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大厨在海外/饮食文化小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肖正刚//孟璐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一群活力四射的中国大厨在海外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本书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大厨在海外摘金夺银的风光场面,更留意撷取了他们那有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生活:爬山、K歌、思乡、和外国同行PK、偶尔露个小怯……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在闪光的金牌背后,是一个个性格鲜活的血肉之躯,他们用平凡谱写着伟大。

内容推荐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远离故乡,忍受着思乡的煎熬;他们“拳打脚踢”,承受着工作的压力;他们食不甘味,感受着生活的不便。然而他们用“小米加步枪”的装备力克群雄,为祖国捧回一尊尊奖杯;他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支撑起一家家名声显赫的中餐馆;他们凭着多年练就的精湛厨艺及高尚的厨德,弘扬着中华饮食文化,展现着当代中国人的风采。

这就是当代的中国大厨!

我们敬佩这些在国外奋力拼搏的中国大厨们,也感谢他们为祖国做出的一切!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篇 夺冠争光篇

 王义均艺震日本香川/011

席间“抻练”调姜汁,牛刀小试露绝活

出美食的地方,人的口味也刁

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家来人了”

 陈玉亮谭家菜香飘港澳/019

四个半人,一连做六十四桌

头一口就赢得满堂彩

 赵仁良罗马尼亚育“洋厨”/029

“专家”不好当

教洋厨,得先学洋文

洋徒弟们特别爱“颠勺”

“狮子头你好”、“糖醋排骨谢谢”

 郑秀生扬威在冰湖/037

“守着烙饼挨饿”

整个晚上没顾上喝…口水

冰面上摆擂台

老外一口气要了三份中国虾球

 崔玉芬中华料理倾倒日本天皇/045

谁说女的不能站灶?

吃顿饺子当过年

“崔桑”变成了“三赛”

 屈浩马来西亚夺冠记/061

刚一开赛就挨两闷棍

给骨折的“天王”正骨

 李启贵卢森堡智勇摘金牌/069

绸子上切鸡丝

“庖丁”解鱼

大雪埋香菜,香菜翠欲滴

 全聚德传人杨宗满/079

抢不着鸭肉就吃饼卷葱

“李鬼”遇见“李逵”

柬埔寨惊险之行

第二篇 绝世厨艺篇

 王义均意大利现锦囊/088

外国“食探”寻他千百度

没见着菜先叫好

一包香料的神威

 董世国大洋彼岸显神功/095

“撂地”表演厨艺

老北京请客讲究多

细说炒菜面,像段“小贯口”

绿豆糕颜色的独门绝活

 见多识广赵仁良/104

800个盘子怎样加热?

加拿大服务员的素质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孙立新带回国际健康新理念/109

全家人上顿下顿吃萝卜

绿色健康“新烤鸭”

 王荣与日厨炒饭PK展风采/119

徒弟挑战师傅

十五六斤重的锅就得咬牙一直端着

唱日本歌曲也是绝活

 徐福林汉堡“拳打脚踢”定江山/129

大佛进了小庙

“大厨”其实是“大劳力”

多少年没着过这么大的急

 顾九如曼谷会“冤家”/137

同行是冤家

敢情不是酱咸而是面咸

“下马威”变成了“开门红”

现场抻面成了餐厅一景

 崔玉芬东京巾帼挫须眉/144

玉芬“中汁”上擂台

花样众多的“白菜宴”

疯狂的60分钟

 李启贵的“大腕”洋徒弟/151

三国话“车轮大战”讲厨艺

中国马头刀惊着众洋厨

大老板“微服”学厨艺

 顾九如巧做“接吻烤鸭”/157

出门在外糗事多

给鸭子做缝合手术

“咱们让两只鸭子接吻”

第三篇 立德奉贤篇

 康辉情义薄云天/165

大师巧对主持人的轮番发难

说馄饨,说呆了主持人

每天一开门就是“满堂”

 王义均亮艺美国收“名徒”/172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一碗热面冶乡思

“踢场子”的国外同行

李政道夫人拜师

 郑秀生新加坡尊师传佳话/182

大厨的炒菜秘诀

“宫保鸡丁”风波

 仿膳大使董世国/187

大师救场

看花容易绣花难

不吃羊肉的瑞典姑娘吃光了

一盘羊肉

 赵仁良应战法厨显风光/193

好厨师不能当“匠人”

好厨师要会“四多”、“两通”

对决法厨厚积薄发

 屈浩连过三关话出国/197

累得真想趴在厨房地上先睡一觉

心烦时就看看弥勒佛

要想在国外餐馆立住脚,必须过三关

 在德国烤非正宗北京烤鸭1204

厨艺标准“红宝书”

“非正宗北京烤鸭”诞生记

 “陈宫保”大战“七里盖”/211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外国人爱看“火烧赤壁”

“三英战吕布”

第四篇 海外生活篇

 他乡明月照九如/218

“就我一个人,我‘副’谁的经理呀!”

