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来最客观、最详实的梁启超传记!
读懂梁启超,就能读懂近代中国!
刘再复作序,雷颐、止庵、吴思阅后推荐!
《梁启超传(上下)》(作者解玺璋)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启超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解玺璋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83年来最客观、最详实的梁启超传记! 读懂梁启超,就能读懂近代中国! 刘再复作序,雷颐、止庵、吴思阅后推荐! 《梁启超传(上下)》(作者解玺璋)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内容推荐 《梁启超传(上下)》(作者解玺璋)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梁启超传(上下)》堪称梁启超辞世83年来最为详尽、客观的传记。 目录 序 上册 第一章 新会少年:梁启超的家世 第二章 满门俊秀:梁启超与其子女 第三章 相敬相知:梁启超的婚姻与爱情 第四章 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 第五章 分道扬镳:梁启超与康有为(下) 第六章 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 第七章 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 第八章 知时达务:梁启超与汪康年 第九章 血荐轩辕:梁启超与唐才常 第十章 近世双雄:梁启超与孙中山 下册 第十一章 亦敌亦友:梁启超与章太炎 第十二章 我独怜才:梁启超与杨度 第十三章 功败垂成:梁启超与袁世凯 第十四章 志同道合:梁启超与蔡锷 第十五章 共度时艰:梁启超与蒋百里 第十六章 忘年知交:梁启超与丁文江 第十七章 承前启后:梁启超与胡适 第十八章 师生高谊:梁启超与徐志摩 第十九章 寂寞身后事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你虽是受父母特别的爱(其实也不算特别,我近来爱弟妹们也并不下于爱你),但你的报答也算很够了。妈妈几次的病,都是你一个人服侍,最后半年多,衣不解带送妈妈寿终正寝。对于我呢,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这几年来把几个弟妹交给你,省我多少操劳,最近更把家里经济基础由你们夫妇手确立,这样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还得力十倍。你自己所尽的道德责任,也可以令你精神上常常得无限愉快了,所以我劝你不必思家着急,趁这在外的机会,把桂儿、瞻儿(梁思顺的孩子)的学业打个深厚的基础。(同上,23l页) 梁启超有时显得很唠叨,心思缜密得像个母亲;有时又像个孩子,对女儿表现}iJ某种依赖。1928年秋天,疾病反反复复,一直折磨着他,让他感到十分痛苦。听说女儿就要回国了,他很高兴地写了一封信给思顺:“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但因为你事实上既未能回家,我总不愿意说这种话。现在好了,我的顺儿最少总有三五年依着我膝下,还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小小白鼻接上老白鼻——常常跟我玩。我想起八个月以后家里的新生活,已经眉飞色舞了。”(同上,260页) 可惜,梁启超没能等到他所祈盼的这种生活,三个月后便不幸去世了。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也是为孩子操劳而死的,只要关系到孩子,事无巨细,他从来都是极热心地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作出安排。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共联合发动北伐,北洋政府在财政上也陷入困顿之中,使馆经费和外交官的薪水全无着落,思顺与希哲的生活大受影响。本来,他们所得的薪水公费也算很好了,不仅能够敷衍开销,还能替父亲照顾在海外留学的四个弟妹,对家里的帮助是很大的。然而,随着时局的变迁,北洋军阀的末日已到,北京政府的命运也就成了问题,这样一来,思顺们的生计前途,就成了一件让梁启超忧虑的事情。他立马找朋友商量办法,大家也一筹莫展,因为使领馆的经费此时已经断绝。他又希望能为女婿调一个有收入的缺,却并不顺利。思顺与希哲原先想调新加坡,梁启超必为可以和顾维钧(少川)商最的,经过一番了解,才知并不简单。“据顾(少川)说,现在各方面请托求此缺者:已蔓十人,只好以不动为搪塞,且每调动一人必有数人牵连着要动,单是川资一项已无法应付,只得暂行一概不动。”(同上,128页)面对这种局面,梁启超既没有放弃为希哲寻找出路,又给思顺以谆谆教诲,他在写给思顺的信中说: 顺儿着急和愁闷是不对的,到没有办法时一卷起铺盖回国,现已打定这个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凡着急愁闷无济于事者,便值不得急它愁它,我向来对于个人境遇都是如此看法。顺儿受我教育多年,何故临事反不得力,可见得是平日学问没有到家。你小时候虽然也跟着爹妈吃过点苦,但太小了,全然不懂。及到长大以来,境遇未免太顺了。现在处这种困难境遇正是磨炼身心最好机会,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着的,你要多谢上帝玉成的厚意,在这个档口做到“不改其乐”的工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哩。