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古犹太人这个来自沙漠的游牧部落是怎样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方式。从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睿智的历史学家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鲜活的夹叙夹议亦庄谐的笔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帝选择了犹太人(一个游牧民族如何改变了世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托马斯·卡希尔著//徐芳夫译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古犹太人这个来自沙漠的游牧部落是怎样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方式。从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睿智的历史学家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鲜活的夹叙夹议亦庄谐的笔触…… 内容推荐 这是美国历史文化学托马斯·卡希尔(THOMAS CAHILL)最著名的关于犹太人和圣经文化的著作。神秘虚幻的史前传说,扑朔迷离的希伯来人史前遗迹,深邃、驳杂而生动饱满的《圣经》及圣经文化,惊世骇俗的考古发掘与探险,鞭辟入理雄辩的分析论证……得出本书震聋发聩的结论:犹太人这个光怪陆离的四处漂泊的民族,正是西方的始祖;作为犹太人宗教体验的《圣经》,已成为西方文明的奠基石;犹太人的世界观已经像基因代码一样渗透到西方思想、精神的每一个细胞中。从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睿智的历史学家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鲜活的夹叙夹议亦庄谐的笔触…… 目录 前言 这就是犹太人
第一章 月光下的神殿 远古宗教体验
第二章 黑暗中的摸索 层出不穷的创新
第三章 埃及 从奴隶走向自由
第四章 西奈 九死一生
第五章 迦南 从部族走向国家
第六章 巴比伦 弃从归一
第七章 跨越历史长河 这仍是犹太人
参考文献与说明
希伯来文《圣经》要自辑录
大事年表
《圣经》引文出处
鸣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尽管《撒母耳记》在记述大卫的生平时涉及了诸多的色情描写,但在古代帝王中,大卫对性的追求只能算得上中等水平。随着耶路撒冷迅速扩展到邻近的山下地带,他的儿子所罗门继任国王以后,不久便把后宫的规模扩大到了七百个妃(妻)、三百个嫔(妾)。值得一提的是,所罗门之得以继位,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母亲拔示巴和先知拿单在幕后联袂做的一些“小动作”。另一方面,尽管所罗门频频扩充他的后宫,但他对女性的嗜好并不局限于性的要求。事实上,他每娶进一位新妃子,主要用意都是为了服从政治需要,即每个新王妃便代表一个新联盟关系的建立。所罗门最重要的一次联姻,当属把法老的女儿娶为王妃。为此,他还在“大卫城”北面的另一座小山上单独为她建了一座宫殿。 在地中海东岸地带,以色列人的主宰地位所受到的惟一真正的威胁便是非利士人了,而随着非利士人被大卫王所打败,这一威胁也就不复存在了。大卫建立起来的王国,南面几乎延伸至埃及边境,北部到达叙利亚,东部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因此在所罗门继位后,便成了这些极其富裕国度彼此贸易往来的中间人。这真正是一个令人艳羡不已的位置。对于任何一个旅行商队来说,以色列都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而任何商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面前有两种选择,要么作为商品的生产者,要么作为抽取一定佣金的中问人,那么只有傻瓜才不选第二项。作为中间人,既不需要启动资金,不需要后续的生产费用,也不需要支付人头税、改进生产条件费用、保险费等,只要派人收一下过路费就万事大吉了。 随着手中财富的飞速增长,所罗门着手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建筑计划。这项计划之宏伟,是他统治之下的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未曾有过的,它将使迦南地成为堪与其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文明媲美的繁华之地。金、银、铜、铁,深红色、紫红色、蓝紫色的布匹,来自俄斐的檀香木,黎巴嫩的雪松、松柏原木,连同建筑师和设计师、雕刻师和木匠,以及各种各样的熟练工人,纷纷来到了耶路撒冷。“所罗门王一切的饮器,都是金子的。黎巴嫩林宫里的一切器皿,都是精金的。所罗门年间,银子算不了什么。因为王的船只与希兰的船只一同航海,三年一次,装载金银、象牙、猿猴、孔雀回来。所罗门王的财宝与智慧,胜过天下的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见所罗门,要听上帝赐给他智慧的话。他们各带贡物,就是金器、银器、衣服、军械、香料、骡马,每年有一定之例。” 诸如此类的记述可以称得上连篇累牍,但读者最好还是就此打住吧。笔者不禁要问的是,所罗门到底有哪些智慧?而他赢得的荣誉,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所拥有的财富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看一看他生后留下的那堆烂摊子的话,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说他有多么高明。 在所罗门刚开始实施其建筑计划时,所使用的非熟练工人都是那些被征服、被强制服劳役的迦南人。