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是一部研究和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人物的传记著作,属于科学的人物传记类型。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战争理论为指导,尊重历史,总结反法西斯战争的经验教训,为部队官兵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可读性强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人物传记,为现代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本书从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以浓缩的笔墨全面考察人物的生平经历,注意考察所受教育(特别是军校教育)和作风性格对人物成长的影响,着重叙述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活动、组织领导与指挥艺术的成败得失、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及其处理、军事思想或战略战术的发展变化、外交策略及其运用、比较权威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吸收国际与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客观地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壮观历史。本书的编著工作由肖石忠全面计划并组织实施的。
《二战风云人物》收入同盟国、轴心国高端政要115人,以军事人物为主,兼收政治、外交及抵抗运动领袖(其中收入了中国抗战军政人物国共双方33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说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并着重从人物所受教育及性格、作风对其人生轨迹的影响切入,生动讲述他们在二战中组织、领导艺术的成败得失。
本书的主编是军事科学院专门从事现代战争史研究的专家。
编者们兼顾学术性与知识性、可读性,在做到史料丰富、新鲜,内容翔实、准确的同时,力求文笔流畅、生动有趣;本书既可供研究人员参考,又可丰富广大社会读者的求知与阅读。
本书配有433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是货真价实的图文并茂。本书的编著工作由肖石忠全面计划并组织实施的。
1919年,巴顿赴美国的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任职,与艾森豪威尔共事,失去上校临时军衔而成为少校军官。
从1920年离开米德堡到1940年回到本宁堡,巴顿共计调动工作十次,担任指挥与参谋职务十余种,先后在骑兵学校、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巴顿积极而精神饱满地指挥操练,兢兢业业地伏案工作,孜孜不倦地从事学习和研究,频繁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巴顿的图书室所藏书籍绝大部分是历史和军事著作。巴顿发表数十篇军事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战争可以用武器来打,但取得战争的胜利靠人。夺得胜利要靠被指挥者和指挥官的精神”。“坦克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性高和威力强大的武器……只要有合适的地形,分配给它适当的任务,坦克兵就会在同步兵和骑兵的合作中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因此现在需要……坦克部队,作为司令部的一支特别的机动预备队”。夏威夷军区司令史密斯给巴顿的评语称:“此人在战争时期会成为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是捣乱分子。”巴顿视此为极大的赞扬。1935年,巴顿调任夏威夷军区司令部情报处长,晋升为中校。在夏威夷任职期满后,巴顿调任驻赖利堡的第9骑兵团团长,同时兼任骑兵学校教导主任。1938年7月,巴顿终于晋升为上校,调任驻克拉克堡的第5骑兵团团长。巴顿加紧研究德军的最新军事论著,根据德军的全新战例指导沙盘演习,预言“不管那些老顽固对未来战争中乘马骑兵的前途如何高谈阔论,我还是对你们说,当战争来临时,在美国军队中不会有几匹马的”,因而被某些人称为“克拉克堡的疯子”。然而,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时为陆军副参谋长的马歇尔的赏识,被认为是在战场上能够对付快速机动的德军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优秀人才,是美军克敌制胜绝对不可缺少的人物。就在1938年11月,巴顿调任第3骑兵团团长兼迈尔堡驻军司令。1940年7月,巴顿奉马歇尔之命赴本宁堡组建装甲师所属的装甲旅,晋升为准将。巴顿在训练中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获得“赤胆铁心的老头”、“绿色大黄蜂”等外号。
巴顿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好军人,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对于他的部队和国家感到自豪,对于他的同事和上级有高度的责任义务感,对于自己表现出的能力有自信。同年,巴顿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巴顿主张的作战要领“运用手中的一切手段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伤亡和破坏”,在他率部参加的1941年田纳西州演习、得克萨斯州一路易斯安那州演习和南北卡罗来纳州演习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同年3月,奉命赴加利福尼亚州因迪奥组建沙漠训练中心。7月30日,调往华盛顿准备北非登陆的“火炬”作战计划。8月,经过伦敦之行,巴顿出任西线特遣部队司令。该部有34万名美军,任务是“攻占卡萨布兰卡及其附近的机场,同在奥兰的中线特遣部队配合,建立和保持卡萨布兰卡与奥兰之间的通讯联络,建立足以对西属摩洛哥进行地面和空中打击的力量,以便在必要时能夺取西属摩洛哥”。
