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名镇(云南沙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存留在古村落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在古村落里。

《中国名镇(云南沙溪)》(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巍山古城的山川名胜、历史溯源、风俗大观、文化集萃、趣闻轶事、人物风采、名优特产等内容。

内容推荐

剑川沙溪是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剑川石宝山所在地,又是联合国教科文命名的地方,目前已渐成游客亲睐的地方之一,《中国名镇(云南沙溪)》(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镇的山川名胜、历史溯源、风俗大观、文化集萃、趣闻轶事、人物风采、名优特产等内容。行文中突出了沙溪人无我有、人优我特、人特我优的天然优势,行文质朴,但不失传奇;选图量大(三百余幅),但不失特色。《中国名镇(云南沙溪)》后附有当地规划编制、保护条例等相关文本。

目录

引言

远古的先民

黑□江民族文化走廊

从海门口走来的先民

鳌峰山青铜文化遗址上生活的先民

古道的辉煌

茶马古道上的要冲

千年集市寺登街

茶马古道上的古道、古桥、古树

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

南方的“敦煌”

“南天瑰宝”石宝山

石宝山石窟艺术杰作

歌舞的故乡

白族民间歌舞的盛会

石龙村与石龙霸王鞭舞

多元的信仰

原始崇拜儒释道合一阳宗教信仰

主要寺院

多彩的生活

蕊要节日

风俗习惯

风味小吃及特产

多情的儿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能工巧匠

历史人物

英雄的土地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边纵“七支队”红包根据地

特色景观

旅游的天堂

旅游线路特色客栈

特色酒吧

茶室

游客心中的天堂

永远的寺登街

寺登街的保护与开发

旅游外发与民居保护并重

让千年古道重放异彩

试读章节

沙溪坝有许多古村落,从北至南较大的古村落有甸头、沙坪、石龙、段家登、寺登街、长乐、鳌凤、灯塔、溪南、东南等村。这些村庄都以稻谷、蚕豆、小麦等粮食生产为主,但各有侧重。

甸头村位于沙溪坝北端,石宝山脚下。茶马古道从村内穿过,曾是马帮打野歇脚的一个重要路段,是以白族为主体的一个古村庄,以种植地参子、泡核桃、烤烟为主,养殖牛、羊,有较多的石匠和木匠。

沙坪村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山麓,下辖五个自然村,有白、汉、傈僳等民族聚居,到石宝山的古道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内古老传统民居大院有近十个,古巷依然保存完好,古村落风貌较完整。粮食生产、土法烧制瓦件、青砖是该村的优势产业。

石龙村是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西边的山区村,白族人口占86.1%。村前为石龙水库,内有大量鱼虾,村周边山上有野生菌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村内还遗存大量的“垛木房’’等民俗文化资源,是剑川县四个民俗文化示范村之一。白族文化的精粹霸王鞭、白族调、乡戏(初二至初五唱乡戏),石龙村人个个能跳,人人会唱,村民中不乏优秀白族歌手,人才辈出,已成为民歌演出人才重要的输出地。

四联段家登位于沙溪坝东北部,村中有清代中期建的戏台、清代前期建的段家大院等古建筑,该村背靠华丛山,西临黑漶江,该村江边花鱼、泥鳅、江鱼等水产品特别多,是登山探险和享受田园风光较理想的去处。村内竹器工匠较多,传统旱烟、蔬菜、水果是该村优势特色产业。

鳌风村位于沙溪镇寺登街以南一公里,平甸公路穿境而过,总人口中白族占94‰寺登街至弥沙井的茶马古道从村内穿过。该村是剑川清代木雕大师杨永甲的故乡,村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照壁、福寿长魁星阁及本元寺等古建筑11处,有不少老院子仍完整保存下来。

北龙村位于黑漶江东侧,背靠莲花山,距沙溪寺登街12公里,是沙溪坝内最大白族村庄。古建筑业、渔业和禽畜养殖业是该村特色产业。

长乐村位于沙溪镇西部,长乐魁阁、三教寺等与传统民俗相关建筑保留下很多,古村落风貌完整,有浓郁民俗遗风,特色产业是养殖业、良种实验种植示范。

灯塔村位于沙溪镇东南角,该村的源泉寺宏伟气派,寺中古木苍苍,丹桂飘香,是沙溪坝影响较大的寺庙之一。该村依赖广阔的土地资源发展烤烟、泡核桃种植已成新的优势,其传统手工竹器加工产品丰富多彩,有较强发展势头。

