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据说,刘邦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整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无所不染,40岁时还是光棍一个。
虽然刘邦出身卑微,但他脑子好使,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后来,经人指点,当上了泗水亭长。从此,他与县里一班官员有了来往,如萧何、曹参、夏侯婴。虽然已是个地方小官,但因为有劣迹在前,此时仍娶不到老婆,良家不愿把闺女嫁给他。
但贵人自有吉相,《汉书·高帝纪》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据说吕雉的父亲会相面,觉得刘邦相貌不俗,有将王之相,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将当时已是“大龄女青年”的闺女吕雉嫁给刘邦,刘邦这才有了老婆。
其实,在今天看来,吕雉嫁给刘邦时并不算大,才25岁。当时乡亲们都嘲笑刘邦的老丈人嫁女行为很愚蠢,刘邦后来做了皇帝,村人才知道吕父的眼光是如何厉害。吕雉当年也觉得丈夫将来会有出息,据说她看到,刘邦无论走到哪里,头顶上总有一团祥云跟着。
传说终归是传说,言归正传,我们心里也许都有一个疑问:这样一个好酒又好色的无赖,为何能够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成就帝王传奇呢?
秦朝末年,烽烟并起,十八路诸侯王誓要推翻暴秦统治。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章邯,消灭秦军主力40万,就此奠定了秦王朝覆灭的基调,同时也为刘邦入关创造了有利条件。
依楚怀王先前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成阳,照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功高势大,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欲独霸天下。
项羽分封诸侯时,封刘邦为汉王,并拨给他3万兵马(原来汉王有10万兵马,现在只给3万),随同他前往汉中。在秦末起义军的众将领中,汉王刘邦毕竟是一位声望甚高、宽厚仁慈、有长者之风的人。当他前往汉中时,楚与各路诸侯中因仰慕而甘愿随从他前往汉中的,竟有数万人之多。这对于汉王来说,无疑是精神上的一大安慰。
汉王率所部人马前往汉中,从杜县南进入蚀中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是可以向南走通往汉中的重要谷道,即子午谷,南端的谷口是汉中的南康县;一是可以向西到达眉县西南,走斜谷,再入褒谷。从《史记·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的记载来看,汉王是从杜南经蚀中,然后西行到达眉县,由眉县西入斜谷,经斜谷由关中到达汉中。
在进入斜谷之前,汉王率领将士们一路西行。途中,这些来自关东的士卒,仰望南面那横亘东西的秦岭,远方那层峦叠翠、耸入云端的高山,当他们听说山峦的那边便是汉中时,心中顿生迷茫之感,真不知自己所要奔往的去处究竟是天下的何方,离家乡又有多远,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不消说,在这一段西行的路上,将士们的情绪是低落的,人人少言寡语。
到达眉县西南,大军进入斜谷,斜谷道路狭窄,几万大军呈一字形,穿行于峡谷之中,蜿蜒十余里之长。自进入斜谷,穿越秦岭,又是一番景象,脚踏谷底的碎石,两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飞鸟哀鸣,猿猴啼叫,亦是一片凄凉的气氛。唯有头顶上的那一线天空,它既给士卒们以希望,又有几分令人恐惧,但他们终归还是觉得自己的生路只能系在这一线天空的前方。途中,有时要行进在峭岩陡壁的栈道之上,这种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的险绝之处,傍山岩凿出洞孔,施架横木,铺上木板,以通行人马,而栈道下面则是万丈深渊。第一次走上这种栈道的士兵,一般都不敢往栈道下边观看,即便如此,也难免胆战心惊。
当将士们将要走出斜谷时,他们回首顾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第一次经受了跟随刘邦转战南北以来的洗礼与考验。
至于汉王刘邦,一路上也是思绪万千。他总是用萧何的劝解,来驱散时时袭来的无名烦恼;又幸亏有张良等人一路陪同,或指指点点,谈笑风生;或倾听张良讲述兵法,谈古论今。在部下将士们看来,他们的汉王能够如此神态自若,真是他们的安危和希望所系。
刘邦到达汉中以后,决定在此养精蓄锐,养民摺贤,再图收复三秦。不久,齐、赵和彭越率众反楚,项羽只得召集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刘邦乘势而动,出陈仓,迅速收复三秦,并率兵继续东进,迫使项羽陷于两线作战的境地。因项羽的主力部队集于齐地,无暇兼顾,刘邦遂乘机兵入洛阳,同时,以项羽谋杀义帝为由,召集各路诸侯军共计56万余人,攻陷楚都彭城。项羽得知都城失守,亲率精兵3万星夜回师,诸侯联军本就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项羽一举收复彭城,刘邦军几乎全军覆灭,只剩数十骑突围出去。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