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石油是黑色的金子,但同时它又是引发灾难的魔鬼。当我们还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某个地区的战争,只不过是收音机里听到的一条消息。当我们开上汽车的时候,我们发现战争和加油站不断滚动的数字之间,似乎有了某种联系。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国际油价从70美元飙升到了140美元,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一度升至106.95美元一桶,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新高。目前,每桶油价仍在100美元上下的水平徘徊,而中国的油价从每升2元多涨到了今天的7元多,全球进人高油价时代,于是中国人开始关心一个问题,我们的石油从哪里来战争和油价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当我们梳理近百年的战争史时,才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博弈。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无数次战争因石油而起。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发现石油,这是美国石油开发的开始,也是世界石油大规模商业性开发的开始。只是,当时的美国,在发达的欧洲之外。石油需要得到欧洲人的肯定,才会重新影响美国与世界。 1885年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燃油引擎,1909年英国人达西在波斯湾打出第一口油井。1911年,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把海军军舰的动力燃料改为石油,并开始寻求拥有和控制石油资源,从此,石油便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波斯湾的石油帮助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但是波斯湾这个世界石油宝库,也把整个中东地区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石油战争。直到今天,战火仍在燃烧。苏伊士位于北非大陆和西奈半岛之间,南接红海北临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拥有曼扎拉湖、.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土地由海洋沉积物降雨时积存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和吹来的沙等构成。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的索斯特里斯法老当政时期,聪明的埃及人就开凿了一条运河,但运河的路线与今天的苏伊士运河稍有不同。7世纪上叶,阿拉伯人人侵埃及后再次疏浚了这条运河。把尼罗河流域丰富的谷物,运往沙漠中的圣地麦加。8世纪埃及人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堵塞了运河,就这样,这条曾经给埃及带来繁荣和富庶的法老运河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如今,埃及人民用血汗和生命在自己土地上开挖的苏伊士运河成为波斯湾石油运往欧美的重要通道,为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以色列和埃及先后进行了三次中东战争。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一度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5个月后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放弃,1967年,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埃及、叙利亚的空军基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开始后仅仅6天,以色列就再次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这一次,以色列打算吞并西奈半岛,长期控制苏伊士运河,因此,在巴列夫将军的提议下,花费5亿美元修建了著名的巴列夫防线,在运河东岸还筑起了20米高的沙堤以及大量碉堡,配备了地雷和大炮。在运河水下埋设了储油罐和喷油管,几分钟就可以把运河变成一片火海。看上去巴列夫防线似乎万无一失。 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土地。那么,以色列为什么要对邻居如此大动干戈呢,答案只有一个:石油。大家都知道中东地区的石油储备量是全球第一,但是以色列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却是一个滴油不见的贫油国。大约80%的石油是从俄罗斯(前苏联)和其他国家进口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随后就在半岛上打出了几口油井,缓解了本国石油资源紧缺的状况,面对已经到手的油田,以色列自然是不会轻易放手的。为了防止埃及再把西奈半岛夺回去,以色列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埃及进行了三年备战,保密是最重要的。为了欺骗美国的卫星,埃及军队进行了22次军事演习,每次把满载士兵的车队开到运河边再把空车开回去,而以色列的情报人员早已对这种调动习以为常。进攻日也是精心选择的,这一天属于伊斯兰教的斋月,按惯例阿拉伯人在斋月中不打仗,前沿的埃及士兵也在与家人团聚。 从自然条件来看,那段时间苏伊士运河的水流相对比较缓慢,便于先头部队快速渡河,月光正好也是相对满月的时候,能够给后续部队提供一些光照条件。 1973年10月6日14时整,一个本该宁静祥和的日子,苏伊士运河两岸却再次燃起战火。为了争夺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占领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埃及与以色列在各自幕后指挥国的操纵下,打响了中东战争。 在中东战场上以色列和埃及坦克迎头相撞,同时,前苏联和美国,则开始对各自支持的国家投入大量的武器装备,为埃及和以色列助战,那么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答案依然是石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传统战略就是支持以色列作为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和石油通道的桥头堡。因为以色列这个国家不产石油,所以就要对其他的产油国进行挑衅。而阿拉伯国家的局势一旦失去平衡,西方国家就可以乘机染指其中,而后达到控制阿拉伯产油国的目的。就在埃以两军相持不下时,美国侦察卫星发现埃及第二军和第三军之间有个大缺口,于是以色列装甲部队乘虚而人,包围了埃及第三军,北线的以军也趁势攻人叙利亚。这就使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林威胁要出动空降兵和以色列作战。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埃及和以色列终于达成停火协议。P3-5 书评(媒体评论) 能源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突破55%,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能源战争》一书在为我们敲响能源安全警钟的同时,也为我们应对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确保能源安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推荐此书。 ——张国宝,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货币是能源,能源也是货币。货币战争与能源战争是两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大国间波诡云谲深度博弈的领域。能源,是和平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利器。《能源战争》为我们揭示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不失为一部佳作。 ——韩志国,著名经济学家 《能源战争》以积极、客观、科学的态度将世界百年来错综复杂的能源纷争和中国的能源真相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并对人类未来中长期面临的能源问题做了全面综合的观察思考,尤其对于整个能源行业和想了解更多有关能源问题的读者来说更值得一读。 ——钱文忠,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当今世界,能源是个谁都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围绕能源问题,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存在各种观点和争议,但普遍意识到由于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终将枯竭,高油价时代已经难以逆转,能源争夺战必将更加激烈。对于能源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其外,必须未雨绸缪,确保能源安全。这也是《能源战争》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董秀成,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个国家的能源供给状况、能源获得与保障,不仅牵涉产业的发展,而且是决定其军事、经济和政治乃至社会战略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能源战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揭示文明之物理因素的著作。塑造现代文明史的动力之一是对能源的争夺,这种争夺既体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竞争的古老零和游戏,也表现了犹如太阳黑子般的文明史最黑暗血腥的一面。 ——赵楚,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军事世界》执行主编 全球常规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应摒弃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积极提倡和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这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源战争》一书就应对能源危机、保护环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让人们对世界新能源的未来增添了几多期待。 ——吴昌华,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 后记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天然气、电力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能源之一。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些能源。可是,我们很少了解,能源从哪儿来、能源的现状、能源与政治的关系、未来谁来为我们提供能源。就拿石油来说,和平时期,汽车、航空运输等交通工具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石油;战争时期,车辆、战机、军舰更是离不开石油。可以说,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扼住了对手的生死命脉;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住了财富,有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供应和能源战略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能源危机既是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和能源行业的人士纷纷建议笔者写一本能源方面的书,于是,笔者从2009年开始着手采写《能源战争》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三年的时间才付梓出版。 本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写到2l世纪,跨越一百多年。因书中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也很长,能源市场行情和世界政局瞬息万变,涉及的部门很多,不论是资料收集、采访,还是撰写都比较困难。为增强本书的真时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笔者先后采访了100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和能源行业的资深人士,请他们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引用的数据也都出自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统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本书旨在为我们观察和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对于整个能源行业和想了解更多有关能源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您能从本书中获得一些能源知识,加深对能源、经济、政治的理解,从中获得一份感悟或启示,则笔者将为自己艰辛的创作感到无限的欣慰! 能源涉及面很广,远远超过财经的范畴,因此这本书最终的完成和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吴宗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国家能源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江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柳钦,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赵楚,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以及查道、尤文虎、胡文碹、张建新、任海平、杨泽伟、韩晓平、陈珊珊、黄成军、廖道琼、黄旭、廖云等领导、专家和新闻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向读者奉献最新的资料和数据,笔者查阅了有关书籍和专家、学者的论著以及报刊上的一些资料,并在书中注明了引用资料的出处,但肯定有疏漏,在此向这些文章的作者和媒体深表谢意!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副总编辑杨立范和策划编辑贾米娜为本书的出版出谋划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发行人员表示由衷的谢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不当和浅显之处,敬请读者见谅。欢迎您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在此先行表示感谢!笔者的电子信箱:ysh5198@163.com 余胜海 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未名湖 目录 第一章 浸淌着鲜血的石油战争 石油的百年悲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为人知的石油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石油而战 石油:中东战争绕不开的主题 利比亚战争:掌控全球石油的“水龙头” 第二章 大国间的能源博弈 中哈油管牵动美国神经 一波三折的“泰纳线” 中美能源在竞合中博弈 中俄能源合作的国家利益之争 中日能源竞争多线交锋 石油:美国获取霸权的利器 第三章 石油与地缘政治大变局 石油是最大的政治 能源钳制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里海纷争背后的大国政治博弈 东北亚局势影响中国能源安全 叙利亚危机牵动整个中东政治格局 美国中东扩张的政治阴谋 第四章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构成与分布 脆弱的天然气 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能源发展的路径 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能源安全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石油危机逼近中国 中国石油即将消耗殆尽 历史上的三次全球石油危机 第四次石油危机一触即发 中国陷入“石油魔咒” 中国必须正视石油危机 高油价时代考验中国 第六章 “走出去”破解能源困局 “走出去”广辟油源 四面出击 海外投资频频失手 破解“马六甲困局” 打通国际油气通道 第七章煤炭大国之忧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 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煤矿行业整合风暴 煤炭运输面临的“瓶颈” 煤炭资源未来需求趋势 中国煤炭能源的出路 第八章 核电大国的安全考量 后来居上的中国核电 核电的利与弊 世界核电技术的演变 中国核电的安全特性 中国发展核电面临的挑战 第九章新能源战略争锋 新能源: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中国5万亿做大新能源产业“蛋糕” 美国引领绿色工业革命 日本力拔全球新能源头筹 印度发展新能源不遗余力 欧盟构筑“绿色壁垒” 中美打响新能源贸易战 第十章 中国新能源畅想 新能源时代的中国力量 中国新能源产业前景光明 新能源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光伏产业由配角向主角演变 方兴未艾的生物质能源 可燃冰向我们走来 氢能:21世纪的宠儿 第十一章 硝烟弥漫的南海争端 南海问题的历史溯源 导致南海纷争的原因 被外国掠夺的南海 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图谋 中国在南海为何望油兴叹 如何破解南海争端 南海问题备忘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当我们回过头梳理百年来的战争史时,才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博弈。