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如果当幸运之神发现这个人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会立刻离开,而这个人也就只能错过这次的好运气。”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喜欢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成就感。殊不知,他们当中的太多人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没有及时地抓住。
洛克菲勒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有51%的时间做对了,那么你就会变成英雄。你的行为像个赢家,你就很可能去做更多赢家该做的事,从而改变了你的‘运气’。”所以,我们在对的时间来临的时候,就要及时地付出行动抓住机会。不然我们一旦产生恐惧就容易犹豫不决,最后往往就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唯有及时的行动,才能让好的事情发生。
洛克菲勒的女儿伊丽莎白在争夺欧洲新产品专卖权的时候,不幸输给了对手,本来已经稳稳到手的生意就这样失去了,伊丽莎白的心情自然好不起来。在感到万分沮丧的时候,她给父亲洛克菲勒打了一通电话。
对于伊丽莎白在竞争中失利的事,洛克菲勒在电话里是这样安慰女儿的:“女儿,不要着急,关于这件事你已经尽力了,但是你应该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
洛克菲勒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们这场竞争就像是赛跑,起初你一直在最有利的内侧跑道上,最先占到了胜利的先机。但是由于你在最关键时刻晚迈出了一步,你就输掉了比赛。”洛克菲勒是想告诉自己的女儿,是因为她非常气愤,他要求斯图尔特上校到委员会为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解释。斯图尔特上校迫于压力不得不以荒唐的理由搪塞过去并逃到了国外。直到3年以后,斯图尔特才回来对委员会做出解释,但还是谎称自己是无辜的、自己没有从这件事上得到一分钱。
小约翰认为斯图尔特上校的做法不仅影响公司形象,而且他还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他便向股东们提议开除斯图尔特上校。只是当时小约翰只有很少一部分公司的股票,所以董事会对小约翰的提议不予理会。
多次股东大会后,董事会仍然表示支持他们的董事长斯图尔特上校。当时站在斯图尔特上校这一边的都是工商业和银行业的领袖们,而站在小约翰这边的却只有普通的民众。可以说形势对约翰极其不利,万般无奈的小约翰几乎无计可施了。就连支持他的人都觉得小约翰必败无疑。
但是小约翰并没有就这样轻易地放任斯图尔特上校的不道德行为,他认为每位有头脑的投资者都不应该只用股息来衡量他的才能,而应以行政管理部门不被怀疑的诚实和目标的单纯性来加以估量。他后来拜访了好多董事会的股东,结合当时的舆论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观点,希望他们在看重股息利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一下名声和道德。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游说和舆论造势,1929年3月7日,在印第安纳州的怀汀召开了高度戏剧性的股东大会,小约翰的委员会赢得了551.9210万股权,以压倒性的优势完胜斯图尔特上校,小约翰赢得了最后胜利。
当时小约翰只是公司里一个小小的股东,想让斯图尔特上校辞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对方还是能给公司带来利益的大股东。小约翰一再被否定,直到最后他才想到利用当时的民众舆论和公司的名誉价值来说服大家,从而赢得了最后的有利砝码。
每场激烈的赌博过程都会伴随着冒险,绝处逢生往往就是这样一场冒险的戏剧性的结果。
P8-P9
第1章 敢于冒险:给努力插上翅膀
10万美元,为梦想买单
即使成功之路遍布荆棘,也要踏成坦途
石油来了,财富紧随其后
成功,就是在冒险中追逐梦想
第2章 付诸行动:一次行动胜过一千次梦想
犹豫一刻,可能错失千金
每天早上6点,请准时叫醒我
最好睡觉也要睁一只眼,随时防范不测
57岁退休,还太早了点
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还没有结束
第3章 保持自信:一切的奇迹都源于自己
当你站在十字路口迷茫时
写下你10年后想做的事情
有权利失败,但没有权利当穷人
不知道从哪儿爬起时,多从跌倒的石头附近找找
相信自己,就会有办法
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
第4章 学会理财:理性消费就等于增加收入
人不为财就是最大的傻瓜
把“记账员”的血流下去
一般的生活,不一般的思维
让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从会数数时起就要学会理财
第5章 热爱工作:勤奋无可替代
在人生的初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工作太轻松了,领工资不会内疚吗?
专注工作比投机取巧更容易成功
得到经验最快的方法就是向成功者询问
赋予工作何种意义,就会收获何种结果
第6章 善待他人:善意是一本存折
懂得和他人相处,不做“独”二代
我始终把为我卖命的雇员放在第一位
把对手变成朋友,你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诚实是在商界中长期成功的生命力
第7章 专注克己:保持野心,学会隐忍
世界和事业将是你们的,但首先是我的
别忘了你带着使命感而生
把“清规戒律”般的家训传下去
赞美或者口水,都要试着承担
从底层做起,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最好途径
没有野心的人,不会成就大事
第8章 保持勤俭:财富之门的钥匙
积累财富非常漫长,失去财富却非常迅速
把事情做好,钱财作为成功的副产品自然会来
钱就像空气和水,不能缺少但也不能格外看重
无论怎样,别把享受生命挂在嘴边
不能只做个“幸运而平庸”的年轻人
第9章 经营家庭:爱不破产,财富就不会衰败
善良有德行的贤惠女性,是家庭圆满的保证
家庭和睦胜过万贯家财
把婚姻当成是最重要的投资
用心经营婚姻,爱就会善待你
爱自己的儿女,是我们幸福感的源泉
第10章 懂得付出:贡献是我们唯一能留给世人的财富
带着血腥与哀伤的原始积累
伪善的帽子,易戴不易摘
没人会要比垃圾还脏的钱
伪善,公关,还是“给予的艺术”?
