婚事书(第九十九回)(周琼)
散花寺签(第一百一回)
骰子酒令四首(第一百八回)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重游幻境所见联额三副(第一百十六回)
真如福地
福善祸淫
引觉情痴
酒令(第一百十七回)
吟句(第一百十八回)(贾宝玉)
离家赴考赞(第一百十九回)
离尘歌(第一百二十回)
咏桃花庙句(第一百二十回)(清·邓汉仪)
顽石重归青埂峰(第一百二十回)
结红楼梦偈(第一百二十回)
附编
脂本《石头记》评诗选释
浮生着甚苦奔忙
附录甲戌本《石头记》“凡例”校释
有情原比无情苦
天地循环秋复春
阴阳交结变无伦
请君着眼护官符
万种豪华原是幻
风流真假一般看
幻情浓处故多嗔
生死穷通何处真
一物珍藏见至情
自执金矛又执戈
两宴不觉已深秋
富贵荣华春暖
积德于今到子孙
五首新诗何所居
空将佛事图相报
《红楼梦》中的诗论选评
才子佳人书中的诗赋(第一回)
编新不如述旧(第十七回)
只要套得妙(第十七回)
不过是寄兴写情(第三十七回)
忌过于新巧求生(第三十七回)
不喜限韵(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巧之得失(第三十八回)
背面傅粉(第三十八回)
烘染(第三十八回)
切题形容(第三十八回)
小题目要寓大意(第三十八回)
李义山佳句(第四十回)
格律何难(第四十八回)
不以词害意(第四十八回)
盛唐三大家诗作底子(第四十八回)
诗之三昧(第四十八回)
梦中得诗(第四十八回)
三评香菱吟月诗(第四十八、四十九回)
老生常谈(第四十九回)
长诗起法(第五十回)
设限难人(第五十二回)
铁门槛(第六十三回)
善翻古人意(第六十四回)
杜诗亦多样(第七十回)
不落套(第七十回)
禁体物语(第七十五回)
好的留后头(第七十六回)
莫冲淡警句(第七十六回)
收结该归到本题(第七十六回)
作诗有别路(第七十八回)
见题先度其体格(第七十八回)
长歌须词藻点缀(第七十八回)
师楚人之有微词(第七十八回)
一路平韵末转仄(第八十九回)
声音之原不可不察(第九十三回)
有关曹雪芹生平事迹的诗歌选注
题敦诚《琵琶行传奇》(断句)(曹雪芹)
寄怀曹雪芹(敦诚)
赠曹雪芹(敦诚)
佩刀质酒歌(敦诚)
挽曹雪芹(敦诚)
挽曹雪芹甲申(敦诚)
附录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敦诚)
芹圃曹君
别来已一载余矣(敦敏)
附录闭门闷坐感怀(敦敏)
题芹圃画石(敦敏)
赠芹圃(敦敏)
访曹雪芹不值(敦敏)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敦敏)
附录曾次亮《曹雪芹卒年问题的商讨》(摘录)
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敦敏)
附录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敦敏)
怀曹芹溪(张宜泉)
附录春夜止友人宿即席分赋(张宜泉)
晴溪访友(张宜泉)
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张宜泉)
附录为过友家陪饮诸宗室(张宜泉)
题芹溪居士(张宜泉)
伤芹溪居士(张宜泉)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永忠)
题红楼梦(明义)
《红楼梦》版本简介
后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
《红楼梦》故事被作者曹雪芹隐去的时代,其实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然而,在国力强大、物质丰富的“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在加剧,各种隐伏着的社会矛盾和深刻危机,正在逐渐显露出来。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已日益腐朽。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统治阶层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间兴衰荣辱的迅速转递,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等等,都说明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在发生动摇,正逐渐趋向崩溃。这些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时代征兆。作为文学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带有封建末世社会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曹雪芹(1724—1764),名霜,他的字号有雪芹、芹圃、芹溪、梦阮等。他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沦为满洲贵族旗下的奴隶,并扈从入关。清开国时,曹氏归属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意即皇室之家奴),渐与皇家建立起特殊亲近的关系。曾祖曹玺之妻孙氏,当过康熙保姆,后被康熙封为一品太夫人;祖父曹寅文学修养很高,是康熙的亲信;父辈曹□、曹□相继承袭父职,三代四人前后共做了五十八年的江宁(今江苏南京)织造。康熙每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曾亲自主持接驾四次。所以曹家在江南是个地位十分显赫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雍正即位后,曹家遭冷落,曹频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频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频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其时,曹雪芹尚在幼年。
此后,在他成长的岁月中,家人亲友定会经常绘声绘色地讲述曹家昔日的盛况,这自会不时激起他无比活跃的想像力,令他时时神游秦淮河畔老家已失去了的乐园。此外,当时统治集团由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曹雪芹所见所闻一定也很多,“辛苦才人用意搜”,他把广泛搜罗所得的素材,结合自家荣枯的深切感受,加以酝酿,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小说构思就逐渐形成了。
《红楼梦》创作开始时,雪芹年未二十,创作此书,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经五次增删修改。在他三十岁之前,全书除有少数章回未分定、因而个别回目也须重拟确定,以及有几处尚缺诗待补外,正文部分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书稿匆匆交付其亲友脂砚斋等人加批誊清。最后有十年左右时间,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山村度过的。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另有原因,他似乎与脂砚斋等人极少接触,也没有再去做书稿的扫尾工作,甚至没有迹象表明他审读、校正过已誊抄出来的那部分书稿,也许是迫于生计只好暂时辍笔先作“稻粱谋”吧。其友人敦诚曾写诗规劝,希望他虽僻居山村,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写书:“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寄怀曹雪芹》)
