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是我的主场(一个媒体人的深漂笔记)/人在深圳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幽壹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你是我的主场》作为《人在深圳》系列之一,记录了作者经历和见证的深圳历史,以词汇/地理/历史/事件为线索一一讲述那些日渐消逝的“深圳”,讲述曾经影响深圳人的重要观念和事件。3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经历了狂飙突进的年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影响了无数的人。在30多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曾经独领风骚的事物,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些早已昙花一现,有些则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深圳人。这些诞生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事物,不只是由政府所创造,也不只是由哪个伟人所完成,而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深圳人”共同完成。可以说,每个深圳人都是深圳历史的创造者之一。昨天的生活就是今天的“历史”。可以说,书中所写的每一个词汇,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圳经济特区的一段发展史,每一篇文字记录的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圳”。
作者简介
幽壹,男,本名罗俊杰,现居深圳,供职晶报。 广东知名网民和民间意见,深入参与网 络问政。他长期关注深圳并撰有大量与深圳 相关的网文,其中关于大运会文章受媒体和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深圳特区报》曾为此 刊发评论员文章《向“幽壹”们致敬!》。 著有《回不去的故乡》《幽此壹说》等书。
目录
深词
深圳速度
深圳口号
特区
下海
停薪留职
跳槽
炒鱿鱼
城中村
握手楼
洋快餐
蹦迪
的士
流水线
打工妹(仔)
兑港纸
BP机
本地佬
香港佬
充电
“三无”人员
水客
饮早茶
宵夜
山寨机
老板
两地牌
深地
蛇口
国贸大厦
深南路
小平画像广场
渔民村
南岭村
沙头角
东门老街
工人文化宫
锦绣中华
海上世界
莲花山
地王大厦
华强北
南头关
布吉关
梅林关
深圳大学
火车站
宝安机场
深史
边防证
二线关
铁皮房
布吉农批
大家乐
大运会
航母世界
老金威
上步区
深惠路
水上乐园
逃港
深户担保
香港台
新安酒家
迎春花市
暂住证
驻深办
大钟楼
深事
市场
学历
城雕
公益
廉价住宿
保税区
高交会
深圳户口
小区自治
文博会
书城
深港走读生
口岸
广深动车
发票
老乡
家乡菜
搬家
出租房
百公里徒步
公园之城
深圳读书月
股票
科技园
人才市场
图书馆之城
107国道
建筑装饰
鹏城
后记
序言
算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40年(也就
是三分之一以上的世纪),时间已经不算短。这段堪称改
变中国命运的历史,绝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的。它并
不像电视电影所演的那样,某个伟人大手一挥,一段波澜
壮阔的历史就完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它是由一个个普通
的人和一件件普通的事,日积月累,排除万难,层层突
破,不断推进,最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所谓“万事开头难”。回首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
的中国正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且那个时候政
治的惯性依然存在,一贯的高压政策让大多数国人对未来
捉摸不定,担心不知会有怎样的沉浮,生怕改革开放政策
会有反复,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当时大多数国人宁
愿选择安守与静默,以不变应万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敢为天下先的深圳人,不
惧政治寒春,开始率先破局,勇于向不合时宜的旧体制宣
战。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前哨——深圳经济特
区,因为地理和政策的优势,开始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
港地区及海外各国接触,并率先从深圳河对岸引入一系列
的先进事物,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因此,深圳经济
特区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3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经历了迅猛发展历程,各种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影响了无数的人。在这30多年的深圳
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曾经独领风骚的事物,
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则至今仍在深深地
影响着深圳人。
这些诞生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事物,不只是由政府所
创造,也不只是由哪个伟人所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个普
通的“深圳人”共同完成。可以说,每个深圳人都是深圳
历史的创造者之一。因此,每个深圳人都有权利去记述这
期间的所见所闻,昨天的生活就是今天的“历史”。这也
可以说是我之所以要写这本书的缘起。《边防证》《暂住
证》《航母世界》《下海》《二线关》《城中村》《海上
世界》……通过近百篇文字去记述一段岁月,也就是那些
打上“深圳印记”的日子;通过这本小书记录那些日渐消
逝的“深圳书中所写的“深圳”,有些已经消逝,有些则
