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夜晚令春风也沉醉,他的感伤令沉沦也浪漫,他是忧郁孤独的零余者,他更是暗夜中前行的战斗者。郁达夫,一位才情横溢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于乱世中卓淤而出,又于多桀、坎坷的运命里杳然离去,世道催折了他,却也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璀璨而辉煌的名字……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的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他的一生,坎坷、传奇,使得《春风沉醉里的翰墨春秋(郁达夫文传)》这本传记读来像是看一本顶好的文学作品。本书由周汉著。
郁达夫,一位才情横溢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于乱世中卓淤而出,又于多桀、坎坷的运命里杳然离去!
世道催折了他,却也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璀璨而辉煌的名字……
他一生短暂,却著述颇丰,小说、散文、诗词等,名篇者众,脍炙人口;他孤傲狂放,不羁的婚恋“传闻”,让人为之嗔目、叹惋;而他离奇的“失踪”,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最大谜团!
对于郁达夫的文学才华,郭沫若曾这样诗意地评价:“他的夜晚令春风也沉醉,他的感伤令沉沦也浪漫,他是忧郁孤独的零余者,他更是暗夜中前行的战斗者。”
对于郁达夫的过早逝去, 胡愈之先生给予了这样的评定:“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是的,他是沉郁寂寥中的《故都之秋》,是命运摧残后的《沉沦》者,也是乱世中孑孓独行的《迷羊》!
谨以这本《春风沉醉里的翰墨春秋(郁达夫文传)》,怀念一代才情作家短暂的青春和那些独属于他的曾经沉醉春风的夜晚!
周汉的这本传记《春风沉醉里的翰墨春秋(郁达夫文传)》读来像是看一本顶好的文学作品。
年幼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都有了不起的梦想。而这年幼时的英雄,通常不是那些远在天边的所谓拯救世界的伟人,也不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伟人,而是那些近在咫尺的在自己看来比自己过得惬意和威风的小伙伴。而那时的梦想,多半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那样一种人。幼年的郁达夫在心中的英雄叫阿千,阿千有着让他羡慕不已的生活。在他心中,阿千是完美的,是他崇拜而且想要成为的英雄。
富春山风景美丽,富春山下的富阳县名气也大,但它依然是个小地方。在郁达夫看来,它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被水锁住的闭塞地方。幼时的郁达夫蜗居在这里,那时的风光,那时的伙伴,都成为了一幕幕的时光片段,存储在郁达夫脑海里。于是一些人和事深深地铸刻在他一生中。
郁达夫生活的年代,富阳县是一个只有两三千户人家的小地方,县城的中心城区,商铺寥落可数,是一个几乎连传统手工业行当都没有的地方,更别说新的西洋生产了。山沟里的大多数人是贫穷的,只有那么几户靠着祖上遗存的田产房屋度日。他们“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同蟑螂似的在那里出生,死亡,繁殖下去”。
像蟑螂一样活着的人们,在这不大的富阳县,喜欢聚集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花三个铜子就可以买上一碗茶花的茶店,一个是花六个铜子就可以买上一碗酒的小酒馆。早晨人们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拥进来,晚上开始上排门时,人们又三三两两地离去。大家坐一块儿了,山沟里的生活琐事便是大家每天的议事日程。这张家长李家短的,每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吵不完的嘴。在这富阳县城里,这样的小茶店、小酒馆为数不少,竟达到了五六十家的规模。
