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文对竞技参赛理论的研究范畴作出明确的界定。竞技参赛理论,就是指导运动员针对特定比赛进行直接的准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总结行为的理论。显然,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应该包括“赛前准备”“参赛行为”以及“赛后认知”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赛前准备工作包括状态诊断、信息收集、目标设定、备战方案、赛前训练、科技服务等内容;参赛行为包括参赛表现、参赛指导、赛程控制等内容;赛后认知包括参赛评价、赛程总结、参赛档案等内容。
赛前准备
参赛目标的设立与2008年奥运会中国军团参赛目标的定位
峰前状态理论及可测量类项群中国优秀运动员峰前状态的评定与应用
竞技信息及优秀选手对竞技信息的处理
【赛前情绪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年度训练周期及赛前中周期训练的安排要点
参赛行为
易地参赛环境及运动员的适应性调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
双人跳水比赛制胜因素解析及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
音乐伴奏难美项群高水平竞技选手参赛结果的可控分析与施控策略
赛后认知
体能类项群重大比赛的“克拉克现象”
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
对马琳、王皓的技战术分析与评估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夺冠历程的训练学回顾
大赛后的训练学期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