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镇国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北郝洞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双林寺镇国寺》(作者王长江)是“三晋揽胜丛书”中的一册,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传说故事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双林寺镇国寺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王长江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双林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镇国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北郝洞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双林寺镇国寺》(作者王长江)是“三晋揽胜丛书”中的一册,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传说故事等内容。 内容推荐 《双林寺·镇国寺》(作者王长江)是“三晋揽胜丛书”中的一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双林寺·镇国寺》介绍了双林寺、镇国寺中的天王殿、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地藏殿、土地殿、钟楼、大雄宝殿、千佛殿、菩萨殿、娘娘殿、贞义祠等内容。 目录 概述(英文) 序言 双林寺 天王殿 释迦殿 罗汉殿 武圣殿 地藏殿 土地殿 钟楼 大雄宝殿 千佛殿 菩萨殿 娘娘殿 贞义祠 唐槐 镇国寺 天王殿 万佛殿 龙槐虎槐 三佛楼 地藏殿罗汉殿 服务指南 试读章节 寺,最早并不为僧人居住,而是我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如大理寺、鸿胪寺等。这也正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寺院建筑可以用黄绿色琉璃瓦铺顶的缘故。鸿胪寺是接待宾客的官衙。汉代时,西域僧人来华,多在鸿胪寺暂住。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派大臣蔡惜、秦景等人赴西域拜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巧遇正在那里宣传佛教的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诚邀他二人到中国讲经授法。他俩与蔡惜、秦景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十二月来到洛阳,即住鸿胪寺。久之不便,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国都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按照印度传统样式,为二人建造了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输像之功,因名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寺院。 在平遥古城,也有一座建造年代较为久远的寺院,名日双林寺。 千年古刹双林寺位于县城西南6公里处达蒲乡桥头村北。令人称奇的是,整座庙宇建在3米多高的土台基上,四周围以红色的夯土墙,墙上有垛堞,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城堡。不过千百年来,城堡内除了晨钟暮鼓,便是青灯古佛,没有童话故事发生。 双林寺占地面积17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11平方米,素以精湛的彩塑艺术为世人所瞩目,有“世界珍宝”、“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美称。早在1965年就被颁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虽居于僻壤,然而由于其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至于双林寺创建于何时,则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时间的巨手抹去了许多珍贵的痕迹,即使人们不辞辛苦,从蔓草荒野中找寻到一两块残缺的碑碣,苦于年深日久,字迹漫漶,双林寺的始建年代依然无从考证。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寺庙建筑历经风雨侵蚀以及兵燹之患,至元末时,殿楹损坏,庑廊倾颓,十分破败。后经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大规模的重修和清道光、宣统年间的补筑,才得以保存至今。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遗构。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其地本为中都故城之所在,因而得名。平遥历史悠久,为陶唐故地,传说公元前2100年前,帝尧初封于此。夏朝时,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平遥属冀州。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韩、赵、魏三卿分晋,境属赵国。西汉时置京陵、中都二县。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中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其实“中都”之名并非”始见于汉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乃晋国之中都邑,战国时属赵国,《史记·秦本记》中就有“伐取赵中都”的记载。 宋代时,人们根据“双林入灭”之说,将中都寺改为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80岁时涅槃于古天竺拘尸那迦城跋提河畔娑罗双树之间,其时,佛祖在娑罗树下,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佛祖对诸弟子做了最后的谆谆教诫,安慰他们说,佛法无边,我将达到涅粱境界,往生极乐世界。