多功能水舀子

“熬鹰”似地连轴转

能燃烧的面条

 一根烟憋倒英雄汉1225

含粒花椒解烟瘾

僧多粥少,“按股分烟”

“红梅”救驾

 屈浩独闯富士山1230

富土山上的独行侠

与打虎的武二郎有一拼

夜半敲门声

 风卷残云吃卤面惊煞老外123

被迫无奈开洋荤

越想家,越想打卤面

“声如雷鼓,波涌云乱”

试读章节

来到日本已经好几天了,又是东京又是大阪,除了吃就是玩儿,弄得王义均大师心里仿佛十五个吊桶打水一一七上八下的。倒不是说没吃过、没见过,也不是说有什么担心害怕的,而是不踏实,想早点打破这个闷葫芦。

王大师这次来日本是为了筹建“丰泽园饭庄分店”,负有考察重任。合作方是日本“香川大西一财团”。说起大西一这个人,来头可是不小,他本人做过日本驻外大使,家族财力雄厚,在家乡香川县开山填海、造房建屋,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海滨游乐场一座接一座,还在日本各地开店办厂、广设机构。

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他以“参观”和“散心”为由,带领王大师一行几人东游西转。这天来到了海滨,岸边一溜儿摆放了100多套各式各样的钓鱼竿,请王大师等人钓鱼,钓完鱼又乘游艇出海兜风。

一番游乐过后,回到大西一家里已是晚餐时分。大西一先生先引领王大师等人参观他的私人厨房,那宽敞整洁的场地、豪华齐全的设备,与普通的家庭厨房相比,档次高得不是一点半点,确实叫人眼前一亮。

再说王义均大师。钓鱼竿、游艇什么的没打动他。他知道,那些东西有钱就能办到。可是一进大西一的厨房,他却有点目眩。燕窝鱼翅、海参鲍鱼等海味干货就不用说了,只见库房里分门别类摆放着各式中餐调料:整坛的有花雕、状元红、香雪、加饭酒及各种料酒(均为黄酒);整瓶儿的有米醋、熏醋、镇江香醋、生抽、老抽、晒制酱油;整袋儿的有花椒、大料、砂仁、豆蔻、丁香、桂皮、草果、甘草……别说是日本人的私人厨房,就是中国国内小一点的中餐馆也比不上。没顾得细看,王老先生心中先是一惊,不由得想:办齐这些“调货”可不是光有钱就行,还得有心呐!看来大西一这个人不简单。

当天晚宴的河鲜是刚刚空运来的上海大闸蟹。按照习惯,吃螃蟹要蘸“姜醋汁”,日本人称为“少司” (英语“汁”的发音)。此刻,大西一望着王大师,语气诚恳地说:“久闻中国‘少司’味道好,可惜我的厨师调制得不够正宗,能否请王先生……”

话说到这儿,王大师反倒觉得踏实了——“闷葫芦”终于打破了。让我们考察了他好几天,这回他要考察我了,如同习武人所说,要“过过汗儿”、亮亮手艺了。

对于像王义均这样早已捧得“中国烹饪大师”金杯的厨行高手来说,调一碗姜醋汁实在是小菜一碟,甚至可以说大材小用了,在国内这都是小徒弟干的活儿。

可是反过来说,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还要王大师亲自出马呢?想必大西一先生要的不是小徒弟调的“正宗”少司汁,而是大师调的“不正宗”少司汁,看看他到底有多大“道行”。

咱们再说姜醋汁。国内传统做法是把生姜去皮,切成细末,调入醋和酱油,没有什么太多讲究。最多是用点儿好酱油和镇江香醋,再加点儿味精。而姜末呢,糙一点儿的是先用刀面一拍,然后剁碎,即所谓“乱刀细剁”;细一点儿的无非是把姜块先切薄片、再改细丝、后剁丁末。  这种做法姑且不论外观和味道如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姜末“糊嘴”,切得越细越糊嘴。但是姜的颗粒大了又容易塞牙,且与醋的味道调和不够,嚼来会有辛辣的感觉。

换作别人,如果依旧使用“正宗”的传统做法,放在那天也许就糟糕了。可今天制作姜醋汁的不是别人,是王义均王大师。他早有经验积累。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从日本进口了一套大型的维尼纶生产设备,厂子就在北京顺义的牛栏山,非常有名。当时有许多日本专家和技术工人协助安装调试,吃饭问题是由丰泽园等几家高级餐馆负责。王义均也曾在那里工作过,非常了解日本人甚至日本不同地区的人的饮食习惯、口味特点以及对中餐口味的爱好与挑剔。当时王义均备了几手“绝活儿”,深得好评,姜醋汁即是其一。没想到快30年过去,今天要在大西一家里用上。

虽然做事是胸有成竹,王义均说话却不卑不亢:“中国厨师和日本厨师手艺各有千秋。今天我就试一试,让各位见笑。”

还有句话王义均放在心里:“你不是要‘抻练’我吗?我就露一手绝活让你看看,也为咱中国人争口气!”

