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的锻炼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释继程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多年来,释继程游走于禅修和生活中,在在处处让禅音流传开来,勤于著述,并主持静七禾匪精进静七,成了一座为佛子修筑的体验和实修的桥梁。

《心的锻炼 禅修的观念与方法》为继程法师两次禅修指导的完整记录和整理。掸是调心、修心、炼心的方法。未经锻炼的心,散乱、散漫,有着各种烦恼,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经过锻炼的心,才能凝聚起自心本有的力量和智慧,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妙用,获得身心的圆满与轻安。本书是禅修入门的极佳指南,也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修行宝典。

内容推荐

《心的锻炼 禅修的观念与方法》告诉你:我们的心要像一颗明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念头的起伏,但是我们的心如如不动。我们必须要有很深细的心念及非常稳定的功夫。因此,不妨用笨一点的功夫,不要取巧,也不要太急躁。

每个刹那都是不一样的因缘组合,虽然这个因缘有延续的作用,可是它刹那在变化着,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我们的心念,在下一个刹那中也已经不同了。我们以为那是同样的东西,也以为自己是以同样的心情在看待它。但那不是真实的。

我们在分析事理时,是从事相上看出其理则,或是从理则上看出事相的演变,事理是分开的。对圣者而言,事理无碍,内外统一,生活上完全随着法性,顺着自然。圣者的心念与行为是完全一致的,在处理任何一件事情,或当下因缘具足时,就如实地活在当下的状态里,身心与外境达致全然的统一与和谐。

《心的锻炼 禅修的观念与方法》由释继程编著。

目录

新版序·禅为何物?

原序·春在枝头

第一卷·基础篇

 1.只管用功

打七的动机愈单纯愈好

不求表现,也不和他人比较

掌握方法,从觉察呼吸开始

 2.守护根门

染着是修行最大障碍

以智慧疏通对五欲的染着

以“减”的方式来达到平衡

 3.直心修行

改善自己的行为就是修行

不以自己的程度衡量别人

以最单纯的心修学佛法

 4.熏习净化

亲近善法,向内熏修

借事观心,不断净化内心

修定为了炼心,炼心为了修慧

 5.用功历程

初入门的方法一息门与色门

心系方法-凝聚心的力量

依定心去观想一将佛法转化为内在智慧

 6.由止入观

修止时的身心现象与对治

现观与依佛法理论而起观想

参话头与默照

 7.全力以赴

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

不缘过去、现在与未来

把握每一个当下

 8.深信因果

接受当下的事实

如是因,如是果

不断制造善的因缘

 9.拓宽道路

以智慧观照苦果

把恶缘转化成善因

自己用功,也帮助别人修行

 10.调身调心

调息让身心调和

身与心相互配合

姿势正确,功夫才能持久、稳定

 11.观心无常

世间一切皆是生灭无常

无常是一个事实,无所谓好或不好

以无常观面对生活的种种

 12.刹那永恒

一切现象都是缘起

领悟无常的真实义,智慧就生起了

如实观照一切、处理一切

第二卷·精进篇

 1.正方法

调身与调息、调心是息息相关的

把念头安放在数息上,减轻掉举与昏沉

修行与生活非两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心保持专注与沉稳

 2.正观念

在修学和生活中都要时时提起正知正见

修行有必然的程序

正见是最先的引导,也是最终的完成

 3.正心态

往内观照自心

不断地消除慢心,减轻烦恼

逐渐觉照到内心深细、顽强的慢心

 4.正觉照

无知容易造作恶业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机会让我们提起觉照

染着、攀附实源自内心的爱染

不断加深觉照的力量

 5.正观想

定与慧是相辅相成的

先静止才起观,直到最内在的清净心显发

观念头的方法

 6.正解脱

修行要内心净化和外在行为相应

佛法的核心一缘起

如实知,如实见,事理无碍

念念与正法相应,完全随顺自然法性

试读章节

我们要了解,这些条件基本上都是好的,但是也要知道自己所具备的条件是否与它相应。比如参加禅七用功,有些人觉得很辛苦,因为七天不能讲话,很苦恼。甚至有人趁封堂之前多讲一些话,因为封堂之后就没有机会讲了。好不容易等到解七了,“哇!解放了!”又开始吱吱喳喳。我在出家之前就开始持素、持午,就有人这么讲:“你既然要出家,出家以后就完全吃素了,你应该趁未出家之前,多吃一些好吃的东西。”这种心理和在禅七封堂前想要多讲一些话,是类似的心态。

