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军创造的“明月体”的诗艺风格,形式丰富,内涵深刻,音律和谐,韵味隽永,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完美的艺术特色。他的许多诗篇,不但专家学者非常欣赏,而且普通百姓无比喜欢,真正做到诗歌艺术的雅俗共赏。
《明月临空》一书,收录了李文军的诗篇和文章,其中的诗歌显示出作者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给人强烈的美感享受。诗歌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旧体诗,也有新体诗。旧体诗包括古风、歌行体、律绝,还有不少词牌;新体诗也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此书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表达人生的感悟,也有表现爱情的美好;既有弘扬人间的真善美,也有揭露世界的假丑恶。所有这些内容,都融合于精炼美妙的形式之中,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创造个性。
《明月临空》是李文军写作的一本诗集,包含有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的旧体诗,思想深刻,艺术卓越,是难得的佳作。新体诗语言精练严谨,句式洒脱自然,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实现了新体诗在韵律上的飞跃。而且,这些新体诗还富有古典诗歌的神韵,创造出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明月临空》里的诗歌体裁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艺术完美,呈现出卓然不凡的高贵品质。
《明月临空》里的每首诗歌,都写有详细的题解和赏析。这不但可以阐述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给大家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普及诗歌的基本常识,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
赏析
《序幕》是全诗的引子。第一节诗表述了宇宙的创始。此处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指明宇宙的本源是混沌的无极,由这无极衍化出最初的物质,就是阴阳相生的精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精气而产生日月星辰,造就出宇宙。第二节诗描述东方大地的昆仑山脉的形成,以及黄河和长江是滋养生灵的水源。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三节诗和第四节诗叙述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黄帝,他们创立阴阳八卦的符号和创制音律与文字的贡献,为中华原始氏族带来文明的曙光。“制定音律创造文字/氏族之间的沟壑之溪/往来于畅行无阻的舟楫”的诗句,采用借喻的艺术手法,形象表现出音律和文字的创制,沟通了氏族成员之间的交流。“民风淳朴的万里华夏/诉说着男耕女织的神话”,这最后两句诗,展现远古时代的淳朴风貌。
《辉丽万有》这章内容主要描述秦汉与唐宋的历史过程,这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时期。作者首先描写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汉代平定匈奴之后出现的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熊罴虎豹的专横暴虐/竞相俯首于咸阳的城阙”的诗句,采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再现秦国吞并六国的赫赫威风。“强虏灰飞烟灭的四方/迎来着霞光万丈的朝阳”的描写,展现出汉朝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然后,作者热情颂扬了唐代广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诗歌书法的高度成就。“精彩纷呈的诗坛艺苑/仿佛群星密布的青天/闪现着格外夺目的光艳”的诗句,生动表现唐代诗歌艺术的辉煌。宋代科技的巨大进步,带来经济的繁荣。其中造船技术和陶瓷艺术堪称无与伦比。“巧夺天工的青花陶瓷/色泽鲜艳造型别致/宛如那风情万种的桃李”,这三句诗,形象表现宋代陶瓷制作的非凡造诣。这章内容善于抓住秦汉与唐宋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展现中华民族在那段时期所创造出来的巨大文明!
《天人合一》这章内容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思想。“天”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万物,“人”就是指人类外在的身体和内在的思想。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天与人都是道所衍生的,所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么人只要认识道,就能跟天保持一致,达到和谐。作者首先采用《易经》里的乾卦和坤卦的易辞,作为这章诗的总纲。人类需要效法天地的作为,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然后,从孔孟的仁义精神与老庄的自然思想,逐一描述天与人存在的对应关系。“忠恕孝悌的礼仪道德/仿佛恒久不变的银河/维系着伦理纲常的准则”的诗句,运用贴切的比喻,深刻表达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因为不争所以太平/因为无形所以强盛/世间万物莫有与之抗衡”的诗句,揭示老子“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的哲理。最后,以李白为例,表明他是“天人合一”内涵的最高体现者。李白心胸广阔,包容宇宙,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生也奇妙死亦空灵/那一朵天然圣洁的芙蓉/永远飘荡在无尽的仙境”的诗句,生动表现李白超越众生的人格魅力,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思想蕴藏于外在的境象/境象显现出内在的思想”的诗句,深刻总结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思维方式,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作者虽然表述深奥的道理,但是运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来,所以没有寡淡乏味之感。这章内容不但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而且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江河日下》这章内容展现了中国封建王朝逐渐衰落的历史过程。元明清以来,统治阶级由于观念固步自封,扼杀进步思想,排斥西方先进技术,最终造成民族的彻底败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国家陷入无穷无尽的黑暗境地。