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主编的《中华大清十二帝》选取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出现的十二位帝王来切入历史。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大清十二帝》用流畅、浅显的语言将十二位帝王的一生娓娓道来,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对各位帝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又以历史为线索,围绕治与乱、生与死、得与失、情与爱的矛盾,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列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透视出有血有肉、云谲波诡的历史风云。
清官密档全揭秘,大清皇帝全纪实!
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大量失败与屈辱的辛心酸记录。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徐寒主编的《中华大清十二帝》以十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的主要事件为线索,加以精彩评价,让读者在故事中品鉴清朝十二帝,品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品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
《中华大清十二帝》采用新颖的观点,通过简明、精练的文字内容,立体、真实地评价了清代各位帝王,深刻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诠释了历史嬗变兴替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是为了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当代。
第一卷 马背江山,开国英雄——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历史评价
第一章 艰辛童年
第二章 率兵而起
第三章 统一女真
第四章 建立后金
第五章 征抚蒙古
第六章 抗击明军
第七章 夺取辽东
第八章 垂暮之年
第二卷 文武双全,创业天下——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
历史评价
第一章 英雄少年
第二章 顺承汗位
第三章 征抚朝鲜
第四章 用兵蒙古
第五章 治理黑龙江
第六章 藏使来沈
第七章 清朝建立
第八章 改革施政
第九章 南攻明朝
第十章 猝然而终
第三卷 一心向佛,遁入空门——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历史评价
第一章 幸运继位
第二章 清军入关
第三章 多尔衮专政
第四章 独掌乾纲
第五章 汉化影响
第六章 南明覆灭
第七章 钟情董妃
第八章 遁入空门
第四卷 文韬武略,盛世帝王——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历史评价
第一章 英雄出少年
第二章 奇智擒鳌拜
第三章 增强中央权
第四章 巡幸全国地
第五章 平定三藩乱
第六章 台湾得统一
第七章 边疆得巩固
第八章 尊崇儒家道
第九章 立储起风波
第五卷 治理天下,严谨名世——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历史评价
第一章 巩固帝位
第二章 挫败政敌
第三章 设立军机处
第四章 改革经济
第五章 大兴文字狱
第六章 用兵西北
第七章 改土归流
第八章 驾崩谜团
第六卷 雄才大略,诗人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历史评价
第一章 初登宝座
第二章 力排老臣
第三章 平定苗乱
第四章 整治贪弊
第五章 平定准噶尔部
第六章 两征安南
第七章 土尔扈特部归来
第八章 秋弥谒祖
第九章 文化政策
第十章 由盛及衰
第十一章 乾隆之死
第七卷 励精图治,无力回天——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历史评价
第一章 继位之初
第二章 扳倒和珅
第三章 吏治改革
第四章 禁矿限迁
第五章 危机四伏
第六章 镇压起义
第七章 猝死热河
第八卷 俭廉勤政,鲜有作为——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历史评价
第一章 新帝诞生
第二章 吏治整改
第三章 节俭皇帝
第四章 重视农业
第五章 平叛治乱
第六章 鸦片烽火
第七章 晚年悲情
第九卷 苦命天子,内外交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历史评价
第一章 即位始末
第二章 困难重重
第三章 起用曾国藩
第四章 天国不太平
第五章 后宫哗变
第六章 圆明园的劫难
第七章 国事蜩螗
第八章 英年早逝
第十卷 少年傀儡,因人成事——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历史评价
第一章 母子情疏
第二章 辛酉政变
第三章 童年无趣
第四章 母子斗法
第五章 亲掌政权
第六章 “中外合作”
第七章 中兴名臣
第八章 同治之死
第十一卷 囚徒皇帝,郁郁而终——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历史评价
第一章 入嗣即帝
第二章 少年皇帝
第三章 亲政风波
第四章 甲午海战
第五章 变法图强
第六章 囚禁瀛台
第七章 猝死之谜
第十二卷 见证历史,归入民间——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历史评价
第一章 三岁即位
第二章 载沣摄政
第三章 虚假宪政
第四章 内外交困
第五章 被迫退位
第六章 复辟迭起
