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的《我们的田野》内容介绍: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的田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布谷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布谷鸟的《我们的田野》内容介绍: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内容推荐 《我们的田野》是一本关于乡村和时光的书,最初写给自己和家人,记录乡村行踪的美好时光。布谷鸟将《我们的田野》作为书名,是因为作者真的喜欢这伴伴随着长大的同名歌曲。摄影和随笔是本书的主要形式。书中的图片,主要是追求乡村的朴实印象,多是随手拍来的田边小景,保留了原始的样子,尽量不做PS处理,除非是极个别为保持画面干净的需要。 目录 望,我们的田野 那首童歌 青春行 父亲的田野 麦田 庄稼 菜园子 桑麻 稻草人 节气 稼墙 陌上 渡槽 秋收 沉寂 田园 东篱之味 十事 远风 田语 吹,山里的清风 那座小山 小调,沂蒙 黄昏上山 岚 夫子和东坡 外婆,小山村 山村 荒村 山的味道 美的视角 读山 山里的树 动物 山中月亮 山里人 山娃 听,海水的声音 少年与海 渔船 海边的姨 故乡 赶海 午后 夜魅 冷海 面朝大海 海天一线 美丽神话 海涛依旧 海上碑 大情怀 涂,季节的颜色 我的春天 春柳 夏日清凉 我问秋天 秋天叶子 雪乡 期待一场雪 愧对冬夏 季节的颜色 流动的季节 国人的节日 亲,年少的时光 货郎 炸爆米花 剃头 买小鸡 磨剪子抢菜刀 麦场 露天电影 小人书 飞机拉线 鸡鸣 大雁 野趣 打家具 赶年集 小巷的声音 那时小村 试读章节 青春行 青春时光,我将热情交付一片田野。那是起伏不平的田野,在山脉和丘陵之间,断续散布着一些小块的土地,难见一块大的平原。土层较薄,收获微薄但没有放弃的希望。有几次从周边平坦的田野经过,我都从心里替那片土地的人们发出羡慕。 从春天开始,我们将希望默默地种在这片田野里。为增加收入,拦坝蓄水,深翻土地,调整作物并实验良种。有时下到地里,与老乡拉拉关于庄稼和日子的家常。有时累了就坐在路边,疲惫地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有时就干脆躺在田边的草坡上打个盹儿。 青春的田野似乎总与辛劳相伴,但回赐的不仅仅是可以果腹的食粮。 那个赶早上班的黎明,因修路而绕道,有足够的时间和路程仔细望望这片田野。薄雾笼罩着田野,新麦在秋凉里轻吟一曲满怀希望的歌。远处的绿树,再远处的苍山,重重又叠叠,一幅繁简相宜的巨幅水彩画。想不到,两边田野里早起干活的人是如此从容,有的施肥,有的打药,有的剪枝,绘出大自然最生动的一笔。当门类众多的现代产业以喧嚣和热闹的姿态纷至沓来,而与农耕文明相系的田野却依然守持着一份宁静、自然与祥和。如此氛围中,你的心灵必将在田野上空乘风飞翔。 一个周末的黄昏,缓坡与斜阳,绿麦与轻风,一周的劳顿之后一个人默默走在坡下,不见一个人。隐约中上边田野里有人在劳作,继而传来一个女人爽朗的笑声和说话声。仔细听来,应是在坡地上干活的夫妻了。城市里每日不知多少礼节寒暄,并没有给我太多温暖的记忆,但这贫瘠山野里从心里荡漾着的浓浓喜悦,却让我至今未忘。这是纯净田野里才能觅到的与名利无关的幸福,是一种知足、淳朴和真性情。 父亲的田野 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曾试着找寻一位农人,心里想,他一定要与田野有特别深的感情,他一定要有感人的故事。因工作繁忙,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初冬的一个午后,不知不觉地想起了父亲。随着记忆的清晰和展开,父亲深深感动着我,并成为了我要找寻的那个对象。 准确地说,父亲是一位教师,在政治动荡的那个年代他曾一度下放成为一个农民。因为年少,我没有父亲在生产队田间劳作的具体记忆。记得一个夏日的正午,父亲从地里回来,苇笠上用青草细茎拴着一只绿色的大蚂蚱,很让我们欢欣。还有一次,在生产队的麦场上,看见父亲脖子里塞着毛巾,抱着一捆小麦,正与其他社员一起熟练地在脱粒机前脱粒。每天早饭后,父亲就出工并开始了一天的田间劳作。父亲劳作的田野就散布在小村四周那些大大小小的地块里。那里一年年重复着春耕夏种秋收的农事,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小麦收获季节的酷热难熬。栉风沐雨的岁月已经将父亲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幼时的我印象里父亲与村民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喜欢翻看报纸,特别是《参考消息》。 后来父亲恢复了工作,重回三尺讲台。他所教的班级在全学区一直名列前茅,家人能感受到他精神上焕发的新活力。可父亲对田间的劳作仍乐此不疲,闲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片荒地上干起来。我家向北和向西两个方向都是没有住户的田野,父亲开垦的那片田地与村北的田野很快连了起来,中间只隔了一条一米多高的地堰。这不是一片单纯的家庭菜园,而已经成了一个属于父亲的小型田野了,父亲曾尝试在此种过村里大田里才种的庄稼。这片田地在那个年代补给着我们的家庭伙食。后来,父亲竟然在旁边的一个墙框上(当地对砌好墙没有竣工的房子的称呼)养起了蜜蜂,在70年代就搞起了立体经营。秋日里,蜜蜂在父亲田边栽植的菊花丛中飞舞,煞是好看。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我们家的蜂蜜却可以食之不尽。 后来我们搬了三次家,每次院里都能分块菜地。父亲在菜地里劳作的热情一点也没有降温,相反还发动我们哥俩加入劳动的行列。有时我们也有抗议,他总会说:“学生要劳逸结合,干点活儿有好处。”如今父亲已经离我们去了,一场车祸严重地破坏了他的身体健康,父亲在最后的几年连走路都已困难。看见家门前那片不能再让他释放热情的菜园,可以想见当时父亲心中的滋味。 