但等到那位来自埃及的王妃的宫殿、国王自己的王宫、以及邻近宫殿的雅赫维殿相继竣工落成之后,所罗门绘制的工程蓝图更加一发不可收地宏伟了。他自己的王宫占据了另一座小山的整个山顶,而雅赫维殿作为存放约柜的地方,要比我们前面提到的埃及和巴比伦的神庙更加富丽堂皇。他需要建造新的道路、桥梁,他需要加固整个王国的防务,他需要安置其规模可观的骑兵部队的“屯军的城邑”,他还需要建造像当年法老强制以色列劳工建造的那种“积货城”。为此,他除了使用迦南土著居民之外也开始征用以色列人了。而与此同时,由于他已用完了他那似乎用之不竭的财富,他不得不征收繁重赋税——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想失去臣民的爱戴与拥护的话,那么最有把握的办法莫过于大量征税了。 在所罗门之后,他的儿子罗波安成为大卫家族第三位登上以色列王位的人。开国之君英明神武,第二代君主傲慢自大,第三代便既傲慢自大又昏头昏脑了,这可以说是君主政体的通例,大卫家族也不例外。罗波安继任王位后,统一王国中的紧张关系已到了危机的边缘,以至于北部部族的贵族当面向他发出了威胁:“你父亲使我们负重轭、作苦工。现在求你使我们作的苦工、负的重轭轻些,我们就侍奉你”。相貌堂堂的罗波安乍听此言,脸色不禁为之一变。他稍作沉吟,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遂要求对方“等三天再来”。“老年人”(两朝元老们)为他提供的建议是,“王若恩待这民,使他们喜悦,用好话回复他们,他们就永远作王的仆人”。但是,罗波安绝不愿意在上任伊始,就给外界一个性格软弱的印象。因此,他拒绝了老年人的建议,转而问计于他的游伴即“同他长大的少年人”,而这些人力劝他按既定方针办。到了第三天,北部的贵族们果然又来聆听国王的答复了,而罗波安照着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只用了几句话就打发了他们:“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那么,一路走好吧,罗波安! 寥寥几句话便埋葬了以色列统一王国。从此以后。北部王国将在它自己的国王统治下,走它自己的路。 P200-202 序言 这一切都由犹太人而开创——笔者在此处使用的“这”,包含了我们所珍视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价值。正是这些价值,时刻指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不论他是犹太人还是其他种族,是宗教信徒还是无神论者。如果没有犹太人,我们将不得不用不同的双眼观察这个世界,用不同的双耳聆听这个世界,甚至用不同的感觉触摸这个世界。不仅是我们的感官,而且我们接受这个世界信息的窗口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将会用不同的心灵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式阐释我们的一切经验,对我们所经历的事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尤有甚者,我们为自己确定的人生轨迹也将截然不同。 此处的“我们”,是指二十世纪末作品中使用的一般意义上的“我们”,即西方世界的人民。时至今天,西方特有的而又是生机勃勃的精神思想业已对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种文化产生了影响,因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人类都在情愿或不情愿地追赶着这个“我们”。好坏姑且不论,西方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确实是绝无仅有的。有鉴于此,作为西方文化开创者的犹太人,它的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化比犹太文化更加古老,另一方面,犹太人具有独特的天命观。事实上,“天命”(vocation)或者说是个人使命,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犹太人提出的。 犹太人这个令人称奇的部落,这个光怪陆离的群体,这个四处飘泊的种族,正是西方世界的始祖。但回顾历史,世人或出于无知、种族沙文主义、仇外主义,或只是由于邪恶思想作祟,拒绝正视犹太人的真实面目,不愿意给予犹太人其应有的评价,这类事例真是不胜枚举。在这个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二十世纪)行将终结之际,我们只需稍稍看一看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场景,就不难看出灾难的制造者们是绝对不会公正对待犹太人了。 尽管如此,笔者必须敦请尊敬的读者:不仅要从你们的脑海上忘却历史上的(现代的、中世纪的和古代的)灾难,而且要尽你们之所能来忘却历史这个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脑海中抹去这个世界赖以存在的一切假定,亦即由一系列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和观念构成的、成为我们知识和思想遗产的整幢大厦。我们必须假设自己在这座星球上生息、活动时,《圣经》还未曾写下一个字、还未曾进入口耳相传阶段,甚至根本没有人想到会有圣经故事。 最初的人类突变体出现在地球上时,该是一幅多么诡异奇特的景象啊:他们与自己的灵长类祖先一样也是四肢瘦长,但肌肉很不发达,也没有像样的皮毛或爪,为了获取食物而不成为其他动物的美餐,他们除了偶一为之地到大草原上探索一番之外,一直要借助于树林的庇护。由于他们的嘴巴很小,牙齿也不尖利,而且与灵长类幼崽相似,他们的脑袋大得近乎不自然,因此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智慧。与其他哺乳动物的成长期相比,人的幼年阶段要长得多,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父母在许多方面给予谨慎而全面的照料。