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绿地集团迈入了第二十个年头,这一年,绿地也完成了7年前许下的宏愿——跻身世界企业500强。《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由屈波、郭建龙所著,通过回顾绿地二十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试图解释绿地怎样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展壮大、进入世界500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精准抓住每一次机会并顺势发展?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当代国企的转型升级?其核心理念有何独到之处能令企业无论是在产业多元化还是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颇具借鉴意义?绿地的二十年历程,将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读者对象:普通财经读者、房产市场观察者和研究者、绿地内部员工、供应商、经销商。
《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一书由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策划,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领衔创作,全面回顾了绿地集团发展轨迹,剖析并总结绿地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该书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作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将于近日全面上市。
《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由屈波、郭建龙所著,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绿地集团从2000万到2000亿,从上海企业到世界企业的光辉发展历程,既全景式地展现了绿地集团20年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也对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智慧作出了深入的思考与剖析,将为我国大企业发展崛起和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让我们先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20年前,绿地在这里生根,10年后,由此进军全国。对于上海而言,一直到20世纪的最后10年,它仍然是许多矛盾的混合体。
1992年的上海正迎来20世纪的最后一次发展机遇,以浦东开发为契机,一个属于上海的时代正扑面而来。为这一天的到来,上海已等待了太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已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在西方的冒险家眼中,上海就代表着东方,代表着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建国后,上海担负起了支援国家建设的重任,大力发展工业,但由于计划经济思维的禁锢,上海这座城市一面在不断向外输血,另一面自身的城市功能和活力渐渐枯竭。
整个20世纪80年代,随着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风生水起,上海的城市地位日益下滑。邓小平曾不无感慨地说:“上海的优势在人才,上海人是聪明的,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虽然上海也被列入了沿海14个开放城市,但那只是一般的待遇。假如多年前就像深圳那样开发浦东,那该多么好啊!”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要始终抓住上海发展这项坚定不移的重要措施,它是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
“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一年变个样,三年变大样”。
实际上,上海人早就看到了自己的困窘,但一直苦干时机未到。
1980年10月3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的署名文章,作者是当时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沈峻坡。
这篇文章尖锐地抛出了一个矛盾重重的上海。“十个第一”包括: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8,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一;出口总值占全国1/4,居全国第一;财政收入占全国1/6,上缴国家利税占中央财政支出1/3,居各省市第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利润、工业资金周转率、能源有效利用率、商品调拨量、输送技术力量等7项指标都位列全国第一。而“五个倒数第一”分别是:市区人口密度全国之最;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仅为1.57平方米和O.47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仅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缺房户91.8万,占全市户数的60%左右,缺房户比重全国之最;其他两项包括城市交通年安全事故死亡率以及癌症发病率。鲜明的数据对比刺痛了上海市民的心。《解放日报》还专为此文配发了“编者按”,呼吁“病态”的上海知耻而后勇,“向前奋进”。
巧合的是,其中两个“倒数第一”与日后绿地的生存战略密切相关:人均绿化率和人均居住面积。正是奋力转动了绿化与人居这两个轮子,绿地不仅渡过了最初的难关,也赢得了未来的资本。
这种运作方式后来被定义为“绿地模式”,也就是“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模式。
一个普遍的常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确切地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政府是市场化资源的最大释放者。
对此张玉良并不讳言,他曾这样说过:“做政府想做的事,是说你要顺着政府的导向发展。这有几层含义。第一,每个地区都有发展战略,符合这一战略,就有发展机会;第二,中国政府是一个强大的行政机构,就像一台机器。做这个机器想做的事情,就容易做成功。这是聪明的做法。”
某种意义上,绿地的经营目标与政府的意愿高度吻合。但在当时,体制之所以催生绿地,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城市绿化的难题,市场化只是必走的路径,谁也不会想到,“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的威力后来会如此之大。
P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它们自强不息、不断探索创新,以其辉煌的业绩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
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每个企业都面临一个如何顺应时势、把握机遇、发展自己的问题。绿地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大胆借鉴、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无不渗透在绿地的成长历程中。更为难得的是,以张玉良董事长为首的绿地管理团队懂得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战略取势,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牢牢把握住了每一次发展机遇,成就了自身顺势而为、发展壮大的不凡业绩。
在阅读《势在人为》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绿地成功的精髓,很大一方面是在国有控股的体制下,坚持实施了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管理模式、决策机制、用人机制、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完全市场化。同时,绿地唯才是用的用人观也是促就成功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背影效应”、身先士卒的绿地领导文化在实践中愈加深入人心,使绿地经营团队与干部员工始终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永不满足、思变图强;永不止步,争创一流”,在这样的企业理念与团队文化的促进下,绿地始终蓄势待发。
《势在人为》真实记录了绿地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的激流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它充分证明我国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也充分说明中国的企业经过努力完全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其中探讨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智慧、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重要话题,恰恰是当今中国企业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有许多成功经验和方法值得学习及借鉴,相信这部著作会使你在品味绿地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启智获益。
发展创辉煌,责任促和谐。适逢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希望更多如绿地集团一般具有蓬勃发展力与生命力的企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再创佳绩,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与跨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忠禹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