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人生军旅情,金戈铁马入书来”。尽管本书不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作者工作生活的自传,但从中也能看到将军从军50年的闪光足迹,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轨迹。
书中记录了将军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岗位的丰富实践和生动故事,既有将军对带兵治军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读后令人深思,深受鼓舞和教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军旅生涯50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永治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半百人生军旅情,金戈铁马入书来”。尽管本书不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作者工作生活的自传,但从中也能看到将军从军50年的闪光足迹,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轨迹。 书中记录了将军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岗位的丰富实践和生动故事,既有将军对带兵治军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读后令人深思,深受鼓舞和教育。 内容推荐 将军从一位农家子弟、普通士兵到共和国上将,从一名军队基层干部,一级不落地走到军队高级统率机关,当过各级政治主官。无论是从事业还是从成长的角度看,刘永治的人生都堪称不凡。然而,在这部近400页的回忆中,我们所看到的,却很少有将军对自己丰富经历的描述,更多的是一位共和国的老军人,在行将离开军队领导工作岗位时,对军队事业的无限热爱。在近30万字的文字中,将军只是用平淡而真诚的语言,一点点讲述了自己军旅生涯中的工作历程,对自己的工作心得进行回顾与总结。 目录 一、美好的故乡 二、果敢的选择 三、如愿以偿 四、比武勇争先 五、主动请缨 六、政委让我改了行 七、钢铁连淬火 八、兰英芳香 九、“不务正业” 十、会战骆马湖引水河 十一、紧急上任 十二、三个月改变面貌 十三、没想到选我去 十四、雪天兵车行 十五、“三化”治团 十六、发奋“充电” 十七、“锦囊妙计” 十八、提前履新 十九、动了真格 二十、首长表扬有“三好” 二十一、努力去适应 二十二、铸造一流铁军 二十三、鏖战“人工天河” 二十四、当做自己问题来解决 二十五、他山之石 二十六、《DA师》的诞生 二十七、感悟春光 二十八、抓好一线带兵人 二十九、牢牢抓住“龙头” 三十、对话交流释疑惑 三十一、登上神仙湾 三十二、教育大纲的由来 三十三、增强我军“软实力” 三十四、让历史活起来 三十五、文艺也要当尖兵 三十六、暮思松树林 三十七、讴歌时代楷模 三十八、强基固本之举 三十九、友好之旅 四十、印度印象 四十一、“风景这边独好” 四十二、极速创排小品 四十三、名誉院长 四十四、盛典之后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许昌的鄢陵县。 许昌地处河南中部,是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许昌呢?说起来,这还与两个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一个是,上古时期的许由。数千年前,这里活跃着一个强大的部落民族——昆吾族,其首领名叫许由。传说,许由这个人品德高尚,他斜席不坐、斜食不膳,因此贤明远播。当时的皇帝尧听说后,深深地被他的贤德所感动,想把帝位禅让于他,但没有被许由所接受。尧又打算让许由担任九州长,就派人去询问他的想法。许由觉得名利玷污了他的耳朵,便来到颍水河洗耳。后来,许由率领部族来到现今许昌陈化店一带隐居下来,过起了游牧和耕作生活。人们把许由氏族居住的城堡、开拓的土地、活动的地域分别称作“许由寨”、“许田”和“许地”。许由死后就安葬于这里。“许由寨”遗址和许由墓至今还在,这是许由留给这一地区的最好纪念。“许由寨”至今还留存着这样一副对联:“许君以昌人杰地灵绿世界,由斯而盛花海茶都新家园。”许昌的得名由此而来,我国的许姓也发源于这里。 另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便把汉献帝迎到许地,并迁都到这里。曹操在许地雄踞25年,在此修建城郭、治理军民,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出击吴蜀,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可以说曹操在这里是用兵与屯田并举,文治与武功齐驱。当时,许昌成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们盛赞曹操说:跃马挥鞭,为政为国一代枭雄;对酒当歌,为诗为文建安领袖。公元221年,曹丕在许地称帝,建立了魏国,由此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丕认为“魏基昌于许”,就把“许地”改名为“许昌”,这里成为魏国的五都之一。从此,许昌又有了“魏都”之称。 在许昌,有关三国时期的史书奇闻、街谈巷议和传说故事,俯拾皆是,广为传诵。罗贯中以此为源,写出了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其中有51回172处写到了许昌。曹操父子为许昌留下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曹魏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至今依然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风采。许昌不仅有昔日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丞相府,神奇诡秘的藏兵洞,还有曹操与王公贵胄狩猎的射鹿台,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青梅亭,操练水军的小西湖,屯兵数万的九营十八寨,保证80万大军军需供应的大粮仓和运粮河,跪迎汉献帝走进许都的“迎帝石”,以及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国鼎的受禅台,成就关羽忠义美名的春秋楼,关羽踏上“千里走单骑”征程的灞陵桥,等等。为此,郭沫若曾感慨地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P1-3 序言 刘永治同志的《军旅生涯五十年》即将付梓之际,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 永治同志曾是我的老部下。他十六岁参军入伍,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先后在团、师、军、大军区各级政治工作岗位上担任过主官,直至总政治部副主任,这实属不易。从他军旅生涯五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长期从事我军政治工作、具有坚定政治信念、丰富实践经验和很高领导才能的优秀领导干部。 在我与永治同志的接触中感到,他的身上有着许多值得人们学习的闪光点。《军旅生涯五十年》这本书的问世,使我们有了深入了解他的机会。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所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点体会,读起来都很亲切、自然和朴实,从中能够看出他为人做事、从政为官和治军带兵的基本准则和领导智慧,他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思想上的深邃敏锐、作风上的求真务实,他勤学好思、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他善抓主要矛盾、敢于解决棘手问题的领导才华,他敢于大胆负责、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魄力,他善于团结同志、科学识人用人的气度风范。永治同志的这些优秀品质,贯穿全书字里行间,读起来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世间万物,总有“留白”之美。一些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有的撰写回忆录,把自己走过的历程记载下来;有的把过去的讲话、文稿编辑整理,结集出版……用这些形式记载历史、传承经验,都是十分有益的,也是老同志做出的一种贡献。