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开学第一天的争执
小军同学初一报到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高瘦瘦、白白净净的一个男生,有着几分可爱,只是动作和语言上缺少了一点阳刚之气。我想,这可能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上存在着一点差距吧。也恰恰是这一特点,使他成为了50多个新生中,能给我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几个孩子之一。
第二天,也就是初一新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我利用晨读的时间,按身高给大家排了座位。接下来,我让全体同学起立,从纵向上进行调整。当我调了几个同学的座位后,发现有一个学生居然坐在教室最后面角落的位子上歪着头望着窗外发呆——他就是小军同学。班主任第一次安排事情时居然走神,这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哎呀,还有一位同学怎么坐下了?站起来。让老师看看你和前面的同学谁更高一些?”我笑呵呵地说道。小军同学似乎什么也没听到,还是直直地望着窗外。
“最后面的那个男同学!站起来!”我的声音变得有些严肃了。同学们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到了小军同学身上。然而,他依然是充耳不闻、纹丝不动。
这让我的怒火腾地一下冒了上来。我径直走到他身边,提高了嗓门道:“我让你站起来!听到没有?”
他将脸转过来,不解地看着我:“你又没有叫我!叫的是他们!”
“我让全体同学起立!你难道不是初一(1)班的一员吗?”我强压着怒火。
“我不是!你就当我不是好了!”小军也毫不畏惧地提高了嗓门冲着我喊。
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我们俩。从来没有学生开学第一天就敢这样和班主任冲撞,我恨不得将他拎起来赶出教室!但是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情绪上有些问题。如果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对抗下去,只会激化矛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对于我以后管理班级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也许这个孩子对自己这个座位不满意,想发泄一下情绪。或许他是在故意激怒我,扰乱秩序,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不管怎么样,这个事情要冷处理。
我淡淡说道:“哦!呵呵!大家都请坐!第一节是英语课,拿出英语书,预习一下第一课。”
接下来,我单独叫小军同学来到我办公室了解情况。路上,为了缓和一下刚刚充斥着火药味的气氛,拉近师生距离,我试图把一只手搭住他的肩膀和他并排而行。气呼呼的他甩开我的胳膊说:“别碰我!我自己会走!”这个小家伙还真是个“刺头”。
到了办公室,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坐在我的对面冷静一下。一分钟后我问他:“说说看,刚刚是不是老师安排的座位你不满意?”小军看了我一眼没有出声。但从他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我继续说道:“刚刚在教室发生的事情,老师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你,而是单独叫你过来谈心,一是感觉你有情绪,二是要给你在大家面前留点面子。你说对不对?”“嗯!刚刚的事情和座位安排没关系,我是想故意激怒你,让你把我赶出教室!然后打电话叫家长来接我回去,我就可以不用上学了!”小军同学淡定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这个孩子怎AT?
经过一番交谈,我了解到,小军同学在小学三四年级时父母离异,之后,父母双方对他要求差异太大,导致他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上初中前,他就听说初中比小学学习压力大得多,学习内容也难得多,自己肯定受不了。今天早上和我发生争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叫家长带他回家,以达到逃避上课。
原来如此!我差点让他的如意算盘得逞了。经过半小时的劝导,小军同学答应我,今天可以留在教室,体验一下初中的学习,并且不会和任课老师发生争执,也不会和同学闹矛盾。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张锰)
案例反思
师生发生争执,老师要先降温
现在的初中生,甚至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和见识也随之增长。他们对老师不再像低年级小学生那样盲目地崇拜和听话了,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强烈的自尊。老师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也不可能简单地规定不准干什么、不许怎么样,更不能对他们仅仅加以呵斥和责骂,否则只会招来反感、叛逆,甚至是形成师生长期对立。因此。适当的忍一忍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以小军为例,若在当时的场景下对他进行严厉批评,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让他产生对立情绪,师生关系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样的话再想去与他沟通或进行教育,难度就会加大。
