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学习中,你总是心不在焉吗?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过于单一?你沉浸在以往的过错中不能自拔?你习惯某一种思维,因而缺乏足够的创造力?你不愿成为功利化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你觉得自己的潜力无法发挥到极致?你的生活就快要失去控制了?如果你的答案以肯定居多,那么祝贺你——本书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一扇通往专注创新、不惧怕犯错、打破空间年龄界限、思维角度多元化的窗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专注力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作者 | (美)埃伦·兰格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工作、学习中,你总是心不在焉吗?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过于单一?你沉浸在以往的过错中不能自拔?你习惯某一种思维,因而缺乏足够的创造力?你不愿成为功利化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你觉得自己的潜力无法发挥到极致?你的生活就快要失去控制了?如果你的答案以肯定居多,那么祝贺你——本书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一扇通往专注创新、不惧怕犯错、打破空间年龄界限、思维角度多元化的窗口。 内容推荐 做出无奈选择的人越来越多,专注内心修炼的人越来越少; 迷失在各种各样目标中的人越来越多,专注于一项事业的人越来越少; 心理容易受到挫折的人越来越多,坚信“付出总有回报”的人越来越少; 容易受情绪控制的人越来越多,冷静思考的人越来越少。 不管你属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你时常情绪低落,与职业枯竭不期而遇?对某人、某事抱有偏见?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创意?害怕失败,缺乏奋勇向前的动力? 专注力是一股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它让你在困难面前质疑一切、拒绝妥协、对它无所畏惧;在沮丧的情绪里面,摆脱烦事的羁绊: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仍然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气概…… 目录 第一部分 缺乏专注力 第1章 缺乏专注力的本质 第2章 缺乏专注力的根源 第3章 缺乏专注力的代价 第二部分 专注力 第4章 专注力的本质 第5章 专注力与抗衰老 第6章 专注力与创造力 第7章 工作中的专注力 第8章 专注力与减少偏见 第9章 专注力与健康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亵渎圣灵的卷毛狗 另一种形式的“缺乏专注力”表现在:当我们初次碰到某事时即形成了一套思路,而当再次遇到相同情况时,会仍然坚持以往的思路。由于这样的思路在我们进行足够的思考之前就形成了,因此心理学上把它叫做“早熟认知界定”。一旦我们依直觉产生某种印象或是接收到某种信息,就不会对它进行批判性思考,也许人们觉得没有这个必要。那个意象不经意地扎根在我们脑海里,直到来自外部环境类似的信号,比如景象、气味或是声音,唤醒了我们那个隐藏的意象。下次当它再出现时,就很可能左右我们的想法,可我们中的多数人却不会再考虑最初无意识地接收的念头。此类思路,尤其是在孩童时期就形成的思路是不成熟的,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将来竟然会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缺乏专注力的人们忠于业已形成的思路,因而不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请试着用唾液滋润一下你牙齿的后部、舌尖等部位,这种感觉不错。那么现在,请往一个干净的玻璃杯里吐口水,然后啜回一点到你的嘴里。很恶心,是吧?为什么呢?原因太多了!我们很早就了解到唾液是脏的。就算是我们的身体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觉得这令人反感,老旧的观念仍然占据了人的思想。 我的一位朋友成长于波兰一个信奉天主教且盛产煤钢的小镇里,她的经历可以说明早熟认知界定如何深刻地影响人的思考。作为社区里少数不信天主教的人之一,她可以(事实上是必须)置身事外来观察这个大社区日常生活中的奇特之处。小镇上的牧师是该镇的一道风景,他总是带着他的灰色卷毛狗。这条大狗训练有素,人们总是能够看到它叼着一份报纸或是牧师的伞。在一个周日,牧师做完弥撒回家,一边散步一边欣赏路边风景。大狗跟着他,同样欢乐、安详,这次它衔着牧师的祈祷书,就像它平日里叼着报纸一样。这是只温柔的狗,它并没有对祷告书有任何伤害。可是看到这样一幕,修女们怒斥牧师。在她们看来,狗嘴是肮脏的,祈祷书因此被亵渎了。牧师平日的虔诚和美誉以及卷毛狗的温顺灰飞烟灭。此刻,修女们惟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上帝居然被一只狗衔在嘴里! 我和本齐翁·查诺威发现一种检测早熟认知界定的方法。