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远方译丛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英)伊桑巴德·威尔金森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英国驻外记者伊桑巴德·威尔金森在巴基斯坦三年的旅行见闻。从19世纪开始,威尔金森外祖母的家族就从欧洲来到印度,后来虽然离开了,但无论生活还是社会关系,依然与次大陆息息相关。威尔金森从小痴迷于外祖母的次大陆旅行故事,十几岁时首次拜访巴基斯坦,之后更是作为驻外记者到这里工作,在外祖母的朋友贝古姆的帮助下,他开始探索这个处于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之中的国度。他旅行到巴基斯坦最边远之地,脆弱的健康状况并未阻止他的脚步。 作者简介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2022),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和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019)。 目录 推荐序 进入巴基斯坦 序言 第1章 拜访贝古姆 第2章 首都之行 俾路支省:害群之马 第3章 追踪纳瓦布 第4章 在纳瓦布的巢穴 旁遮普省:查姆查、乔杜里和辣椒之地 第5章 基本现实 第6章 泽娜特的“半名流”生活 第7章 我的地主 第8章 侥幸逃脱 第9章 麻雀脑和番茄酱 信德省:皮尔和奴隶之地 第10章 拼凑的国家机器 第11章 真实的巴基斯坦 第12章 季节的变迁 第13章 刻板的独身主义者 第14章 预言 第15章 女王归来 第16章 放手 群山环绕:失落的世界 第17章 极端腐败 第18章 欢乐与杀戮之地 第19章 卡拉什异教徒 第20章 骨肉相残的嗜好 第21章 山中长者 阿富汗尼亚:公牛和黄蜂 第22章 伪圣 第23章 朗姆酒、流浪汉和雷贝琴 第24章 放弃开伯尔山口 第25章 到处“纠错”的激进分子 离去 最后的漫步 致谢 词汇表 索引 序言 对中国人来说,巴基斯 坦是电视新闻里最高频的外 国国名之一,但作为旅行目 的地在周边国家中却可能排 在最末。巴基斯坦的政治不 稳定并非始于、更非源于“ 反恐战争”,但21世纪初发 生在邻国阿富汗的战争显然 加剧了不稳定状况在巴基斯 坦许多层面与许多地方的恶 化。如今的巴基斯坦,不只 在中国大众心目中,很可能 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 人心目中,都是既混乱又遥 远、既危险又神秘的奇妙组 合。二十多年来,外国人所 写的有关巴基斯坦的畅销英 文读物,其作者几乎全都是 记者和研究者,比如Owen Bennett Jones(著有 Pakistan: Eye of the Storm )和Anatol Lieven(著有 Pakistan: A Hard Country) ,而且都聚焦于政治。当然 ,这种倾向自1980年代以 来愈加明显,引人注目的作 者如Emma Duncan(著有 Breakingthe Curfew: A Political Journey Through Pakistan),以及Christina Lamb(著有Waiting for Allah: Pakistan's Struggle for Democracy),都擅长 政治观察与记录。以前那种 在巴基斯坦凝视自然、体验 社会文化的旅行作家,如 Devla Murphy(著有Where the Indus Is Young: A Winter in Baltistan),似乎 突然绝迹了。也许这种变化 是巴基斯坦局势的正常反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桑 巴德·威尔金森(Isambard Wikinson)出版于2017年的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非常 难得,值得推荐。 