作者运用许多表现手法展现这样一种社会现实,给人丰富的审美感受。比如,第一节诗采用月盈则亏的形象比喻,表现封建社会必然衰败的历史趋势;第二节诗,采用武力的钳钩扼杀思想的咽喉的比拟,也是生动传神。后面的几节诗,也是描写形象,内容深刻。“波涛浩荡的启蒙运动/冲开欧洲思想的索绳/放飞起自由自在的风筝”的诗句,展现出欧洲民主革命的进程。“紫禁城里的金台玉印/任凭着列强铁蹄的蹂躏”的诗句,表现国家遭受欺凌的屈辱。还有最后两节诗,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山河破碎、民生艰难的意境。“黄昏”给人黑暗的感受,看不见希望。“哽咽的长江”给人欲哭无声的感受,极其沉痛。这章内容的选材颇为典型,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扭转乾坤》这章内容表现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采用革命的途径推翻黑暗的世界。此章第一节,通过描写长江的翻滚象征革命的兴起。然后描写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借用民主的思想武装自己,在武昌发动革命暴动,终于推翻了延续千年的封建王朝。这些内容的描写,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比如,“采用真理的火石金银/锤炼出同仇敌忾的利刃”和“沿袭千年的封建堡垒/遭受战火猛烈的摧毁/暴露出残垣断壁的衰颓”的诗句,准确描摹事象,令人耳目一新。此章后半部内容描写在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人们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者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例如,“惊弓之鸟的野蛮士兵/陷落在民众编织的樊笼”和“祥和明媚的万丈阳光/倾洒在九州的高山大洋”的诗句,不但比喻和象征非常精妙,而且感情色彩极其鲜明。
《自强不息》这章内容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现了人民建设新社会的高涨热情,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者不仅叙述人民志愿军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战争,无数科学家为研制原子弹付出的艰辛,而且描写了建设三峡大坝和造就神舟飞天的壮举。通过这许多的事迹,讴歌了人民不怕困难、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其中运用许多艺术表现手法,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例如,采用“鹰击长空”的意象,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的雄姿。“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鸣声/催生出傲视寰宇的巨龙”的诗句,形象生动,气势如虹,表现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奠定了中国的强国地位。运用热情浪漫的笔调,赞美建设三峡大坝和实现神舟飞天的巨大成就,也给人很大的审美享受。“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形成弥漫天下的风云/鼓荡在芸芸众生的内心”,这最后三句诗,形象表现出全国人民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世界。
《众生沉浮》这章内容主要描述人民大众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物质困境和精神压力。作者首先描述遍地的高楼和丰富的食物,并未给人们营造出乐园和幸福,反而使人们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生产工具的傀儡。然后描写人们从胎儿受教之日起,一直遭受各种各样的约束和磨难,身心受到严重的侵蚀,没有自由自在的快乐。例如,把孩子的大脑当成电脑芯片,可以输入无限的文件。大学尚未毕业,就得匆匆忙忙地寻找工作。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想要得到一套简陋的房子也是异想天开。如果是疾病缠身,也无力支付医疗费,只能听天由命。所有这些内容,因为运用许多形象化的比喻,显得异常生动,颇有趣味。“岂不见奸恶把持的世道/诡诈的狼狈 贪婪的虎豹/吞噬着世间丰饶的脂膏”,这三句诗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社会弊端的根源,正在于官员商人的狼狈为奸,贪婪凶狠,他们一同榨取民众的劳动成果。“仿佛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身体软弱 无力抗衡/难以逃脱悲苦无依的宿命”的诗句,采用浮萍的意象,将民众困窘无助的遭遇表现得栩栩如生。
《激浊扬清》这章内容描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整个社会充斥着自私自利、追逐财富和及时享受的氛围。前面两节诗叙述国际交流和崇尚个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选择,但是,过度的“自由”又使人们的欲望泛滥成灾。第三节诗至第八节诗依次描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丑陋行为。这里运用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形象鲜明而突出。例如,“金钱俨然天上的太阳/光芒照亮了万众的心房”的诗句,就将人们崇拜金钱的心态揭露无遗;“痴迷萎靡不振的乐声/白嫩的肌肤健硕的体型/放浪在天旋地转的迪厅”的诗句,描摹出人们精神的空虚和肉体的放纵。最后两节诗,作者采用生动的意象,表明叛离道德,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驾驭自然法则的航船/探求人生真谛的源泉/方能达到随心所欲的乐园”的诗句,借用贴切的比喻和象征,阐明深刻的人生道理:只有认识真理和寻求善良,心灵才能获得真正自由的愉悦。
《其命维新》这章内容在于强调革新政治体制的重要。“其命维新”这句成语来自《诗经·大雅·文王》里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中表述了政治权力不能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要最大限度地让人民大众享有这种权力。前面两节诗,作者首先高度肯定红色政权的重大作用,不但抵抗列强侵略,而且实现民族解放。第三节诗和第四节诗,指出过度集权的政体,难免助长长官意志的膨胀。“亲如一家的人民公仆/蜕化成无恶不作的猛虎”的诗句,形象鲜明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深刻揭露出政体的弊端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第五节诗采用象征手法,表现民众不堪忍受,怨声载道,一旦爆发,势不可挡!这节诗表明,看似坚不可摧的“政体”,随时都会有遭受摧毁的危险!第六节诗至第八节诗,讥讽那些“改革精英”,试图照搬西方多党制的模式拯救中国,其实,这只能使国家更加混乱。“咆哮的狮子 咬牙的鬣狗/无不是嗜血如命的野兽”的诗句,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明,不论是哪个政党,要么是“狮子”,要么是“鬣狗”,它们都是“嗜血如命的野兽”,不会给民众带来真正的民主和平等。第九节诗,借用历史典故阐发深刻道理。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曾有一次精彩的对话。毛泽东认为,只有广大的人民拥有权力,能够选举官员和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无数事实证明,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还是哪种政体、哪种政党,如果广大民众没有高度而全面的政治权力,就不可能造就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最后一节诗,采用一组意象,表明“公正无私”必须像阳光雨露一样,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唯有如此,整个国家和民族,才会健康而茁壮地成长起来。
