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6月28日,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今年(2012年)是他诞辰三百周年。为此推出了九卷本的《卢梭全集》中译本。作品由88岁高龄的法语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平沤翻译。
全集共分为九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是自传类著作,第四卷、第五卷是政治经济类著作,第六卷、第七卷是教育、哲学和伦理学著作,第八卷、第九卷是文学类著作。
本书是《卢梭全集(第9卷)》,即卢梭经典名著《新爱洛伊丝》的下卷,目的在于为健康的家庭生活提供一个范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卢梭全集(第9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法)卢梭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712年6月28日,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今年(2012年)是他诞辰三百周年。为此推出了九卷本的《卢梭全集》中译本。作品由88岁高龄的法语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平沤翻译。 全集共分为九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是自传类著作,第四卷、第五卷是政治经济类著作,第六卷、第七卷是教育、哲学和伦理学著作,第八卷、第九卷是文学类著作。 本书是《卢梭全集(第9卷)》,即卢梭经典名著《新爱洛伊丝》的下卷,目的在于为健康的家庭生活提供一个范例。 内容推荐 《卢梭全集》共分为九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是自传类著作,第四卷、第五卷是政治经济类著作,第六卷、第七卷是教育、哲学和伦理学著作,第八卷、第九卷是文学类著作。本书是《卢梭全集(第9卷)》。 《卢梭全集(第9卷)》卢梭经典名著《新爱洛伊丝》的上卷,《新爱洛依丝》是描写贵族姑娘朱丽和她的年轻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的故事。卢梭把他的小说取名为《新爱洛依丝》是因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12世纪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和爱络依丝的爱情一样,都以悲剧结束他们的恋爱史。 目录 新爱洛伊丝(下) 卷四 书信一 德·沃尔玛夫人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二 复信 书信三 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四 德·沃尔玛先生来信 书信五 多尔贝夫人来信(内附德·沃尔玛先生致圣普乐的信) 书信六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七 德·沃尔玛夫人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八 复信 书信九 克莱尔致朱莉 书信十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十一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十二 德·沃尔玛夫人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十三 复信 书信十四 德·沃尔玛先生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十五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十六 德·沃尔玛夫人致她的丈夫 书信十七 致爱德华绅士 卷五 书信一 爱德华绅士来信 书信二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三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四 爱德华绅士来信 书信五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六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七 致爱德华绅士 书信八 致德·沃尔玛先生 书信九 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十 多尔贝夫人的复信 书信十一 德·沃尔玛先生的复信 书信十二 致德·沃尔玛先生 书信十三 德·沃尔玛夫人致多尔贝夫人 书信十四 昂莉叶蒂给她妈妈写的信 卷六 书信一 多尔贝夫人致德·沃尔玛夫人 书信二 多尔贝夫人致德·沃尔玛夫人 书信三 爱德华绅士致德·沃尔玛先生 书信四 复信 书信五 多尔贝夫人致德·沃尔玛夫人 书信六 德·沃尔玛夫人来信 书信七 复信 书信八 德·沃尔玛夫人来信 书信九 芳烁茵·阿勒来信 书信十 致圣普乐(此信系多尔贝夫人开始,最后由德·沃尔玛先生写完) 书信十一 德·沃尔玛先生来信 书信十二 朱莉来信(此信附在前一封信中寄出) 书信十三 多尔贝夫人来信 《朱莉》序言或关于小说的谈话 爱德华·博姆斯顿绅士的爱情 论口才 关于一本书的写作方法 论妇女 圣德尼大街的一对夫妇 论暗中由女人引起的重大事件 对一位神甫进献的忠言 论英雄最应具备的品质 给萨娜的书信 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卢梭年谱 试读章节 你走了这么久也不回来!