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冷月葬花魂--闲说林黛玉
分类
作者 黄祖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里,曹雪芹在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心曲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

耳鬓厮磨,心情相对。

这里的“自幼”和“耳鬓厮磨”告诉了我们,他们都还处在“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儿童时期。

因此,可以说,前段文字里的“虽小”,也就是八岁左右。

“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里的“风流”是“风韵”的同义词,“态度”是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神态气质。这“自然”当然是指林黛玉之美完全有别于那些矫揉造作、涂脂抹粉、画眉接睫而经过装饰的美,更不是我们今天“美容美体”里那种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诸如“割眼皮”、“削骨”、“隆鼻”、“拉皮”等“整”出来的容貌之美。这“自然”之美当是女子美丽的最高境界。

林黛玉这种“自然”的“风流”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不俗的言谈举止。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世袭过列侯,到林如海这一代已经过了五世。起初,朝廷只封袭了林家三世,到林如海的父亲这一代,朝廷“隆恩圣德,远迈朝代”,又额外世袭了一世。到林如海这一代便没有袭侯,但林如海的才气见闻学识却远远超过林家祖上。他走的是科举人仕这条路,那真是寒窗苦读,凭着自己的学识、才情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殿试中被取为第三名,成了众人羡慕的探花郎。他当过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可以说位高权重。林黛玉的家庭与单纯依赖祖宗恩荫过日子的所谓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比,不仅属于“钟鸣鼎食”之家,而且还是“翰墨诗书”之族。围绕着林黛玉的家庭氛围可想而知:富裕、宽松,书香墨味袭入。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天逝黄泉路》里曾着意写到,林黛玉料理完父亲丧事后从苏州回到贾府时,带回来的是“许多书籍”,送给宝钗、迎春、宝玉等人的礼物是“纸笔”这些“文房四宝”一类的文化用品。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之环境中熏陶、浸润出来的林黛玉,自然与众不同,先天的加上后天的,就有了“如虎添翼”的意思,那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兼而有之,是一个很有底蕴的姑苏、维扬美女。

这里的“美女”自然不是当今已被用俗用滥了的那个概念,社交场合上,但凡女人,哪个不是美女?更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得忘记了“美”也有个起码标准的那些自认为自己是“美女”的“美女”。芙蓉姐姐就不仅“美女”,而且还“闭月羞花”呢。“天涯社区”里,她不是曾放言“我有时候做梦都梦见自己是林黛玉,躺在宝玉哥哥怀里呢”?

林黛玉这个“美女”与芙蓉姐姐那个“美女”是风马牛不相及。

最喜在大观园美女中厮混的,阅尽了园中各种“春色”的贾宝玉居然一见到林黛玉就“晕”,只认为她是“神仙似的妹妹”。在他的眼中,林黛玉就是“与众各别”,和凡人完全不一样:

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里,是众多主要人物亮相登场的重头戏,作者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或虚笔写意,或工笔细摹,或浓妆其貌,或淡抹其形,给中国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组光彩夺目的“群像图”。

在描写“三春”的形貌时,曹雪芹用了实笔、简笔。

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曹雪芹简练传神、不事渲染雕琢地用实笔勾勒出“三春”在形貌上的特点。

在描写王熙凤的形貌时,曹雪芹用了浓墨、重彩。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曹雪芹不惜“粉墨”,让她浓妆艳饰、遍体锦绣、穿金挂银、满身珠宝地“粉墨登场”,一是表现了王熙凤为了迎接投亲的林黛玉时精心盛妆以讨得贾母的欢心的心理,二也表现了人物的俗气和于物欲的贪婪。而“三角眼”、“吊梢眉”和苗条“身量”、风骚“体格”以及“粉面”、“丹唇”的点染,自是隐含了其美艳外表之下的性格为人:奸诈、冷酷、狠毒。

在描写贾宝玉的形貌时,曹雪芹用了工笔细摹且是两次几乎是不厌其烦地细拟细抹。

(一)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二)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第一段描写,将一个出门还愿而进入公众场合,不得不身着“正装”的贵族子弟“光闪闪”地推到我们面前。第二段描写,又将一个在府内生活,随意地体穿休闲服的侯门公子哥儿描写得形神俱备,丰神俊逸,风情万种。