(同上,98页) 这一番话使思顺安下心来。南京政府接管北京政府后,因经济和政治的诸多原因,暂时无暇顾及调换领事这种事,尤其像加拿大这种没有收入的领事馆,更没人要打主意,他们住得倒也踏实。但直到去世前的几个月,梁启超还在为周希哲设想未来的生活方向。他建议希哲脱离政府,辞职去东北做生意。在他看来,如果做生意.“没有第二个地方比东三省再好了”(同上,107页)。他为希哲描绘了一幅十分美好的前景,并鼓励他联络美国的农具工厂,投身北满的垦荒事业。这时他还是很乐观的,他说:“兜揽这件事,目前既可以得相当的佣钱,以后和垦务发生关系,发展的机会更不知多少。还有北满的森林,若有材木公司想合办也是有办法的,这些话我告诉你们留意,你们若能找着投资的人,我这边总有信介绍。东三省现在决定采不管关内的方针,照此下去,十年生产力发达不可限艟。”(同上,107~108页)然而,随着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几年后,梁启超所设想的这一切,就全都化作了泡影,这当然是后话。 梁思成是梁家的长子,梁启超对他的期待和关心自然更多了一些。梁思成的童年是很清苦的,由于是在流亡之中,梁家的生活始终非常拮据。但知识渊博又充满爱心的父亲,仍然让他觉得自己的童年时光是趣味无穷的。像对待思顺一样.梁启超也是儿子的启蒙老师,并把他送到自己为华侨予弟创办的同文学校读书。学校位于神户市区,离家有很远的·段路程,每天赶小火车上学,还是很辛苦的。很多年后,梁思成回忆起童年紧张而有趣的生活,仍大为感慨。民国初年,梁启超回到阔别十四年的祖国,凭着他在戊戌维新和晚清政治进程中所取得的卓越声望,很快便获得lr比较稳定的社会地位。第二年,夫人李蕙仙带领暂时滞留日本的家人启程回国。从此.梁家便在天津安顿下来,并送思成、思永到北京上学。梁思成先后就读南城的汇文学校和崇德高小。大约两年后,1915年,年仅十四岁的梁思成就考取名气很大的清华学校,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 梁思成在清华八年,终于出落成一个学养扎实、发展全面的有为青年,不仅在英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尤其是在品格训练方面,作为清华学了,他既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又有父亲的言传身教,这使得他在学术生涯开始的时候,步了就迈得比较稳健和扎实。1923年初夏,梁思成即将从清华学校毕业,准备赴美留学。5月7日这天,恰逢“国耻纪念日”(编者注:5月7日为日本针对“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日),北京的学生照例在天安门前举行纪念游行。中午时分,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骑着摩托车上街,行至南长街口时,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横撞过来,当时就把兄弟俩撞翻在地。思永血流满面,跑回家中报信,思成则被压在了摩托车的下面。在这场严重的车祸中,梁思成伤势较重,左腿骨折,脊椎也受了伤。出事后,肇事者居然不加理睬,扬长而去。后经查明,肇事者不是别人,正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金永炎。但他撞的毕竟是梁启超的儿子,思成的母亲李夫人从天津赶来,亲自到总统府责问,社会舆论也闹得沸沸扬扬,迫使金某人不得不到医院慰问,总统黎元洪也亲自出面赔不是,才平息了这件事。但是,这场事故给梁家兄弟,特别是梁思成造成了巨大伤害。梁启超在事后写给梁思顺的信中说,他曾去事故现场查勘,在离思成受伤一寸多的地方,便是几块大石头,若碰着头部,真是万无生理,现在只能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到底逢凶化吉,履险如夷,给古老的北京城留下了,一个忠诚的守护者。但梁思成出国留学的时间却不得不推迟到第二年。住院期间,梁启超要求儿子一边养病,一边读书,短短两个月内,梁思成便把《论语》、《孟子》和《资治通鉴》都读了一遍。梁启超说:“利用这时候多读点中国书也很好。”(《际遇——梁启超家书》,142页)P27-29 序言 三十年前,大约是1980年前后,我读了北京出版社的一部《梁启超传》。那时新书很少,能见到这么一部传记,真是高兴,因此立即就买下阅读。可是读了之后,我非常难过,甚至愤怒。梁启超,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中国从古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杠杆式的伟大改革家,竟被传记作者说得一无是处,以致被描述成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人物。这部传记只是一例,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前三十年,“革命神圣”的思潮压倒一切,激进主义覆盖学术界,梁启超自然也成了“历史罪人”,受尽冤屈,受尽凌辱,受尽贬抑,受尽“革命大批判”。自从有了1980年的阅读经验之后,我再也不读其他新出的《梁启超传》了。因为我害怕会再次产生阅读的恐惧,只愿意独自沉浸在《饮冰室文集》里。尤其是在国外,我的阅读研究一直处于沉浸状态。我常说唯有在沉浸状态中,才能和伟大的灵魂相逢。同样,因为沉浸于《饮冰室文集》中,所以我也一再和梁启超的伟大灵魂相逢。所谓相逢,便是请教、对话、商讨、质疑、提升。