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被日本人尊为古典文学之泰斗,为3000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它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艺术地再现了贵族内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以及必然崩溃的趋势,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因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被称为日本的“国宝”。这部千年前的小说,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仍熠熠生辉。
全书共54章,百余万字。所涉人物达四百多位,其中形象鲜明的有二三十人。广泛展示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社会的场景,历三朝四代,70余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河小说”,也是一部深邃、隽永,具有多重主题的小说,经得起读者的细细品味。小说的社会背景是藤原道长执政下的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艺术地再现。了贵族内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以及必然崩溃的趋势,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
本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写源氏公子与众妃及其他女性的种种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薰君为主人公,描绘了错综复杂的男女纠葛。该书颇似中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昧,书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的诗句,使该书具有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息。该书和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一样,所涉及的人物大都是贵族,对爱情着墨点染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第一章 桐壶
在某个天皇的朝代,大内后宫之中有众多诸如女御、更衣之类的嫔妃。其中有一位嫔妃,虽然并非最上等的贵族出身,但恰恰能获取天皇的荣幸厚爱。其他依仗父兄威势入宫的妃子们,以为自己出身非凡,一定能够获取天皇的恩宠,然而现在眼观一个出身卑贱的更表反倒受到恩宠,都是忌恨非常,处处对她进行排挤中伤。而与这位更衣地位同等的、或者出身比她更低微的更衣,则自知势力不济,无奈之余只能万分哀怨。这位获宠的更衣朝夕侍候天皇,别的妃子看了自然都妒火中烧。或许是众多怨念积聚其一人之身而无法承受,这位更衣心情郁闷惆怅,竟然因此生了病,只好时常回到自己娘家调养生息。天皇见状,依然对她非常怜惜关爱,恩宠日甚,同时对于各种非议都置之不理,全心全意地疼爱着这位更衣。而这样的非凡宠爱,肯定会引来无数非议,即便是当朝的达官贵族,对此也多不以为然。大臣间时常私下议论道:“如此这般地专宠,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唐朝就是因为出现了这种宠姬杨贵妃,才导致了最终天下大乱。’’这大内后宫里的传闻,也如阴霾一般逐渐传遍了全国。民间的反应自然是不堪其重、怨声载道。如今舆情民意都觉得这样的状态实在太过危急,将来怕是免不了会出像杨贵妃引发的那种大祸。更衣自己处于这样的处境也是非常地苦恼,仅凭天皇对自己的宠爱来维系着自己在宫中继续生活的信心而已。
这位更衣的已故父亲曾经做过朝廷的大纳言,她的寡妇母亲出身名门,并且是个颇有见识的女子。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与其他人家的女儿一样坐享富贵荣华,无奈缺乏强有力的保护者作为靠山。即便如此,并无达官贵人可供仰仗的更衣,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下都带着丰富而又细腻的心思去面对。
或许是前世的因缘,这位更衣生下了一个漂亮可爱的皇子。天皇急切地想亲眼看看自己的龙种,不顾礼法规章提前叫人迅速地抱进宫来察看。只一眼,就觉得这皇子确实清秀可爱。
天皇的第一个皇子是右大臣的做了女御的女儿生的,由于凭借位高权重的外戚作为靠山,将来毫无疑问会成为宫里宫外都受尊崇的皇太子了。但是仅就外貌来说,还是不如刚刚诞生的二皇子清秀标致,所以天皇对于大皇子不过当他是皇家长子,而把二皇子看成自己的瑰宝,异常宠爱。
二皇子的生母虽然仅是更衣,但也并非是作为普通的朝廷女官来侍奉天皇的,身份也不算低微了。天皇对她的宠爱远胜他人,只要有可能就会执意留她在自己身边,可以说是片刻不离。只要一有筵席聚会,以及其他佳节盛典,也总会先将这位更衣宣召进宫。有时天皇起床晚了些,就索性不让其回自己的宫室里去,整日整日地就将这更衣拴在身边。如此这般地昼夜服侍,以更衣的身份来说,似乎有些不合规矩。自从二皇子出生后,天皇对这位更衣的宠幸更是越发浓烈。以至于大皇子的母亲弘徽殿女御心里不免忐忑:长此以往,将来册立为皇太子的恐怕就是二皇子了。