像这样来来去去的,我可受不了。你到你本该常住的这个地方来,要花许多时间;来了又要回去,更是多添一番折腾!一想到见面的时间那么短,彼此相聚的乐趣就没有了。难道你不觉得一会儿到你家一会儿到我家,这对谁都没有好处?你就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使你能既照顾了这家又兼管了那家吗? 亲爱的表妹,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多少宝贵的光阴都让我们失去了,我们再也没有时间这样浪费了!年复一年地过去,我们的青春已开始消失;我们的生命也衰退了,它把短暂的幸福交到我们的手里,但我们却不知道加以享受!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少女时候的情景?那么美丽的和快活的童年,尽管我们年长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但我们的心能忘记它吗?有许多次,当我们不得不分别几天甚至几个小时的时候,我们总要互相拥抱,很伤心地说:“唉!如果我们能自己安排我们的活动的话,我们是绝不分离的!”现在,我们能自己安排我们的活动了,然而一年之中,我们却有半年时间是彼此远远地离开的。怎么,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相爱了吗?亲爱的好友,我们两人都深深知道: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时间这么久,我们的习惯又这么相近,再加上你对我的关心,所有这一切,使我们相互的依恋之情比从前更加牢固和不可分开。对我来说,你不在我身边,我就觉得一天比一天难过;只要有一分钟没有你,我就觉得无法活下去了。我们的友谊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还自然,是由于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性格使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一起了。我们每天都要失去一些我们以往珍爱的东西,而且一失去就无法弥补。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直到最后只知道自己爱自己的时候,人虽未死,但他的感知和生活的能力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一个多情的人的心将全力抵抗这种早衰的现象:当手脚开始变凉的时候,它就会吸收它周围所有的天然的热;它失去的东西愈多,它愈是抓住剩下的东西不放,可以说它要通过与其他各种事物的联系,紧紧抓住最后一样东西。 这种情况,我觉得我已经体验过,尽管那时我还年轻。唉!我亲爱的朋友,我的心曾经爱过许多东西!现在,我的心早已冷漠,还不到时候它就衰老了,各种各样的爱盘踞着我的心,以致它再也没有地方容纳新的爱了。你亲眼看见我从一个少女变为男人的女友,接着又变为男人的情人和妻子,最后变为孩子的母亲。你知道,这几个名称,我全都喜欢!在这些关系中,有几个已经断了,其他的也已松弛了。我的母亲,我慈祥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一想到她,我就流泪,最温柔的天然的感情,如今我只能享受一半了。我的爱情已熄灭,而且是永远熄灭了,它已成为一个无法填补的空白。你亲爱的好丈夫也已故去;我很爱他,我把他看作是你的珍贵的一半;他配享你的温情和我的友谊。如果我的儿子再长大一点,母爱也许能填补这些空白。然而这种爱,和其他的爱一样,需要有感情的沟通。一个做母亲的人,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那里能得到什么回报呢?对我们来说,孩子是可爱的,然而要许多年之后,他们才懂得我们对他们的爱,反过来爱我们。现在,我们需要向一个能理解我们的人说:我们是非常爱他们的!我的丈夫是理解我的,但他并不懂得我的心思。他头脑里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一样,他对孩子们的爱,过于理性了;我希望他对孩子们更亲热一些,要像我这样对待他们。我需要一个女友,需要一个像我这样疼爱我的孩子和她的孩子的母亲。一句话,我成为母亲之后,更加需要你的友谊,以便常常谈我的孩子,使我的心不至于那样烦闷。当我看到你也心疼我的小马士兰时,我就倍加高兴。当我拥抱你的女儿时,我觉得,这无异于拥抱的是你。这些话,我们曾经说过一百次;看见我们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我们的心就交织在一起了,再也分不清这三个孩子,哪一个是你的,哪一个是我的。 不仅如此,我有许多充分的理由,希望你经常在我身边,你离开我,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你知道,我不喜欢隐瞒任何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情,我对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竟保守了差不多六年的秘密。