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活动的作者。有的来自文物普查一线队员,他们以亲身的经历,从独特的视角,用生动的笔触、一次次引领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历史的真实,感受着新发现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次次惊喜。同时,也让我们和你们一起脉动,体会着文物普查工作中的艰辛与喜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觅历史的印痕(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选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陈佳强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活动的作者。有的来自文物普查一线队员,他们以亲身的经历,从独特的视角,用生动的笔触、一次次引领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历史的真实,感受着新发现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次次惊喜。同时,也让我们和你们一起脉动,体会着文物普查工作中的艰辛与喜悦。 内容推荐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两年里、市、县两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普查队员,把“三普”工作有机地融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中,普查队员顶严寒、冒酷暑,深入高山海岛,足迹遍布城乡每个角落,用他们的步履丈量着宁波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随着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成绩斐然。全市各级文物普查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件件感人事迹,抒发着每位队员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真挚情感。所发生的一件件感人故事,更加深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与认知。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波晚报社共同组织的“我与文物普查”有奖征文活动,成为普查队员抒发感情的依托。 本次征文活动的作者。有的来自文物普查一线队员,他们以亲身的经历,从独特的视角,用生动的笔触、一次次引领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历史的真实,感受着新发现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次次惊喜。同时,也让我们和你们一起脉动,体会着文物普查工作中的艰辛与喜悦。 目录 我发现了“状元坟”墓志铭 大榭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鄞江石 探寻白杜古鄞城 青林古渡何处寻 藏书的背后 探秘紫云洞 美丽的青瓷碎片 发现的快乐 普查心语 好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再走天叙堂 刻在石碑上的地图 老宅·古桥·旧铺 芦家桥文化遗址 偏爱保国寺 前方村当店 王升大米号 下邵村沧桑 萧王庙 余姚鹿亭的三桥一庙 郁家巷杨坊旧居的《二十四孝图》 袁牧之故居 广德湖堤话当年 竹枝词中的鄞东民俗 拜谒王应麟墓 保藏恐龙蛋化石 保国寺探幽 父亲的考古经历 古林首次发现红军战斗遗址 海防炮魂回安远 家有珍宝 江南的“兵马俑”——东钱湖南宋石刻 历史在这里凝固 宁波曾有一座躲债庙 文保与人 麒麟送子包袱 采风采出一个山乡“非遗”传承人 收藏银元,其乐无穷 收住记忆 藏住美丽 宋末英烈张世杰与鄞州岐西 通济桥 文物保护所想 我的收藏情缘 我家的铜手炉 我与文物的发现 我与文物——戒赌木牌 沃頖与五马桥 闲话杨陈“翰林第” 余姚田螺山遗址 朱贵祠印象 走过“韩岭市” 走进根深里 普查小记 发现铁锚记事 一座遗址的调查记录 白鹘桥:历史的、现在的 走进百年老校 如何处理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 遍地文物东钱湖 慈溪传统民居漏窗赏析 洪魏古村 河头遗韵 金忠家族古墓葬群的新发现 鹭鸶堰 宁海古戏台的对联 史前芦家桥文明的新发现 文物普查所得所思 “三普”再现鄞西古水利工程——泥峙堰 重访二灵塔 试读章节 当华夏大地多数氏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部落联盟时期,浙东地区的古越氏族以奉化为中心,瓦解了原始公有制,建立起一个地域的新文明社会实体——堇子国。《国语·越语》中有“勾践之地……东至于鄞”的记载,今天的鄞州(鄞县)名称来源于堇子国。 《汉书·地理志》记载,古代鄞县的县治在白杜里,春秋时期属于越地,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古鄞县被废除的八百年间,一直是中心城市,直到隋朝才被并入句章县。宁波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了从奉化白杜到鄞县的鄞江,再到明州(即如今的宁波)的历史演变过程。鄞县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奉化市、鄞州区东部、北仑区、舟山市、宁海县东北部及象山县一带。