如果没有计划性,如果不预作准备,如果没有逐步发展起来的复杂技能,这些突变体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 但是,如果我们借助于史前历史学“记录”遗留下来的线索的话,就会得出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结论:最初的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下去,先是发明了工具和火,尔后是农业和畜牧业,再其次是灌溉和车轮,但是他们似乎并不觉得这些发明和发现是什么创新, 而是认为它们是尘世之外的赐予。 是来自上天(the Eternal)的恩惠。有关的证据昭示我们,在人类最古老的宗教意识中包含着一种首尾相连、不断循环的宇宙观。最早的人类对这个世界所作的推定,究其本质而言,其实与此后的希腊和印度等更为复杂的社会并无大的不同,虽然后者的推定更为精微和详尽。正如亨利一查尔斯·普奇(Henri—Charles Puech)在《人类与时间》(Man and Time)一文中对希腊思想所作论述那样:“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独一无二的,都不会只发生一次……;任何一件事都曾经发生过,现在也在发生,今后还将不断发生;同样,一个人既曾出现过,现在又出现一次,今后还将在每个周期中都再次出现。” 犹太人第一次打破了这种周期循环,并代之以一种新的思维和体验方法,一种新的观察与感受世界的模式。由于二者区别甚大,我们也许可以不无道理地说,犹太人提出的观念其实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惟一拥有的新观念。但由于犹太人的世界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认为它已经像基因代码一样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了。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已经不可能予以摆脱,因此时至今天,任何其他民族的宇宙观在我们眼中都显得古怪奇异了。 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相比,《圣经》作为对犹太人宗教体验所作的十分卓越的记录,如今读起来仍然令人感到生动饱满,甚至令人称奇。英语中的“圣经”(bible)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书籍”(biblia)一词的复数形式,即“诸书”。虽然《圣经》可以被视为“西方世界之书”即创始文献,但它其实是一部作品集成,其收录的著述几乎全部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前后历时一千年以上。 希伯来人[古代犹太人也称希伯来人。据《圣经》记载,古代犹太人自幼发拉底河边移居迦南时,当地人称他们为“希伯来”,即“来自河对岸的人”。犹太人的语言叫作希伯来语。现今以色列国的正式语言仍是希伯来语——译注]是闪米特人[旧译闪族,古代包括巴比伦人、亚述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等;近代主要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尤其是犹太人——译注]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为避免使用B.C.(基督之前)和A.D.(anno donini,基督纪元)符号而带有基督教含义,先是在犹太人之中,继而在更广泛范围内,一些人转而使用B.C.E.(现行纪元之前)和C.E.(现行纪元)来表示“公元前”和“公元后”。我在本书中使用B.C.和A.D.,并不是想冒犯什么人,而是因为新的符号至今在学术圈以外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因此可能对一般读者造成不应有的误导——原注]二千年之前的某个时候在中东出现。但对于希伯来人的早期发展情况,我们仍所知甚少。对于闪米特人中的某些支脉,例如阿卡德人(the Akkadian),我们发现了一些相当久远的文字记述,但对于公元前十世纪之前的希伯来人,没有任何可信的文字记载。这就是说,以色列人在摩西(所有古代犹太人中最杰出的人物)率领下逃出埃及并迁居于迦南以前,没有留下任何可信的文字记载。这就意味着至少《圣经》中的早期著作最初并不是文字作品,而是口耳相传的产物,虽然它们被看成是历史故事。因此,从亚伯拉罕[一译“亚巴耶”。《圣经》故事中挪亚长子闪的后代、犹太人的始祖。据《创世记》记载,生于迦勒底的乌尔(一译吾珥),原名为“亚伯兰”,与神立约后改名为“亚伯拉罕”——译注]在迦南的漫游,到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下从埃及解救出来,直到约书亚把以色列人迁居至迦南,我们今天所读的这一切都是口头作品,其第一次(并非最后一次)得到整理和编辑是在大卫成为(古希伯来统一王国)国王期间或以后。不过,构成《圣经》的全部著作(不含到公元后一世纪才增补进去的希腊文《新约》)要到巴比伦征服犹太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即公元前五三八年以后的某个时候,才会以现行面目出现。最后几部著作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被收入希伯来文《圣经》,即《以斯帖记》和《传道书》(公元前三世纪),以及《但以理书》(公元前二世纪)。至于一些外典[apocrypbal books,又称“次经”,指《圣经》中一些在内容、年代、文字和作者等方面有过争议,最后才被列入正典的经卷,与一些历史上无争议的、为整个教会接受的经卷即“正经”相对应。《旧约》中的次经为仅见于《七十子希腊文本》雨为希伯来文《圣经》未收录的七卷著作以及两部补篇。——译注],如《犹滴传》和《所罗门智训》等,则要迟至公元前一世纪。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读者而言,《圣经》实在是一件内容驳杂、令人困惑的著作集。即使有人下定决心要从头到尾地读上一遍,但在读了前面的一、两部著作后,十有八九也会信心动摇。