此书原名Travels in a Dervish Cloak,字面意思是 “像dervish那样的旅行”。 dervish源于波斯语,相对 应的阿拉伯语词是fakir,即 威尔金森书中多次提到的“ 法基尔”,指的是伊斯兰教 苏非派苦修者,他们总是破 衣烂衫甘贫乐道,关于他们 的故事常常强调他们能以某 种不寻常的方式获得神示, 他们的故事多与医疗、音乐 和舞蹈分不开。这样的苦修 苏非主要分布在伊斯兰世界 的边缘地区,如小亚细亚、 中亚和南亚等。威尔金森以 此名书,当然不是说自己假 扮为苏非到处乱逛(如 1860年代的匈牙利人万贝 里那样装作土耳其dervish 进入中亚),而是在另一个 层面上——记者身份才是他 的伪装,他在巴基斯坦各地 冒险游历的主要目的,并非 探究当前的政治纠纷,而是 为了寻觅那些正在消失的古 老传统,那些圣地、圣徒和 顽强的地方主张。身处乱流 ,却试图在日益衰败的旧传 统中窥探往昔的光亮,以及 未来的可能,这是成尔金森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的价 值所在。 不同于绝大多数记者和 研究者,威尔金森与巴基斯 坦有独特的个人联系。此书 题献给两位老年女性,一个 是在爱尔兰的外祖母,一个 是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的贝古 姆(Begum)。威尔金森 的献词说:“你们让这一切 成为可能,你们给生活添加 了masala。”masala是印地 语和乌尔都语共有的一个词 ,指混合在一起的香料。外 祖母的家族19世纪从法国或 比利时来次大陆经商,从此 定居下来,家族中既有欧洲 人,也有印度人;既有基督 徒,也有穆斯林。外祖母的 父亲是铁路工程师,外祖母 在18岁时嫁给了一个正前往 缅甸抵抗日军的英国骑兵军 官。印度独立后,外祖母告 别她真正的故乡、正酝酿血 腥分治的次大陆,带着两个 女儿迁往她从未到过的英国 。威尔金森幼年从外祖母那 里听到的,都是次大陆的故 事。在外祖母家里,他常常 见到从拉合尔来访的贝古姆 。贝古姆不是名字,而是一 个称谓。这个称谓源于突厥 语,是从专用于男性的“伯 克”(bey/bek/beg)一词转 化而来的对高贵女性的称谓 ,常见于中亚和南亚的伊斯 兰社会。威尔金森所讲的这 位贝古姆当然有自己的名字 ,但人们出于尊敬只称她贝 古姆,所以书里也如此称呼 她。外祖母1950年代在马 来亚遇见她,结为至交,姐 妹情谊终生不渝。两人的互 访使外祖母得以重温旧梦, 而巴基斯坦比那时的印度更 能让外祖母稍慰乡思。 正是贝古姆和外祖母把 万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变成了 少年威尔金森心中的故土, 用他自己的话说:“莫名其 妙地,我发现自己对一个从 未到访过的地方怀抱着乡愁 。”所以他说:“我的巴基斯 坦之旅早在我踏足其地以前 就已经开始了。”他第一次 目睹这片梦寐之地,是18岁 时和外祖母一起,到拉合尔 参加贝古姆小儿子的婚礼。 他说:“1990年的巴基斯坦 正符合我的想象。”从机场 到贝古姆大宅的路上,外祖 母指给他看车窗外的法基尔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类人 ,但他之前已经读过有关这 类人的书,也读过这类人的 古代先贤所写的诗。婚礼后 ,他独自在巴基斯坦旅行了 一段时间:“有天晚上,我 坐火车从卡拉奇返回拉合尔 ,在没有窗户的三等车厢里 穿越寒冷的沙漠,邻座的穷 人给我吃的,还让我躺下与 他们的一个孩子共盖一张毯 子。所到之处,总有人给我 容身之地,不肯收钱,帮我 找好返程的交通工具,给我 介绍下一站必须依靠的朋友 。他们问,你在巴基斯坦要 待多久呀?我说,待到我没 钱为止。他们说,那么你永 远也离不开了。”* …… 威尔金森探访苏非的旅 程有时是危险的 导语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 《旁观者》《每日邮报》《伦敦标准晚报》《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当代旅行文学经典,知名旅行作家戴芙拉·墨菲、威廉·达尔林普尔赞赏和好评。 