按理说,像林黛玉这样的萃曹雪芹毕生心血凝铸而成的女主角、女一号,原本应该不惜笔墨地详描精绘,但他却用了虚笔,写意般地展现林黛玉的美。也许在他看来,任何实描精绘都无法描绘出他心中的林黛玉的美。于是他抓住了林黛玉最生动、最典型的气韵神情:前两句画出了林黛玉独一无二“与众各别”的眉目。林黛玉的黛眉细长而微弯,其形其色犹如挂在树梢上的一抹轻烟:清、淡、秀。眉好像皱着,又好像没皱着,隐隐的含着淡淡的哀愁;眼里似乎含着犹如露珠般晶莹的泪水,欲滴未滴,将一双美目衬托得情意脉脉,显示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性情、气韵、灵性之光。

在贾宝玉的眼中,林黛玉比西施还要美。而且,林黛玉的美又是和“聪明”联在一起。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较比干的心还多一窍的蹙眉的林黛玉,就比捧心的西施更多了一层智慧的美,这样的美自是远胜过貌美而心拙,坐则动膝、站便摇裙,行走时能扇起一路灰尘的傻美妞。当今人认为,“美女”加上“聪明”,对男人来说,那杀伤力就了不得,那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P63-67

后记

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的话,这一定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了。

世上好的书很多很多,人们形容其为“浩如烟海”。就内容和功用而言,有教你知识的,有让你愉悦的,有让你休闲的……知识掌握了,那书便搁置书橱,成了弃物;愉悦享受了,那书再读,便有嚼蜡的寡味。而《红楼梦》却绝对是一个例外,它能奇异得让你像牵挂着你的父母、儿女、恋人、亲友一样牵挂着它,捧在手中,那是一种再读再新、常读常新的奇特感受。年长的、阅历深的,读出的可能是对那人性复杂的惊诧和人生的厚重和沧桑;年少的、初涉世的,读出的可能是对那人生光鲜的艳羡和迷恋……于是便有了我与忘年交罗朝述、张发传、林方平君等周末于沙河边的品茗谈“红”,那绝非是人们常说的附庸风雅,因为我们真的喜欢那情那境,旁人的异样目光和闲言碎语便也顾它不得了。我们不是政治家,读不出也无意读出其中的“阶级斗争”;我们不是思想家,读不出也不想读出其中的“反封建和叛逆”;我们不是经济学家,读不出也不能读出其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我们更不是才子佳人,无论如何也不愿也不会读成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我们只把《红楼梦》当做闲书来读,或拍案称绝,奇文共欣赏;或戟指问难,疑义相与析。且不料,竟赏出了别样的滋味,问出了新的意旨,于是,在“天涯社区·书话红楼”栏目里有了那断断续续还不成文的点滴东西,且不料,其在点击率排行榜上竟占于前三,而回复讨论不绝,褒扬者有之,贬斥者亦有之。如今,拾掇整理、增补删减,便有了这本小书。

特别要说明的是,书中特意设置了“评论链接”栏目,珍放了蒋和森、李希凡、沈治均等红学专家以及王蒙、刘兴武、梁晓声等著名作家评述林黛玉的珠言玉语,其中很多都是红学研究历程中曾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代表性言论。《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部作品,而作为书中最重要人物的林黛玉在他们这或“经典”或“学院”评论里却一直是其颂扬之至的女性形象。我们真无意标新立异,更不是向先生们“叫板”,而仅就个人的视觉而解读之,其观点也只能是“仅供参考”,而绝非要论者读者认同不可。多一种思考的角度,有时还真能换来一些交流的乐趣。有了先生们的珠玉之论于此,读者诸君也许会多几种角度,也就不致枉读误读《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了。

书稿的顺利完成,还得力于挚友吴幼章先生的关心和支持。其敏锐的思维、睿智的见解时时启发着我,甚尔,思路“极狭”之时,偶得其一语竟有“豁然开朗”之感。倘没有他的鼓励、指导尤其是敦促,该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书稿统毕,又蒙其于百忙中悉心读完全书并赐序,此情此义我当永远铭记在心。

顺便说一句,本书分析、鉴赏所据文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120卷本。

黄祖泗

2012年1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林黛玉的“才”

第二章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林黛玉的“貌”

第三章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的“德”

第四章 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林黛玉的“嘴”

第五章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林黛玉的“泪”

第六章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如梦遥——林黛玉的“爱”

后记

序言

闲适的端庄,闲情的分量

吴幼章

黄兄新作即将付梓,嘱我写一小序。说实话,心甚惶恐。大凡为书作序者,要么是达官显贵,可以高屋建瓴,指点其书之缘起、要旨,从而提升书的社会价值;要么是大家学者,可以鞭辟入里,剖析出书之义理精髓,进而挖掘出书的学术底蕴。可黄兄不着俗套,偏嘱我这既无位且不才之人作序。于我而言,是信赖更是重压。我一怕有负黄兄殷殷之雅望,更怕有损黄兄心血力作之价值。岂能不惶恐如是?