仍在影响深圳人。可以说,书中所写的每一个词汇,其背
后都蕴含着深圳经济特区的一段发展史,每一篇文字记录
的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圳”。
“来了就是深圳人!”不经意间,已经“深漂”10
年。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6月4日,10年前那个火热的夏
初,我开始真正闯荡深圳,在深±Jll工作生活。在这10
年间:曾在国企打过杂;当过不太知名的网红:做了不是
太称职的记者。这10年一路走来,见识和见证了这座城市
的许多大事小情。也是在这10年间,几乎到过这座城市的
每个角落,认识了这座城市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这期间,
手中的笔一直没停下,始终在记录……
每当说起“深圳”,总觉得百感交集,对其怀有特殊
的感情,与其有着不解之缘。其实,我的家乡广东省汕尾
市陆河县离深圳并不太远,才200多公里,旧时同属大粤
东区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不少陆河人前来深圳市
的前身原宝安县打工。那个时候,原宝安县许多精壮劳力
“逃港”去了。所以包括我家乡在内的原宝安县周边县份
的人会过来打工或耕种,比如当时的光明农场就招入了包
括我家乡人在内的一批人。到了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特区
成立时,许多我家乡人又率先来深参与建设,包括修建了
深南大道首段。从此以后,陆河人亲友间互相扶携,纷纷
来深闯荡。如今,起码有90%以上的陆河人曾经到过深
圳。这样的话,我从小就从身边的亲友及同村人等处了解
到了许多关于深圳的消息,对深圳深有所闻,对其非常向
往。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两次在暑假期间随父母来深圳
访亲探友,参观游玩,这两趟深圳之行给年幼的我留下了
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后,21世纪之初,我又多次来深圳探
亲访友和游玩。因此,在真正来深圳定居工作生活之前,
我已经对深圳非常熟悉,并对它充满感情了。
说不清的深圳,道不完的深圳,在每个深圳人的心底
最深处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深圳故事。希望这本书能够
勾起你关于深圳的点滴回忆,记起往昔难忘岁月中那些逝
去的时光,打开你尘封已久的“深圳记忆”。
是为序!
导语
个人历史与城市历史密不可分。作为在深圳待了十年的“深漂”,幽壹在国企干过,当过网红,做过记者,他几乎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的每一角落,认识了这座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也知道了关于这座城市的许多故事。他生活和工作在这座飞速发展的特区城市,始终在触摸、在感受、在记录这座城市的重要事件、地标、人物与景致,虽然他为自己家乡陆河的历史文化所自豪,但他对深圳的热爱一点也不亚于对陆河的热爱,深圳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人生主场。《你是我的主场》在写作手法上将历史、史实按照散文的方式进行创作,把枯燥的史实变成通俗易懂的文章记录在书中。
后记
从孩童时代起,我就一直对深圳怀抱着极其崇尚的感
情。那时候,曾两次随父母和亲友前来正处于热火朝天建
设之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见识和感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
期特区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氛围。
尔后,又因为喜爱,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前来深
圳定居,在此工作生活,从此这座城市也就成了我的第二
故乡。10年来,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缘故,与这座城市有了
许多交集。在这期间,几乎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的每一角
落,认识了这座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也知道了关于这座城
市的许多故事。
深山圳水总关情。随着对深圳认识的日深,对其感情
自然也就越深。于是乎,渐渐地就想写一本关于“深圳”
的书。一开始仅是心中有着这么一个念头,却始终没有行
动起来,也不知道究竟写什么题材好。后来某天突然很莫
名地就激情澎湃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本《你是我的主
场》。
应该说,这本《你是我的主场》的确很“个人化”,
是通过我自己对“深圳”的了解和理解,站在我的角度对
深圳SO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有着特别印记的词汇加以
记录和阐释,字里行间无疑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烙印——有
我的记述、感慨和评论,以及我和亲戚朋友们的相关经
历。总体来说,这本书抒发了我对深圳的真挚感情,书写
的是特区的发展和成长史。
这本小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深圳报业集团
《晶报》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著名文化
人、作家胡洪侠先生,感谢他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深圳市
史志办公室主任、深圳市方志馆馆长黄玲为
本书作序。感谢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编委侯晓清先
生的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负责编辑此
书的岳鸿雁女士。感谢同事张定平提供部分照片。当然,
更要感谢的还有我的父母、家人及亲友们。此外,也感谢
我的好兄弟罗兆安、罗志欣、彭华民、范伟擎、朱敬禄、
卢当应、陈海滨等人。最后,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所
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谢谢你们的鼓励与支持!