虽然《圣经》贯穿了文学的两大主题即爱情与死亡(当然还有不同凡俗的讽刺、性和暴力描写),但同时也充满了冗长乏味的宗教说教和内容空洞的战斗场景。而《圣经》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由于它是众多作者历经多年写就的,所以现代读者如果想利用它来破译真实发生的故事,难免会困惑不已。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要了解自我,要了解我们所具有的特征,要了解大多数“现代人”不再思考的、业已被我们视为天然的和不言自明的行为方式的渊源,我们就必须回溯到这部伟大作品,回到西方文明的这块奠基石。笔者写作本书的宗旨并不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份《圣经》简介,更不是要写一篇犹太教入门,而是期望透过这种独特的圣经文化,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揭示汇集成为全书的思想情感,并为当代读者指出我们西方遗产中仍然鲜活的源泉,不管这些读者对宗教信仰采取什么态度。 为了恰如其分地理解《圣经》,我们就不能止于从《圣经》着手。任何一种定义都必须设定界限,必须指明被定义物不是什么。遵循这一思路,本书一开始将把读者带到《圣经》问世之前、犹太人出现之前、亚伯拉罕出生之前的时代,即人类把现实生活看成是首尾相连、可以预见其发展的大循环的时代。我们将回归“循环时代”。 后记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自谦不是思想家,除萦怀的时间问题外,对任何哲学问题都没有得出结论。受时间这个题材的启发,他曾写下许多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的诗句: 几年来我一直担心我不会死, 这种不会死的想法当然是不能令人忍受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担心呢? 死亡的证据属于统计学 没有谁不是冒着成为 第一个不死者的危险 (朱景东译《不朽者》) “不朽”一向是与天国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遵循本书作者的阐释,博尔赫斯的担心就属于杞人忧天之列了。卡希尔认为,《圣经·旧约全书》作为犹太人给予我们的礼物,构成了西方世界文化与思想意识的源头。他在书中分析了希伯来文《圣经》中体现的人类自觉意识发展轨迹,并与以苏美尔为代表的其他古代社会作了对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我们做的梦铭刻着犹太人的印记,我们所怀有的希望也被打上了犹太人的烙印。事实上,我们的词典里那些最美好的词汇,诸如创新、探索、惊奇;独特、个性、个人、天命;时间、历史、未来;自由、进步、精神;信仰、希望、正义等,凡此种种,都是犹太人给予我们的礼物。 《圣经》这部影响十分巨大的作品,历经数千年口耳相传、文字记录和编纂才以现在的面貌而出现,因此,到底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思路来对待它,一向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心术不正者妄称上帝、耶稣等就是古代社会的“大气功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也不例外,而本书也只能算是卡希尔的一家之言。它的优点在于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亦韵亦散,亦庄亦谐。相信我国读者阅读之后,也可获得不菲的启迪。受其感染,作为坚定无神论者的译者也不禁对“神”悠然神往起来,只是我愿意信奉的这个“神”必须是“精神”一词中的那个“神”。对此,本书正文部分最后一句话颇有可取之道: 正义不复存在之地, 上帝也会绝尘而去。 另一方面,书中断言犹太人给予世人的这一系列礼物,绝对不可能发轫于盛行轮回说的东方,又宣称如果不援引《圣经》,人们就不可能理解当代历史中的伟大解放运动和英雄人物,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信仰”都有其“疯狂”的因素,云云。这一切是否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武断之嫌、霸道意味,尚祈读者诸君明鉴。 书中大量引述了《圣经》语句。译者使用的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印发的《新旧约全书》(1981年,上海),并参照原文对个别词、句作了调整。有些《圣经》语句现在读来有点生涩,但译者不宜随便改动,望读者见谅。原书中的其他引文,则全部由译者自己译出。除原有注释和索引外,译者还补充了部分注解,并为少数专门名称、人名地名附上英文原文作为对照,但愿它们对读者是有用的。 本书涉及到神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广泛知识,译者才疏学浅,文学修养有限,因此虽多方努力,许多译法仍难免辞不达意、貌是神非。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笔调进行创作,并且乐于此道……读者同样也爱不释手,会沉浸于作者对历史空白的填补,沉迷于作者对遥远时代的生动描绘,陶醉于作者对具有争议篇章的雄辩解说。 ——克里斯托弗·雷曼霍普特/《纽约时报》 一本出众的,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值得极力推荐。 ——《图书馆杂志》 极富魅力……卡希尔先生的书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纽约时报》 无论是对信教的,还是对不信教的,这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非常有意思的书。 ——《华盛顿邮报》 一本难以释手的书卷,一次流连忘返的旅程。 ——《旧金山新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