所以,当师生发生争执时,老师要先降温,哪怕心里很恼火,也必须控制,因为双方针锋相对,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何况班级里还有其他学生在场。尤其是初中学生,特别要面子。在师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初中生往往会为了在其他学生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面子,就算明知自己有错,也会辩解到底。教师了解了他们这样的心理,就应该抑制自己的怒火,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有利于冲突尽早解决。
当然,这并不等于在师生起冲突的时候,教师要表现出软弱,而是在自己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更利于教育学生。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为防止在批评过程中再一次激化矛盾,教师要注意下列几条:不作人身攻击,不侮辱人格;少用命令方式,少用否定句;让学生先讲,让学生把话讲完;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张锰) P34-36
教育路上,你不是踽踽独行者
23年来,我目睹过很多班主任发自内心深处的沮丧。
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二年,隔壁班里一个男孩子在大考结束后的下午私自到学校旁边河里游泳,结果淹死了。他的班主任是个即将退休的男教师,精明能干,做事沉着镇定,但在家长哭闹时,他默默无语。后来私下里他垂着头默默地说了一句话:“要是我在学生考完试后再去班级强调一下别到河里游泳就好了。”那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实这个学生的死亡和他是全然没有关系的,可是他的哀伤与歉疚却溢于言表。他是多么希望自己没有半点遗憾地退休啊。也许就是因为种种的牵挂与不安,让我们这些做班主任的心力交瘁吧。也许小小的一点美中不足也是致命的一击,让我们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于是,我们有了职业倦怠感。于是,我们心里开始盘算着怎么才能不当这个班主任了。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体育老师检测800米。那时候我人很小,体质很弱,没有锻炼过长跑,好不容易跑到终点,人几乎要死过去了,却还是听到了冷冰冰的声音:“你没过关。”那时候,真是如丧考妣般地哀嚎!体育老师却微笑着喊:“有没有要再来一次的?”本来以为自己肯定没力气站起来的,想不到爬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于是再跑了一次,竟然及格了。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连续跑1600米,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如此好的耐力。在大家惊愕的目光中,体育老师告诉我们:“人的力气是用不完的,用完了还会再来。”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遇到难事的时候,我总是安慰自己说:“没事,熬一下就过去了,一切都会过去的,睡一觉就会好的。”于是,在很多次遇到学生问题头痛不已的时候,我也这样鼓励自己。果然,一届一届就这样过来了。
我常常听到各行各业的人对自己职业的很多抱怨,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人,而别人是最轻松快活的人。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一直记得刚工作不久,有一次听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我们用仰慕的眼神看着她,当她淡定地介绍她是如何处理班级里那些早恋的、离家出走的、偷窃的事情时,恍然大悟,原来优秀班主任班级里也总是出事情啊!那是我听了报告后最大的一个感触。那么她和我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明白了,她是在想办法处理事情,我们是在慌乱里逃避事情。我们都不是神,没有神力可以让自己的班级永远太平没有一点烦心事。当有事情发生时,让我们镇定地去对待和处理。先告诉自己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正常的,接下来就看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了。处理完了,再做个记录,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何等潇潇洒洒。
其实,我们的生活里,并不仅仅有烦心事,对不对?我们时常有小小的幸福感的。今天的课堂上,那个一直调皮捣蛋的孩子比较安静;那个顽劣的孩子走过我们身边的时候声音低低地说“老师好”:那个一直稀里糊涂的孩子数学作业做对了几道题目;今天的卫生搞得不错,得了流动红旗……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心情有些愉悦。毕业的时候,发现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其实我们的心里是一直爱着他们的,对不对?再顽劣的孩子,你若是对他笑一笑,他也是有点害羞的,对不对?
