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一个民族生活的内容,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莫非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分享的记忆与情感,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的凭证与印记。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以历史演进为主线,为我们介绍了节日民俗、礼仪制度、文字发展、行政官制、传统医学、妆容服饰、建筑交通等文化常识,与中学生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相辅相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立体画面,是中学生拓展知识面、吸收文化精华的必备锦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中学生常识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韩笑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举凡一个民族生活的内容,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莫非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分享的记忆与情感,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的凭证与印记。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以历史演进为主线,为我们介绍了节日民俗、礼仪制度、文字发展、行政官制、传统医学、妆容服饰、建筑交通等文化常识,与中学生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相辅相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立体画面,是中学生拓展知识面、吸收文化精华的必备锦囊。 内容推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中学生常识书系正是顺应时代对中学生的新要求、满足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研发的阅读产品。 本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常识书系,包括哲学、经济、科学、心理、文化、文学、艺术、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十种分册。丛书紧密结合中学生的课程特点和知识结构,牢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焦点,做到了课内与课外、基础与提高、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融合,是广大中学生当下必需、未来必备的常识宝典。 本书是《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介绍了节日民俗、礼仪制度、文字发展、行政官制、传统医学、妆容服饰、建筑交通等文化常识。 目录 第1章 传统节日与民俗 辞旧岁,拜新年 过大年,贴门神 贴春联,增喜气 元宵节,闹花灯 闹正月,踩高跷 春龙节,蒸龙蛋 清明节,祭祖先 寒食节,不生火 端午节,吃粽子 七夕节,鹊桥会 中元节,祭亡灵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赏菊花 贺冬至,吃饺子 腊八节,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关 除夕夜,团圆饭 泼水节,傣家乐 那达慕,蒙古风 雪顿节,看藏戏 火把节,大联欢 第2章 人生仪式与礼仪制度 诞生礼 三朝礼 满月礼 百日礼 抓周儿 成年礼 古代嫁娶中的“三茶六礼” 大婚之前的礼节 抬花轿,迎新娘 撒谷豆,辟邪气 拜堂成亲,媳妇过门 交杯酒,夫妇合 六月六,回娘家 什么是“倒插门” 古代媵、妾制 什么是“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对妇女的约束 什么是“大宗”和“小宗” 古礼中的“左右”尊卑 古人崇尚的社交礼仪 做寿桃,吃寿面 古代哀悼逝者的礼节 “披麻戴孝”的由来 悬棺的来历 令人生畏的殉葬制度 藏族天葬制度 墓志记载什么 古代祭祀制度 第3章 古代称谓 “皇帝”的称谓从何时开始 “万岁”的起源 皇帝真的是“天子”吗 究竟谁才是“老佛爷” 谥号、庙号和尊号 宰相的演变 什么是“翰林” 古代的“博士” 中华民族为何自称“炎黄子孙” 姓氏的由来 “名”和“字”的区别 古代人的“别号” 殿下阁下麾下 膝下足下在下 “六亲”和“九族”都包括哪些人 “丈夫”和“老婆”的由来 “连襟”指哪些人 古代对妻子父亲的敬称 诰封制度与诰命夫人 “东床快婿”缘何而来 “红娘”与媒人的区别 为何称媒人为“冰人” “三姑六婆”到底是做什么的 “千金”指男子还是女子 “丫头”的来历 第4章 文字发展与古代书籍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 周代通行文字 秦朝统一文字 篆书的变体:隶书 楷书的兴起与发展 风格独特的草书 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行书 汉字的造字方法 “八思巴文”是哪族的文字 宋体字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标点符号” 古代第一部部首字典:《说文解字》 古代启蒙读物 中国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 四书五经 古代经典分类法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史书 中国古代史学八大家 中国历史上四次焚书 “年鉴”的发展 “地方志”的起源 最早的书写材料 “汗青”原指什么 “杀青”的古今意义区别 古代书店 第5章 古代学校和教育制度 古代学校发展历史 古代的“小学” 古代的大学 “六艺”指哪六种基本才能 古代私学 书院的发展历史 古代四大书院 古代最高学府 “杏坛”的渊源 “鸿都门学”与平民教育 官办医学院——太医署 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古代科举制度的变迁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各是什么级别的考试 科举四宴 童生试 贡生的选拔 “秀才”和“举人” “进士”与“庶吉士” 古代考试第一名 何为“连中三元” “榜眼”与“探花” 武科与武官选拔 “八股文”指哪八股 “蟾宫折桂”的比喻 为什么用“桃李”比喻学生 “门生”的演变 “学究”词义的变迁 第6章 古代行政官制 何为“三公” “士”的变迁 “家臣”与“门客” 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 地方监察官“刺史”的演变 古代秘书 财政大臣 御用侍卫 “六部九卿”各指什么 “将军”在各朝各代的设置 皇帝侍从:侍中 皇帝顾问:学士 明清时期的大学士 钦差大臣的由来 地方军政大员 清朝南北洋大臣 “三省制”的历史演变 执掌机要事务的枢密院 古代特务机关 明朝锦衣卫 君主集权的顶峰 康熙帝与南书房 少数民族管理机构 清朝的“外交部” 古代边疆管理机构 县的来历 郡县制 明朝“三司”制 满清八旗制度 清代军制 清末新军 第7章 古代农业与手工业 刀耕火种 养蚕种桑 井渠法 旱田耕作方法 集约耕作方法 古代耕地工具 曲辕犁的发明 三腿耧车 古代插秧工具 桔槔如何应用杠杆原理 巧妙的古代汲水设备 龙骨水车 筒车的设计 都江堰 利国利民的郑国渠 灵渠对岭南地区的贡献 吐鲁番人民的灌溉方式 芍陂如何造福淮河流域 古代最早的运河 中国古代施肥技术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元代农书之冠 最早的官修农书 少数民族创编的《农桑衣食撮要》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中国古代制陶技术 中国瓷器制造发展史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 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湿法炼铜 中国古代铸铁术 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 黄道婆对纺织业的贡献 中国传统丝织技术 传统纺织的“手经指挂” 斜织机的发明 纺纱机具纺车的发明 中国古代染色技术 古代制曲酿酒技术 中国漆器发展史 纸的发明 蔡伦造纸的贡献 中国最早的印刷形式 活字印刷带给印刷业的革命 火药的发明 土木工匠的鼻祖 百工“五法” 我国最早的“科学院” 建筑著作《营造法式》 沈括与《梦溪笔谈》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第8章 古代科学与天文历法 算筹与算盘 勾股定理的发明 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数学专著 祖冲之与圆周率 沙漏计时的发明 《算经十书》包括哪“十书” 占代海船 中国最早的地图绘制理论 最早的指南仪器 指南鱼的发明 实用的指南针 地磁偏角的发现 张衡与地动仪 古代历法 “阴阳历”是怎样的历法 农历月份别称 “正月”的来历 庄子的“四时”观 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朔”“望”分别指什么时候 古人计时方法 十二生肖的由来 最早的农事历书 我国第一部完整历法 天文学家张衡 《大衍历》与实测子午线 郭守敬与《授时历》 “斗建”指什么 “上元积年”如何计算 “岁星纪年”是怎么回事 “四象”是指哪“四象” “黄道吉日”是哪一天 “黄历”是何种历法 测卜吉凶的《五星占》 第9章 古代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 我国古代独特诊病方式 “阴阳”与“五行”各指什么 中医用药 针灸的作用 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 名医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神医华佗 最早的麻醉剂 “医圣”张仲景 孙思邈与《干金方》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寄奴 车前草 “灵芝”为何如此名贵 传统健身方法“五禽戏” 八段锦 坐堂医 医生和郎中 中国古代女医生 第10章 古代服饰与妆容 最早的服装形制 什么是“深衣” 汉服的发展 游牧民族服饰 “羽扇纶巾”是怎样的衣饰 缤纷多彩的披帛 “半臂”是什么服饰 “霓裳羽衣”与《霓裳羽衣曲》 “石榴裙”的典故 “绫罗绸缎”各指什么 什么是“水田衣” 满族的“旗装” 由旗装发展而来的旗袍 “黄马褂”由何而来 “补子”是什么 “唐装”究竟指什么 中山装的推行 朝鲜族服饰 四大名锦之壮锦 什么是“水家布” 蒙古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的“披星戴月” “龙袍”的讲究 古代礼服 “木屐”背后的故事 满族旗鞋 古人戴帽子的习惯 “乌纱帽”的来历 为什么要戴“长翅帽” 顶戴花翎分官衔 “头帕”的意义 古代的“盖头” “凤冠”、“霞帔”各指什么 古代腰带 “长命锁”的祝福 耳坠的由来 传统纽扣 “步摇”是怎样的首饰 苗族银饰 古代的头饰 堕马髻 古人缠头的讲究 旧习裹脚 “洗尽铅华”由何而来 “点额黄”的故事 胭脂的发明 第11章 古代饮食文化 古代“五谷”指什么 孔子的饮食思想 古代饮食典籍 唐代“烧尾宴” 元代“赏花宴” 明代天厨御宴 满汉全席 中华八大菜系 天下第一菜 苏轼与“东坡肉” 佛跳墙 西湖醋鱼 龙井虾仁 宋嫂鱼羹 鱼咬羊 过桥米线 豆腐与臭豆腐的发现 南通跳面 满族八大碗 松鼠桂鱼 宫保鸡丁 叫化鸡 北京烤鸭 南京板鸭 满族糕点萨其玛 元宵 月饼 春卷 年糕 点心的由来 梨膏糖 粽子 冰糖葫芦的由来 “山珍海味”都指哪些 中国十大名茶 “斗茶”的起源 茶馆的历史 “茶圣”陆羽与著作《茶经》 安溪铁观音 