弘徽殿女御入宫时间最早,况且她也为天皇增添了龙种,天皇对她的看重,也非一般的妃子可比拟。因此恰恰是弘徽殿的揣测嫉妒,令天皇最为郁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更衣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排挤、诽谤她的人也越多。她本就身体孱弱,朝廷里又无外戚可策应帮衬,因此天皇越是宠爱自己,便越是诚惶诚恐。她所住的宫院名为桐壶,从这宫院去天皇常住的清凉殿,必须经过许多妃嫔的宫室。她在两处间频繁过往,众妃嫔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也是情理之中。有时来来往往得太过频繁,这些妃嫔就想法儿恶意戏弄她,在地板上或过廊上涂抹些龌龊肮脏的东西,使得迎送桐壶更衣的宫女们经过时,拖曳的裙摆被弄得污秽不堪;有时她们又事先相互串通,将桐壶更衣必经路径中的走廊两头故意锁闭,使她进退两难,尴尬异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桐壶更衣也已不堪其重。天皇知道时常有这样作梗之事,对她更加怜惜,便让清凉殿后面的后凉殿里的另一位更衣迁至别室,腾出地方来供桐壶更衣作宿值时的寝室。那位被迫迁出去的更衣,对桐壶更衣的嫉恨之情就别提有多浓烈了。
二皇子三岁时要举行“袴着仪式”,其排场丝毫不逊于当年大皇子的讲究。宫廷财政可以说是竭力支持,全力操办,但这一切却又招致了朝野的种种非议批评,然而当大家一见到这已经长大几岁的二皇子如此容貌俊秀,聪明可爱,众人心中对他的嫉恨与非议便立时消退。即使是阅人无数的人见了他,也不免极为吃惊,感慨喟叹道:“这真是降落人间的天仙一般的人物啊!”
这年夏天,因生下皇子而按例改称为“御息所”的桐壶更衣微感身体不适,便欲告假回自己娘家休养,但天皇就是不应允。因为这更衣总是体弱多病,天皇也有些见怪不怪了,也只是对她安慰道:“不妨住在宫中调养一段时日,过一段日子再说吧。”可说完这话没过多久,更衣病体日渐虚弱,不过五六日的光景就已经病得快不行了。她的寡妇母亲悲痛不已,只能以泪洗面代女求假回家。天皇看已经到了这般田地,才放她出宫。这种情形下,考虑到会祸及皇子,便将皇子留于宫中。更衣自己悄然离开皇宫,天皇也知道此时已不可挽留。更衣出宫之时,天皇因尊卑有别,不可亲自送出,悲痛之感,难以名状。更衣本来是个标致动人的美女,现在已经消瘦憔悴得不行了,心里纵有千言万语,却张不开口,似乎已经时日无多了。天皇见到这样的情形,竟也慌了神,一边泪如雨下,一边追忆往日情怀,又在更衣面前山盟海誓,但更衣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两眼无神、手脚无力,一直瘫软地躺着。天皇情急之下,却又无可奈何,急忙出了房间,命随从备好座驾,忽然又感到割舍不下,又重新回到更衣病榻前,更改主意,不让她出宫。他对更衣道:“你我早已盟誓,即便辞世,也要结伴而行。你舍得一个人走么?”更衣有感于怀,神情异常悲伤。
“大限别道各自行,奈河桥上犹恋情。”
“若非无常索要妾的性命如此急切……”更衣一息尚存,断断续续地说道,还想对天皇说些什么,却已经全无气力了。天皇闻言想道:“就算她要走,也一定要让她依偎在自己身边走。”但随从齐奏道:“从今日起要开始祈祷的高僧已经就位。今夜就可祈祷。”众人继续催促天皇回去。天皇思索再三,艰难地与更衣告别回宫。
天皇胸中悲凉已极,当夜难以入眠。派去探问的信使久久未归,天皇只能长吁短叹。信使好容易回宫,对天皇禀报道:“半夜就走了。”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到她们屋外就听到里头哭声悲恸……”听到噩耗,天皇极度悲伤,就此独自幽闭于室内。
天皇很想把痛失慈母的二皇子留在自己身边,可二皇子尚在母亲的忌期内,留在御前,并没有这样先例,最后还是让他到自己母亲的娘家居住。二皇子少不更事,见到宫女痛哭流涕,父皇也泪流满面,稚嫩的心里只觉得不可思议。而此时又加上父子即将离别,痛上加痛,天皇此刻内心有多煎熬就不难想象了。
再怎样惜别,故人总归还是要举行葬仪的。因为是举行火葬,可怜那更衣的寡妇母亲悲恸非常,恨不得自己是火葬时升起的那一缕青烟,跟女儿一起去了。更衣母亲乘坐送葬女房的车辆,一同前往设在爱宕田地里的葬仪场,那里正在举行肃穆的仪式。抵达时,看见这个场面,她心里又是多么悲伤。
P1-2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被日本人尊为古典文学之泰斗,为3000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它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艺术地再现了贵族内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以及必然崩溃的趋势,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因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被称为日本的“国宝”。这部千年前的小说,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仍熠熠生辉。
“源氏”是小说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源氏物语》的作者是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的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约973~1014),她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紫式部本姓藤原,本名不详。按照日本古代妇女没有名字的惯例,紫式部只是后人给她写的作品加上的名字。因其长兄任式部丞,而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所以称为藤式部;后来因她所写《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改称紫式部。