从两次世界大战到连绵不断的中东战争,再到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以及不断升温的中国南海主权争端,无不带有强烈的能源色彩。 在19世纪,俄国人和英国人在阿富汗和中亚争夺势力范围,进行剑拔弩张的大博弈。在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供求日趋紧缺的背景下,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大国之间的能源战略暗潮激荡,全球政治风云波澜迭起。 20世纪后半叶的两次“石油危机”已经为全球社会敲响了警钟。随后,人类为寻找石油替代能源而做出了种种努力,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异军突起,人类似乎看到了减少对石油过度依赖的一丝曙光。然而好景不长,进人新世纪,油价的剧烈震荡使得全球社会的脉搏也加速跳动,第三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令全世界惊恐不已。 2011年3月,由于受到利比亚战乱的影响了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一度升至110美元一桶,创下自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目前,油价每桶仍在100美元上下的水平徘徊,全球进人高油价时代,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正向我们逼进。 联合国能源署发布公告称,高油价必定成为一种常态!因为全球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再也没有发现过大型的油田,以目前世界的原油藏量,大概只能再开采20年,天然气只能再开采30年,煤炭只能开采100多年。对于能源危机,我们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未雨绸缪。 随着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围绕争夺最后的油气资源的斗争仍然是2l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从委内瑞拉到俄罗斯,从里海到波斯湾,从地中海沿岸到西非的几内亚湾,无一不受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石油已经与反恐和人权联系在一起,成为发动战争的理由,世界政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现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体,全球能源消费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能源消费和贸易格局逐步转变。一场21世纪的能源争夺战正如火如荼地在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几个大国上演。谁能在这场能源博弈中取胜,谁就能在未来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突破55%,到2020年将达到75%,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专家预计,中国的石油25年内将枯竭,煤炭只够用100年,能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而现在南海主权争端风起云涌,硝烟弥漫,战争一触即发。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方式上,主要采用贸易方式,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影响石油供给和波动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够,跟踪不深,特别是对石油价格波动背后极为隐秘的地缘政治因素了解不多,对国际石油供给波动缺乏预见,更缺少影响国际石油供求的有效手段。同时,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还很弱,总是被动接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化,难以转嫁成本。在对国际石油资源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国民福利。特别是一些国际石油寡头,利用我国石油供求的临时I生断档,操纵石油价格,使我们在石油贸易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石油的金融属性日显突出,在一个只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的国际石油价格定价权体系下,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在20世纪,谁控制了足够的石油资源,谁就能在地缘政治中占据主动并保证本国经济的独立发展,那么,在2l世纪,谁掌握了新能源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和技术进步的主动权,新能源技术将成为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中不遗余力,纷纷争抢全球新能源战略的制高点,于是,新能源资源又成了国家之间新的潜在紧张关系和冲突的来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发展新能源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节能减排更是一种自我救赎。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也要着重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峻的现实已经不容我们有丝毫停留,着力开发可再生绿色能源,并使其在保障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内容推荐 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获得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一百年来,能源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梳理百年来的战争史时,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能源而进行的博弈,从两次世界大战到连绵不断的中东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能源色彩。可以说,一部世界能源发展史,就是一部争夺利益的阴谋史和浸淌着鲜血的战争史。 余胜海的《能源战争》以世界能源大势为背景,以中国能源为主线,描写了百年来的全球能源战争风云,揭示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阐述了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之间围绕着能源进行的激烈角逐与利益博弈,《能源战争》探讨了导致能源危机、南海危机、中东政局动荡及地区冲突幕后的原委,给出了中国要打赢这场能源战争、解决南海争端、确保能源安全的方法。 编辑推荐 能源问题涉及环境保护、中东形势、国家发展战略等,受众面极广! 《能源战争》由国家发改委原主任、国家能源局前局长,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等联袂推荐! 本书作者余胜海收集最一手的资料,历时三年,采访了一百多位政府官员! 《能源战争》语言平实,可读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