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先生1918年生,今年已91岁高龄了。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的基础学科。谢觉民从投身地理学的研究开始,就始终活动在中国和美国地理学界高层的核心圈子里面。谢觉民与其师友的交往、活动,是中美两国上个世纪地理学界发展动态的一个缩影。
本书是对他90多年来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通过谢觉民先生的传记,可以感受上一个世纪中美两国地理学领域的风云变幻,也可以了解中美两国地理工作者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及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的切切实实之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进地理生涯--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于希贤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先生1918年生,今年已91岁高龄了。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的基础学科。谢觉民从投身地理学的研究开始,就始终活动在中国和美国地理学界高层的核心圈子里面。谢觉民与其师友的交往、活动,是中美两国上个世纪地理学界发展动态的一个缩影。 本书是对他90多年来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通过谢觉民先生的传记,可以感受上一个世纪中美两国地理学领域的风云变幻,也可以了解中美两国地理工作者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及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的切切实实之过程。 内容推荐 谢觉民,浙江上虞人,生于1918年7月,早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专修地理学,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门生。1947年,考取教育部公费,负笈赴美求学,从师于国际地学权威葛德石教授。获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主教大学、匹兹堡大学及英国里治大学,为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谢氏亦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国科会”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北大设立了“谢觉民人文地理学基金”,以奖励后进,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其著作极为宏富,在英国出版之《宝岛台湾》英文版,被美国图书季刊评为年度最佳科学丛书。另出版有大学教科书及地图集等,《纽约时报》曾数度评其为佳作。 本书是谢觉民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折射出上个世纪中美两国地学界(包括地质、气象、制图、历史地理、人文地理)许许多多科学家的思想与活动。 目录 序言 折射20世纪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 上卷 立志、奋斗与求索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3 第一节 初入春晖/4 第二节 立志/8 第三节 春晖教育/1 1 第二章 颠沛流离的大学时代/1 4 第一节 情系浙大/14 第二节 迁浙西天目山/1 7 第三节 迁建德/18 第四节 迁赣中吉安/21 第五节 迁赣中泰和/23 第六节 迁桂北宜山/28 第七节 难忘的龙泉、遵义/30 第三章 初出茅庐/39 第一节 任职中国地理研究所/39 第二节 任职台湾师大/42 第四章 与女诗人阚家蓂的美满婚姻/43 第一节 女诗人阚家蓂/43 第二节 初识/45 第三节 相恋/49 第四节 结婚/53 第五章 当年横渡太平洋,水远山又长/55 第一节 出国留学/55 第二节 船离码头/57 第三节 从哈佛大学到雪城大学/58 第六章 无意仕途,潜心学问/61 第一节 台湾师大任职风波/61 第二节 香港新亚书院事件/64 中卷 教学、科研与著述 