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故事讲述了释迦摩尼在过去世舍身求法、施物济人的菩萨行以及坚持修行、精进求法的个人历炼,并修满“六度”的故事。其中,舍身求法故事主要有毗楞竭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婆罗门闻偈舍身本生、虔闍尼婆梨王本生。故事中主人公舍身求法救世的行为令人震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陀的本生因缘故事/解读敦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永宁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生故事讲述了释迦摩尼在过去世舍身求法、施物济人的菩萨行以及坚持修行、精进求法的个人历炼,并修满“六度”的故事。其中,舍身求法故事主要有毗楞竭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婆罗门闻偈舍身本生、虔闍尼婆梨王本生。故事中主人公舍身求法救世的行为令人震惊。 内容推荐 佛陀为什么经历无数次生命轮回?佛陀的前世有什么神奇经历?佛陀如何拯世济民?佛陀为什么化身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动物?本生因缘故事蕴涵什么深意?本生因缘故事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 本书根据敦煌石窟现存壁画上所能识别的画面,讲述了佛陀生前无数世的舍身求法、牺牲救世、无尽施孝亲爱民和度化众生的故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舍身求法的惊人勇气 1.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钉求法 2.尸毗王割肉救鸽 3.敦煌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来自何方? 4.婆罗门闻偈舍身 5.虔阁尼婆梨王剜身千孔求法 第二章 布施一切的济民情怀 1.月光王施头 2.萨堙太子舍身饲虎 3.敦煌与其他地区的萨堙太子故事画有何不同? 4.快目王施眼 5.须达拏太子施象 6.敦煌须达孥太子本生故事画如何迎合汉族的口味? 第三章 持戒禁欲的坚定信念 1.难陀出家 2.沙弥守戒自杀 3.为什么中国各地的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各不相同? 4.微妙比丘尼 5.独角仙人 6.劝人守戒的故事画如何体现人性化? 第四章 感天动地的孝悌之心 1.须闺提太子割肉济父母 2.善事太子人海取宝珠 3.敦煌善事太子本生故事画的艺术特色 4.啖子深山奉亲 5.为什么啖子故事画在中国和印度都深入人心? 第五章 劝人为善的期盼 1.九色鹿的故事 2.为什么敦煌九色鹿故事画被称为艺术经典? 3.五百强盗成佛 4.为什么敦煌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具有珍贵价值? 5.海神难问船人 6.梵志摘花坠命 7.无恼皈佛 8.斑足王闻偈从善 9.象护与金象 10.檀腻鞴奇遇 第六章 礼佛大福报 1.须摩提女请佛 2.恒伽达舍身求道 3.波斯匿王女金刚变美 4.妙音比丘 5.劳度叉斗圣 6.为什么说劳度叉斗圣变画是汉族僧人独创的中国式艺术? 第七章 敦煌本生因缘故事画的汉化历程 1.本生因缘故事画的汉化之初 2.汉化的秀骨清像初现敦煌 3.从内容到形式的汉化 4.本生因缘屏风画的出现 附录 敦煌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舍身求法的惊人勇气 1.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钉求法 据《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记载,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名叫毗楞竭梨。这位国王爱民如子,而且信奉佛教,一心希望能听到高妙的佛法。于是向全国宣布诏令:“不管是谁给我讲经说法,我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一天,一个叫劳度又的婆罗门教★徒来到王宫门前,对守门士兵说:“我懂高深的佛法,我愿意为国王陛下宣讲佛法。你快向陛下禀告去吧!” 守门士兵急忙跑去报告国王。国王听到后,非常高兴。他走出宫门,亲自把劳度叉迎到宫殿,并设高座,请他说法。 此时,劳度叉却说:“我长年累月地学习佛法,费了不少心思。陛下您怎么可以不费一点心力就白白听到这些高深的佛法?您若想听,就答应我的一个要求。” 国王痛快地答应道:“我曾向全国宣布诏令说,会满足宣法人的一切要求,自然不会食言。你有什么要求就尽管说吧!” 于是劳度叉说:“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在你的身上钉一千个铁钉。”劳度又说完,斜眼看着国王,等待国王拒绝,好羞辱国王一番。不料国王听后当即慷慨答应,并派遣使者普告天下:七天之后,毗楞竭梨王将如约在身上钉一千个铁钉子。 臣民百姓听到此事后,纷纷云集宫门,苦苦哀求国王说:“陛下,您要为全国臣民的着想啊!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婆罗门的几句话,而将自己置于险地啊!”毗楞竭梨说:“我在过去无数世中,为了众生,牺牲过无数次,但这些都不是为求佛法。只有这次身钉千钉是为了求得佛道。我成佛后,就可以帮助你们脱离苦海。你们就不要再劝阻我了。” 七天后,劳度叉为国王宣讲了佛法颂词。国王就让侍从在自己身上钉了一千个铁钉。钉钉的侍从看到国王血肉模糊,哀恸难忍,换了一个又一个钉子,而国王却始终面带微笑。所有臣民百姓见状,都以身投地,嚎陶痛哭,哭声震动了诸天神。诸天神惊讶万分,于是一起观看人间,看见了为求佛法而身受千钉之痛的毗楞竭梨王,都被他的精神断感动。 帝释天飘然降到毗楞竭梨王面前,问道:“大王为求佛法,忍受如此巨痛,钉坏了身体,不后悔吗?”毗楞竭梨王正色道:“我身钉千钉,只为求佛道,毫不后悔。”帝释天又问:“我见你疼痛得都坐不直了,你却说不后悔。你怎么证明你没有后悔?” 于是毗楞竭梨王发誓说:“如果我至诚无二,毫不后悔,就让我钉坏的身体马上愈合吧!”话音刚落,他的身体就恢复如故。顿时诸天神、臣民百姓欢喜跳跃,无比高兴。 莫高窟北凉275窟,隋代302窟,晚唐85窟,五代98窟、108窟、146窟,北宋55窟均绘此故事。其中以275窟画面尚清晰完整。 画中只有钉刺一个画面,仅画毗楞竭梨王、钉刺人和劳度叉三人。其中劳度叉形象塑造生动,堪称佳作。画中人物的身体外廓及胸、腹等部位,为褐黑色条状粗线。过去,人们认为它是外廓线,更有认为它是中国千余年前就有的“抽象派”画法的实证。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它并非线条,而是凹凸晕染所涂的肉红色带,由于千年日光照射,而变为褐黑色,真正的外廓线是色带外的细劲铁线描,现在仍可细辩识别。新疆克孜尔石窟38窟亦画此故事,年代较莫高窟早。画中国王立于菱形图案的花树丛中,一人坐地上,以钉刺其腹。 莫高窟及克孜尔石窟画面,构图都简单明了,抓住重点,突出钉钉这一震撼人心的场面。这是早期壁画的特点。 知识库 婆罗门教 古代流行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信仰。据传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以《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作为经典,视为天的启示或神的启示。推崇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信奉多神,如各种人格化的自然神、动植物神,被神话的祖先、英雄和各种精灵,各种女神以及一切代表邪恶势力的神等。宣扬人生有利、欲、达摩(履行社会道德和世俗义务)、解脱四大目的。利、欲是为了维持人生存的需要,达摩是实现解脱的必要前提,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精神的解脱,达到灵魂与神相结合的至高境界。还宣扬善恶因果,人生轮回。将信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之间在职业、婚姻、宗教礼仪、法律、道德和日常生活诸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和规定。 P28-30 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望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