你们切莫悲伤,要努力修行,宣传佛法,精进毋懈怠。而后平静入灭,圆寂升天。周围现出奇异的景象:四边双树顿时开出炫目的白花,并相对而合成为两棵。这便是“双林入灭”。 从寺中现存清道光《重修双林寺碑记》中得知,有一段时期,双林寺中曾住过尼姑。人们推测,“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的存在,大抵与纪念尼姑有关。 寺院的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白云深处,可使人远离尘嚣,亲近自然,摒弃世俗的诱惑,得天地之灵气,修行得道,终成正果。寺院的山门一般都为三个,故而山门又称“三门”。中间是一扇大门,两旁各一扇小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佛教认为,入三解脱门,即可忘掉烦恼,得到解脱。”三门”的形式虽为大多数寺院所采用,却也有一些例外,如五台山圆照寺的山门共有五道,称做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 双林寺的山门为一砖砌拱券门洞,门洞地面呈斜坡状,前后落差0.77米。门洞跨度2.8米,高3.6米。寺院的山门是佛界与俗界的交界处,跨入山门的众生,便需了却尘缘,将所有的贪、嗔、痴之妄念放下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外包以明代所筑的夯土城垣,内分东西两大部分。东为禅院寮舍(现为小学校占用),西为庙宇寺院。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有天王殿、释迦殿,两厢分别为罗汉殿、武圣殿和地藏殿、土地殿。释迦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在晨钟暮鼓中,岁月静静地流逝。佛教常以钟声震悟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人们从迷梦中惊醒,因此钟鼓楼是任何寺庙中都不可缺少的。中院由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构成。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 进入山门,正北第一座大殿为天王殿。黄绿色琉璃瓦剪边的殿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正脊浮雕龙串富贵,垂脊雕缠枝莲,脊刹上刻有“弘治十二年(1844)八月二十六日”的题记,为明代重修时所置。明间檐下悬一竖匾,上题“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道劲,风骨犹存,不知出于何人之手。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单檐悬山顶。柱础素面覆盆式。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昂计心造。明问置板门,次梢问置直棂窗,此殿建筑颇具元代特色。P13-15 序言 平遥古城越来越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县城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平遥古城的迷恋,就是对自己悠久历史的迷恋,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迷恋。平遥古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一城”、”两寺”是这幅画卷中重要的内容。“一城”指巍然屹立的城墙;“两寺”则指位于城郊的双林寺和镇国寺。 翻开平遥的历史,惨烈的杀戮时有发生,一次又一次惊醒人们恬静的美梦。是忠于职守的城墙为人们抵御了异族铁骑的入侵,让平遥人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于是,在城墙的护卫下,有了林立的店铺,有了高大的房屋,有了商贾云集,有了这样一座颇具商业气息、完整地保存了明清风貌的古城。据说日暮时分,伫立在古城墙上看城中的袅袅炊烟,思绪会在瞬间穿越古今,在那一刻,任何人都会对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从容有最深的感动。 双林寺和镇国寺是邑内两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作为珍贵的文物,成为平遥古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魏时期,开始传入平遥。佛教传人平遥的时间要早于道教。佛教对平遥人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阿难曾经以“诸恶不做,诸善奉行,白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偈颂来阐述佛教的基本立场。也许对于饱受苦难的平遥人来说,除了存在于现实中的固若金汤的城墙之外,在精神世界也极需要得到抚慰,有所依托。宗教成为他们的精神避难所,于是他们在城池之外建造城墙的同时,也在内心世界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刀枪不入的城墙。他们信奉宗教,为的是寻求解脱,以御内一心的不安。被誉为“疯狂的天才”的荷兰画家凡·高,生前穷愁潦倒,死后获得殊荣。面对生活的窘迫,他曾说:”如果不靠信仰来加强生存能力和使生存无痛苦可言,那么生存一定会变得无比困难,特别是当每天的罪恶随世俗现象有增无减的时候,更是如此。”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虽然没有改变人们的生存现状,但轮回的观点和因果报应等思想,却在人们的心中构建起一座海市蜃楼,教导人们学会平和、宽容和忍耐。 为忙忙碌碌,纷纷扰扰的琐事所困的人们,漫步于古城的街巷中,有时就能找回一种久违的心境。当一个脚步匆匆的异乡人怀着好奇的心情,探头探脑地向古城中的某个院落里张望时,看见古旧的四合院里,有几盆花正随意地开落,他忽然明白了,也许这种和平宁静才是生活的本质。 千百年来,平遥人就这样生活着,对于人生的真谛,他们大抵像参禅一样是早已领悟了的吧。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即使当两座城墙都已伤痕累累的时候,忍耐仍然是他们获得解脱的重要途径。有时候,忍耐是一种软弱;有时候,忍耐是一种美德。且忍耐吧,佛如是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