2000多年前奉化的白杜村是古鄞县县治。根据这个线索,奉化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对白杜进行了全面考察。 古鄞县县治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白杜。白杜位于奉化城区东14公里处,东、北与鄞州区相邻,面积46平方公里。目前白杜老屋很少,大都是现代建筑,秦、汉遗韵已荡然无存。有位姓叶的老伯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做向导,一路上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曾亲手挖出几件文物上交给国家,白杜这一带地下东西很多。 他边说边带着我们来到村西侧的一处叫城隍庙的建筑处(现已改为学校)。城隍庙原来规模较大,后来只留下了一座山门,从仅存的建筑造型分析应是清代留存下来的。在古代,每座城市的外围都建有一座城隍庙,这也就是小小白杜村却有城隍庙的缘故。 沿着城隍庙向南,不久便来到了一条山溪旁,小溪的不远处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当地人称为啸天龙山,据说古县治就在山脚下溪水的北边、城隍庙的东面。我们随叶老伯穿竹林沿山溪往东行。在山间小道上发现铺着鹅卵石的古道,但是我们要寻找的古城墙、古树、古物等却难见踪迹。不久我们步入了竹木岭下的山厂村,山厂村是一个只有30多户村民的自然村,村的东面有一条被称为校场弄的穿村小道,“校场”是古时演武练兵的场所。现在的校场弄旁边是一片荒地,有村民听祖上说这就是古时军队操练的场所。因此把古县治的东界定在这里也就不会奇怪了。 站在高高的山地上俯瞰,这块土地略呈正方形,地势平缓,南高北低,东有马家山湾、苹果山与竹木岭相连,北有堇山、庵山、乌竹山等小山丘作为天然屏障,南靠啸天龙山,三面环山,西边有一条山溪流过当作护城河,中间水道密布,田地广袤,这些条件均符合秦、汉时建城的一般规律。 白杜作为鄞县治所长达800余年,至公元589年县治迁至今鄞州小溪(鄞江)。在历史的长河中,800多年可能不算太长,但对于白杜来说可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明嘉靖《奉化县图志》载:“鄞城旧址有城郭状,近城山处有古城隍庙,遍地砖结,古圹累累,垦辟者偶见之,有瓷器古窑,堆垛成丘,掘三四尺,广延二三里。”这些描述和我们前几天在孙侯村调查时发现的七座古窑址情景相印证。孙侯村后门山下遍地是碎瓷片和窑具,堆积层厚达五六米。听村里老人们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杜到山厂村的路上到处可见房屋废墟;在奉化的考古发掘中,白杜周围一带是发现秦、汉墓葬最多的地方,因此,白杜南岙——山厂被列为奉化市古墓葬保护区。前年,白杜南岙殡仪馆地块考古发掘,在5万平方米的山坡上就发现了120余座两汉至晋的古墓葬,密度之高居当地历次墓葬考古的前茅;10多年前我们还在白杜清水塘发现过古代冶炼场的废渣…… 如今。白杜古县城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曾经有过的繁荣与辉煌,却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P11-13 序言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两年里、市、县两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普查队员,把“三普”工作有机地融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中,普查队员顶严寒、冒酷暑,深入高山海岛,足迹遍布城乡每个角落,用他们的步履丈量着宁波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随着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成绩斐然。全市各级文物普查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件件感人事迹,抒发着每位队员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真挚情感。所发生的一件件感人故事,更加深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与认知。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波晚报社共同组织的“我与文物普查”有奖征文活动,成为普查队员抒发感情的依托。 本次征文活动的作者。有的来自文物普查一线队员,他们以亲身的经历,从独特的视角,用生动的笔触、一次次引领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历史的真实,感受着新发现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次次惊喜。同时,也让我们和你们一起脉动,体会着文物普查工作中的艰辛与喜悦。 征文活动中,也收到许多普通市民的稿件,或抒情,或叙事。细细读来,在和他们一起分享着新发现快乐的同时,也无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宁波这座城市的深情之爱。而作者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值得我们每一个专业工作者所敬佩和学习。 我们将征文汇集成册,以此感谢所有为文物普查而辛勤工作的人们,以及所有支持文物普查工作的热心读者。 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6月1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