东南村位于沙溪镇东南角,属半山区,下辖五个自然村,居住着白、汉两个民族,其中白族占64%。该村有明代建的段良府、石鳌桥等历史建筑,曾是沙溪与洱源牛街、乔后往来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有一个集市在此形成,随着交通方式发生大的改变而消失,但遗留下许多人文资源,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红星村位于沙溪镇东南角,下辖五个自然村,是剑川县唯一的汉族聚居村。村南部白龙潭是沙溪最优美的自然景观,村民在山地上种植烤烟、泡核桃,经济速长林有较强的优势,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是其特色产业。 华龙村位于黑漶江东岸,华丛山脚下,辖三个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该村林业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2438亩,人均14亩,是沙溪坝子东面的风景林带和水源涵养林带,景色优美,有不少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其中“龙门箐”、“三大塘”、“华丛山”顶峰等景点特色鲜明。白族、彝族世代和睦相处,而且能歌善舞,在传统节日和各种文艺汇演中民族歌舞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该村古建工艺精致,以国光古建公司为龙头的华龙村古建队,传承弘扬了传统工艺,把古建工艺远播到昆明、北京等地,甚至走出国门到新西兰等国。特色产业为林业、古建、木雕。

联合村位于沙溪镇南大门,东、南与洱源县的茈碧镇、乔后镇接壤,西、北与县内弥沙乡相接,下辖七个自然村,居住着白、汉两个民族,分布于黑漓江东西两岸半山坡上。境内高山和低谷相间,沟箐甚多,一层山一层水,属河谷性温带气候,气候湿润,适宜种植烤烟,利于泡核桃生长,饲养黄牛、山羊自然条件好。村民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耍牛节”完整再现了古代农耕情景,民间唢呐声远播四方。该村主要发展烤烟、泡核桃种植,乳畜业。P49-51

序言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都是先人留下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后代子孙与我们享有同等的权利,这就是代际公平。将这份遗产尽可能完整地留给后代,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世界上文明诞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各族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城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不文明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我国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分布在神州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名城、名镇、名村既是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但是,毋庸讳言,在当前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不少古村落的原貌已荡然无存,即使遗留下来一少部分,也都面临文物建筑被损毁、文化遗迹被侵蚀、传统文脉被割断、文物原生态环境被瓦解或乱开发的命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十分严峻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我国“三名”——名城、名镇名村的遗物遗址、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掌故传说和时代风貌,同时更好地保护它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知识产权出版社联袂推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这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值得关注。

解读大理的历史,洱海东部宾川发现的白羊村新石器遗址,是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出土文物说明,白羊村遗址是一个典型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长期定居的村落遗址。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青铜器开启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汉置郡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子国”,唐初合六诏(有说八诏)为一,最终形成了包括云南全省以及川黔部分地区在内的,几乎与唐宋相伴始终,绵延五百多年的南诏、大理国。

南诏、大理国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云南历史上部族纷争的混乱局面,将云南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伟大祖国的统—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因时间而悠远,文化靠积淀才厚重。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大理众多的文物古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很多,本次只收录了其中的—部分。它们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大理历史文化的精华。

大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与大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息息相关。根据学者们研究,先于西北丝绸之路两百多年,在祖国西南也有一条重要的“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还有经大理达西藏的“茶马古道”,从大理到安宁南下出海的“步头路”,奠定了大理滇西交通枢纽的历史地位。今天,大理同样是同时拥有民航、铁路、高速公路因而四通八达的民族自治州。便捷的交通使大理能够广泛吸纳中外文化精华,故而人文蔚起,薪火相接,代有名流;里巷传仁德之懿,父老有述古之风,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秀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无疑是建设幸福、美丽大理的根脉,也是大理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魅力所在。

靠文化扬名,提高品位;靠文化发展,一兴百兴。在这一点上,大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前,保护“三名”已进^攻坚阶段,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保护办法,但还不够,必须加大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三名”保护意识的自觉性。历史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要人民来保护。正因为如此,我们便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的编撰任务。近两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联合州级文化部门,在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热心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完成了编撰任务。

参加本次编撰工作的既有年过七旬的学者,也有正当盛年、承担着繁重日常工作的中青年新秀,但他们都际着对历史负责、为子孙谋福的崇高理念,攻坚克难,争分夺秒,或多次深入所承担的地区开展田野调查,走访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有关人士;或沉迷于史籍档案,考稽钩沉,运用文字和照片,将各城、镇、村的山川名胜、人文历史、文物古迹、文学艺术、民风民俗、风物特产真实地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将各地文化精华展示给广大读者。同时,各卷密切联系实际,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辉煌值得自豪,更是留给每一个当代人的—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望好这片热土,再创新的辉煌,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能够告慰先人、无愧后人的业绩,应该是每一个大理人不懈的追求。相信这套丛书能在大理各族人民建设幸福、美丽大理中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觉,留住集体的文化记忆。