洞庭碧螺春 西湖龙井 武夷山火红袍 藏族酥油茶 蒙古奶茶 酒的起源 “酒令”从何时开始 传统酒文化 第12章 古代建筑与居室 巢居和穴居 “城”和“郭”的区别 护城河的发展 西安古城垣反映的古代防御体系 “市”是做什么的 古代皇城一览 “华表”的意义 为何要立“牌坊” “阙”指什么 古代建筑的三段式结构 古代建筑的抗震性能 古代建筑的屋顶 “鸱吻”装饰古代建筑 “斗拱”的作用 精妙的瓦当 辟邪气的“石敢当” 宅门口的“抱鼓石” 藻井 “太湖石”是怎样一种石材 四合院中的“影壁” 垂花门 四合院是什么样的建筑 黄土高原上的民居 蒙古族民居 西南地区民届 巧妙的吊脚楼 傣族的竹楼 “土楼”是怎样建成的 古代家具陈设不可少的屏风 “几”的各种样式 床榻的历史 “承尘”和“拂尘”各做什么用 “胡床”是床吗 “躺椅”的发明 “夜壶”的功用 “马灯”是什么照明工具 长信宫灯 烛台 古代取暖工具 “博山炉”因何得名 熨斗的发明 古代的镜子 小巧的鼻烟壶 荷包的用途 印玺的历史 第13章 古代交通 车的发明 古代车的构成 奚仲造车的传说 双辕车 战车的发展 “木牛流马”指什么样的车 三国时期的独轮车 “轿”的历史 御用交通工具 秦筑驰道 漕运四河 京杭大运河 简单的水上交通工具 独木舟是如何发明的 古代大型战船 古代最伟大的石拱桥 卢沟桥 试读章节 古代哀悼逝者的礼节 尊亲死后,死者的后辈要在家服丧,称为“居丧”。居丧期满之前,守丧者要停止娱乐和交际,不办理外事,以此来表达哀悼之情。服丧期间,男子不得穿华丽的衣服,而必须换上草鞋;妇女则要摘下身上的装饰品,不得着彩色衣物。此外,无论男女都要依照其与死者的远近关系穿孝服、戴孝帽。居丧期一般为一个月或者百日,在此期间,孝子不能理发,不能和妻子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或者进入寺庙,等等,以表示自己对故人的哀思。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被视为不吉利。 居丧也叫“丁忧”,又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按照古礼,丁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睡草席、枕砖头,要粗茶淡饭不喝酒,远离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则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披麻戴孝的由来 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披麻戴孝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悬棺的来历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指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之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由此得名“悬棺”。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为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令人生畏的殉葬制度 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用活人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到了明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明人祖首开先例,明英宗结束了殉葬制度。后清代皇太极、顺治时又出现殉葬,直到康熙时才真正结束了封建时代的殉葬制度。 藏族天葬制度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目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场,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鹰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鹰,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天葬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并没有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便规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这通常被看作是藏族天葬制度的起源。 墓志记载什么 墓志指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也有用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的铭文,故又称为墓志铭。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墓志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古代祭祀制度 祭祀是旧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他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新中国成立前,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人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皿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则以鸡毛蘸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P24-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