比如你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没有尝过,现在决定要出家了,就去尝一尝这些好吃的东西。尝过之后,发现原来这些东西这么好吃,所以决定还是不要出家好了!可不可能?可能的哦!而你来打禅七,趁在封堂之前多讲一些话,那么我告诉你,封堂之后的那段时间一定很辛苦,你会被自己之前所制造的噪音干扰。一旦进入禅堂用功,就要开始设法去调和自己的心,让它慢慢地安定,再进入专修的课程。可是你却故意制造一些刺激,使你的五根更活跃,然后又想一下子把很活跃的生活调整过来,那是不太容易适应的,所以不要有这类的心态。

有的人只是一般性的用功,听别人说禅修很好,所以才来打一个禅七应付应付,可能一次以后,你就觉得足够了。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来的话,就不太容易了解和体会到五欲对人的拉力是何等地大,也不太容易觉察到内心在接触五欲的当下,是多么容易攀附于它;甚至对于五欲为什么会成为修行的障碍,你也不会很清楚。

当你认为修行很重要时,一般会很用心,而且很用功。在用功的过程中,你慢慢地会觉察到五欲为什么会成为一种障碍,一股往下拉的力量,使你无法用功。如果你有这一层面的了解和体会,就会想办法制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来帮助自己用功:你会开始调整日常生活,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单纯,包括心理的层面;而对生活周遭,经常都能够提起观照,守护根门。

假如你的环境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符合修行的条件,但是实际上你的心并没有一种觉照的功夫与它相应,那这种环境只能在一段时期内适合你,当你对它的新鲜感、好奇感消失,它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消失了。比如有些人的工作压力太大,就经常上卡拉OK、夜总会,在那里喝酒、唱歌、跳舞等;或者是工作太忙了,有时间就到一个比较幽静的地方度假,可是玩了几天回来,身心更加疲累。这根本不是休闲,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去刺激每天因工作而麻木的感官反应而已。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让自己所遭受到的压力得到一种疏通,充其量只是达到类似表面上的平衡作用而已。

通常一般人的生活平衡方式是不断地“加”,当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就好像天平一边太重,另一边太轻时,往往会往轻的一边增加重量;加得过量了,这一边又太重,又再往另一边增加。如此不断地加,导致最后两边都太重时,就无法承受了!

修学佛法,是以“减”的方式来达到平衡。一边太重了,并不是往轻的一边加,而是在重的这边抽掉一些,直到慢慢平衡。当另一边又太重了,再从那边抽掉一点,让它再次得到平衡。佛法所用的疏通方法是不断地减,不需要在内心增加些什么,而是要从内心抽掉一些不要的东西,包括贪、嗔、痴、慢、疑。P027-029

序言

【新版序】禅为何物?

问禅者:“禅为何物?”

“直透生死大事!”

禅是调心、修心、炼心的方法。

为何要调心、修心、炼心?

世俗的心,未调的心,散漫、散乱。

五根触五尘时,总是收到杂染、局部乃至支离破碎的讯息,所以容易作出误失的判断,抉择及行动时就会有错误,造作种种业,招感苦恼而轮回不息。

调心时,是应用修定的方法来收摄、凝聚散乱的心,使心集中,并将心从粗修至细,渐而修至集中、一心不乱的定境。若再依观想修慧的方法,开启智慧,就能使心从苦恼、轮回中解脱。

在应用修止修观的方法时,需要有正确的观念,即正确的知见来引导,依循正确的轨道,朝着正确的方向与目标,如此在修行时,方不会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正见建立,需有正确的方法来实际运行。有次第、有系统的方法,在实践时,方能循序渐进,渐而达到正确的目标。

而正见与方法在结合运行时,也必须有正确的心态,来贯彻整个修行的始和终。因为纵使正见与正确方法都具足了,在实际应用时,过程中必会有种种身心状况出现。如果心理建设不够稳定,修行态度不够坚决,很容易被这些身心状况影响或干扰,可能就会放弃或迷惑,而误入歧途。正确心态的稳定与坚决,才能确保修行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与目标前进,并没有离开正确方法的把握而能贯彻始终,完成修止修观的禅法,达到解脱生死的目标。

要让禅者把握知见、方法与心态的正确而能确保禅修的贯彻始终,禅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因此,在禅修课程中的开示,就得扮演这一重要的角色,发挥它的功能。

在多年的禅修指导中,我总会在开示中完整地传达这个重要讯息。一九九五年的两次静(禅)七开示中,对此有相当完整的涵盖,故请学生笔录而出版成书流通。

此书自台湾中华佛青会版,至马来西亚法露缘和法雨的两个版本,而至美国佛教会版、香港佛教青年协会版,流通面颇广,都受到欢迎,认为对禅者在禅修方面有很好的指导。今重新校编,版本更为精致,并定位为禅修入门的指南。

此书原名为《春在枝头》,书名较感性,本版改为《心的锻炼》,较理性,而直接点出“禅修的观念与方法”,更符合本书的内容。

略述因缘为本书新版序。

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于太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