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研究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读者读《源氏物语》时,很容易感到是在读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的原因之一。紫式部家道中落,约22岁时,和比自己年长20多岁、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结婚,亲身体验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的苦楚滋味。结婚3年后,丈夫逝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扬,受到藤原道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宽弘2~3年(1005~1006)间入后宫,任藤原道长之女、天皇皇后彰子的女官,为其讲授《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等汉籍古书。这部小说就是她写给皇后供天皇消遣的读物。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当时日本贵族阶层的淫逸生活及男女间的情爱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加上作者内心细腻、敏感,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
全书共54章,百余万字。所涉人物达四百多位,其中形象鲜明的有二三十人。广泛展示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社会的场景,历三朝四代,70余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河小说”,也是一部深邃、隽永,具有多重主题的小说,经得起读者的细细品味。从“物语”的性质看,它是一部描写宫廷贵族恋情的小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反映了日本平安王朝时代宫廷贵族穷奢极侈的生活、争权夺利的斗争、贵族妇女的不幸,看似太平盛世,实则充满了矛盾;从体裁看,该书颇似我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加上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息,因此我国读者读来有读本国小说的强烈的亲近感。而且该书与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一样,所涉人物都是贵族,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本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共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写源氏的故事,源氏是天皇桐壶与一爱嫔生下的儿子,他相貌堂堂,多才多艺,极受天皇宠爱。源氏凭着他的才情与特殊权势,狂热地追逐女性,前后染指妇女近20位。他甚至与皇妃藤壶(亦即源氏的继母)私通,并生下一子,取名冷泉。桐壶帝逝世后,其异母兄长接任皇位,即朱雀帝,源氏地位一落千丈,被逐山乡。后来,冷泉天皇(即源氏与藤壶的私生子)登基,源氏东山再起,执掌朝廷,享尽荣华富贵。晚年和朱雀帝的女儿三公主结婚,谁料三公主与人私通,生下一子名薰君,懊丧的源氏视为上苍的报应。不久正妻死去,万念俱灰的源氏遁人空门,不久归西。后半部写源氏后代薰君与宇治山庄的两个妙龄女郎及另一少女浮舟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小说虽然主要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并非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的爱情故事,而是反映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贵族公子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腐化堕落,抨击了贵族社会里将妇女当作政治交易工具的卑劣行径。
《源氏物语》是一部内涵丰富、人物栩栩如生、艺术技巧高超的不朽名著,尤其是出色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成为后世日本文学的楷模。可以说,它是日本作家的灵感之源,对日本作家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坦言他以前对《源氏物语》不感兴趣,最后“重新发现了《源氏物语》”,并在写作实践中贯彻了它的写作思想。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获奖感言称:“所有后来的日本文学家都在模仿一本书,但都不可能达到它的高度,这就是《源氏物语》。”这部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无论对于日本文学还是世界文学,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出版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世界读者的瞩目和喜爱,至今畅销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