第七章 学术瀚海勇游渡/69 第一节 学术三阶段/69 第二节 学术思想大纲/77 第三节 美国的地理教学及地理学派新思潮/88 第八章 教学经历/94 第一节 任教英美——大洋彼岸木叶秋,中华文化播异域/94 第二节 回哺祖国——客地不堪秋露冷,故园常忆梦痕新/100 第三节 教学心得与教学经验/108 第九章 地理考察与旅行/119 第一节 登泰山/119 第二节 东北长白山/122 第三节 访贵阳、遵义/124 第四节 远东行/128 第五节 意大利行/133 第六节 捷克行/140 第十章 出版地理学著作/145 下卷 恩师、学友与同行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师恩难忘/153 第一节 竺可桢/155 第二节 张其昀/164 第三节 叶良辅/176 第四节 葛德石/183 第五节 顾毓绣/190 第六节 涂长望/198 第十二章 怀念前辈师友/202 第一节 胡适/202 第二节 费巩/203 第三节 马一浮/209 第四节 钱穆/211 第五节 吴大猷/215 第六节 陈建功/218 第七节 王淦昌/220 第八节 谈家桢/223 第九节 胡刚复/226 第十节 梅光迪/230 第十三章 忆念地学界前辈与同行/233 第一节 黄国璋/233 第二节 胡焕庸/234 第三节 丁骕/236 第四节 林超/237 第五节 黄秉维/240 第六节 谭其骧/245 第七节 周立三/248 第八节 周廷儒/249 第九节 赵松乔/250 附录一 谢觉民年谱/251 附录二 主要著作与论文/253 试读章节 第六章 无意仕途,潜心学问 作为中国人,谢觉民在美国雪城大学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台湾、香港。 第一节 台湾师大任职风波 1971年3月19日,谢觉民吃过早餐后,准备前去与蒋介石见面会谈。 谢觉民由侍从人员陪至二楼的大会客厅。一进门有侍卫长大叫一声:“谢觉民教授到!”吓了谢觉民一跳。谢觉民在蒋介石面前的一把椅子上坐下。刚一坐下,蒋介石开门见山,用宁波腔说:“现在阿拉(我们)‘国立师范大学’交关(十分)重要,经我慎重考虑,决定请谢先生担任校长职务。” 谢觉民是第一次近距离与蒋介石见面。但蒋劈头就要其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谢觉民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依当时情况况,本应起立面谢,讲些“栽培”、“感谢”之类的话。而谢觉民当时竟冲口而出:“这事恐怕您弄错了。”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谢觉民并没有感激、致谢,反而当面顶撞他。谢觉民的回答,也给他兴奋昂扬的情绪浇了一盆冷水,他听后用手在下巴上一摸,略感诧异惊愕,问:“我怎么错了呢?” 谢觉民说:“就我个人来讲,喜爱读书,喜爱做些地理研究,也试写些文章,可是我从来没有做过大学的行政工作。何况台湾师大是个庞大的学术机构,有许多人事问题需要处理。我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您相信我做得好吗?” 蒋介石说:“我要找的做校长的人,是既能读书,也会作研究写文章,更能办事情,而最重要的是有品德的人。我看你身体很好,听说也有学问,更有观念,我看你很合适。”他竞给谢觉民大戴高帽,两眼直盯着谢觉民,大有逼其就范之意。 谢觉民说:“既然您这样相信我,我十分感动,也不敢违背您的意思。可否允许我向美国匹兹堡大学停薪留职,前来师大一年或两年服务呢?”蒋介石答应了。 对谢觉民来说,这次会谈可说是一次成功的“面试”。在美国求职,最重要的是面试,这是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蒋介石为何约见谢觉民,结果如何呢? 当年台湾师大的校长是德高望重的孙亢曾先生,其为教育专家,早年留学英国的里治大学。在他任内,有位校工居然在大操场旁边私自搭建草屋用于居住,有违校规。孙校长以为不可助长此风,就勒令该校工将草屋拆除,校工不听,于是就把他开除了。这位校工居然在校长室大肆咆哮,把校长室的电话线都拉断了。后该校工受到了处理。而孙校长也心灰意懒,决不愿意担任此职了。可是由何人前来继任,问题就多了。由师大校内的教授继任,大家都不服气,可是也不愿由与师大毫无渊源的“外人”来担任此职。这使当时的“教育部长”钟皎光十分为难。后有人将谢觉民推荐于他,说谢觉民赴美求学之前,曾为台湾师大的地理学讲师,而且谢的胞兄早年留学日本七年,专习体育,为北师大体育教授,也是接收台湾师大的重要成员,名震一时,因此谢觉民在台湾师大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同时谢觉民在美获博士学位及被聘为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现又为“台湾国科会”的首任地理学讲座教授。