不幸的事发生了:《红楼梦》书稿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结果八十回后有“卫若兰射圃”、“狱神庙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悬崖撒手”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这五六稿据脂批提到的内容看,并非连着的,有的较早,有的很迟,其中也有是紧接八十回的(当是“卫若兰射圃”文字)。这样,能誊抄出来的就只能止于八十回了。“迷失”不同于焚毁,它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逐渐失去找回可能性的漫长过程。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脂砚斋等人并未明确告诉雪芹这一情况,即使他后来知道,也会抱着很可能失而复得的侥幸心理,否则他在余年内又何难补作!光阴倏尔,祸福无常,雪芹穷居西山,唯一的爱子不幸痘殇,“因感伤成疾”,“一病无医”,绵延“数月”,才“四十年华”的伟大天才,竟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1764年2月2日后)与世长辞。《红楼梦》遂成残稿。尚未抄出的八十回后残留手稿,原应保存于另一位亲友畸笏叟之手,但个人收藏又哪能经受得起历史长河的无情淘汰,终于也随这位未明身份的老人一起消失了。曹雪芹死后不到三十年,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补足并刊刻付印了由不知名者续写了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从此,小说才得以“完整”面目呈现于世。
《红楼梦》版本,也就因此分为两大类:一是至多存八十回、大都带有脂评的抄本,简称脂本;一是一百二十回、经程、高二人整理过的刻本,简称程高本或程本。我们见到影印出版的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等均属脂本,排印出版的如《三家评本红楼梦》、《八家评批红楼梦》等均属程本,近人校注的《红楼梦》,选脂择程作为底本的都有。脂、程二本相比较,脂本的优点在于被后人改动处相对少些,较接近原作面貌,所带脂评有不少是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的重要原始资料;欠缺之处是只有八十回,有的仅残存几回、十几回,有明显抄错或所述前后未一致的地方,特别是与后四十回续书合在一起,有较明显的矛盾抵触。程本的好处是全书有始有终,前后文字已较少矛盾抵触,语言也流畅些,便于一般读者阅读;缺点是改动原作较大,有的是任意妄改,有的则为适应续书情节而改变了作者的原意。
《红楼梦》得以普及,将续作合在一起的程本功劳不小,但也因此对读者起了影响极大的误导作用。续书让黛玉死去、宝玉出家,能保持小说的悲剧结局是相当难得的;但悲剧被缩小了,减轻了,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曹雪芹原来写的是一个富贵荣华的大家庭因获罪被抄家,终至一败涂地、子孙流散、繁华成空的大悲剧。组成这大悲剧的还有众多人物各自的悲剧,而宝黛悲剧只是其中之一,尽管是极重要的。整个故事结局就像第五回《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中所写的那样:食尽鸟飞,唯余白地。至于描写封建包办婚姻所造成的悲剧,在原作中也是有的:由于择婿和择媳非人,“卒至迎春含悲,薛蟠贻恨”。作者的这一意图已为脂评所指出,只是批判包办婚姻并非全书的中心主题,也不是通过宝黛悲剧来表现的。
《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跨人了近代小说的门槛。但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尽管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人了大量作者自身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及于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贾宝玉常被人们视为作者的化身,以为曹雪芹的思想、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便与宝玉差不多。其实,这是误会。作者确有将整个故事透过主人公的经历、感受来表现的创作意图(所以虚构了作“记”的“石头”,亦即“通灵宝玉”,随伴宝玉人世,并始终挂在他的脖子上),同时也必然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自己的许多生活体验,但毕竟作者并非是照着自己来写宝玉的。发生在宝玉身上的事和他的思想性格特点,也有许多根本不属于作者。贾宝玉只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若找人物的原型,只怕谁也对不上号,就连熟悉曹家和雪芹自幼情况的脂砚斋也看不出贾宝玉像谁,他说:“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第十九回脂评)可知,宝玉既非雪芹,亦非其叔叔。其他如林黛玉、薛宝钗,脂砚斋以为“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第四十二回脂评)。此话无论正确与否,也足可证明钗、黛也是并非按生活原型实写的艺术虚构形象。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的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价值,绝不应该低估。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被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晴雯,都非十全十美;王熙凤、贾琏、薛蟠、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十足的坏蛋。有人说,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总数差不多。但莎翁笔下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形象与个性鲜明生动的也不下几十个。P1-3
这是我编写的红学研究的第一本书,却成为最畅销的一本。三十余年中,累计发行竟逾百万册,还先后被香港、台湾和大陆书商冠以他人名字盗版,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高校列为汉文必读参考书。受到海内外读者如此青睐,是我始料未及的。书的出版单位多次更换,书名也由原来的“评注”变为“鉴赏”,现在又改称“全解”了。
复旦大学出版社本次出版此书,除了书名和其中标目有所改换外,内容方面则大部分保持原貌,只于少数地方作了某些修改。如“附编”栏中《<红楼梦>版本简介》一篇,原列举以脂评本为主的版本十三种;去年又新发现“卞藏本”一种,且已正式出版,今增补入《简介》,使之更趋完善。
此书不当或谬误处,还祈读者批评指正。
蔡义江
2007年3月5日于北京东皇城根南街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