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变得完美与和谐;人生也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拥有成功的喜悦。做人要有分寸是指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如果我们做人能把握好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少了很多烦恼。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源泉,去惠及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的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本书从做人角度来说明分寸的重要。全书语言洗炼,内容丰富,事理结合,立意新颖,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会从中受益。
虽然人生有许多做也做不完的事情,但当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站在人生尽头处蓦然回首,才发现做人的分寸才是做人的奥秘所在。
掌握做人的分寸,会让你的人格更优秀,让你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你的现状,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涵,实现你的目标,让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本书从做人角度来说明分寸的重要。全书语言洗炼,内容丰富,事理结合,立意新颖,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会从中受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人整体和谐艺术的东西——围棋来加以说明。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仿佛我们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据“和谐相依,方成棋局”的认识,处世的艺术除了“中庸”之外还有什么呢?
庄子在《南华经·外篇·在宥章》中,叙述了以“中一”为主体,以礼法仁义为枝干,以民物为根本,以无为为实用的经世治国的无上经典。庄子说:“低贱然而不可不任凭的,是万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随的,是人民;隐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论;相距很远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于一统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协助,成就了品格的修养但无拘无束,行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义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拢了道义但不积不留,应合礼但不回避,接触琐事但不推辞,成功于法度但不任意妄为,依靠人民但不轻率地役使,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不偏离。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也就不会有纯正的品格;不通晓道的人,则无事可成。不通晓道的人,真可悲啊!什么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无所作为而处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为并且劳绩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与人道相较,相差太远,必须觉察。”庄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表面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却得到了“中一”之道,这样就能顺应万物的天性,顺应人的天性,所以说“道”是无为的,仁义礼法都要措施适当。所以庄子又说:“君子如果不放纵情欲,不炫耀聪明,寂然不动而灵活如龙,深沉静默而震动如雷,行动如神而合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运动,又何须我来治理天下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认识“中庸”在历史上的影响。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贤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即“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政绩卓越,他任过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的宰相,为使元的专制政治适应于中国的统治,维护各民族的生命财产,加强民族融和等,他确实费过苦心。从他上面的这句话,就可想见他当时的治国之术的高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可谓危机四伏。为此,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一方面休养生息,尽量以经济建设带动政治的展开。为求得政治统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将自己的治国方针浓缩为上面的那句话了,这是非常贤明的作法。中国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态度上,都极力避免走极端,总希望四平八稳,这种希望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心态。虽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及“东方不亮西方亮”等充满睿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谚,但自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就追求持续的、永恒的平衡。中国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时一地的损失。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遭受过列强铁骑的践踏,我们的肉体遭受过坚船利炮的折磨,但是我们在与侵略者的搏击中练就了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巍巍如长城而屹立不倒。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平衡。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生存法则,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吸引与排斥、正流与异化、割裂与归流、改良与保守、激进与稳健、功利与平淡、盲目与清醒、堕落与升华、停滞与跳跃,等等,都将在这种“行动”中走向中庸。
我们的肩上承载得很多很多,重量使我们的脚步迈向沉稳,不容易失去平衡。再加上我们本身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现在中庸,在未来更要中庸。P16-19
世界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变得完美与和谐;人生也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拥有成功的喜悦。做人要有分寸是指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
中国人讲究做人的艺术、做事的法则,这些都需要把握一个分寸尺度,才能充分体现自我的价值。
偶尔会听人说:“你很会做人、很会做事,分寸尺度把握得很好。”当然,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分寸尺度”该如何掌握,然而掌握好“分寸尺度”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分寸尺度没有具体的标码让你衡量。
做人一定要讲究分寸尺度,既不超人也不落人后,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做人要有忍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
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谋职,都需要掌握“分寸”的尺度,才能无往不胜。现实生活中,在学校成绩一流的人,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而忽略了社会闯荡经验的积累,少了些把握分寸的能力。所以,若能熟练运用“分寸”之道,一定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遇到什么境况,都能泰然自若。
如果我们做人能把握好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少了很多烦恼。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源泉,去惠及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的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本书从做人角度来说明分寸的重要。全书语言洗炼,内容丰富,事理结合,立意新颖,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