若谢觉民在师大任职,可谓既是内部的熟悉人士,又是外来专才。因此由钟皎光部长专函相约,恳请谢觉民出任校长。当时恰逢台湾当局举行邀请数百位海外归台人士参加的大型宴会,谢觉民被指定为来宾代表,在大会上致答谢词。谢觉民讲完话,全场起立,热烈鼓掌。或者认为谢觉民还有些口才,也能对付大场面,当钟皎光提名谢觉民为师大校长时,大家都十分赞成,因此才有后来蒋介石约见的事。 此为前因,后果怎样呢?那就十分复杂了。蒋介石与谢觉民会见次日,张其昀就来与谢觉民见面,问当时近况。谢觉民问张其昀,放弃自己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来从事行政工作,做大学校长,意义何在?张其昀听后竞有不悦之意,说:“这是你的抱负啊!现在想做师大校长的人就有20余位,你还不想做呀?”谢觉民说不是不想做,因为经济上做不下去啊!遂向他详细解释说,做了校长,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就要留职停薪,拿不到薪水了,只能靠师大这份薪金了。他已问过,若做师大校长有辆汽车及一幢宿舍,可是每月薪水只有8000台币。他有一儿一女,要在美国的学校读书,这点薪水怎能维持?张其昀沉默片刻后说这问题不大。谢觉民想,这是实际问题,怎会不大呢?张其昀对谢觉民说:你是台大的校董,我送你每月一万台币好了。家萁现在台大教地理教得不错,我可升她为教授,薪水可由5000元升至1万元。听说你与吴大猷关系良好,可申请研究经费,有1万元补助。再加上你师大的薪水,每月可有4万台币,4万台币约合1000美金了,也就差不多了。可见,张其昀是十分务实、十分有办法的人。谢觉民对张其昀既佩服又深怀感激。 谢觉民岳父的同乡及同学杨亮功做官多年,经验丰富。关于蒋介石会见谢觉民的事,他已知道了。他说若蒋见谢觉民后立刻宣布他为校长,就没有问题了;现在消息一传出去,就麻烦了。他劝谢觉民早回美国,此事恐多转折。 谢觉民的好友、“经济部长”李国鼎出来讲话,说谢觉民好好在美国大学做学问做教授,到台湾服务是来跳“火坑”。李夫人已90岁,是一位家庭妇女,在战争期间饱经沧桑,再三劝谢觉民,做校长后,教授住宿问题,升迁、晋级等争执,以及子女上学等问题,’都会来找校长。承担这许多苦差,又何苦呢?听了这些话,也使谢觉民踌躇起来了。 当初师大遴选校长的时候,一度认为谢觉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也有许多麻烦,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谢觉民夫妇的国籍问题。谢觉民当时已入籍美国,是美国公民,怎能做“台湾国立大学”的校长呢?当蒋介石会见谢觉民的消息传开以后,师大校园就有一番骚动。当时想做校长的不少于20多位,谢觉民年纪最轻,只有40多岁,又是从国外来的,不免使人不服气。国籍问题是最好把谢觉民拉下来的理由。其时台湾的报纸、电台为师大校长问题纷作报导,也作评论。有说谢觉民不肯放弃美国公民身份,否则做校长应无问题;有说谢某学术有成,具国际声望,而且出身清白,年轻有为;等等。对此,谢觉民则采取消极态度,不接见记者访问,更不谈个人的意见,但谢觉民的内心开始矛盾起来。谢觉民在美国有许多研究要做,也有许多论文和专著要写,似乎不应浪费时间。尤其是香港中文大学李卓敏先生的话,更使谢觉民考虑再三。李先生当年为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应聘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校长,筚路蓝缕,辛苦备至。香港中大一切仿英国制度,各学科由该科的权威学者担任。当时中大有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蒋硕洁、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庆坤及美学教授虞君质,地理学教授则由谢觉民来担任。因谢觉民曾任英国里治大学访问教授,故对当时中文大学地理系的课程与考试项目都有建议,与李卓敏校长亦称莫逆。有一次李先生与谢觉民闲谈,谓他出任中大校长,自己损失甚大。因为其全家离美来港,他儿子的学习、生活未能好好照顾,颇感遗憾。因此谢觉民想到自己的一女一儿,即将进入中学这一重要阶段,如要离美来台,进入美侨中学,环境不会很好,因此谢觉民愈来愈想回美国了,而阚家萁亦同意回美才是正路。为年轻人的教育而打拼也有意义,可是社会上的评价也不一定,而且来台是一种服务,十分辛苦。乱世之时,不能兼善天下,也只好独善其身。于是谢觉民对台湾师大事,从此不闻不问,回美之心益坚。 第二节 香港新亚书院事件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4年,是由三个学院组成的,那就是教会办的崇基书院、香港政府办的联合书院,以及大陆来港的学人钱穆、唐君毅、吴俊升等人创办的新亚书院。