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创造了一种“疾病”,一种我们称之为“听觉紊乱”的听力问题。当遭受“听觉紊乱”这一听力问题时,患者很难分辨不同的声音。各位受试者被告知他们将被检测是否有这种“听觉紊乱”。他们人手一本描述该病症状的小册子。册子中指出:同患有色盲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色盲一样,该病症亦是如此。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人们在已知这个(假想出来的)病症后,他们在此项实验中的表现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我们没有给所有的受试者相同的小册子。有些册子上说80%的人有这种紊乱症,言下之意是他们很有可能也患有这种病。对于这群人,册子上的信息明显地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进一步询问他们,万一被发现有这种病,他们将希望获取哪方面的帮助。对于另一组,册子上说只有10%的人患有此症,也就是说他们很有可能没有这种病症。同时,对于后一组,我们也没有刻意询问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他们打算怎么处理。这样一来,对于后面一组成员,他们基本上没有理由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此事。 接下来,所有的受试者被要求听两段60秒钟的日常对话,并且记录下对话中出现“啊”这个发音的次数。在给自己的表现评分后,所有的人都发现自己患了“听觉紊乱”症。随后,我们对受试者做了一系列追加测试,即专门针对小册子上阐述的该症患者有能力缺陷的方面来测试。 我们发现:被提供无关于此病症信息的受试者对于这些症状显得更为脆弱。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他们在测试中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在追加测试中,前一组成员的表现比后一组要好一倍。这无非是由于前者早已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已经想好万一被确诊为“听觉紊乱”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结论证实了我们的猜测:我们最先吸收的信息(无论是专注地接收或是心不在焉地接收)决定了我们之后将如何利用它。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探索此类早熟认知界定同衰老和酗酒的联系。 缺乏专注力和无意识 此类“缺乏专注力”和口误一样,是由无意识引起的。由于我们在此讨论的“缺乏专注力”还有其他的起源,因此我们有必要稍微偏一下题,来看看它们的些许区别。弗洛伊德(或者,在很多世纪之前,柏拉图、佛祖、印度哲学家们)将无意识行为定义为活跃的、难以企及的。说到活跃是因为它们会连续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却不需要精神分析或其他精神训练所要求的极端努力,我们不会意识到或是改变其影响。 无意识行为的产物可能突破意识,但是这种状态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如果要这样做,我们必须克服自己明显的排斥情绪。当我们希冀在一位病人身上看到这种状态时,我们得到最明显的反应就是抵触心理。我们由此得知无意识的念头是被一种力量排除在意识之外的,这种力量不允许自身被接收,然而它却不排除其他诸如潜意识的念头。 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对于潜意识的想法,总会有某种潜在动机。这些念头和欲望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梦中,对我们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些念头和我们毫无瓜葛。柏拉图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狂野如兽般的本性在隐隐沉睡着。”一旦“理性”和“羞耻”被抛至脑后,“这头野兽就会不顾一切去满足人们的私欲。” “缺乏专注力”并不是如此戏剧化的概念。其间并未涉及到我们的动机。当我们在非专注状态下得知某事时,事后我们并不会再次想到它,不管我们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念头。因此,当无意识的念头从一开始就缺席时,不经意的念头却可能引起思维的专注化。 人们不需要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就能使非专注状态下的念头得以意识化。然而,人们不可能自动地想起这些念头并再三思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些念头可望而不可及。不过,当我们认识到“门”有了新的用途或者对于“老龄”有了新的看法时,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抹掉陈腐的思路。P13-P17 序言 亲爱的中国读者们,相信你们对“专注”这个词并不陌生,在中国的文化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都传达的是“专注力”的意思,但是“专注力”这个词在心理学领域中却被证实有更为深广的意义。