对于《红楼梦》我实无甚研究,仅在中学时初读,大学时泛读共两遍而已。现已逾三十年,很难说有多深的印象,更谈不上多深的见识。只知道这是一本奇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述“忠”、 《水浒传》叙“义”、《西游记》说“诚”、《红楼梦》言“情”——中的一部巅峰之作。间或也知道,这是一本谜书:作者之谜、原型之谜、结构之谜、结局之谜以及众多人物之谜……正所谓“鸿文虽留千载后,大抵是非都茫茫”。惟其如此,两百多年间,引得多少红迷毕一生之心血,殚精竭虑,考证释疑,不一而足。

诚然,黄兄的新作仅是红学研究中的一朵浪花,铁定无翻江倒海之伟力,亦或无振聋发聩之反响。但究其黄兄的执著和著述的新意,我却以为颇值得推崇和赞许。诚如清代学者袁枚所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黄兄《冷月葬花魂——闲说林黛玉》这株如米“苔花”在红学的百花园中注定能像牡丹一样开得艳丽。

先说其执著——对黄兄涉足红学的勇气和坚持,我最想表达的就是一份敬意。

黄兄是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执教于成都市某国家级示范高中,长期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其教学水平颇得学生及业内同仁的好评。此外,他还尤注重教学、教育研究,并撰写各类文章,近年已有好几本语文教研佳作问世。

黄兄又是一性情男儿,常在课余闲暇时与我等一干好友或捧茶阔论,以嬉笑怒骂成趣;或把酒言欢,至酒酣耳热方休;抑或捉牌遣怀,兴至,竟可通宵达旦不散。

黄兄还是一慈爱祖父。在我等同龄好友中唯他先得孙儿,且爱得痴迷。归家则抱孙乐,入夜则伴孙睡,凡一提及孙儿,眉宇间尽显慈爱之情,言语中更有显摆之意,常令我辈既羡艳又好生不平。

然而,就是在这超负荷的工作重压之下,在这凡夫俗子的率真之中,黄兄竟能偷闲涉足红学这旁人看来既冗繁又迷离、既无利可图又无名可扬的领域,并历数年写就这洋洋洒洒19万余字的佳作。且观点新颖独到,考据细密翔实,文辞生动优美。其勇于探索之勇气,其苦读考证之寂寞,其挑灯弹键之艰辛,实令我等钦佩有加。我是真佩服他不同凡响的研究命意,佩服他长逾数年的执著坚持。

再说其新意——对黄兄的这本力作,我最推崇的是其副标题的那一个“闲”字。

我以为,“闲说林黛玉”妙就妙在一个“闲”字,新也新在一个“闲”字。理由有三。  其一,因“闲”而命笔,无功利之心。

如全书“后记”所言,黄兄是在周末假日与几个忘年之交于沙河边品茗谈“红”,是把《红楼梦》这部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当成闲书来读;是他们哥几个或“拍案称绝,奇文共欣赏”,或“戟指问难,疑义相与析”后“赏出了别样的滋味,问出了新的意旨”;是黄兄在网络上先“有了那断断续续还不成文的点滴东西”,最后再“拾掇整理、增补删减”而成书的。换言之,就是几个有闲之人,在闲暇之时,闲适之地,读闲书,发闲论。不是怀着“我要研究了”的学者心态,更不是为了“我要出名了”的势利想法。这样的写作动机简单,淡定,透明,悠闲,于当今追名逐利风气日盛之论场文坛,何尝不是另辟蹊径、清新宜人?

其二,以“闲”而立意,别主流之声。

大家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光从学派上去论,则有胡适的考证学、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说;红学泰斗周汝昌则把“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概括为红学研究的“四大支柱”,当代学者刘心武更是开出了“秦学”新路。再就林黛玉这个人物而言,大抵各学派都是肯定、赞扬之声——才女、美女、“叛逆者”、“殉葬者”。有多少读者为其美貌才气和冰清玉洁的秉性而叹服倾倒,又有多少文人为其凄凉身世、凄美爱情、凄惨结局而扼腕痛惜。这些无疑都是主流。然而,黄兄以“闲”命意,就是不随主流、不落俗套。他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当中去探研,从诗文的内容上去考证,除了对林黛玉其才其貌的褒扬外,也指出了她在德上的瑕疵、在嘴上的刻薄以及在性格上的乖僻。黄兄写到,“我们同情聪明可爱、美丽多情、才貌双绝的林黛玉的悲惨境遇,但我们也绝不‘爱屋及乌’,连她身上原本该鄙弃的缺点也成了我们赞美的东西”。

这就是“闲说”的勇气。他可以不随大流,不入窠臼。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多歧为贵,不取苟同”。黄兄之“闲”之“歧”又何尝不是一种启人思迪的新声?

