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山/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昆山编委会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旨在全面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及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以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昆山·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秉承《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编著宗旨,通篇较好地把握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史论结合的研究视角,另一个是当代人写当代城市的时代视角。正是这两个独特的视角,使得这套丛书有别于以往出版的单纯介绍性的城市类书籍。以史为鉴,以论资政,站在时代前沿,在新的发展基点和历史起点上回顾、审视和展望,对于探寻城市文明、推动城市发展,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权威性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参考书、工具书,也可以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各卷的写作班子,一般应是由当代史、地方志的学者,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专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三结合的写作队伍。每卷书在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在展望城市发展的远景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立足国情市情,尊重城市规划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的意见,并力求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外有关城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昆山·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中的一卷,注重体现昆山城市特色,即有定量分析,又有理性思考,展现了昆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具体实践,展现了昆山城市化及城市发展的个性和魅力,揭示了昆山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

目录

历史篇

第一章 人杰地灵的昆山

 一、昆山概况

 二、建制沿革与行政区域

 三、沧桑变迁的昆山古城

 四、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昆山城市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昆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昆山城市发展

 三、当代昆山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专题篇

第三章 科学规划,引领昆山城市发展

 一、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

 二、昆山城乡规划的发展进程

 三、对昆山城市规划的思考

第四章 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一、在协调发展中全面提升三次产业

 二、在外资、台资、民营等共同驱动下发展开放型经济

 三、在转型升级中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

第五章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推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

 二、自主创新战略的有效实践

 三、努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第六章 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门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与进程

 二、从八个方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富民优先引领全面小康

第七章 和谐昆山,优化城市社会环境门

 一、创新人口工作,构建“人和”城市

 二、发展社会事业,增进民生和谐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城市和谐管理水平

第八章 文化昆山,提升城市软实力门

 一、发掘保护本土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城市文脉

 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服务市民文化需求

 三、建设昆山特色价值观,打造城市精神家园

第九章 政治文明,强化城市发展的政治保障门

 一、基层党的建设,夯实城市发展的基石工程

 二、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城市发展的法治保障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构筑城市发展的政务优势

第十章 生态昆山,构建生态文明城市门

 一、昆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简要回顾

 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展望篇

第十一章 城市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门

 一、昆山城市发展的引力与张力

 二、昆山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三、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思考

第十二章 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愿景与举措

 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试读章节

(二)行政区域与区划演变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年)前,昆山的范围已扩展到包括嘉定县全境及太仓、青浦、宝山、上海、松江等县部分区域。

唐天宝十年(751年),析昆山县南境、嘉兴县东境和海盐县北境置华亭县。淳祜《玉峰志》载:“淳熙间,华亭县居民浚河得一碑,云‘天宝六年,黄池县令朱葬于昆山全吴乡孔子宅之西南’,今孔宅乃在华亭乡北75里海隅乡……昆山古全吴乡广于今耶。”据此,华亭县海隅乡原为昆山全吴乡属地。

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昆山东南境安亭、春申、临江、平乐、醋塘5乡置嘉定县。至淳祜十二年(1252年),昆山全境东西63里,南北130里。其四至八到:东至嘉定县界36里;西至长洲县(今属吴县)界27里;南至华亭县(今属青浦县)界80里;北至常熟县(今常熟市)界50里;东南到华亭县(今属青浦县)界100里;东北到通州海门县界150里,以海(今长江)为界;西南到长洲县(今昆山县陈墓镇西)界50里;西北到长洲县(今属吴县)界60里。