巴顿的西线特遣部队由休伊特海军少将的第34特混舰队搭载漂洋过海,1942年11月8日在卡萨布兰卡登陆成功,先压制法军的微弱抵抗,进而占领整个摩洛哥。巴顿被任命为摩洛哥总督后,与维希法国的新纳粹分子打得火热,其司令部成为社交中心,酷似豪华宫廷,遭到人们的非议。
从1943年1月底开始,退守突尼斯的德意军队在隆美尔指挥下经费德、加夫萨向卡塞林发动钳形攻势,在卡塞林重创弗雷登道尔的美国第2军。巴顿奉命于3月5日继任军长,重振士气。两边胯下都佩有柄上镶着珍珠的手枪的巴顿,首先整顿军容风纪,规定军官必须按时到位,军人必须戴着钢盔并扎好绑腿,否则,“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交军事法庭”;其次要求明确充当艾森豪威尔的“耳目”的布莱德雷之身份,使布莱德雷被任命为副军长;此外便是视察部队,向部属灌输战斗精神。3月17日,盟军的进攻作战开始,担负佯攻的巴顿第2军先后攻占加夫萨、盖塔尔和马克纳赛,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巴顿还坚持将美国第2军作为第18集团军群的独立单位,反对隶属于英国第1集团军。就在3月,巴顿晋升为中将。
4月15日,巴顿被调回摩洛哥的拉巴特,根据进攻西西里的“赫斯基8号”计划(美国第7集团军在巴勒莫登陆,英国第8集团军在锡拉库扎登陆)制定美国第7集团军的作战计划。但是等到5月,盟军实际采纳了蒙哥马利的计划。7月,巴顿出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
1943年7月10日凌晨,巴顿指挥第7集团军由海军舰艇搭载,在利卡塔、杰拉和斯考格利蒂等地登陆。驻守西西里的轴心国部队是由意大利的古佐尼指挥的,包括10个意大利师和2个德国师(后增至4个德国师)。鉴于英军的突击严重受阻和美军奉命将所占公路让给英军,巴顿修改作战计划,率部向西北和北面迅猛突击,以割裂敌军。美军先后攻占杰拉、利卡塔、安佩多克列港、卡尔塔尼塞塔和巴勒莫等地,俘虏44万人,毙伤6千人,但仍未能将敌军拦截在西西里岛西部。
每当巴顿感有到必要振作自己的精神时,他总是去附近的医院视察,而看到伤员就可以使他获得安慰和鼓舞,因为创伤就是他们英勇作战的标志。同样,他也认为那些伤病员需要他去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当美军在特洛伊纳与敌激战失利之时,暴躁而好冲动的巴顿连续两次发生在医院打伤病员耳光的事件。8月3日,巴顿在第15后方医院面对回答“我觉得自己受不了啦”的士兵,大骂他是“令人恶心的胆小鬼”,然后用手套打他耳光,用脚踢他的屁股。8月10日,巴顿在第93后方医院训斥答称“我的神经有病”的士兵是“胆小鬼”、“狗娘养的”,宣称“我不能让这些负伤的勇敢战士看着一个狗杂种坐在这儿哭哭啼啼”,接着便打了这个士兵。其实,这两名士兵确实有病。第2军军长布莱德雷和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得知这一消息后,反感又震惊,但为了保住巴顿这员战将而采取掩饰与化解措施。P22-24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既说明将帅或指挥人员对于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的重要,也可理解为将帅或指挥人员的培养和成长的不易。
学习与研究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传记,不失为和平时期加强指挥人员培养乃至军队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军事家与军事理论家,我军和外军,无不重视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传记的价值与作用。亨利‘纳米尼认为,“军事历史实际上是真正的军事院校”。徐向前元帅指出,军事学院开设的战史课应视为一门主课,“我军中高级指挥员不懂或不精通中外古今典型的各种或各个战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即不可能深入地熟练地掌握战争的规律和知识,对于今后的指挥作战大为不利”。聂荣臻元帅亦指出,“军事历史是进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必修课。凡有志于献身国防建设事业的人,都应该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做到博古通今,以便更好地把握今天,驾驭明天”。张震上将指出,“学习军事历史,要以史为鉴,要从发展来探讨研究过去军事学术,用以加强国防建设,为世界和平做出新的贡献”。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认为,“军事比其他大多数职业更需要依靠前人明智的解释作为制定未来方案的参考。军人在和平时期,没有其职业的真正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训练,所以,他们应当尽量利用军事历史,以保证他们本人和部队的战备状态,使他们在危急时刻能有效地履行职责。军人把从军事历史分析中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情况,从而得出适当的方法、组织和原则”。美国陆军作战纲要则明确强调,对于指挥人员来说,“经常学习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传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古今中外的著名将帅,无不利益于军事历史与军事人物传记的学习与研究。
军事人物传记是军事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是军事历史科学研究中的独特而重要的题材。历史学界通常将人物传记分为四种类型:科学的人物传记、通俗的人物传记、纯文学的人物传记和人物传记小说。其中,科学的人物传记最有价值。军事人物传记是历史真实人物的再现,必须向读者阐明传记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军事人物传记是分析与评价军事历史事件和军事历史过程的重要材料,这就是军事人物传记的价值与作用之所在。军事历史主要是记载人类已往的军事活动,不能离开军事人物去研究军事历史,而人物传记作者正是通过写人物传记的方法来表达对军事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看法。