此书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删改,总是觉得还没有
修改到令自己完全满意。之所以会这样,无非是想尽力把
它做到最好,希望展现出来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对于每位作者来说,自己写的一本书就像是自己的一个孩
子,总是希望其能够顺利诞生,并且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
受和喜爱。我自然也期吩着《你是我的主场》能够被广大
读者认可。
当然,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等主客观
原因,这本书难免会有错漏之处,也会有许多不完美的地
方。在此请各位读者予以谅解,并欢迎指正,谢谢!
精彩页
深圳速度
曾经有一个关于深圳的词语,全国人都耳熟能详,以至成为国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它叫作“深圳速度”。时至今日,如果要形容某件事情进展得很快,国人可能就会用“深圳速度”来形容。“深圳速度”的意思,就是指速度很快,进展神速,超出常规的预期。
“深圳速度”的来历,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当时的神州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即“国贸大厦”)时,深圳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特区创造的这个盖大楼速度比当时先进国家和地区还快,极大地震惊了整个中国,当时的国人视之为“神话”。
国贸大厦楼高160米,共53层(地下3层),是20世纪80至90年代深圳的代表性建筑,也是80年代内地的最高建筑。该一大厦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施工,从1984年10月至1985年12月,仅用了15个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要知道,这可是建造一栋占地面积广、结构复杂的大楼,而不是像某家盖个小房子那样简单。建筑工地上,干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多,工种也多,能够协调好各方,做到“三天一层楼”,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内地来说,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认为“深圳速度”只是源于且只适用于盖楼,那这种认识就太过于肤浅和无知了。盖楼速度快只是表象,或者说是引爆点,真正的内在原因在于,当时深圳经济特区的整个社会经济,从各方面来看都发展极其迅猛,属超常规发展,单就发展速度来说,远远把国内其他地区抛在了后面。甚至从世界历史上来看,这样的城市发展速度也是不多见的。
当时的深圳经济特区,完全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几天不见的话就会“大变样”。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场面,不论是谁那时候来到深圳都会被那种氛围所感染。用“日新月异”和“一日千里”来形容那时候的深圳经济特区,可以说没有丝毫夸张。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深圳因为盖楼快而被冠以“深圳速度”时,其很快就被注入了其他层面的意思,而不再仅限于盖楼本身。“深圳速度”的说法一经提出,立马就受到全国各方的普遍认同,很快就在大江南北传开了。在当时来说,把“深圳”等同于“飞速发展”,国人是打从心眼里认同的。在那时的人们眼中,“深圳”就意味着快节奏,意味着高效率,意味着超常规发展。
站在深圳人的角度,对于将“深圳”与“飞速发展”画等号,那时的普通市民也是非常乐意并为之感到自豪的。在深圳的城市文化中,本身就具有“快”的基因,社会中普遍具有“快”的氛围,市民也普遍有追求“快”的理念。走在深圳街头,你可以看到,深圳人走路的节奏都要比其他城市的人快得多。
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来说,中国发展已经慢得太多了,错过了许多机遇。因此普遍都有种“只争朝夕”的想法和意愿,想着要尽可能地快,把过去所浪费的时间赶紧补回来,用速度来弥补和追赶因慢启动而落下的距离。应该说,这种快速发展的愿望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深圳速度”这种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词汇,并且是出现在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深圳,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作为窗口和试验田,本身就是要快,要率先去试去闯,这都需要敢于争“第一”,勇于去尝试,并且是主动快速去做。“快速”,是深圳经济特区当时的一大历史使命。
在此后的二三十年肘间里,深圳市官方曾先后提出过“效益深圳”“深圳质量”等词汇和理念,企图以此来取代“深圳速度”,重新成为由深圳出品,进而能够影响全国的词汇和理念。可惜的是,这些词汇和理念并未被社会大众所广泛认知和接受,不要说风行全国,连本市市民也大多对此不知悉或缺少认同感。它们都远没有“深圳速度”那样深入人心。不过也应该看到,近年来,曾经非常执着和崇尚“速度”的深圳,其实已经渐渐慢了下来,不再过于追求“快”。这种改变并不仅限于政府层面,在普通市民之中也颇有市场,已经逐渐成了深圳社会的主流。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深圳已经“快”不起来了。市民们开始以更加客观辩证的心态看待“速度”,不认同以牺牲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身心健康去换取“速度”。并不是说完全不要“速度”,而是说市民们更希望是适度和健康的“速度”,不是单纯的“速度”本身。这也意味着,深圳乃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P19-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