永治同志的《军旅生涯五十年》很有新意,用讲故事、谈启示的方式,勾勒出他成长奋斗的人生轨迹,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 阅读此书很容易让人感到,这是一本充满革命情怀、饱含人生感悟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力作,是带着真挚情感、凝聚深刻思考、饱蘸心汁写就的。书中反映的有些事情,我也是亲历者,读起来历历在目,勾起我许多回忆,备感亲切。书中记载的那些社会变迁、时代发展以及人文地理,从一个侧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段发展史,表达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赤子情怀;书中谈到的部队在一些不同时期所担负的任务、经受的考验和积淀的传统作风,也从一个侧面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军建设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抒发了对部队、对战友、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载了一段历史,还在于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和工作上的传帮带。从永治同志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生经历中,广大青年尤其是部队基层官兵可以从中汲取立身做人、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人生经验和政治营养;从永治同志潜心钻研政治工作、善于把握特点规律的丰富实践中,广大政工干部可以从中学到组织开展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从永治同志在各级领导岗位摔打磨炼、励精图治的奋斗历程中,部队领导干部可以从中吸收借鉴谋全局抓大事、统班子带部队的领导艺术和实践经验。 新中国刚刚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当前,我们的国家和军队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前进的征程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不断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后记 50年峥嵘岁月稠,50年弹指一挥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0年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而对于一个人来说,50年却是最重要、最宝贵、最精彩的生命旅程。 这50年对我来说,虽然没有“烽火连三月”的战场硝烟,没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怀激烈,也没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金戈铁马,是平凡的50年,但又是很不平凡的50年。在这50年里,我紧跟国家和军队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铿锵步伐,从农家子弟到解放军战士,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上将,从基层干部到军队高层领导,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眸50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林林总总归纳起来,原因主要是: 第一,得益于党的培养教育。党使我成长进步的指路明灯。自跨入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我就始终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这50年中,党就像亲爱的母亲一样,一直给予我谆谆的教诲和莫大的培养。是党,让我知道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立身做人;是党,让我懂得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也是党,让我明白了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从而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在我的成长进步中,各级党组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进步,都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党的培养教育,就没有我的一切。对于党的培养教育之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得益于赶上了好时代。军人的命运总是与党、国家和军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强大,我也一步一步地不断成长。“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在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进了明媚的春天,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曙光。这个崭新的时代,既为国家和军队的突飞猛进、发展强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提供了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在这个伟大时代,共和国发生了历史巨变,人民军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国人成就着自己美好的人生。我为赶上了这么一个好时代而自豪。 第三,得益于同志们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50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得到了无数战友的真切帮助和大力支持。无论是刚踏进部队还是整个军旅生涯,无论是在基层单位工作还是到了高层机关工作,无论是担任一般职务还是担任领导职务,一茬又一茬的领导和战友,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正是由于他们的鼎力相助,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没有同志们的帮助支持,我将一事无成。对于同志们的帮助支持,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在这里,我向曾经帮助支持过我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得益于不懈努力奋斗。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到底靠什么?我的体会是:既不靠关系,也不靠运气,而是靠过硬素质、靠真抓实干、靠开拓创新。我一直坚信这么一条: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创作出一流业绩。50年中,无论在哪一级岗位上,我都勤勉敬业、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和半点马虎。正因为如此,我才在每一个岗位上,做出了无愧于组织、无愧于官兵、无愧于部队的成绩。靠本事立身做人,靠实绩赢得进步,是我50年军旅生涯的又一个切身体会。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一些单位和同志的大力支持,于建文、冯长平两位同志整理了文稿,戴振东、闫贵军等同志提供了资料。在此书出版之际,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书中涉及的一些人和事,有的由于时间久远,可能有些不够确切和准确;一些观点和看法,仅是个人的思考和体会,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和谅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