赵寅松

2013年3月

后记

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然而,在经历了上千年的辉煌之后,沙溪这颗明珠暗淡了,被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准确说,是被石宝山的盛名盖住了。人们知道剑川有个石宝山,却不知道石宝山就在沙溪;就像本书中提到的沙溪寺登街列入联合国向全世界公布的101个濒危建筑保护名录,并启动了中外合作的寺登街修复工程之后,沙溪寺登街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然而,又出现了多数人、尤其是国外只知有沙溪寺登街,而不知道沙溪只是剑川县的一个镇一样。

近年来,随着寺登街修复工程的实施和对外宣传的影响,沙溪寺登街已经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介绍沙溪和寺登街的相关资料、书籍也出版了不少。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何以还要来凑这份热闹?这就不得不一说这本小书出笼的原由。

2012年夏秋时节,丛书的组织者、原州白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寅松先生把争取到编纂出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卷的情况及各分卷的设想和我作了交谈,希望我能承担其中的一卷。我深知这是这位兄长对我的器重,也是他对我的一种鞭策。出于对家乡的一份特殊感情,我答应可以考虑承担其中剑川县两卷中的一卷。由于剑川是文献名邦,文化人较多,考虑之后,我答应承担沙溪卷的编写。由于平时工作繁杂,尤其是需要征集大量的图片,无法分身,难以做到全力以赴。经赵寅松先生的介绍,我邀请了曾长期在沙溪寺登街管委会工作,并亲自参与寺登街修复全过程、此时已调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工作的杨湖彪共同来完成这一工作。我和湖彪此前虽然素昧平生,但跟他一说,他很爽快地同意加盟。

2012年9月底,承担丛书出版的知识产权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到大理,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出版社相关人员与各分卷编纂者座谈会后,我们正式开始了本书的编纂工作。由我设计出了全书的篇目,在与湖彪进行了多次交流修改后,我们于11月底在剑川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沙溪寺登街召开了一次专门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我们带着篇目来到沙溪,听取沙溪镇党委、政府和剑川县寺登街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和县内专家学者、沙溪镇老干部,外地及本地在寺登街经营客栈酒吧的业主代表等多方面的与会人员意见建议。座谈会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永和先生主持,到会的杨益均、王建雄、李义良、杨惠铭、张润忠、李玉宝、赵时钟、张稀等人都发表了很好的建议意见。座谈会后,我又对全书篇目进行了调整完善。

从去年12月开始,我和杨湖彪按照分工开始了编写工作。根据各人的特长,由我负责引言、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章,杨湖彪负责第二、第六、第七、第九和第十章的编写。2013年初稿形成后,由我对全书进行了统稿。杨湖彪负责征集了全书的大部分图片。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剑川县金华文化站的段力刚先生受聘担任本书的首席摄影师,在图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大理白族自治州怕族学会会长赵济舟先生和我的同事赵锐明也提供了部分珍贵的照片,中瑞复兴工程瑞方现场代表黄印武提供了修复建筑前后对照照片和沙溪坝示意图,剑川民族博物馆杨德志提供了海门口遗址的航拍片一张,我的小妹段蕾承担了目录的英文翻译。沙溪镇书记张益儒、镇长杨泽雄、管委会副主任王建雄在本书编写中给予了不少帮助和支持。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参考了部分前辈专家的成果,已在书末列出,以示对各位前辈著作权的尊重。特别要提到的是丛书顾问杨亮才先生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所做的大量工作。在此,一并对给予这本小书关心与帮助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也包括我们家人的支持,只是为了免俗,这里就不再列出他们的名字了。完全可以说,《中国名镇·云南沙溪》一书如果有些许价值,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最后,我要把这本小书献给我的母亲段梅君,就在我校改出版社发来的沙溪卷清样期间,与病魔顽强抗争了18年的母亲,平静地离开了我们,魂归故土——金华山下、剑湖之滨的向湖村。这也是我的校样迟迟不能完成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古人说的,校书如扫落叶,甘苦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尽管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差错仍然在所难免,唯有肯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建平

2013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存留在古村落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在古村落里。

罗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4: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