现在,这一见不得人的秘密,对我的压力愈来愈大,以致每天都感到它在逼迫我。我愈想诚诚实实地把它公开,反而愈是谨谨慎慎地守口如瓶。一个心怀疑虑的撒谎的女人,投身在丈夫的怀抱里,不敢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占有她的男人,而且还为了使另一个人的心得到宁静,还要对他隐藏她一半的事情,这种心情是多么难堪,你想过吗?天啦!我是在对谁保守这些秘密和隐藏他还满以为很好的内心?我对之守口如瓶的人,是德·沃尔玛先生,我的丈夫,我最真诚的男人;对于这个男人,上天本该酬谢他的德行,让他娶一个贞洁的姑娘才好。因为已经骗过他一次,所以以后就天天骗他,结果使我一再感到我不配得到他的一片真心。我的心不敢接受他对我的赞赏,他对我的爱抚使我感到赧颜;他对我的敬重的表示,我的良心反倒觉得是在责备我和羞辱我。我尤其难过的是,我不能不一再提醒自己:“他尊敬的不是我,而是另外一个女人。唉!如果他知道我的事情的话,他就不会这样对待我了。”不,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可怕的状况了:待我单独和这个可敬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要跪在他面前,坦白我的错误,在他的跟前伤心和羞愧地死去。P5-8 序言 卢梭的著作传入中国,始于戊戌变法的时候。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同文译书局出版了他的《民约通义》(即后来的《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从1898年到现在的一百一十余年间,卢氏的几部主要著作,如《忏悔录》《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政治经济学》《新爱洛伊丝》《爱弥儿》《致达朗贝尔的信》和《山中来信》等,都相继译成了中文,一个外国著述家的著作在我国连续一百多年不断有译本问世,这种例子是不多的。 卢梭的著述事业发轫于1750年的一篇获奖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其时卢氏已年近四旬,“在他人已辍笔不当作家的时候,”他才“刚刚开始写作生涯。”对于卢梭的著述事业,笔者在拙作《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有一段叙述,现略加删节和修改,摘录如下: 中国的史家把著书立说比做“名山事业”,这项事业极其艰辛。大凡对当时和后世都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著述,都是在悲愤和激情的双重砥砺下完成的。以柏拉图为例,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就是一方面有感于雅典的国势日微,另一方面又受到数学大踏步发展的鼓舞,遂奋而著《理想国》,为希腊人民指引前进的方向;又如霍布斯,也是由于他一方面对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危机深感忧虑,另一方面又鉴于伽利略把力学的理论在天文学上运用得非常成功,因此潜心思考,著《利维坦》一书,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至于卢梭,他著书的目的尤为明确,他说他“永远都是为了心中有思想要抒发才写作。”他身处18世纪,一方面看到他所处的时代已日趋腐败,荒谬的社会制度只有利于权贵和富人而不利于穷苦的人民;另一方面他心中也充满了信心,深信人民最终能走上民主政治的正轨,建立良好的秩序,以法律来保障社会的成员人人都能享受平等和自由。这两种情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主线,贯穿他的所有著作。 因此,他每作一书,都能切中时弊,表达人民的心声,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卢氏之书之能流传久远和具有现实意义,其原因就在于此。 卢梭诞生于1712年,今年(2012年)是他诞辰三百周年。为纪念这位毕生为启迪民智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写作的思想先驱,从2006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即约笔者着手准备卢梭全集单行本的编译工作,目前单行本陆续付梓,遂按计划于今年将已先行出版的卢氏著作分类辑录,汇为全集,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研究。全集共分为九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是自传类著作,第四卷、第五卷是政治经济类著作,第六卷、第七卷是教育、哲学和伦理学著作,第八卷、第九卷是文学类著作。 卢梭全集的翻译出版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作,余学力有限,更兼耄耋之年,身体多病,因此,此次辑录,虽已将卢氏的重要著作均收入其中,并在此意义上谓之“全集”,但尚不能把卢梭的所有作品全部包括在内,疏漏不足之处敬希读者不吝指正,俾笔者能继续努力,陆续增补,使这部全集能逐步完备。 李平沤 2012年1月岁次壬辰孟春 于北京惠新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