第七章 天津寄居
第八章 执政满洲
第九章 被俘审判
第十章 接受改造
第十一章 洗心革面
第十二章 晚年岁月
第一章 英雄出少年
病榻上的几天,顺治帝考虑了一生中最多的问题。尽管他已厌弃无聊的后宫、繁杂的政务,但他不敢拿祖宗浴血奋斗打下的江山开玩笑。执政17年来,无论是叔王多尔衮摄政,还是自己亲政,凡有闲暇,他便读书写字,已养成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他在史书中得知,在绵延几千年的各代王朝史上,为争夺皇位的惨杀和流血,既不讲什么君臣大义,也不顾什么骨肉亲情。宫廷和皇位上下早已浸透了斑斑血迹。从自己的父亲皇太极即位和自己被推上宝座也都莫不如此。现在他睢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慎重地、妥善地做好最后一次安排。至于自己死后如何,他当然不愿往坏处去想。 、
初六的半夜,顺治帝感到自己行将就木,急忙将学士麻勒吉、王熙召至养心殿,对他们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王熙泪如雨下,话都说不成句。顺治帝又说:“朕平日待尔如何优渥,训尔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群臣遇合,缘尽则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王熙垂泪从命,在床前匆匆写下遗诏的第一段。此时顺治帝已疲惫不堪,由于看去于心不忍,王熙便请求顺治帝照以前所谈,等把诏书全部拟就再行进呈。顺治帝只得点头同意。二人赶紧到乾清门西前房内起草了皇帝的遗诏。随后三次进呈,三次改动,直到第二天红日西坠才算最后定稿。几个小时后,顺治帝去世。
正是在这个长达千余字的遗诏中,皇三子第一次有了一个汉文名字:玄烨,并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玄烨登基后,毕竟年纪太小,因此有人主张让皇太后亲政,但遭到她的断然拒绝。
宫廷内一日之间发生了巨变。满眼的玄素更使严冬的寒冷浸入骨髓。各怀心腹事的王公亲贵和有关朝臣已数日未曾合眼,早已把元旦大节的心情丢到九霄云外。民间因有不许点灯泼水的禁令,也感到这个节日异同寻常,不敢欢歌饮宴。入夜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即使白天,因城门尽行关闭,无数执行戒严的兵卒往来巡视,街道上几无行人,空旷寂静。全城在宁静中暗暗透出令人惶骇的肃杀之气。 初八日,假期已过,各衙门开印。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陆续来到宫门。然而当大学士和礼部等官员被放进去后,宫门立即被轰然关闭。在一片惊愕之余,百官面面相觑,只好各自走开。直到当日傍晚,才有通知令百官各带朝服人宫,然后到户部领取服丧所用布匹。在太和殿外,各官交头接耳,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鼓响过二声,“宣遗诏,凄风飒飒,云阴密布,气极幽惨,不自知其呜咽失声矣。”接着只听又有大臣高声告之不许百官回家,等候新皇帝登极典礼。午门外风寒刺骨,黑暗中群臣瑟缩一团。
太阳终于升起来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1661年2月7日),风和日丽,玄烨的登极典礼马上就要举行。这是历史上又一令人悲喜交加的日子。
在派遣的一系列官员进行完祭告天地、太庙、社稷的仪式结束后,小玄烨身着白色丧服来到顺治帝灵前行礼,谨承受命,然后改换礼服,分别向祖母太皇太后和两宫皇太后(顺治帝皇后,生母佟氏时已尊为皇太后)行礼。接着升中和殿受执事官朝拜,再升太和殿宝座。大殿两侧丹陛,太和门内东西两侧,陈列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因在丧期,只鸣钟鼓而不奏乐。各种仪仗旗帜鲜艳整齐。执事官宣读即位诏书,以明年为康熙元年,大赦天下。尊祖母为太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后。定顺治帝谥号为章皇帝,庙号世祖。文武百官脱下丧服又换上朝服,随即向新皇帝三呼万岁,行三跪九叩礼。全部礼仪举行结束。全体官员又全部改换丧服,在天安门外金水桥下听颁哀诏。至此折腾一天一夜,忍饥受冻的全体官员才算演完了这出悲喜剧。小玄烨也正式成为统治中国长达61年的康熙皇帝。
这次在孝庄太后主持下以遗诏形式指定帝位继承人,是对原有帝位继承制度的大胆改革。在此之前,新君之立,皆由八旗亲王、郡王、贝勒等商议而定。皇帝临终能指定帝位继承人,是诸王势力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玄烨的成长,离不开祖母孝庄皇太后的特殊钟爱和关照。自从是孙降生,祖母便亲自为之选择乳母和保姆,以保证孙儿健康成长。皇孙逐渐懂事,这位具有政治头脑、贤良而卓识的祖母,为孙儿设计的教育方案,不言而喻,是以培养皇帝接班人为目标的。
就在小玄烨出生前后的连续3年,京城正流行着一种令满族人心惊胆战的传染病——天花,吓得王公亲贵人人自危,皇宫中也是人心惶惶。正是因为这一点,出生不久的小玄烨也算是被关照,很快便被送出紫禁城避痘。
当小玄烨被抱出宫后,主要有两个保姆照顾他。一个是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的妻子孙氏;另一个是瓜尔佳氏。每日里精心照料,寒暖在心。花开花落,春去春又来,小玄烨一天天地长大了。然而这个未经出痘、躲藏在宫外的小皇子并未能躲过“痘神娘娘”的垂顾。可能就在他两到三岁时,他还是染上了天花。令人惊异的是,他竟奇迹般地战胜了死神的纠缠。当稚嫩的小脸上星星点点的痘疹溃破、结疤脱落之后,只给他留下终身不能消除的一个个浅花麻点。后来历史证明,正是这一次大难不死,使他具备了对天花终身免疫的能力,也才使他获得登上皇位的机缘。
