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这正说明自我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自我沟通是一种内心准确认识、把握、修正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乃至行为,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有效与周围沟通的过程。
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沟通。只不过不同的人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和自我完善,在自我沟通技能上存在差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遇到快乐的事还是悲伤的事,无论是处于积极的环境还是消极的环境;无论是遇到生活上的挫折还是心理上的挫折,我们都会通过自我调节,消除这些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或者强化正面作用,使自己从不安、忧虑或困惑中解脱出来,释放心里的压力,适应新的环境。从沟通的过程来看,这种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沟通的过程。自我沟通的目的在于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个现实,并适应这个现实,或者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现实。
首先,要通过自我沟通,客观地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包括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和整个世界观)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我认知包括三个组成要素:物质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物质自我认知是主体对自己的身体、仪表、家庭等方面的认知;社会自我认知是主体对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名誉、财产以及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知;精神自我认知是主体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水准等内在素质的认知。每个人在沟通中都要更多地从社会自我认知和精神自我认知两个方面剖析自己。
其次,通过自我沟通,提高自我意识,修炼自我。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旁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请问先生,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是怎样的?我正打算搬过来住呢!”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又是怎样的?”
陌生人回答:“不好啊!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搬到这里来住。”
老人回答:“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小镇的人,也和你那里的人差不多。”
这位陌生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过了一会儿,另一位陌生人来到老人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他。
这位陌生人说:“住在那里的人都非常好。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事业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人面露微笑说:“你很幸运。这里的人跟你原来居住地方的人一样的好,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陌生人,由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认知风格,产生了对周围事物(镇上居民)的不同的关系定位(如与老人的关系)。自我意识修炼就是通过自我意识的修正和提升,达成与外部对象良好的沟通绩效。
这样的一种修炼常常需要我们转换视角、开放心灵。要求我们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封闭的自我约束中跳出来,通过转换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跳出习惯思维的约束,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视角分析问题。转换视角要求我们从封闭的视角转换为开放的视角,打开心灵的窗户,把思绪、思想和观念接纳到自己的大脑中来,要以向每一个人学习的勇气去与他人沟通。“三人行,必有我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自己的心灵开放了,沟通就无拘无束了,沟通双方就平等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就进来了。
转换视角,开放心灵,要求我们尊重他人。开放自己的心灵和尊重他人是紧密相关的为人之美德。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紧闭心灵的窗户,就看不到外面的阳光;拒绝他人的接近,就等于把自己置于自我的“山巅”上。于是,他人万物在你的俯视之下,不自觉中,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当你开放心灵时,才能让外面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吹进你的心灵。你可以自由地呼吸,没有人有剥夺你享受空气、阳光和春风的权利,能把握这个权利的只有你自己。而事实上,拉上窗帘把阳光挡在外面的是你,关上窗户把新鲜空气拦在房间外面的也是你,“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还是你。不然,你为什么会认为孩子不谙世事而不愿意与孩子们交流,为什么会认为老年人思想陈旧而不愿意听他们的忠告,为什么会认为下属难以理解你的处境而不愿听他们的建议?
最后,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的觉察与调控。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