在相逢中,我愈来愈觉得梁启超了不起,愈来愈觉得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中国现代社会的开山巨匠。 因有了三十年前的“恐惧”,此次阅读解玺璋的新著《梁启超传》,仍然“心有余悸”。没想到,一打开目录,就被他新的构架与写法所吸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梁启超与康有为”、“梁启超与黄遵宪”、“梁启超与谭嗣同”、“梁启超与孙中山”、“梁启超与章太炎”、“梁启超与袁世凯”以及梁启超与汪康年、唐才常、杨度、蔡锷、蒋百里、丁文江、胡适、徐志摩等等,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这种传记构思与传记框架,与《史记》那种以“世家”、“列传”为历史之核的写法相似,但多了一个贯穿始末的主角中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络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翻过目录,进入文本,才知道此书竟达一千页(最初校样——编者注)。面对这样的长篇,我又生了畏惧,可是,一读进去,却放不下了。没想到,解玺璋对中国近代史如此了如指掌,对梁启超如此深知深敬,更没想到的是,他的笔法竟与梁启超极为相似,可称为“梁文体”。梁氏文体是中国古代文言文向中国现代白话文过渡的文体创造,可谓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梁文体”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文化变革。这种文体冲破故作“古奥”的学问姿态,既冲破桐城派,也冲破章太炎、吴汝伦,力求明白畅达,再加上他自己于说理中掺入情感,“笔端常带情感”,便形成一种深入浅出、痛快淋漓、势如破竹的文风,从而震撼了整个中国。解玺璋的千页大书,因为有“梁文体”支撑,又有梁氏那种把义理和考证相结合的方法配合,便赢得古今两种语言韵味兼有。于是,愈读愈放不下,不知不觉,三天三夜过去,竟把全书读完。此次虽读得双眼昏花,却也读得心花怒放,一扫我三十年来的郁闷。谢谢你,玺璋兄,虽然我从未见过你,之前也从未读过你的文字,但此次拜读,却一阅倾心,觉得“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是真实的,是深邃的,是有胆有识的。那个世界所展示的梁启超也是真实的,而且是丰富的、伟大的。 常说历史是公平的。但要实现历史的公平并不那么简单,至少需要时间。梁启超逝世至今已八十多年,生前他经受过追捕、通缉、痛斥、谩骂,死后又经受过谴责、嘲讽、贬抑、批判。但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改革之风重新吹遍中华大地和“暴力崇拜”之风逐渐减退,梁启超的名字又重新放出芳香。国内评述梁启超的文章又如“风起云涌”,历史终于还给梁启超一点公道。2010年我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爱怨交织的往事》,表达了对胡绳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表示,我将用“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态度与他商榷。他的中国近代史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发行量数百万册,影响巨大。我多次细读此书,受益匪浅,尤其是胡绳那种严谨而流畅的文字表述更是让我仰慕。可惜,全书的框架却有一个致命的根本性缺陷,这就是把中国近代史写成“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革命、辛亥革命”三大革命的单轨暴力革命史,丢失了“建构现代文明”这一重大线索,即无视洋务运动、改良运动、立宪运动的历史,变成一部片面残缺的单轨近代史。从解玺璋的《梁启超传》,我们可以看到,建构现代文明的历史包括工艺器械建构、社会制度建构、思想文化建构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建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作了巨大贡献,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梁启超则功高盖世。他不仅研究、考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而且直接参与了中国从专制走向共和的制度变革,其历史作用有目共睹;除了在制度变革中充当急先锋之外,他在思想文化的变革中,更是发挥了第一启蒙家的作用。至少可以说,他的启蒙广度(包括启蒙内容的广度和社会影响的广度)无人可比。严复的《天演论》固然敲响了启蒙的第一钟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那之后,他的其他文章,影响力就远不如梁启超;何况他不像梁启超那样始终在历史前沿激流勇进,始终站立于大时代的启蒙中心。解玺璋的《梁启超传》,其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梁启超个人的历史,而且展示了中国近代“现代文明建构”的历史,补救了胡绳近代史的缺陷。我们从解著中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新制度、新文化的建构是多么艰难、多么曲折,其中的斗争是多么壮烈,又是多么残酷。这是中国近代史重大的、不可忽略、不可抹杀的一脉。