洞悉神秘主义者、部落首领和封建领主的生活世界,真正了解巴基斯坦的精髓和本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洋溢 着对巴基斯坦及其人民的爱 和了解,这正是写好游记的 先决条件……书中对他在巴 基斯坦的游历做了妙趣横生 、消除偏见的精彩描述。 ——贾斯廷·马罗奇 (Justin Marozzi) 《国家 报》(National) 迷人而热情洋溢,诙谐 幽默,辛酸又耐人回味。 ——杰尔姆·斯塔基 (Jerome Starkey) 《泰 晤士报》(The Times) 一部现代经典之作……每 一次冒险都有新的启迪。 ——贾森·古德温(Jason Goodwin) 《老骨头》( Oldie)杂志 让我们一睹在这个极其 复杂的国家所发现的欢乐与 活力。 ——阿瑟·伊夫林 (Arthur Evelyn) 《每日 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 作者富有人情味、幽默 风趣、激情澎湃,运用娴熟 的写作手法,彰显了游记本 身的巨大价值。 ——蒂姆·汉尼根(Tim Hannigan) 《亚洲事务》 (Asian Affairs)杂志 他笔下的巴基斯坦社会 充满活力、引人入胜,揭示 了谙熟巴基斯坦的人一眼就 能明白的矛盾……对于任何 想要从客厅八卦或政治宗教 辞令之外的层面了解巴基斯 坦的人来说,是一本必读之 作。 ——维多利亚·斯科菲尔 德(Victoria Schofield) 《旁观者》(Spectator) 这本书打破了人们对巴 基斯坦一贯的刻板印象,令 人愉快,耳目一新……倍感 享受,亦是对沉闷的极端主 义的重重一击。 ——比詹·奥马尼(Bijan Omrani)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伊桑巴德·威尔金森的第 一本旅行书,是一部杰作! ——彼得·奥伯恩(Peter Oborne) 《每日邮报》( Daily Mail) 本书是现代巴基斯坦的 一条华美挂毯……威尔金森 在叙述方面很有天赋他笔下 的巴基斯坦是一个充满鲜活 气味、声音和色彩的世界, 伴随着文化与传统的冲突。 本书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得当 又耐人回味。 ——基特·吉莱特(Kit Gillet) 《地理》 (Geographical) 生动又粗俗,风趣又感 人,愚蠢又睿智。 ——爱丽丝·阿尔比尼亚 (Alice Albinia) 作者的风格结合了游记 作家休布伦(Thubron)和 达尔林普尔(Dalrymple) 的优点,视角独特,深层次 展示了巴基斯坦的悲惨历史 ,出于密切的家庭关系的原 因,对该国做出了不同寻常 的奉献。 ——戴夫拉·墨菲 (Dervla Murphy) 读这本书时,我从头到 尾都在笑。作者将自嘲的风 趣语言、传统的探险方式以 及深刻的洞察力完美结合在 一起。 ——欧文·本内特·琼斯( Owen Bennett Jones) 这本书讲述了极致的巴 基斯坦,饱含深情,幽默风 趣,惬人心怀。 ——丹妮亚·慕伊奴丁( Daniyal Mueenuddin) 精彩页 第1章 拜访贝古姆 我刚下来吃早餐,就看到贝古姆正埋头看报。“这些混蛋!”她咕哝道,“应该拉出去排起队枪毙!国家都没钱供天然气,没钱供电,没钱办教育了,他们呢,竟然还侵吞几百万卢比!” 这是我回到巴基斯坦的第一天早上。长途飞行的影响尚未消退,头还晕乎乎的。我费力地想要弄明白这位房东太太在说些什么。 她表达完对该国政客们的不满,向我道了声“早上好”,斜倚在她通常的休息处,一张塔赫特(takht,低矮的四足座)上,背后由靠枕支撑着。这是一间明亮的、天花板很高的客厅,这座破裂的宅邸紧挨着拉合尔古城。 一缕缕阳光从开着的落地窗斜射进来,照得微尘闪闪发光。窗外,聒噪的乌鸦在草坪上吵叫;墙上,20世纪30年代的画像中,戴着宽松面纱、冷酷又美丽的贵妇们和戴着头巾、眼神颓废的王子们高傲地凝视着。