钱穆是首任院长。吴俊升先生早年于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与夫人倪亮同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育系主任,抗战时应征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到台湾后,张其昀出任“教育部长”,邀请吴俊升先生任“教育政务次长”。吴俊升与张其昀为同班同学,相知甚深,因此也是谢觉民的师辈,他们之间也很熟悉。后他辞职,来到香港就任新亚书院的院长,待谢到香港为港大名誉教授时,吴先生已自新亚书院退休,定居在香港,因此谢觉民一家与吴俊升夫妇时有聚宴之举。1974年8月的一天,忽接吴俊升电话,邀谢觉民赴某酒店饮茶,并说衣装不妨整齐一点。谢觉民就问此次饮茶有什么事,他说去会一个朋友;谢觉民就问这位朋友是什么人,他说是做生意的。谢觉民也就不经意地去了。到了酒店,会见那位“生意人”,见他衣着整齐入时,举止文雅,谈吐不俗,不像是做生意的商场中人。事后吴才告诉谢,这位先生毕业于耶鲁大学,现为新亚书院的董事长,这次见面是想认识谢觉民。他又告诉谢觉民,新亚书院的院长每两年一任,现在急需觅新院长,董事会看中了谢觉民,想请他担任新亚书院院长,并告有汽车、司机及提供住宿,且可配备女佣,薪资甚佳,不亚于在美国做教授。谢觉民经与夫人商量,认为可向匹大留职停薪两年,于是欣然同意了。 隔了几个月吴俊升又来电话,说有要事相商。原来有一位旅美资深学者自己提出极想来香港做两年新亚书院的院长,他的态度十分积极,而且信心十足,使董事会十分为难。这位学者就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刘大中。吴俊升来与谢觉民商量,可否请刘大中先做两年,两年任满,再由谢觉民来做。刘大中年纪比谢觉民大,资历比谢觉民深,谢觉民自然满口同意,表示应该让贤。隔了数月,报上传出消息,谓经济学家刘大中患有癌症,这使大家都很关心。不久又传出消息,谓刘大中教授去世了。原来刘先生不堪忍受癌症的痛苦,与他夫人双双服毒自杀了!这一消息令人震惊,人们无限惋惜,纷纷议论。新亚董事会决定由在该校任教的经济学者全汉升先生继任新亚书院院长。就任前夕,全汉升先生大宴宾客,香港有名学人均应邀赴宴,自然也请了谢觉民。谢觉民因身体不适谢绝了邀请。全汉升自然心知肚明,而外问无人知此任命内幕,有人竟说谢觉民架子大,这种餐会都不去。而谢觉民由此也多了一次经历,感到自己命中不能做行政事,于是安心于学术研究与教学。 P61-66 序言 折射20世纪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先生1918年生,今年已91岁高龄了。这本书是对他90多年来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通过谢觉民先生的传记,可以感受上一个世纪中美两国地理学领域的风云变幻,也可以了解中美两国地理工作者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及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的切切实实之过程。 谢觉民幼年丧母,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就远离家乡,只身寄宿于白马湖边的春晖学校,依靠长兄的支持、资助和老师的关爱、教育,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茁壮成长。受中学地理老师的影响,他对地理学执著地热爱,并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道路。中学毕业以后投身于地理学术事业。高中毕业时全校30多名毕业生中只有两人考入当时全国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这其中就有谢觉民。进入浙大地理系学习,谢觉民从此进入了中国地理学核心的学术圈层,并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地理学家交往。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能够摆脱意识形态对学术思想的干扰,这是他一生最值得庆幸的。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正当日军疯狂地侵略我国。浙江沦陷,敌机轰炸,不断地逃难、逃难……颠沛流离、衣食艰难,然而师生仍坚持上课、努力学习。从谢觉民这一时期的经历中,可以透视当时流亡师生的真实遭遇。“梧桐一叶落而天下尽知秋”,从浙江大学师生的顽强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打不垮、压不倒的伟大民族。