解著不是近代历史事件编年史,而是以梁启超为中轴的历史人物活动史(其实也包含着历史事件)。人是历史的载体,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才是活的历史,也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过去常说“历史必然性”,其实,历史充满偶然。其所以偶然,就是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它不是机械运动,而是人的能动运作。解著摒弃章回体的编年写法,而以人物及其交往纠葛为纵横骨架,这就把历史的偶然更真实地展示出来。展示中,不仅有丰富翔实的史料、有冷静公正的史识、有对历史人物“理解同情”的史德,而且还有布满全书叙述中的“历史肌理”,即历史血肉和历史的悲喜歌哭。 把一个人的传记几乎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通过梁启超的传记才可能。因为梁启超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打通了中国近代史各类关键性人物关系,包括政治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国内层面、国外层面的关系。在各层各类能够呈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人物关系网络中,他是独一无二的起承转合、承上启下,而且举足轻重的人物。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巨大的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1)他是一个既拥有巨大书面文字语言又拥有巨大行为语言的双重存在,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因此,他既与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又与政治界、军事界、外交界、教育界、财政界的人物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2)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还拥有一种无人可比的极为“谦和”的性格魅力。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这就是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他们成就巨大,但从不称霸,“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有谦让,能与各类人物坦诚交往又不丧失原则。这种性格魅力使他能够与袁世凯这种人相克相生,从而构成近代史变化万千又有主线的极为精彩的活生生的一页。如果写“康有为传”,就很难选择以传主及人物关系为基本构架的写法。因为康有为虽然比梁启超更有原创性(思想理念上),也更有深度,但他专断、固执、主观,名声很大又霸气十足,远离“谦和”作风(谦和包容是中国最缺少的文化性格与文化情怀),所以朋友很少,人际交往缺乏广度,更没有如梁启超与黄遵宪、谭嗣同等交往中所蕴含的如歌如泣的诗意。解玺璋正是敏锐地发现梁启超的特殊地位与特殊性格,所以才选择“主客融合为一”的写法,并获得虽只写人物却覆盖大面积近代史的效果。毫无疑问,这种构思与写法是成功的。 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而把握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这在海外的中国史研究中,也曾有人感悟到,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他在1953年完成的重要著作(有人甚至认为是天才著作)的题目就叫做《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其内容也是通过对梁启超传的写作与生发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尽管列文森英年早逝(1969年49岁在河上荡舟时不幸落水身亡),但他留下的这一著作却一直是海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绕不过的重要史学里程碑。他在书中留下一句著名的评价梁启超的话:“如果一个人拥有能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确乎如此,梁启超早已冲破专制囚笼,并邀游于思想自由的普世天空与大地中。梁氏的思想体系,充满自由点,少有固定点。有人因此而攻击他“善变”,其实,他的所谓“善变”,恰恰是与时俱进,恰恰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不断地向真理靠近。他那么敬重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但是,当康有为与张勋勾结一起妄图复辟帝制时,他能不改变一下“忠于老师”的角色吗?袁世凯“借助共和”而和平终结帝制时,他与袁世凯妥协合作;袁世凯“埋葬共和”复辟帝制时,他则反戈一击,给袁氏以致命打击。这种变迁,在近代风云变幻多端的时代里,不正是唯国家利益为重,对个人面子不予计较的伟大人格表现吗?