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也许是功利心作怪。是什么让我们有职业的倦怠?也许是我们缺少了小小的成就感。我一直记得父亲送我的一句话:“教师不仅仅是_种谋生的职业,它更是一种修炼,帮助你达到人生境界的圆满。”是的,当我们成就学生的时候,更应该心怀感恩,其实,是学生成就了我们。是的,当我们抛弃了功利心,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学生时,我们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神啊。
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时,一群热爱班主任工作的同道中人渐渐聚合起来。于是,“班主任之家”、“陈宇班主任工作室”、“于洁沙龙”、“于洁班主任工作室”等草根团体应运而生。大家定期在网络上开展主题交流,定期面对面探讨,在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齐学红教授的组织下,将大家的智慧集结起来,形成了今天这样一本集经典案例、案例点评、专家解读为一体的集子。它力图超越以往的案例汇编,将班主任的实践智慧加以理论上的提炼和概括,进而探寻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规律与方法,以期对班主任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大家相互切磋、相互琢磨、分享智慧、共同成长。这样的教育生态和研究方式本身,无疑有助于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成长。而这些生动感人的案例故事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线班主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终身的修炼。
特别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老师们。陈宇、陈斌、费佳玉、秦桂海、钟晓龙、谢英、成士桂、顾取英、徐花、戴雪梅、刘兴平、赵丹、王千、张莉、钟海琴、张锰、俞亚年还有我,都是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至今仍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的案例故事真实,我们的反思供您参考。
教育路上,你不是踽踽独行者,有你,有我,有我们。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于洁
2014年6月10日
爱学生的真与假
我一直认为,爱学生的班主任和优秀的班主任如果能画上等号,那就完美了。我们知道,优秀班主任都是评选出来的,它有一定的评选标准。无论这些标准制定得多么详细、具体,但是“爱”的多少,是无法量化的。所以,经常会有不爱学生的班主任成为优秀班主任,因为他有业绩,符合评选标准。至于是如何得到这些业绩的,不是评选者所关心的,而真正“眼睛雪亮”的学生并没有发言权。优秀,只是业绩,只是荣誉,无法说明是否有爱。我们知道,有的业绩是需要以牺牲爱为代价的。
如今,社会上充斥着浮躁、功利的氛围,这导致某些教师受其影响,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学生的事。而良知依然在,在那些视学生如子女的老师身上。我想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指出真爱学生和假爱学生的一些区别。
真爱学生的老师和假爱学生的老师,都有一张爱的外表,都宣称自己是爱学生的。真爱学生和假爱学生的老师的区别——也许只有那么一点点,但却是决定性的一点点。
真爱学生的老师,如果和学生分开一段时间,会想念学生——想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会想此刻的他们在做些什么。开学前总是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新学期的到来,好见到自己的学生。
真爱学生的老师,看学生的目光里充满了温暖和柔和,让孩子感觉亲切。这是一种“师爱的眼神”。这种眼神本身是美好的,用这种眼神看到的孩子也是美好的。
真爱学生的老师,当学生毕业后会很伤心,就像掉了魂一样,接了新班,经常还会走错教室,喊错学生的名字。
假爱学生的老师也会很关心学生,和他们谈心,指出他们的错误,并想出很多办法来帮他们改正错误,但他心里想的是:“我怎么这么倒霉摊上这么个学生?!都被他害死了!”
假爱学生的老师也会为学生做很多事:表扬、鼓励,甚至自己掏腰包买来一些礼物送给学生……但心里却没有赞赏,只是想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更听话,考得更好。
假爱学生的老师也会开展很多活动——为学生拍照片、写日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心里却只是想让这些事情做得漂亮一点,为自己增添印象分,然后算计着自己的班级今年一定又是先进班集体。
真爱学生的老师,即使学生犯了大错,也会一边“骂”一边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帮他扛起负担,甚至帮他撒谎。
当学生闯了祸之后,假爱学生的老师第一反应是“今年的先进泡汤了”,然后是想着怎么推卸责任,再后是愤怒,那种斥责是发自内心的讨厌。
假爱学生的老师,放了假就是解脱了,再也不会想着学生。假期结束,就充满抱怨——又要和这帮孩子打交道了!