《二战风云人物》是一部研究和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人物的传记著作,属于科学的人物传记类型。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战争理论为指导,尊重历史,总结反法西斯战争的经验教训,为部队官兵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可读性强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人物传记,为现代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本书从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以浓缩的笔墨全面考察人物的生平经历,注意考察所受教育(特别是军校教育)和作风性格对人物成长的影响,着重叙述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活动、组织领导与指挥艺术的成败得失、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及其处理、军事思想或战略战术的发展变化、外交策略及其运用、比较权威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吸收国际与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客观地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壮观历史。本书既可作为学习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军事人物传记的基础与指南,又可作为富有可读性的历史知识读物。鉴于我国目前尚无全面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的传记著作出版,本书似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与普及,起到促进作用。本书对于加强国防教育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具有诸多方面的特色。首先,收录人物比较全面,以军事人物为主,兼收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人物、外交人物和抵抗运动人物,体现出现代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力量的综合较量的特点。其次,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既做到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又力求文笔流畅、生动有趣,既可供研究人员参考,又可供一般读者欣赏。第三,注意避免空泛的议论或评价,而必要的议论或评价则融于客观叙述之中,令人信服。第四,收录中国抗日战争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五,注重广泛搜集和利用外文资料,收录众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地位重要、影响较大而在我国尚缺乏详尽介绍或研究的外国人物。第六,收录人物均配有照片,图文并茂,展现名将风采,能给人以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必须指出,《二战风云人物》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保证人们成为将军或获得高超的领导艺术的捷径或教条。但是,我们不妨在此借用美国军事人物传记作家小埃德加普里尔的名言:“本书并不自诩拥有军事领导人获得成功的秘诀,但的确包含有获得成功的答案。”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继平
本书的编著工作,是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张继平教授和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植楠教授的指导下,由肖石忠全面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肖石忠负责外国人物稿件,徐永汉负责中国人物稿件,褚银和刘新协助工作;肖石忠审阅、修改、润色全部人物稿件。张继平教授和李植楠教授审阅全部书稿,张继平教授为本书作序。本书的编著工作,得到王诚汉、姜思毅、袁俊、石侠、莫阳、沈宗洪、王道平、肖裕声、孟凡俊等首长和领导的关心与鼓励;得到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唐希中教授、陈必达教授、罗通秀老师、刘华才老师、张民宪老师,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刘秀庭主任,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肖育才教授、黄文玲主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范锡波博士,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秘书长张海麟教授,人民出版社邓蜀生编审、刘慰宁编辑,以及赵功德、车亚鹏、刘社爱、邓仕政、王锦侠、姜跃生、胡斌、田梅、王金华、张茂林、王正东、栗红霞、项兴梅、刘静、肖南忠、肖湘忠、肖丽珍、肖瑶、钟文杰、肖鹏飞、卞淑荣、萧思思的支持与帮助。华夏出版社领导、高苏主任和刘晨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并为此付出大量辛劳。我们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著工作,曾参阅大量中文与外文图书资料并利用其中部分照片资料。我们谨向有关作者、摄影者、出版机构或出版商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为篇幅方面的限制和资料的相对缺乏,有些著名人物未能收入本书,这是笔者引为遗憾的事情。由于作者学识水平的限制,本书的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将来再版修订与充实。
肖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