在“潜邪”狭小的庭院内,小玄烨最初能接触到的人,除了保姆外,就是一些宫女和太监;看到的除了院中的几株老枯树便是四壁紫红色的宫墙。他不清楚外面世界的模样。他稍稍懂事之后,也许才知道正是因为皇子的高贵身份,才使周围的人对自己关怀倍至、耐心恭敬。但他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玩耍。因为在5岁以后,他每天都有课程,要规规矩矩地识字。不仅要跟一个叫苏嘛喇姑的宫女学习弯弯曲曲的满文,还要跟张太监和林太监学习方方正正的汉文。从他们的讲述中,他才知道自己是“满洲人”,此外还有“汉人”、“蒙古人”。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和父皇发号施令的紫禁城曾经是明朝的首都,而自己的祖先创立的大清朝,凭借英勇的骑射从很远的东北到此,打败汉人,将它据为己有。每一天仍有许多消息从南方传到父皇那里,在大清朝遥远的南方,仍在进行着激烈的战争来争夺江山。
P219-221
从十二帝看大清朝 再现有故事的清史
——《中华藏书百部》之《中华大清十二帝》出版前言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的王朝,其绵延二百多年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幕历史大剧。
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清朝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时期,皇帝掌军国大权,举凡军事、政治、经济、科举、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无不由他决定。皇帝与这个朝代的兴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并不完全是夸张之言。
大清王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从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王朝统治历时268年。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幻,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期间,清朝共有延续十二个皇帝——人关前两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人关后十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在这个特定的大清王朝历史时期中的十二位皇帝,自然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是清入关前的两位帝王,他们英勇善战,金戈铁马,训练八旗,为清朝定鼎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谓马背上下均可治理国家。顺治作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他亲政后迅速接受了汉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了生产力,为大清王朝康雍乾百年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继之而来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把中国社会带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使清朝成为当时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经济兴盛的强国。康熙大帝被誉为“千古一帝”;雍正帝以铁腕治国,真正实现了“以一人治天下”的家天下理想;乾隆帝则一改其父风格,温婉治国,同样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自嘉庆以后,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历代,清朝逐渐走向衰落。此时的大清朝已是积重难返,内忧外患: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大清王朝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几位帝王都力图采取措施,企盼王道中兴,尤其是光绪的百日维新,但终究挡不住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溥仪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他的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华大清十二帝》选取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出现的十二位帝王来切入历史。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大清十二帝》用流畅、浅显的语言将十二位帝王的一生娓娓道来,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对各位帝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又以历史为线索,围绕治与乱、生与死、得与失、情与爱的矛盾,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列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透视出有血有肉、云谲波诡的历史风云。
《中华大清十二帝》采用新颖的观点,通过简明、精练的文字内容,立体、真实地评价了清代各位帝王,深刻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诠释了历史嬗变兴替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是为了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当代。
《中华藏书百部》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