王大厨有个特点,别看平时谦虚谨慎,不显山不露水的,可一到关键时刻,却绝不含糊。如今事关中国厨师的荣誉,更是当仁不让。

至于大师的“绝活”,说来也简单。姜末不是糊嘴吗,改用姜汁!您别忘了,1983年中国首届烹饪大赛,唯一拿了冷拼和热炒两座金杯的就是王义均大师。两门儿抱,冷荤的活儿难不住他。

说它简单,那只是会者不难。只见王大师挑出几块鲜姜,洗净去皮,然后捣泥榨汁。在姜汁里又调入黄酒、料酒、醋和香油,不用味精,也不加酱油,有点儿“另类”。

在王大师“料理”的过程中,大西一先生始终目不转睛地看着。待王大师调好汁儿,说声“见笑”时大西一仍未回过神儿来。他先是将信将疑地尝了尝,进而细细品了品味儿,而后不由得挑起大拇指连连点头,用汉语和日语连声称赞。

P11-15

序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及对外交流的广泛开展,餐饮业与世界的交流也日益增加。除了国内公派的展示性的中餐表演外,境外各种人士开的中餐馆也很活跃。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国人走出国门,中餐的足迹更是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地方,有中国人就有中餐馆。

初来乍到异国他乡,对于出国者来说,最现实、最有号召力的谋生手段便是开个小中餐馆。于是瞬时间,仿佛东风吹过,无论欧亚美澳,遍野一片桃花,到处是中餐馆的招牌。100多万人口的维也纳竟然有5000家中餐馆。巴黎更为惊人,甚至号称有几万家,以至当地人惊呼,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厨师!

这些“中餐游击队”以麻雀战战术打入世界各地,以各自的手艺和风味把中餐介绍给各国人民,堪称遍地开花。在这一普及阶段里,由于受原料、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国餐馆里的厨师虽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只能因陋就简、将就凑合,因而使得中餐的本来面目未能真实地完全展现。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餐的“正规军”出现了,那便是中华老字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饭店”、“全聚德”、“丰泽园”等一大批技术实力雄厚的老字号先后派出了自己的队伍,或是建立分店,或是合作经营,或是劳务输出,大队人马杀向欧洲、美洲、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及东南亚,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世界各地掀起持续的中餐热潮。

除此之外,中国还多次派厨师团参加各种国际美食大赛。在最初的赛场上,与外国大厨的成套装备相比,中国大厨的简陋装备简直就是“小米加步枪”,但他们却硬是凭着一把厨刀与外国厨师的切片机对垒,并且最终凭着扎实的基本功与精湛的技艺获胜。赛场上,手工抻面就是艺术表演,细如头发的面丝,居然可以燃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食品雕刻更是中餐一绝,那些活灵活现的飞龙、栩栩如生的牡丹,常令外国同行瞠目结舌、艳羡不已。这些绝活再加上煎炒烹炸的十八般技艺,色、香、味、器、形、养,样样出色。一场大赛下来,中国大厨摘冠夺魁每每有如探囊取物一般。尽管如此,大厨们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对于那些出国大厨来说,虽然参加国际烹饪大赛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但大赛的紧张辛苦和各种困难却是在国内时难以想象的:环境不熟悉,原材料不顺手,生活不习惯,有时连口热水也喝不上。然而,对为国争光的渴望和身负的重任却使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何况同台竞技的外国同行也不是等闲之辈,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代表江湖地位的金牌,在这种情况下摘金夺银绝非易事。中国大厨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多年练就的精湛厨艺,谈笑凯歌还。他们用金牌银牌兑现着中国厨师对祖国的承诺,他们用精美的菜品传播着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主力军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餐的地位,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厨艺交流。中国大厨在展示厨艺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例如低油低盐、营养均衡、酸碱平衡等新的餐饮营养理念,以及厨房新的加工工具和新的管理方法,例如预先分割、小包装进厨房,一直到菜谱设计印刷等等。这些崭新的思想陆续带回国内,终于造就了新一代的餐饮理念、新一代的精品中餐和新一代的厨房,也造就了新一代的中国大厨。

本书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大厨在海外摘金夺银的风光场面、对外交流的重大意义,更留意撷取了他们那有如万花筒一般多彩生活中的小浪花:爬山、K歌、思乡、想烟抽、一时的孤独和愁困,和外国大厨斗些小智谋,偶尔露个小怯,等等。我们真实地看到,在闪光的金牌后面,是一个个性格鲜活的血肉之躯,他们用平凡谱写着伟大。

谨以此小书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