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的基础学科。谢觉民从投身地理学的研究开始,就始终活动在中国和美国地理学界高层的核心圈子里面。谢觉民与其师友的交往、活动,是中美两国上个世纪地理学界发展动态的一个缩影。 在人生的道路上,谢觉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转折。抗战时期流亡迁徙的大学生活;从祖国大陆到太平洋彼岸,从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进入到另一个有着不同语言、文化及宗教信仰的世界。所有这些巨大的转折都意味着预想不到的艰难困苦,但他做起学问来“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一路走来,他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险关,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从一个高峰迈向另一个高峰,不断地开创生活及地理学学术的新天地。 自从走上地理学研究之路,谢觉民即受到当时浙江大学校长、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和系主任张其昀教授的言传身教。谢觉民也是当时世界上研究中国地理最著名的地理学家葛德石教授的学生。在美国期间,谢觉民还受教于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一批地理学家,如梭尔、克拉克、达比等。因此,本书虽是谢觉民的个人传记,但它却折射出上个世纪中美两国地学界(包括地质、气象、制图、历史地理、人文地理)许许多多科学家的思想与活动。 为什么一位地理学者能取得如此成就?宋代著名学者苏辙曾经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宏博,颇有奇气。……其气充平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过游历,感受世界的博大、中华的伟大,领悟各民族的不同风貌,领略山川风物的豪气,开阔了胸怀,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接触到社会的各阶层,体会到百姓的疾苦,锻铸了幽明深察的见解,因此方能奋发精神,鼓荡奇气,为文章用。有奇绝生活经历与长期旅行生活阅历的学者,文章行世,才会有大胸怀,跌宕雄迈,独绝千古。 人生已至九十,回顾自己的一生,谢觉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有补于青年学子的成长。他曾说:“我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人,一生从事于地理教育和研究工作。大学时期,适逢日本侵略祖国,随母校浙大多次迁移,颠沛流离,辛苦备尝。出国留学,在美国研究院毕业,经过困苦和崎岖的道路。人生百年,我已度过十分之九,回首前尘,往事沧桑,许多路程中我能使崎岖变平坦、化险境为平安,其中所能凭依的就是‘对人以诚,处事以敬,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人生哲学。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经验,也是人生道路上永不磨灭的真理。” 他常说:“我的一生最感幸运的是有开明的父兄、志同道合的老伴、尚能争气的子女,尤其幸运的是遇到不少品格崇高、才华出众的老师,奠定了我一生的学业基础和事业的前程。”所以他曾感慨地对青年人说:“我人生的轨迹若能对后来学者有所启发和鼓励,则不胜欣幸。” 我作为本书作者之一,和谢觉民先生交往已30多年了。上世纪70年代,谢觉民先生到昆明访问,我们既为同行,又都喜爱体育运动,因此交谈甚欢。此后我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后在北大任教,谢觉民夫妇每次回国都与我们全家见面,交谈到深夜。此后,又多次寄来他自己写的回忆材料,这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后与于洪、于涌商量,由她们撰写初稿,我加工定稿,终稿寄请谢党民先生亲自订正,特别是时间、地点、人名及其生活经历的细节等,他都一一亲自核定无误。 此书能够出版,特别应当感谢我国地理学家王尚义教授和张慧芝博士的支持,以及山西人民出版社蔡咏卉女士对书稿的编辑和审订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于希贤 2009.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