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儿观
孩子的娇气与先天个性条件有关,但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娇气是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绊脚石,它实际上就是怯懦、侥幸、懒惰、依赖等心理的外在表现。稍大一点的孩子必须戒除娇气,这样才能完善个性,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及自立能力,确立健全的人格。孩子克服娇气的过程也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娇气是孩子心理自我调节机制失衡的结果,孩子在不同时期心理承受能力有所不同,当孩子所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时,他(她)就会感到压抑、无助,并为此感到委屈,转而向父母诉苦、撒娇或耍赖。但在父母看来,就是孩子太娇气,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孩子为何变得娇气?父母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地埋怨和指责孩子是不可取的。那样非但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
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爱护不够,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平等沟通,会让孩子感到孤单、无助进而感到委屈。孩子这时表现得娇气就是为了排解压力,引起父母的注意。因此,父母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和关爱,这对孩子克服娇气并变得坚强是大有好处的。不过,对孩子的关爱要有度,关爱过度就变成了溺爱,而溺爱会引发孩子依赖、自私等不良心理的滋生,让孩子变得娇气十足,“霸气”也十足。另外,孩子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和挫折体验,以及来自同龄孩子积极的“榜样暗示”,也会变得娇气十足。
孩子的娇气都是通过言行举止显现出来的,有不由自主地自然流露出来的娇气,也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做出来的娇气。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动机来看,他们表现出来的娇气并不全是意志脆弱所致。很多孩子总是喜欢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他们撒娇有时是为了讨好父母,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地位,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故意做出可怜状,主动显示自己的“弱小”,以换取父母的同情,企求父母的怜爱和帮助。
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导向作用。娇气十足的孩子,一般都曾不同程度地得到过父母在此方面的认可。有些父母喜欢看孩子撒娇,并以此为乐,甚至主动引诱孩子撒娇并给予奖赏;也有些父母总是“心太软”,看到孩子撒娇,立马慌了手脚,百般呵护和迁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显然,父母这些缺乏理性的做法,既能引发孩子的娇气,也会助长孩子的娇气。
由此可见.孩子娇气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形成原因也有多种,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孩子的娇气是从小养成的,是幼儿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明辨是非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会逐步确立自己评判事物的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经过反复的自我否定和肯定,多数孩子会逐步克服自身的娇气,这是孩子个性的自我完善过程。不过,要让孩子克服娇气,仅靠孩子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孩子是否能自觉戒除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性,与父母的教育、孩子自己的意志力及生活中的磨炼程度有很大关系。
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克服娇气,父母首先要克服自身的问题,对孩子疼爱要有度,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原则。不要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要引导孩子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从小独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孩子多和别人交往,多向同龄的孩子学习好习惯。
另外,父母要给孩子起好表率作用,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尽量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多给孩子创造锻炼成长的机会,对他们的积极表现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逐步学会自理和自立。与此同时,家长们应该明白——欲速则不达,要想让孩子克服娇气的毛病。仅仅通过盲目地照搬、生硬地模仿是不可取的。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成长时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灵活施教,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不可急于求成。P2-4
为人父母
那年我刚到而立之年,在圆圆即将降临人世时,却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心中一片茫然。在一间职工医院的普通病房里,我和母亲坐在床前,我用充满怜爱的目光看着似睡非睡就要为人之母的妻子,静静地等待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终于,在重阳节的第二天凌晨,我们的宝贝女儿踩着重阳的灵气,迎着晨辉的朝气来到人世。看着女儿红红的小脸蛋,我心中充满了惊喜,激荡着快乐,感受到了初为人父的幸福,也隐约感到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责任的重大。
圆圆像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幸福与欢乐,带来了浓浓的爱和牵挂,也丰富了我的创作灵感。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她的调皮举止和天真话语,常令我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我拿起笔来,开始试着记叙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幽默趣事,这些幽默趣事陆续在《京华时报》《今日早报》《珠江时报》《武汉晨报》《郑州晚报》《都市快报》《青岛早报》等全国百余家报刊上发表,至尽累积下来已有三百余篇。本书选取的是其中一部分。通过十几年如一日地撰写“小女成长日志”,让我领悟到了很多教子之道。我相信这些文字对圆圆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可以从中看到她童年的影子,发现她人生中最亮丽的色彩。
圆圆是活泼可爱的小天使,也是不愿受束缚的调皮的“小冤家”。她经常给我们出难题,让我们难以解答,她任性执拗的举动,也常让我们感到无奈。我发现,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我们之间的“代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我和妻子常遭到她的反驳与抵触。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曾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也为此感到无奈,感到困惑。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家长也都有这样的困惑,如何教育好孩子已成为大家经常探讨却很难得出结论的话题。长期写作养成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为人父母的强烈的责任心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反省、修正,试图找到更合适、更有效的教子方法,以尽力消除我和孩子之间的“亲子障碍”。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摸索,我逐渐摸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特点,在教育孩子时开始变得‘‘有章可循”,不再盲目,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我深切地感悟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家长自我完善的过程,孩子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家长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家长的成熟。这是因为通过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也能促使家长发现和改进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并因此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对家长来说,似乎没有比孩子健康成才更让人感到欣慰的了。