在田野文字里写父亲的另一个原因,与父亲在地里劳作的一个习惯有关。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我不知道父亲在生产队的田里干活时唱不唱歌,想来会的,因为他是个快乐和大方的人,经常一边拉二胡一边唱歌,并且在过年时指导过村里群众的演出。在自家旁边的地里,很多时候,父亲一边轻轻唱着歌,一边刨着地。即便没有听众,他有时也要清清噪子,记得他常唱的歌里有那首《小二黑结婚》。他不急不慢地刨着地,愉快地甚至忘情地唱着那个年代的老歌,以至于成为我对他田间劳作的一个经典记忆。说真的,我还真没有见过那么愉快地在地里干活的人。P8-12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乡村和时光的书,最初写给自己和家人,记录乡村行踪的美好时光。现在献给那些和我一样,在城市里痴痴做着乡村梦的人,特别是曾经生活在乡村,后来又走向城市的同龄朋友们。 我是一个喜欢到乡村游走的人。每隔一段时间,离开城市,与家人、朋友,甚或是自己一个人,在乡村漫游。就是去遥远他乡的旅途中,也把欣赏沿途的乡村风光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当作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时候反而忽略了行程的目的地,滞留在了沿途。 对乡村的喜爱,起于故乡随风翻滚的金色麦浪,季节变换里色彩纷呈的田野。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喜欢上了深山里赤褐色的老石墙,传出一两声慵懒鸡鸣的迂回石巷,渔村近海恍然重回远古时空的野沙滩,还有沙滩上那些被岁月磨砺的已然黑色的木渔船。 有一天,不经意中发现自己关注的乡村映像,偏向原生态与怀旧这一主题,才猛然醒悟,原本最感动自己的还是那个已经远去的乡村,那些在时光的河流上曾粲然一笑的一瞥,那些在记忆深处化不开的故人和往事。于是将悠悠岁月里流动的时光,作为了书中的一个章节。 对我,喜爱乡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一些文章中作了一定篇幅的倾诉和试析。可能是因为自己曾度过的一段乡村时光。或者是唐诗宋词中田园意韵的恬美意象,抑或是那些在乡村里随处可以觅到的朴实和心头久违的坦然与释然。在乡村,我真切地找到了那份寻寻觅觅却又说也说不明白的情愫。现在想来,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年少时的乡村生活,并没有涉足那些繁重的劳动,因而没有让我产生对土地逃避的情绪,内心深处只保留了对乡村的愉快体验吧。 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正在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费先生是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对20世纪四十年代前中国乡村经济和社会进行了多角度透视。读后掩卷之际,我的目光落到封面的书名上,对其中的“土”字颇为感动。感谢大方之家的视野停留并专注于最底层的乡村。我的这本小书,不能望费先生著述之项背,但真心希望它能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泥土气息。 摄影和随笔是本书的主要形式。摄影是我乡村漫游中的副产品,在乡村里游走,脖子上大都会挂上那架单反老尼康。闲暇时翻看这些作品.总感觉镜头里还有一些没能完全表达出来的东西,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于是就有了这些文字。书中的图片,主要是追求乡村的朴实印象,多是随手拍来的田边小景,保留了原始的样子,尽量不做PS处理,除非是极个别为保持画面干净的需要。 在网友们的要求下,当试着以摄影和随笔的形式做成一本书的时候.对我则成了一个不小的工程,因为我既不是专业摄影师,也不是专业作家,有的只是一份发自骨子里的对乡村的痴情。尽我所能,找出与乡村题材有关的两千多幅图片,从中挑拣出自认为最能代表老乡村风情的部分,而且还做了一些补拍。前期已经配文的图片不多,但主体章节的文字已经形成,于是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为图片配上文字。要求自己不能因为应付画面而逼出旁白,一定要让记忆里那片洁白的羽毛在思绪中飞扬时,才敲动键盘。一开始成书时想以图片为主题,但交到出版社之前,我又作出了调整,图片和文字的分量各占一半,不分主次。 感谢在鲁东南一隅的故乡,上苍赐予了平原、山川和海洋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一群朴实善良的人们。感谢乡村,陪我度过了愉快而又鲜活的时光,让我在燥热里找到一份心灵的真诚和宁静。感谢时光,让我在岁月流转间珍存美好和感动,并在感知世界的同时多了份认真的思索。 本书的成稿要感谢我的母亲,她是我很多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涉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乡村叙述.我需要找她核实。还要感谢兄嫂,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 将《我们的田野》作为书名,是因为我真的喜欢这首伴我长大的同名歌曲。或许抒情的旋律和纯真的童音,最能诠释田野的本真吧。其中“望,我们的田野”一章,我给予了最多的关注,希望乡村的记忆以田野开卷。 写到这里,伸伸懒腰,走向自家阳台,像往常一样.在水泥堆砌的城市居家,希望心灵随着视野向远方延伸。在那些楼群的尽头.看不见的地方,就是生我养我的乡村田野,是我心灵的根。期待着这个周末再次走进乡村。屈指一算,节令上已入中伏,田野里的青青水稻,应该正在拔节吧。 布谷鸟 201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