明弘治十年(1497年),析昆山东北境的湖川、新安2乡和惠安乡之半及常熟县双凤乡,嘉定县乐智、循义2乡置太仓州(今太仓县)。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昆山全境东西45里,南北125里。其四至八到:东至太仓州界20里,至太仓州治40里;西至长洲县界27里,至长洲县治72里;南至华亭县界80里,至华亭县治150里;北至常熟县界36里,至常熟县治110里;东南至上海县(今青浦县)界45里,至上海县治105里;东北至海150里,至崇明县治295里;西南至长洲县界50里;西北至长洲县界60里。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昆山西南、西北与东北境置新阳县。新阳县以西南吴淞江斜延向北,经县城(今玉山镇北)至东北蓬朗镇北为县界,与昆山县同城分治。其时,昆山县境四至八到:东至夹湖塘3里与新阳县分界,又至蓬朗镇36里接镇洋县(今属太仓县)界;西至奚公桥3里与新阳县分界;南至淀山湖接青浦县界80里;北至拱辰门(今城北桥南侧)外王少桥1里与新阳县分界;东南至井亭港(今属青浦县)接青浦县界50里,又至安亭镇接嘉定县界45里;西南至陈墓镇接元和县(今属吴县)界50里;东北至花家浜3里与新阳县分界;西北至留晖门钓桥与新阳县分界。新阳县境四至八到:东至界碑接太仓州界20里;西至吴泾村接元和县界27里;南至大澞村接昆山县界10里;北至石碑接昭文县(今属常熟市)界30里;东南至车塘接昆山县界18里;西南接元和县界36里;东北至双凤镇接太仓州界20里;西北至唐墅镇接常熟县界45里。

民国元年(1912年),因新阳县并入昆山县,县境扩大,东西63里,南北110里。至民国六年(1917年),昆山总面积清丈实测为2645.4平方里。其四至八到:东接嘉定县,南延淀山湖与浙江省嘉善县为界,西连吴县,北邻常熟县,东南靠青浦县,东北达太仓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昆山与嘉定、青浦、吴县相邻的地域,在行政上有几次变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昆山县井亭、逸水2乡境划入青浦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复归昆山;民国三十年(1941年),青浦县西北境赵屯桥地域划入昆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复归青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嘉定县安亭镇(即新亭乡)、望仙乡、钱门乡境和青浦县启圣乡、金闸乡境划归昆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均复归原属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吴县东境燕子窠地域划入昆山。

1951年6月,常熟县石碑和巷埭2乡境划入昆山。同年9月,昆山菉葭区安亭镇境划入嘉定县。1952年9月,太仓县建设乡建中、建南、建立3村和建北村部分与吴县角直区陈墓、周庄2镇及明镜、长白、湖浜、太史、双湖、浃港6乡境划入昆山。同时,昆山张浦区角直镇境划入吴县。1953年4月,昆山巴城区巷埭乡第六村第二组划入常熟县。1954年6月,吴县嘉浦乡西马庄村划入昆山。1956年9月,昆山茜墩区叶荡乡境划入青浦县。同时,青浦县淀西、沙田、港北、石米4乡境划入昆山(合并为商榻乡,1957年7月又划归青浦县)。1958年10月,昆山周庄公社张港、池浜、联合、三合4个生产大队划入吴江县屯村公社。以后,县境无大变化。

1987年,昆山县境东西32.9公里,南北48.1公里,总面积921.3平方公里。据史书记载,昆山四周界址为:

东部自蓬朗乡牛头泾向南,沿洪家厍、陆家宅(不含)、花桥镇西墙头、徐公角、珠翠、张泾(不含)、高家宅、安亭镇(不含)至张家角(不含),与嘉定县分界。

东南、南部自张家角(不含)折向西,沿花桥镇董家宅、姚南、陈家宅、千河村(不含)、上岸村、杨浦村折向南,沿石浦乡余项、毛家台、杨树浜、淀东乡西古镇、庄围泾、北塘泾(不含)、永生、张家厍、淀金、北村(不含),陈墓镇袁家甸,周庄乡则同港至东宅,与青浦县分界。

西南部自周庄乡南湖、白蚬湖折向北,沿杨家浜(不含)、池浜(不含)至澄尚,与吴江县分界。西、西北部自澄尚、陈墓镇长浜、北前、张家浜折向北,沿南港乡星金、安头,正仪乡旗南、朱家(不含)、北西湖滩、阳澄湖、林场(不含),巴城镇毛浜堰,石牌乡荡田折向东至西草荡(不含),与吴县分界。

北部自西草荡(不含)、东草荡(不含)、赵泾(不含),石牌乡石泾、巷埭折向东北,沿杨家浜、元河泾(不含)、西陆泾(不含)、冯家桥、竖巷、申泾、东西、汤家港、大黄泥喽,陆杨镇罗家梢至严家湾(不含),与常熟市分界。