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表面上看,这是变,而究其深层,始终不变而一以贯之的则是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救国激情,他的把中国从专制引向共和、引向富强、向自由的努力。列文森在其著作中认为,梁启超在理念上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而在情感上则认同中国的传统人文系统。这一论断可以涵盖梁启超的早期与中期,但是到了五四运动发生,他的生命进入后期即“踱进研究室”之后,他则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理智上也完全认同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并不奇怪,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巨人,其人生是非常丰富复杂的,很难用“激进”、“保守”、“革命”、“反动”这些本质化的概念来描述和判断。解著的好处恰恰在于它远离本质化即简单化,而把力气用于对史实的考证与描述,在对待近代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真实地叙述历史人物为中国的进步做了哪些实事。这样的史书,不仅还以历史公平,而且也比较可靠。见到有此可读而可靠的书,能“不亦乐乎”?所以便在读后写了上述心得,以见证解玺璋兄的立传之功德。 刘再复 2012年3月15日 美国马里兰 后记 四年过去了,《梁启超传》的写作暂时告一段落,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回首这四年的一千四百多个日夜,我得承认,我所得到的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对我来说,下决心写一部关于梁启超的书,并不容易,尽管我很喜欢梁启超,这些年也陆续读了一些他的著作和相关材料。但我心里明白,这离写一部人物传记所需要的学术准备相差甚远。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写作过程中,我几次想打退堂鼓,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朋友鼓励和支持我写下去,我真不知道最后能否完成。所以,我大着胆子说,我的这本《梁启超传》,充其量只是作为初学者完成的一份作业。因为,无论是梁启超,还是书中涉及到的那些人物,都不是四年时间可以了然的。遗憾在所难免,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读过此书的朋友能不吝赐教,提出批评,这是我求之不得的。我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对梁启超的研究继续下去。 在这本书将要出版的时候,我要借此机会向一直关心、帮助、支持我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首先要感谢宛振文、么志龙、萨苏、荣挺进向我提出了写作此书的建议并帮助我下了决心;还要感谢孙郁、止庵、雷颐给予我的指点和帮助,使我最终确立了写作的方向;感谢黄集伟慷慨地把他保存的民国图书赠送给我;感谢白烨、孟繁华、陈福民、陈晓明、贺绍俊、徐小斌、吴迪、马立诚、吴思、宁肯、史长义、祝勇、邱华栋、王久辛、梅毅、蒋一谈等许多朋友对我的写作一直给予特别的关心,每次和他们交流,都给我很多启发;感谢远在广东的陈聪老弟专程求得顺德县志办公室的大力协助,为我复印了长达几百页的《麦孟华集》;感谢孔祥吉、朱维铮、茅海建、夏晓虹、杨天石、朱宗震诸先生,他们开拓性的研究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多方面的启发;更让我感动的是,北京作家协会对此书写作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时还要感谢磨铁及铁葫芦图书诸君沈浩波、王小山、王来雨等对此书的特别关心和重视;感谢此书编辑阿丁、饶佳荣、冯俊文、郑晴蕾、黄一川、张伊、熊立章认真和辛勤的劳动;特别要感谢刘再复先生百忙之中阅读此书,并为此书撰写了长篇序言。 应该感谢之人肯定还有,恕不一一。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最亲爱的妻子姚秀英,虽然她久病体弱,却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并妥善地照顾我的身体和生活,没有她的悉心照顾,我很难在短时间里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 希望此书能为我打开一片新的天地,结交更多的朋友。 解玺璋谨记 2012年3月13日夜于望京 书评(媒体评论) 没想到,解玺璋对中国近代史如此了如指掌,对梁启超如此深知深敬,更没想到的是,他的笔法竟与梁启超极为相似,可称为“梁文体”。 ——学者刘再复 梁启超是百科全书般的人物,如同大海汪洋,一本书“把握”其一生,委实不易。玺璋文史兼修,对梁研究有素,此书清晰、全面把握、分析了梁的一生,确实难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 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局面最大的学者,也曾是影响至巨的思想家和举足轻重的政治家。现在我们终于有一部配得上他并不漫长但是精彩非凡的一生的传记了。 ——学者止庵 角度新颖,材料扎实,有独到见解,一本好看的书。 ——《炎黄春秋》总编辑、《潜规则》作者吴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