这本书在1989年出版的时候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反响,是以西方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对“专注力”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平静的心态和成就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人们热情与活力,能让你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与境遇。 我虽然研究专注力,但是我是一个重视幽默和轻松的人,我总是听到人们在试图平衡工作、家庭和业余爱好时感到压力重重。其实,压力会随着专注力的不断加强而减弱。另外,尽管很多人觉得生活的各方面是独立互不相干的,而事实并非如此。此时此刻,我们需要质疑工作和玩乐之间的界限,并且需要意识到一点:如果我们不能享受自己的工作,很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专注地投入过。我在本书提供的研究表明:如果足够专注,我们能够将任何事情做到炉火纯青之境。我的一些人生经历,比如撰写研究报告以及书本;在哈佛大学教授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课程;用丙烯颜料、油彩、水彩画自己认为有趣好玩的东西(《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是我在专注作画的感悟与研究);我专注地研究健康、决策、老龄化、工作以及音乐;我打网球;我享受并且能够自己烹饪中国食物,这些活动看起来似乎彼此毫无关联,然而,如果能够充满专注地去执行,你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因此,由于事事专注,我能够观察到每件事的微妙之处,同时能够把握全局。 正如你们将看到的,我所研究的专注力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人另辟蹊径地处理琐事、更有创意地工作,活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最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快乐。一旦你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感到不那么满意,并且需要指引,或者你仅仅是需要一个东西来提醒自己如何以及为什么要提高专注力,我想本书能够为你提供答案。 我想我们都对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和个人成长持有坚定信念,这些都来自于不断加强的专注力。所以我希望你们,我的中国读者们,也能事事专注,享受生活。 兰格 后记 在工作、学习中,你总是心不在焉吗?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过于单一?你沉浸在以往的过错中不能自拔?你习惯某一种思维,因而缺乏足够的创造力?你不愿成为功利化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你觉得自己的潜力无法发挥到极致?你的生活就快要失去控制了?如果你的答案以肯定居多,那么祝贺你——这本书将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一扇通往专注创新、不惧怕犯错、打破空间年龄界限、思维角度多元化的窗口。 实际上,如果你读过以下畅销书籍,那么你对埃伦·兰格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本书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引用了著名的“复印机实验”来说明人们下意识的顺从反应;“商界教皇”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个人成长版)借助本书篇首的“养老院实验”来说明个人责任对于企业成功和个人寿命的关系;谈判专家凯瑟琳·凯利·里尔登在《谈判的力量》里采用本书实例来说明专注力之于生命的重要性;另外,在畅销书作者芭芭拉·安杰丽思的《活在当下》,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等书中,兰格教授的思想无处不在。 翻译全书,有种顿悟后的快感:任督二脉一旦打开,生活也会因此打开,变得更加丰润、充满更多可能性。面对烦心琐事,专注力将使人们不再烦恼如昔,解决方案很可能就在下—个转角处。 徐佳 书评(媒体评论) 埃伦·兰格成功地创作出一本融合有趣实验与事例的、简单实用的书籍,讲述了思维定势如何导致人类(甚至那些最聪明的人)变得愚蠢且缺乏专注。它告诉我们,缺乏专注不仅让人思想沉闷,甚至会让人放弃生命本身。兰格启发读者:年轻人可以更善于创新;公司老总们可以更有效率;而老人们则可以在年岁渐长时仍然活力四射、精神焕发。 ——杰罗姆·布鲁纳,心理学家、教育家 本书用异彩纷呈的文字展示给读者我们的心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兰格教授的思考分析之大胆、精确无人能出其右。 ——杰尔姆·卡根,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可以确信的是,任何一个人读完此书,其生活态度、思维角度将从此改变。 ——艾伦·德肖维茨,哈佛法学院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