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什么时候知道镜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
为什么孩子总是对破旧的玩具念念不忘,没有它们就无法入睡?
孩子为什么喜欢自言自语?
孩子牙牙学语时应该怎样引导,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
人的智商如何衡量,怎样促进孩子智力健康发育?
小野寺敦子的《发掘孩子潜能的心理学》介绍了我们一生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面对和完成的发展课题,一步步成长。其中,从出生到成年期的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身体的成长,孩子的心理也会日渐成熟,父母则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帮助孩子完成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孩子的心理丰富奇妙,但并非不可理解。本书由傅玉娟译,能帮助父母们更好地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语言,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发掘孩子潜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发展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对相应的发展课题,其中,从出生到成年期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孩子们的心理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丰富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就是充分发掘孩子潜能的第一步。
小野寺敦子是日本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在这本《《发掘孩子潜能的心理学》》中,她以自己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告诉父母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语言,把握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促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
《发掘孩子潜能的心理学》适合家长阅读。
17世纪前的儿童观
在欧洲,发展心理学诞生前,人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法国学者菲利浦·阿利斯(Philips Aris)在《“儿童”的诞生》一书中提到,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欧社会并没有将儿童和成人区别开来,没有给儿童以特殊对待。阿利斯进一步分析了欧洲绘画中的儿童形象,指出在17世纪前并不存在“儿童期”的概念:“在17世纪前的中世纪艺术中,不存在儿童的概念,也不存在描绘儿童的艺术……在这个时期我们看不到儿童的形象,看到的只是缩小的成人。”
该书还以当时的绘画、日记、书信等为基础,考察了儿童的服装、游戏、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变迁,展现了中世纪欧洲儿童的真实形象。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知道,当时欧洲的儿童死亡率非常高,受其影响,成人很少关注儿童,儿童只被看做成人的缩小版。
卢梭: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
对中世纪关于儿童的观点持不同看法的是卢梭,他认为“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独特的存在”。他在《爱弥儿》中将儿童视为天生具有善良心灵的“善”的存在,他说:“在刚离开造物主之手时,一切都是善良的,而当转移到人手中时,一切开始变恶……再没有一样保持了自然的模样。人也是如此。人必须像马一样接受调教,必须像庭院里的花木一样按照成人喜欢的方式被扭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他认为教育是延伸这种善的方式。
卢梭的性善论与西方“人性本恶”的性恶说截然对立,成为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幼儿园
被称为“幼儿园教育创始人”的福禄培尔出生于德国乡村图林根,他将瑞士教育家约翰·H.佩斯特拉齐(Johann H.Pestalozzi)的小学教育方法应用于幼儿教育中,致力于延伸幼儿心中的神性。
1837年,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创立了直观教学学园;1839年创立了“幼儿教育辅导学习班”,招收幼儿,开设了“游戏、手工作业学园”。该学园被命名为“幼儿园”,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园。
福禄培尔和卢梭一样,认为“儿童的本性是神性,是善”,“幼儿教育的任务是避免使幼儿的本性扭曲,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园艺师根据日照和温度,给植物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教育者也应当根据儿童的本质促进其发展——从这样一种思想出发,福禄培尔将儿童的成长比做植物的生长,将其创立的幼儿园命名为“Kindergarten(儿童的花园)”。
此外,福禄培尔还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当以游戏和手工为中心。为此,他专门设计了玩具,并且主张幼儿园一定要有花坛、菜园、果园。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方法以游戏为中心,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自由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是所有善的源泉。
普莱尔:传记式观察方法的实践
在欧洲,出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以系统观察儿童的发展为目的,记录对自己孩子的详细观察并公开发表。
1787年,蒂德曼就出版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此书被认为是集中阐述儿童心理学的最早文献。
之后,因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而声名大噪的达尔文于1877年在英国的哲学杂志《心》(Mind)上发表了对自己儿子的观察日记《一个婴儿的传略》。记录了对儿子出生后两年间的观察。
这种观察日记不是讲述育儿或教育方法,而是对儿童的动作、表情、知觉、行为进行科学考察。观察孩子,并将结果记录于日记中,这种研究方式作为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基础,对同时代的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之后,德国人普莱尔出版了给后世以重大影响的著作《儿童心理学》。由于他最终确立了日记式或传记式的记录方法,所以被称为“儿童心理学之父”。P8-10
你是因怎样的契机而读本书呢?
“我正在学习,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所以想了解一些关于幼儿成长的知识。”
“我想了解一下电视和杂志上经常报道的发展障碍。”
“我想知道自己从父母那里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人到中年之后开始迷茫,不知道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样走。”
我想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本书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我们身边的这些问题。
“发展心理学”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以前专指儿童心理学领域,只以儿童心理为研究对象。但如今,人均寿命达到80岁,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胎儿期到老年期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不是很难懂,也不艰深,它是我们身边的知识,教会我们如何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如何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在遇到难题时,发展心理学会帮助我们,我自己也受益匪浅。
例如,我在养育两个孩子时,由于了解了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理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理论和泛灵论等,而与孩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就源于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惑和寻找到的答案。
撰写本书时,我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太多专业术语,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身边的事例来说明。我还在书中插入了很多测试题,希望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希望这本书能让你“一看就懂”。
本书按照人的发展过程分为六章。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人的发展,可以从头开始看,如果想了解某些特定主题,可以阅读相关的章节。
希望本书能帮助你加深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使你和孩子的生活更加快乐、更加丰富。
小野寺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