在郁达夫家的左边,就住着这样一户人家。这家人平常就是做些砍柴卖菜的事,或者当谁家有死了人的或娶了亲的,就去帮帮忙跑跑腿。他们这一家人,男女老少一大堆,却通通挤住在比牛栏马圈大一点的地方。
这家人最小的一个儿子,就是阿千。他比郁达夫大一岁,虽然家境贫寒,却长得极为壮实。夏日里,他裸着上半身,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可是却有着粗大的臂膀。他的脸上总是花花的,就像是没有洗干净的落花生。阿千随时跟着他家里的大人,茶店要去,酒馆也要去。甚至婚丧的人家,他也要去。他那粗胳臂打起架来无比勇猛,那张嘴,吵起架来,气势如虹。
郁达夫总是关注着阿千,阿千的粗胳臂,黑皮肤,邋遢的装束,都是他所羡慕和想要拥有的,心里总是幻想,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同他一样快快乐乐地生活一把。可是幼年的郁达夫并不知道阿千那样的生活状况是他的家庭无奈地赐予他的。
阿千的来来回回总会引起郁达夫的注意,哪怕是夜晚时分。因为即使见不到阿千本人,他那粗大的声音、洪亮的嗓门,从老远的地方也能听得见。有时他是在和大人高声谈天,有时是在拉开嗓音唱戏。
郁达夫喜欢站在门口,欣羡地看着阿千和他的家人离去和归来。阿千也曾经邀约过郁达夫,可是他怕母亲责骂,自己也终于因为胆子太小,一直没有敢迈出门跟着阿千去玩一玩。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家里人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母亲上父亲的坟头扫墓去了,祖母也一大早就去三四里路外的一座庙里去念佛,翠花在厨房收拾早餐的碗筷。郁达夫一个人来到门口立在门旁,看着青天浮云,等着心中英雄的出现。阿千来了,远远地就听见了他的戏腔。这天的阿千,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之类的物件,看来是准备上山砍柴。 阿千看见郁达夫那少言寡欲,有气没力的样子,就停了下来和他聊上了,并且说:“鹳山后面的盘龙山上,映山红开得多着哩;并且还有乌米饭(是一种小黑果子)、彤管子(也是一种刺果)、刺莓等等,你跟了我来吧,我可以采一大堆给你。你的奶奶,不也在北面山脚下的真觉寺里念佛吗?等我砍好了柴,我就可以送你上寺里去吃饭去。”
听着心中英雄的召唤,郁达夫心动了。这天天气那么好,原本祖母出去念佛的时候,就嚷嚷着要同祖母一起去,但祖母怕他走不动,还是一个人走了。想着母亲不在家,阿千也是一个人,他担心翠花出来发现了来阻挠,两只脚便轻轻地迈出了家门,拉着阿千一路狂奔而去。他们跑出了弄堂,又向东沿着江,一口气跑出了县城之后,,方才歇息下来。出了县城,郁达夫这才发现天地竟如此宽广。对郁达夫来说,一切都是那样新奇,只要他问的问题,阿千都能告诉他。郁达夫更佩服阿千了:“阿千真像是一部小小的自然界百科大辞典,而到盘龙山脚去的一段野路,便成了我最初学自然科学的模范小课本。”
这个季节走在山路上,麦子长高了,桑树也发芽了,一路上各种鸟鸣声遥相呼应,此起彼伏,煞是热闹。P16-19
郁达夫,一个灵魂飘荡的人,他注视着自己的尸骸一个个存在的状态,并将这状态增添了笔墨与色彩,付诸文字,将那些令人惊骇愕然的故事记载流传了下来。以往、现在、将来异样的目光,曾经、正在、将要掠过他的身影,这是怎样一个人啊!
翻开郁达夫这篇那篇、这段那段、这句那句文字,坦然直率的郁达夫形象清晰立体并鲜活起来。郁达夫忽而病恹恹,忽而英雄浩然,有时要让这行尸走肉的力量得到充分的释放,有时要让灵魂找到回家的路。在灵与肉的博弈还没有大结局时,郁达夫辞别了人间。他没有很多的时间很完整讲述他是很怎样一个人,只留下曾经以往的,倏然、短暂,梦魇而又俊丽的人生岁月。
于是我们记得了曾经有一个郁达夫,在灵与肉之间极度地奋力地挣扎过。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如万花筒般,有无数的花样翻新,有无数的新奇出现,这全无奇怪之感,宇宙的生命力就在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