我记得楼上那些较为不雅的裸体画,在毛拉来访时都用床单遮着。 她越过眼镜边框打量着我,然后按了一下小铜铃,叫来仆人。她七十多岁了,不管是因为高兴还是受到冒犯,她的眼里都会闪烁着光芒。她颧骨很高,鼻梁挺拔,让我不由得想起她年轻时的娇艳美貌。 几年来,我对贝古姆一直有些发怵,就是说害怕她。之前,她一看到我,上来直接就问某项工作进展如何、女朋友性格怎么样,我可算成功地应付过去了。现在,“身经百战”的我正勇敢地走向她的塔赫特——她的沙发、办公室和权力宝座,里面存放着她的文件、账单、用印花布缝制的包裹,以及各种电话和呼唤仆人的铃铛。 过了一会儿,仆人马哈茂德(Mehmud)匆匆穿过旋转门,把盛满早餐的托盘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上面放着加了辣椒的煎蛋卷、印度飞饼(paratha)和浓醇的甜奶茶。他头上歪着一顶匆匆戴上的祈祷帽,十年未见,他的头发又白了一些,神情更显疲惫。我们礼貌地朝对方笑了笑,贝古姆用旁遮普语向他简短地交代了几句,他就快速离开了。 “你的老朋友马哈茂德可不值得信任。”她说,“他就是个无赖,他会利用你的善良。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收好。” 贝古姆十分强硬,在丈夫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当家做主了。有时,这座老宅仆人多达二十个,还住着很多亲戚,成了一个饶舌、烹饪、来来往往和钩心斗角的场所。 仆人们有的潜逃,有的结婚,还有的回到家乡,永远没法与雇主和睦相处。同样,亲人们有的来访,有的被捕,有的遭遇枪杀,有的得到晋升,有的调往其他地方,还有的因为没有以适当的礼节问候某位“阿姨”而遭到冷落。 生活是不断的演出(Tamasha)。这是一个波斯语词汇,本义是“喧闹和兴奋”,适用于从家庭口角到政变的任何场合。 事件,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充满了阴谋。那天早上我问贝古姆,巴基斯坦与邻国和宿敌印度边境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人反对和平,想要制造动乱和冲突。”她回答道,“无论这些人是谁,他们已经在策划下一部邪恶剧了。”戏剧也是通用语言的一部分。 即使在晚上,当贝古姆戴上耳机以最大音量收看印度电视剧时,她也会以某种神奇的禀赋了解周围的一切情况,因为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屏幕,这种禀赋不依赖读唇术。偶尔,她会用一句精辟的话来结束低语的谈话。有一次,在一家地毯店,我目睹她以言辞战胜了一位检察总长。所以,与贝古姆作对实在是不明智。 “你还没结婚。”她说。我经常来拉合尔看她,这样的对话将成为我们晨间相处的常态。“别担心,我们会把你‘嫁掉’的。希拉蒙迪(Heera Mundi,‘钻石市场’)的女孩怎么样?” “现在她们收费多少?” “可你又没钱,”她说着,开始轻声低笑,“你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不!不!不!那绝对不行。她们可能会收你双倍的钱,因为你是戈拉(gora)嘛。” 戈拉意指“白种人”,是对欧洲人略带贬义的称呼,但为贝古姆津津乐道地使用。 先前,贝古姆的薄纱头巾就像腰带一样围在朴素的棉质沙丽克米兹(shalwar kameez)上,而现在她把头巾展开,让它飘在戴着镯子的手臂后面,显得十分飘逸,神采飞扬。在这里,在她的领地和家庭中,头巾与其说是一种端庄的东西,不如说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然后你将不得不皈依伊斯兰教。”她继续说,“放心,我会教你清真言(Kalima,穆斯林信仰宣言)的。” “可我觉得自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穆斯林。” P12-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