很幸运,继承这笔财富的人,没有用它干坏事
16岁那年,在离高中毕业只剩两周的时候,因为贫穷,他不得不离开了校园,开始在社会上闯荡。43岁那年,他完成了人生的质变,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变成了美国首富,建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漫步纽约街头,我们随处可见洛克菲勒家族创造出的繁荣——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他不仅为自己的家族带来了财富,还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创造了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创富秘诀、理财观念为之后数代人所崇拜和复制。洛克菲勒虽然早已与世长辞,但是他的智慧精华已经化作一粒粒财富的种子飞落到世界各地,为世人所播种,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他是比尔·盖茨从少年时期到如今唯一的偶像,他是巴菲特一生都在学习的榜样……
他,没有背景,没有资金,也没有风投,他是如何成功的,并且迅速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19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
以下是洛克菲勒理财之道的缩影,也是他理财理念的精髓。
1.只靠高学历成就不了亿万富翁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这样教育孩子:“只要把学上好了,以后一切都会有的,财富也只是个小问题,早晚会越来越多。”这个观点正确吗?
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解答。
有关部门对中国18个省市的千万富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他们当中受教育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有310人,占到了3.1%;大学本科的有2420人,占到了24.6%;大学专科的有2503人,占到了25.4%;高中学历的有2304人,占到了22.6%;初中学历的有1201人,占到了12.2%:中专学历的有926人,占到了10.4%;小学学历的有172人,占到了1.7%。
从这个结果来看,中国的千万富翁受教育的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和本科水平上。该项调查的另一个结果显示本科和硕士以上的富翁,以年轻人居多。
由此可见,学历并不是成为富翁的关键,年轻同样可以富有。
纵览洛克菲勒、比尔·盖茨、乔布斯等这些富豪的创富历程可知,单纯的学校教育是出不了亿万富翁的,文凭和学位也许能帮你找到一份工作,但它却不能保证你在工作上的进步和你赚取财富能力的最大化。
每个人思维能力和财商如何,不是一纸文凭可以看出来的,取决于他的大脑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开发,只要我们能够坚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财商,即使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也同样拥有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相反,如果你只能机械地做一些事情,或者不懂得主动开发自己的大脑潜能,那么就算你学历再高,也可能会陷入人生和财富的困境。
2.把自己当作亿万富翁,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变得富有,你就必须向富人学习。在富人堆里即使站上一会儿,也会闻到富人的气息。”穷人之所以穷,富人之所以富,不在于文凭的高低,也不在于现有职位的卑微或显赫,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你的思维模式。
会思考的人不一定富有,但是富有的人一定都善于思考,这种思考是他们富有的开始,也是促使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开始。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个小故事。在一口深井里,有一只小青蛙,它常常追在妈妈后边问:“妈妈,为什么井里这么黑?井口外面有什么?”妈妈对小青蛙的好奇不以为意,每次听到孩子这样问,她都只是淡淡地说:“外面不过有一片天空和几朵白云罢了。”小青蛙不甘心还会继续问:“那天空有多大呢?白云有多少呢?”妈妈更加不耐烦地回答:“井口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只不过天空比较高而已。”小青蛙也常有跳出去看看的想法,但是,妈妈却总是阻拦:“你可不能做傻事,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想过要跳出去,我们就应该生活在井底。”多次被阻拦之后,小青蛙终于不再有跳出去看看的想法。
很多人都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遏制孩子的“打破常规”的冲动。“想跳出井口的想法”只能成为青春期时转瞬即逝的梦想,走出贫穷的机遇,早早地就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扼杀了,你是这样吗?如果周围从没有人给孩子跳出贫穷的可能,那么孩子就连成为富人的愿望都没有了。
许多亿万富翁都经历过贫困的童年生活,但是,他们从未认为低下的社会地位将伴随自己一生,他们渴望像富有的人一样拥有财富、摆脱贫困。“富有的人拥有的,我也能拥有”,正是这种强烈的渴望帮他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洛克菲勒就有着不安定且异常贫困的童年,因为父亲的不安分,他们全家经常搬来搬去,在纽约南部重复着艰辛的生活。但是,也由于父亲的不甘现状和刨富欲望,为洛克菲勒带来一种越来越好的感觉,他们搬的镇子一个比一个大,居住的地方一个比一个繁华,洛克菲勒的见识也一次比一次增多。
1854年的时候,洛克菲勒已经15岁,这时的他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洛克菲勒常给人表情木讷但内心精明的印象,在克利夫兰中学,他有一个要好的伙伴汉纳,他们两个在一起时,汉纳总是扮演演讲者,而洛克菲勒则是忠实的听众。有一天,汉纳问洛克菲勒:“约翰,你以后打算挣多少钱?”“10万美元。”洛克菲勒脱口而出。