其三,说“闲”而写实,有讽今之效。

先生鲁迅说过,“发思古之悠情,往往是为了现在”。黄兄的“闲说”,绝非是为了“闲说”而“闲说”。我注意到,除了他明白晓畅甚至诙谐的句法外,还有诸多插科打诨的闲论闲侃,更有许多借古说今、顺手一枪式的笔法。如他在写大观园初建诗社的纯洁动机时,他想到了当今“不少的现代作家笔落在文学上,心却在文学外,一边在纸上码字,一边却在心中数钱;一边在键盘上敲打,一边却在憧憬登顶的辉煌”。又如,在写林黛玉内美外美皆具时,他又想到了网络美女“芙蓉姐姐”。“‘芙蓉姐姐’就不仅‘美女’而且还‘闭月羞花’呢。‘天涯社区’里,她不是曾放言‘我有时候做梦都梦见自己是林黛玉,躺在宝哥哥怀里呢’!”再如,在写到贾琏偷娶尤二姐时,他又想到了贪官暴发户们包养小三,进而想到了辽宁某市教育局长受贿50万元、包养女大学生为其传宗接代……这些顺手一枪式的议论在书中比比皆是,像匕首直刺时弊,表现了黄兄对世俗对腐败的厌恶和诅咒,也表现了他对现实、对民生的关切和关注。

所以,此“闲说”非彼“闲说”,“闲说”也是正说。这闲中的不闲可谓别出心裁,别有新趣。

总之,“闲说林黛玉”,似“闲”而非“闲”,寓庄于谐,借古说今,闲得雅致,闲得新奇。这是闲适的端庄,闲情的分量,也是本书的端庄和分量。当然,更是我推崇它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份敬意”,“一个闲字”就是我对黄兄、对该书的一点理解和感悟。是为序。但愿,没辜负黄兄的雅望,没辱没他佳作的芳名。

2012年1月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有别于其他以品评红楼人物为中心的红学著作的书。黄祖泗编著的《冷月葬花魂——闲说林黛玉》依从红楼文本,对林黛玉的才、貌、德、嘴、泪、爱等进行了新颖而独到的解读。高度赞扬了林黛玉于诗歌所倾注的感情和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诗歌天赋;详细地分析了曹雪芹静态、动态的尤其是用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其貌美无比的艺术手法;以大量例子评述了林黛玉看重名利、对下层人物轻慢蔑视以及对贾府统治集团成员的尊重和服帖的人格缺失;既赞扬了林黛玉能言善辩、咏桑寓柳的灵心慧舌,同时又批评了她的尖酸刻薄、多言饶舌;论述了林黛玉身世悲苦的令人同情,但更侧重指出了其身上那种由优裕的贵族生活所教养熏陶出来的娇贵、脆弱;一反传统评论,在肯定林黛玉于爱情的专一和痴心的同时,更指出了其在婚姻追求上的物质性和功利性。

在写作方法上,《冷月葬花魂——闲说林黛玉》舍弃了传统红学著作中那种引经据典、崇论闳议的“学院”讲章形式,而是把杂文、论文、记叙文乃至笔记体等熔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文章样式。语言亦庄亦谐、亦雅亦俗,使人能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和教益,是一本广大读者喜爱的读红启蒙之书。

编辑推荐

黄祖泗编著的《冷月葬花魂——闲说林黛玉》以亦庄亦谐的语言,对林黛玉才、貌、德、嘴、泪、爱等进行了新颖而独到的解读。赞扬了林黛玉于诗歌所倾注的感情和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诗歌天赋以及她诲人不倦的精神和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评述了曹雪芹不仅静态地或写实或写意,而且还极擅长将她置于某种环境里动态地、尤其是用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其无比魅力的艺术手法。以大量例子评述了林黛玉看重名利,对下层人轻慢蔑视乃至损害,以及对贾府统治集团成员的尊重和服贴的人格或人性上的缺失。赞扬林黛玉能言善辩、咏桑寓柳的灵心慧舌,批评了她尖酸刻薄、多言饶舌的刀子嘴。援例引据地论述了林黛玉身世悲苦的令人同情,但更侧重批评了其身上那种由优裕的贵族生活所教养薰陶出来的娇贵、脆弱。一反传统的“学院”评论,以大量例子,精到细微地分理析义,既肯定了林黛玉于爱情的专一和痴心,也指出了其在婚姻家庭追求上的物质性和功利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