不过,要教育好孩子,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个中滋味我深有体会。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发现她身上也存在当下独生子女普遍具有的一些缺点,如自私、霸道、懒惰等,这些问题促使我思考、反思,促使我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当孩子在自己的精心教育下有了明显的进步时,我心中也多了几分满足感和自豪感,也产生了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推荐给其他家长的想法。于是,在热心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着手将以前写的育儿故事整理编写成书,通过编写本书,希望自己的教子观念得到升化,也希望对他人有所启发。
前段时间,因联系出书,我有幸认识了一位从事教育图书出版工作多年的编辑老师,他也向我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也有一个和我家孩子年龄相仿的女儿,他编辑过很多教育书籍,他妻子在大学教书,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他们夫妻俩也常感到困惑,他们思考的远没有我思考的多……听到“思考”这个词,我顿时眼睛一亮,是的,我们家长们太需要思考了,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找到应对方法。
我深知,我“思考”的还远远不够。如今,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很多家长几乎把一生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溺爱。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孩子形成多种个性缺陷,也使很多家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很多家长为此感到困惑,面对子女教育问题一筹莫展,期待能有一本理论不太深奥、能适合大众口味、浅显易懂、贴近现实、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教子图书来作为指导。鉴于此,如果本书能引起家长们的思考和反思,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意思是说,从孩子身上总能找到家长的影子,由此可见,作为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其实,反过来,家长又何尝不是孩子的影子?家长在教孩子的同时,孩子反过来也在教家长。实际上,实现亲子互相教育,共同进步,也是一种至高的和谐境界。我常想,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感受孩子成长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只要我们做家长的能放下架子,不高高在上,而是做孩子最信任最贴心的朋友,相信一定能化解与孩子之间无形的“代沟”,解决独生子女所特有的教育难题。
我觉得,家庭教育应以“互信”为基点,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这样才有说服力。家长要尊重孩子,尊重有时就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才便于和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孩子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导。所谓尊重,不仅限于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包括对孩子玩耍需求、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的尊重。家长切勿变相地讽刺或挖苦孩子,也不要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孩子的表现和探索欲望,更不要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过于专制,不利于孩子健康品行的养成。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学着做事,让孩子通过切身实践来明辨是非,通过不断磨炼来增强自立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孩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在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与智力教育同等重要,孩子有了健康的身体,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有了良好的品行,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本书在创作和整理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的同时,在不少篇目中也对这一点作了反复强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人才是不可“复制”的,同样,教子方法也是不可复制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可能存在共同的教育方向和观念,但很难有固定的教育方法。适用于某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未必适合所有的孩子。这是因为,不同的孩子,性格特点不同,能力不同,认识有所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切不可生搬硬套。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循,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方法。从这一点讲,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比掌握一些简单的教育方法更为重要。因此,本书更侧重于对孩子心理特点的剖析和对教育观念的探索,通过深入剖析和探索,使具体的教子方法变得更为可信和可行,这是本书有别于时下其他大众教子图书的特点之一。
本书有别于其他教子图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拘泥于通行的教育观点,而是通过切身体验和深入的思考、探究,提出很多新的独创性的见解。一位业界朋友对本书是这样评价的:本书从个人体验出发,现身说法,倾注了作者的心力,原创特点尤为突出,能引人深思,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孩子成才的路有万千条,只要孩子能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着目标努力就行了。家长没必要帮孩子确立过高的目标,并逼着孩子努力。家长要以平常心来教育孩子,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功,不要让名利观念过早在孩子心灵上埋下种子,不要让无形的压力纷扰阻碍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轨迹。 本书采取故事加感悟的写作手法,每个故事均能独立成篇,文笔幽默风趣,引人发笑,且耐人寻味。感悟部分,是故事的升华,与故事主体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可供家长教育孩子或老师教学研究参考。本书适宜的读者群较为广泛,重点读者对象是3~12岁孩子的家长。希望通过本书,能和广大家长朋友们共同切磋教子之道,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
邱德军
2011年11月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家庭教育存在弊端,造成孩子形成多种个性缺陷。《别说你懂孩子的成长——一位父亲的教子笔记》(作者:邱德军)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十几年如一日地记叙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小故事,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对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好家长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别说你懂孩子的成长——一位父亲的教子笔记》采取故事加感悟的写作手法,每个故事独立成篇,感悟部分与故事巧妙结合,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教育观点。
你是否正在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你是否正在“逼”孩子任性?你注意到孩子“调皮可爱”背后隐藏的缺点了吗?
邱德军编著的《别说你懂孩子的成长——一位父亲的教子笔记》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十几年如一日地记叙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小故事,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对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好家长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希望通过本书,能和广大家长朋友们共同切磋教子之道,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