假爱学生的老师,当学生毕业后,心中除了计算着考上了几个本科生,就是责怪那些没考上的,不然可以多得多少奖金!恨得咬牙切齿。
真爱学生的老师看到孩子考得不好,是真正地为孩子难过。假爱学生的老师看到孩子考得不好,第一个想到的是怎样找个理由把孩子的成绩从均分中去掉。
真爱学生的老师对后进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和学生谈过话后会轻轻地叹息。假爱学生的老师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得温情脉脉,但内心充满了鄙夷。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在学生转身离开后,他会在办公室里嘲笑孩子的智商,大谈孩子的不好、家长的不好。
真爱学生的老师,目光中充满了耐心、关爱、趣味盎然。假爱学生的老师,眼神是冰冷的,满是不屑、不以为然。
虽然他们做着同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两种眼神却泄露了“天机”:一个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个是唯我独尊的魔鬼。
真爱学生的老师会“骂”:“我真想抽你!”眼神里却充满了慈爱,手停在半空中迟迟下不去。假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义正词严地假借班级的立场教育孩子不要给集体脸上抹黑——这是他们最爱说的话,他们真的害怕孩子给班级丢人,其实只是不想让孩子给自己的业绩抹黑。
真爱学生的老师会和学生一起打雪仗。假爱学生的老师不让学生打雪仗的理由,不是担心孩子受伤,而只是烦他们把雪球带进教室影响班级卫生。
真爱学生的老师“刀子嘴豆腐心”,要求也很严,但在给孩子写评语时,总是挖空心思找孩子的优点,文笔不一定优美却充满了善意。假爱学生的老师也许从不骂学生,平时总是说:“我这是为你好!”但在给孩子写评语时,从笔尖下流淌出来的都是缺点,写到优点时只是套话,因为他们眼中看到的仅仅是孩子的缺点。没有了情感,再优美的文字也不能掩饰内心爱的缺失。
假爱学生的老师往往在学校里混得很好,因为他们不仅对学生假,对同事假,对领导也假,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游刃有余。真爱学生的老师往往在学校里吃不开,因为他们总是为学生背黑锅,总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总是傻到为了学生的利益得罪领导。
真爱学生的老师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和家长着想。假爱学生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和家长配合自己的工作,凡事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真爱学生的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孩子的家长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对不起,我没把孩子教育好,又让你们担心了……”假爱学生的老师在同一个场景下说的第一句话总是:“你们怎么搞的,你们的孩子又闯祸了!” 真爱学生的老师是学生和家长眼里的好老师。假爱学生的老师往往只是领导眼里的好老师。
家长把孩子交到真爱学生的老师手上,一百个放心。家长把孩子交到假爱学生的老师手上,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学生像老师,真爱学生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孩子,善良、真实、善解人意。假爱学生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孩子,精明、虚伪、自私自利。
学生是冰雪聪明的,真爱和假爱,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用一颗纯净的心在感受,他们是鉴定真假的行家。
所以,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假”。即使你很聪明,瞒过了那些稚嫩的眼神,但终究逃不过良心的谴责。
我还是要说,可以没有爱,但千万不要有假爱!
江苏省南京第三高级中学 陈宇
2014年5月30日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沟通效果的好坏。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第一要素是什么?与学生发生冲突后,该如何沟通?怎样才能抓住最好的沟通时机?与学生沟通最有效的方式都有哪些?如何与个性十足的学生过招?……几十个典型案例,数十位优秀班主任详解沟通要诀,让你成为沟通高手。
齐学红主编的《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适合于班主任、教师培训和阅读。
与学生沟通,优秀班主任各有高招。
于洁老师说:“平和的心态是做好老师的重要元素。”
陈宇老师说:“在批评教育中要用好‘可是效应’。”
张锰老师说:“师生发生争执,老师要先降温。”
秦桂海老师说:“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李中霞老师说:“自责法、迂回暗示法、幽默调侃法、激将法、换位法、将错就错法、无言法、笔谈法、得寸进尺法、先大后小法和三明治法,都是批评学生时可用的好方法。”
费佳玉老师说:“课间闲聊让师生的心走近。”
成士桂老师说:“要用好‘积极期待’策略。”
朱凤仙老师说:“把学生当成亲人,就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刘兴平老师说:“以柔克刚,不露痕迹。”
齐学红老师说:“与学生交流,要以心换心。”
……
齐学红主编的《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包括五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几十个典型案例,数十位优秀班主任的上百个沟通妙招,让你成为与学生沟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