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现代白话版)》共有一百回,从第一回“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到第一百回“明朝覆亡”为止。一百回作品将276年的明朝历史涵括其中。作者蔡东藩将明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进行高度塑造,如应运而兴的朱元璋,七次下西洋的郑和,残害忠良最终得到应有下场的魏忠贤等进行细致刻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史(现代白话版)/蔡东藩中华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东藩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明史(现代白话版)》共有一百回,从第一回“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到第一百回“明朝覆亡”为止。一百回作品将276年的明朝历史涵括其中。作者蔡东藩将明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进行高度塑造,如应运而兴的朱元璋,七次下西洋的郑和,残害忠良最终得到应有下场的魏忠贤等进行细致刻画。 内容推荐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系列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张弛译释的这本《明史(现代白话版)》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讲述了明代的历史兴衰。 目录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 糟糠之妻 朱元璋的最初功勋 攻占和阳 “鸿门宴”死里逃生 江山初定 智擒二将 廖永安太湖失足 明朝的第一位谋士 完美的防御战 决战鄱阳湖 兵败如山倒 张士诚的末日 四海归心登帝位 扩廓中计 雪地里的脚印 天下第一奇男子 狼子野心胡惟庸 胡蓝之狱 “孝慈”马皇后 蛰伏的隐患 靖难之役 围攻济南 燕王设计劫粮草 藏在箱子里的秘密 壬午年的惨事 三保太监下西洋 南征北剿 妖女唐赛儿 明成祖的四次北征 佞臣高煦的下场 后宫的明争暗斗 与民同乐 土木堡之战 景泰帝登基 太上皇还朝 夺门复辟 于少保的冤狱 曹、石灭门案 贵妃万贞儿 大藤峡中断大藤 阿丑的戏中戏 明时长恨歌 老臣难敌八虎 夜夜江潮泣子胥 刘瑾的末日 河北剿匪记 篾片官江彬 凤姐巧遇真龙 死在杖下的言官 宁王府的叛乱 一代儒将王守仁 黄石矶与王失机 百步穿杨 拔胡须的新刑罚 世宗初政 君臣之争 “无为”之道 命中注定的火劫 宫婢之变 兵临城下 俺答退兵 杨继盛舍生取义 冒名顶替的功劳 反间计 十三岁的嫔妃 盛极必衰 严家的厄运 树倒猢狲散 先买棺材后上疏 西陲纳降 闯入深宫的男子 贤母教子 春风一度结珠胎 立储风波 三娘子的三世情缘 援助朝鲜 蛀虫也知天命 连心十指有长短 三案之梃击案 三案之红丸案 三案之移宫案 客、魏得宠乱朝纲 巧击吕公车 新巡抚坎坷上任 外妖内孽 《点将录》的大用场 党狱迭起 半途而废的谋逆 怀宗治魏党 大明朝的洋官 冤沉碧血 曹文诏扬威 秦良玉千里勤王 卢象昇之死 十八子主神器 绣鞋金字 李闯王横霸中原 紫禁城沦陷 明朝覆亡 试读章节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 明代开国,与元代有很大不同,但后来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重蹈元朝五大覆辙。哪五大覆辙呢?第一是骨肉相残,第二是宦官争权,第三是奸臣横行,第四是内戚恃宠,第五是流寇殃民。这五大弊端循环不息,足以损伤国家元气、倾覆国家命运,再加上内有党争、外有强敌,整个国家愈发混乱不堪,勉强支撑了两百多年,最终一败涂地,把一片锦绣江山拱手让给了满族。 明太祖崛起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当时盗贼四起,叛乱不断,黄岩人方国珍起兵台温,颍州人刘福通和栾城人韩山童起兵汝、颍,罗田人徐寿辉起兵蕲黄,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梁,泰州人张士诚起兵高邮,还有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一帮草寇攻占了徐州。元朝官府调兵遣将,连年征战,只抓住了韩山童,赶跑了李二。其他的叛贼不但毫发无损,而且越来越猖獗。 那时元顺帝昏庸得很,整日耽于淫乐,把军国大事都撇在脑后。贤相脱脱出征有功,反而被革职充军,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秃鲁铁木儿犯上作乱,元顺帝反而言听计从,恩宠有加。也许是冥冥中激怒了上苍,山崩、地震、干旱、水灾接连不断,甚至血雨、陨石、陨火等怪象也时有发生。可元顺帝却不害怕,仍然荒淫昏庸。于是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当皇帝。刘福通捧出韩山童的儿子来做皇帝,国号宋;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也自号诚王,国号周。就在这个时候,濠州出了一位奇人,姿貌奇杰,气度恢弘,颇有帝王气象,此人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父亲叫朱世珍,从泗州迁居到濠州的钟离县,相传汉钟离就是在这里得道成仙的。朱世珍生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元璋。元璋的母亲陈氏在刚怀孕的时候,梦见神仙给了她一颗药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吞入口中,甘香异常。醒来之后,嘴里仍有余香。到了将要分娩的时候,天上忽然红光闪闪,邻居们以为是着火了,都呼喊着跑去救火。