东北部自周市乡徐家角、西新泾、吴家湾、园池(不含)折向南,沿茜步泾、孙家宅基(不含)、黄家湾、赵家角、宋家浜(不含)、潘家、中古塘(不含),新镇乡横泾、北泥塘(不含),蓬朗乡草芦浜、殷塘、斜塘、五七、岳田泾、张河泾至牛头泾,与太仓县分界。时至今日,大体保持着这种格局。三、沧桑变迁的昆山古城

昆山地处苏、沪之间,长江在其北,太湖在其西,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吴越争霸时期、晋代末年、唐五代问、宋金时期,都发生过战争。在抗倭战斗,清兵南下,太平天国战争,20世纪的江浙之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生过重大战事。由于军事等因素,昆山历史上的古城相对较多。

昆山最早的地方志任峰志》上说:“墟落间以城名者旧有十二,今可知者七尔。”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古城址大多湮没。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历代志书的记载,进行实地调查并组织考古发掘。昆山古城可知城名的有十四个,分别是:东城、西鹿城、巴城、雉城、南武城、尉城、东林城、鸿城、西岑城、颜县城、瓦浦城、金城、昆山县城、度城。除鸿城和颜县城两处外,现在都能找到所在地点。

1.春秋吴国水寨南武城

南武城在今巴城镇西北北潭村,是吴王阖闾为抵御越国和淮夷侵扰而建造的水城。北到七浦塘,南临阳澄湖,西为斜荡泾,东是武城港,面积3.5平方公里。中心位置有“武城潭”,为一个方形湖泊,东西两侧为土埂。埂外又是河道,成垂直方阵,似为第二道城河。河道往南流入阳澄湖,为船只的出入口。根据航拍照片,整个区域为一座方形的水城。1970年干潭积肥时,发现潭底有古井、街道和陶罐;1989年以来,又陆续采集到春秋时期的几何印纹硬陶罐、瓿和原始瓷豆等。南武城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吴国水城,和武进淹城属同一时期,它地处吴国都城苏州的东北,是阳澄湖出长江口的必经关隘,军事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相传是吴国将军孙武所筑的八卦水寨。

2.吴国王室狩猎之所西鹿城

西鹿城,又称鹿城,位于玉山镇西部,西靠仓基河,东到筛谷浜,南到状元泾,北到马鞍山,面积约2平方公里。昆山旧志记载:“相传为吴王豢鹿射猎之所”。这里是王室的苑囿,建造年代不会晚于越灭吴(公元前473年)。1987年,在后城头出土过多枚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箭镞,证实了鹿城存在的可靠性。因此,“鹿城”也成为昆山的别称。

3.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所筑度城

县志记载:“相传黄巢所筑,今犹有城壕,掘地间得城砖。”黄巢起义发生在唐代末年,乾符五年(879年)黄巢曾引兵南下到长江下游,在苏南、浙北发生过几次重大战斗。史书上写到,黄巢军队到昆山县城后,焚烧学宫和马鞍山上的梵宫、佛经。度城在淀山湖镇西南复光村,位于淀山湖口,是古驿道经过的地方,根据作战需要,在此挖濠筑城作为临时据点完全可能。该地在历史上曾设过度城村、镇、乡,现存度城桥和善度桥两座古石桥梁。P9-12

序言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到近代虽然有了一点机器工业,但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相应地,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制城市只有132座,城镇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也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传统工业产业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有了显著增强,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规模、功能、面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3%,建制城市已增加到661座,城市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及社会商品零售额方面均已占到70%以上,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一方面,随着21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城镇化水平必定会有新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社会问题增多等因素的制约,也会使城市发展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城市通过回顾自己发展的历史,认真总结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勾画未来发展的蓝图,无论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指导、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作用,还是对于丰富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城市科学理论,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当代中国研究所继编辑出版大型丛书《当代中国》之后,又在自己的科研规划中列入了组织编辑出版《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项目,并得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原则批准。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权威性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参考书、工具书,也可以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各卷的写作班子,一般应是由当代史、地方志的学者,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专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三结合的写作队伍。每卷书在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在展望城市发展的远景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立足国情市情,尊重城市规划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的意见,并力求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外有关城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书稿写好后,应由城市领导机关或领导机关指定的部门审定。我们相信,只要每卷书在写作中都这样做了,这套丛书就一定可以实现科学性、权威性、普及性的统一,一定会为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大中小城市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一大型图书工程中来,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热切期盼广大读者为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工作不断改进,使丛书的质量不断提高。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编委会

2007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4: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