汉纳吓了~大跳,因为他只给自己定了5万美元的目标。要知道,当时在美国,万元户就已经是上流人士的标志了。尤其在克利夫兰这样的城镇,要找出一个有5万美元资产的富人已经很难了。其他的同学知道了洛克菲勒的目标,也纷纷投来嘲笑的目光,但事实上,洛克菲勒未来的人生里挣到的不只是10万美元,而是亿万美元。
在洛克菲勒的心里,他从来都是把自己定位在富人的位置上,他坚信富有和贫困都不是天生的,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理财能力决定富有或贫穷
现在人们常说的财商其实就是理财能力。关于理财能力,人们普遍认可的一条真理是:一个理财能力很低的人即使现在很富有,他的钱也终究会用完,最终他还会变成穷人;而一个理财能力很强的人,即使现在一无所有,但通过努力理财,将来他一定会成为富人。简单地说,理财能力就是控制金钱、运用金钱的能力。
美国理财专家罗伯特·清崎认为:“财商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有多少钱,钱为你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你的钱能维持几代。”
洛克菲勒的父亲是一个善于用各种手段赚钱的人。对于他们父子来说,最热衷的沟通方式就是两人在蜡烛前相对而坐,一边喝咖啡一边谈论父亲天南海北的生意经验,这使得洛克菲勒小小的脑袋里就装满了赚钱的渴望和信念。
7岁的时候,洛克菲勒在树林里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鸡窝,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赚钱的计策,他想:人们那么喜欢吃鸡肉,我何不把这些鸡带回去养大,然后卖给村里的人们呢?
每次母鸡一新孵出小鸡,洛克菲勒就把它们带到自己的房间,精心养大。到了感恩节的时候,许多小鸡都长大了,他就把它们卖给周围的村民。鸡一点点地被卖出,钞票也越来越多起来,而且有了许多钱的洛克菲勒并没有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热衷于用手中的钱买小人书和零食,而是又想出了一个让钱生更多钱的妙计——把这些钱作为贷款放给需要钱的佃农。等他们有了钱之后,自己再连本带利地收回。
到了12岁时,洛克菲勒的经商才能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有一次,父亲询问他的存钱罐已经存了多少钱,洛克菲勒得意地回答说:“我贷了50美元给周围的佃农,利息是7.5%,到了明年我能拿到3.75美元的利息,还有我在你的马铃薯地里干活,你当初说每小时按0.37美元给我工资,这些我都记到账本上了,跟贷款赚钱相比,出卖劳力很不划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有铁饭碗才是硬道理,而且认为只有那些亿万富翁才有成为富翁的方法,自己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但是看到洛克菲勒的赚钱方法,我们就会知道,创富的点子一点也不稀奇。只是一般人往往对其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于尝试罢了。
从养鸡变钱,从钱变成更多的钱,再到后来的从周薪5美元到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做的和我们真的不一样。在此,我们将堪称“洛克菲勒传家之宝”的创富、守富、散富理念汇集于一本书,期望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和成功法则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从周薪5美元到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做的和你不一样)》编著者张利。
你和洛克菲勒有什么不同之处?洛克菲勒成功了,而你还在成功的路上!洛克菲勒凭什么成功?他和你一样,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没有风投;他和你不一样,他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周薪5美元到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做的和你不一样》总结了洛克菲勒在创造财富、运用财富方面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生动地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财富之道,旨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与洛克菲勒的不同之处,自省自励,提升自身的品质,更多地创造财富,改变命运。只要努力,你一样可以成功!《从周薪5美元到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做的和你不一样》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部洛克菲勒的财富传奇,更是一把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从周薪5美元到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做的和你不一样)》编著者张利。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金的“穷二代”,一路逆袭成为世界第一个亿万富翁。
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奇人物,他的传奇人生和一手创建起来的石油帝国,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经历砥砺着无数志在成功的人,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渴望改变的人。
掌握洛克菲勒的赚钱秘籍,学习洛克菲勒的处事本领,领会洛克菲勒的道德准则,
成功塑造个人魅力及影响力,做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者!
《从周薪5美元到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做的和你不一样》详实再现了洛克菲勒传奇的一生,刻画了他创富过程中值得称道的6大支柱:
靠自己,别人的脚没法替你走路;
靠用户,为了钱而挣钱的人,最终没钱可挣;
靠情商,自作聪明的是傻瓜,懂得装傻的才是聪明;
靠诚实,可以骗敌人,但绝不能骗自己;
靠远见,迈出第一步时,必须想好第二步;
靠心态,财务破产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