到了他家门外,却看不到什么火光,再到远处回望,仍旧是熊熊大火,一直不灭。大家莫名其妙,惊讶不已。后来听说朱世珍家生了一个小孩,越发传为奇谈,都说这个婴儿不是寻常人物,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这年是元文宗戊辰年,这婴儿诞生的时日是九月丁丑日未时。后人推测命理,说他是辰戌丑未,四库俱全,所以贵为天子。 朱世珍给儿子取名元璋。这孩子相貌魁梧,奇骨贯顶,很受父母宠爱。偏偏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哇哇大哭,声音异常洪亮,不单让做爹娘的日夜惊心,就连邻居也被他吵得无法入睡。朱世珍无计可施,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向神明祈祷。说也奇怪,从此以后,小孩子便安安稳稳,不像从前那样怪哭了。朱世珍觉得神佛有灵,很是感激,等到元璋周岁的时候,便和陈氏抱着孩子到寺里去还愿,并且给元璋取了一个禅名叫做元龙。所以俗称明太祖为朱元龙。 光阴易过,岁月如流。朱元璋渐渐长大,身体一天比一天魁梧。朱世珍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大,又碰上荒年,入不敷出,单靠朱世珍一人,哪里养活得了呢?今天吃两顿,明天吃一顿,全家人忍饥挨饿,勉强度日。无奈之下,朱世珍让三个比较大的儿子出去做佣工,只留元璋在家。元璋无所事事,经常到皇觉寺玩耍。寺内的长老喜欢他聪明伶俐,就随意教给他一些文字,他竟然过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岁左右,居然将古今文字通晓了一大半。 朱世珍觉得元璋已经长大,就要他自谋生计。起初元璋不太愿意,经朱世珍再三训导,才到本村刘大秀家放牛。那些牛经过元璋的喂养,越来越肥壮,很得主人欢心。但是元璋天性好动,每与村童游戏,一定要自己当首领,孩子里有不服气的,往往被他拳打脚踢,刘大秀怕他惹祸,就让他回家了。 转眼间已经是元顺帝至正四年,濠泗地区先是大闹饥荒,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妇相继逝世,后来元璋的长兄朱镇也得瘟疫死了,家里一贫如洗,没钱买棺材,只好用草席卷着,由元璋与二哥朱镗抬到野外安葬。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银河倒泻,澎湃直下。兄弟二人全身都被淋湿了,没办法只好把尸体放在野地上,到村里去避雨。没想到雨却下个没完,过了好长时间才渐渐停止。雨停后,元璋和二哥急忙去察看,只见尸体已经没入土中,两边的浮土被雨水冲积成厚厚的土包。二人觉得非常奇怪,向村里人一打听,才知那埋尸的地方是同村刘继祖的祖产。当下就和刘继祖商议,刘继祖也觉得很惊讶,心想老天爷这样作怪,是不是有些什么来历?不如顺天行事,做个大大的人情,于是就将这块葬地慷慨地赠送了朱元璋兄弟。兄弟二人当然十分感谢。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二哥和三哥又相继染上瘟疫一同去世,只剩了嫂子和孩子几个人,孤苦伶仃,终日以泪洗面。这时朱元璋已经十七岁了,看到这种状况很沮丧,觉得还不如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免得吃苦受累。想好以后,他就悄悄来到皇觉寺,拜长老为师,当起了和尚。不久长老去世了,寺里的和尚瞧不起他,经常欺负他,有时饭吃完了才敲饭钟,甚至有时夜里不给元璋留门。可怜少年朱元璋昼不得食,夜不得眠,险些做了孤魂野鬼。 朱元璋实在熬不住,心想:“再待下去,多半得死在这里。”便忍着气,带上被子和钵盂,云游四方,到处化缘,吃了不少苦。到了合肥地界的时候,他觉得身上忽冷忽热,四肢疼痛,动弹不得,只好找了一座凉亭,将就休息一下。迷糊之中,觉得有两个紫衣人陪在他的左右照顾他,口渴时身旁有新鲜的梨,肚子饿时枕边有蒸饼。那个时候他也没心思去查问怎么回事,抓起就吃,吃完就睡,迷迷糊糊地过了好几天,病竟然好了。他抬起头来,四处寻找紫衣人,却连个影子也没有。他也不再多想,站起身,收拾行李,继续云游化斋。 朱元璋一路经过光、固、汝、颍各州府,虽然遇到不少施主,毕竟是靠讨饭过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勉强熬了三年多,朱元璋仍旧是一个穷和尚。于是从小路返回皇觉寺,没想到这里已经面目全非,到处都是蜘蛛网,佛殿也残破不堪了。他找了一块儿空地把行李放下,出门去拜访邻居。“这些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没有余力供养寺庙里的和尚,和尚们就都散了。”邻居们说的这几句话,让朱元璋心里十分感慨。后来邻居们商议,这寺庙反正没有人了,就留他暂时当住持。朱元璋也得过且过,又寄居了三四年。 至正十二年春,定远人郭子兴和党羽孙德崖等人起兵濠州,元朝大将撤里不花奉命讨伐,却不敢攻打叛军,反而每日里四处捉拿百姓,报功邀赏。于是人们四散逃亡,一座座村落变为废墟。皇觉寺虽然僻静,但也免不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朱元璋见邻近村民多半逃亡,自己也觉得慌张,捏了一把冷汗。想要留下来,怕世道太乱,找不到吃的,即使不被杀死,也要饿死;想要离开,又无处可去,况且自己是一个和尚,更没有栖身之所。左思右想,进退两难,于是走进伽蓝殿中,焚香卜卦。先问远行,不吉;再问留住,又不吉。朱元璋不由得大惊道:“离开不行,留下来也不行,到底怎么办?”忽然想起当年在路上生病时,好像身边有紫衣人护卫,朱元璋不免心中一动,于是又虔诚地问卦道:“去和留都不吉,莫非是让我造反不成?”随手卜卦,竟然得了一个大吉。当时他就跳起来:“神明已经指示我的去路,我还守这僧钵做什么!”于是将钵盂丢到一旁,带着一条破旧不堪的薄被,大踏步走出寺门,直奔濠州方向去了。 P1-4 序言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著名学者)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著名学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