P262-266
只要略有所知的人就都明白,纵使当代诗人如雪花般地漫天飞舞,终究逃不掉落地顷刻消亡的凄惨命运。于是,有人慨叹:诗歌已是风烛残年。
近百年来,中国新诗走过颇为坎坷的征程。这其间既有荣光也有屈辱。几代诗人们努力探索,不断耕耘,终于开创出诗歌事业的崭新局面。然而,时至今日,新诗仍然没有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甚至诋毁之声不绝于耳。自从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作者们就迷失在黑暗之中,始终找不到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的鼓动下,他们幼稚地认为,要实现诗歌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废除古代诗歌的传统。他们仿佛“先知”一般,自以为是,无所忌惮,肆意破坏惠及千年的诗歌美学原则,妄图建立起崭新的“空中楼阁”。当然,诗歌的创新无比艰难,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西方,从中获取革新诗歌的“真经”。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模仿西方诗歌,而且是模仿那些把外语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新诗史上所有流派和诗人的作品,几乎都是西方诗歌的拙劣翻版。因为否定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摈弃现代汉语的独特审美,所以这些新诗作品,写得既不像诗歌,也不像散文,简直就是中西杂交的怪胎。令人可笑的是,新诗作者们却自我标榜,得意忘形。诚然,现代新诗的浅陋之极,可谓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诗歌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有其自身发展的复杂原因。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杰出诗人的缺失。古典诗歌的审美天地,犹如星光那般晶莹剔透,又如沧海那般博大精深。中国汉字是表意表音的方块字,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规律,跟西方的表音文字大相径庭。运用汉语写作诗歌的作者们,面对如此丰富的优良传统和语言特色,怎么能够熟视无睹、避而远之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进入新的世纪,在这个多元并举、自由竞争的时代,新诗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诗人不必一味抱怨世俗功利的客观环境,而是要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的主观因素。中国从来存在欣赏诗歌的广大读者,只是一直缺乏理想形态的新诗作品。风起云涌的社会时势,群芳斗艳的大众审美,无不渴求诗歌艺术的振兴和繁荣,催发国家和民族莫大的跃动与飞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志向高远的杰出诗人,当以超凡的勇气,于凄寒暗淡的诗坛里,潜心修为,锐意创新,启亮奇彩斑斓、照耀天地的风骚之光。
丑陋不堪的诗歌,仿佛污秽而灰暗的烟尘。无比优美的诗歌,宛若清新而光辉的明月。——漫天的烟尘渐渐地消散,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定然飞临在万里无云的天空。
这本诗集《明月临空》就要出版了。在当今中国,诗歌的出版非常困难,要想取得发行成功就更加渺茫。因为读者厌恶现代诗歌,诗集发行的市场前景十分暗淡,所以,唯利是图的出版商都不愿意投资运作。鉴于这种艰难的状况,几乎每个人都会认为,出版诗集必然要遭遇不可避免的失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通达,未来也会穷困;现在穷困,未来也会通达。事物之问的祸福转化,有其玄妙的规律。只要认清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就能促使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这对于诗歌事业何尝不是如此。现代诗歌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诗人没有把握诗歌艺术的审美规律,并且脱离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这样存在很大缺陷的诗歌,当然会遭受社会的淘汰和读者的遗弃。然而,如果诗人找到诗歌艺术的正确道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趣味,能够实现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那么,这样具有高度价值的诗歌,又怎么能够不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呢?在这遍野荒芜的诗苑里,其实也生长着奇花异卉。适值中华风云际会、万象更新之时,她们根植在千古诗艺的坚实土壤,汲取现实生活的绵延江水,必将绽放于阳光灿烂的美丽东方。
这本《明月临空》就是这样优秀的诗集。此书的诗歌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旧体诗,也有新体诗。旧体诗包括古风、歌行体、律绝,还有不少词牌;新体诗也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此书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表达人生的感悟,也有表现爱情的美好;既有弘扬人间的真善美,也有揭露世界的假丑恶。所有这些内容,都融合于精炼美妙的形式之中,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创造个性。有一些诗歌作品,在新浪、搜狐、天涯、凤凰和红袖添香等数百家论坛发帖交流,点击量达到千万人次,获得广大读者的无比喜爱。
《明月临空》里的每首诗歌,都写有详细的题解和赏析。这不但可以阐述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给大家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普及诗歌的基本常识,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为此,尤其需要感谢李云、陈辰和陶亚薇等朋友,正是他们热心的关注和帮助,方能顺利完成这样复杂的撰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