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揭开甲午海战的黑匣子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邓加荣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悠悠岁月,转眼百年,当年翻江倒海、电闪雷鸣的甲午风云,早已随着日月嬗递、寒暑更迭而渺无踪迹,荡然无存了。本书在一部残缺不全的日记基础上,通过当年北洋水师的一个下级军官(枪炮二副)的亲身经历,讲述出自丰岛之战以来的全部海上鏖兵过程,让至今仍在关心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真实面貌的人,得到最确凿的原生态的图像。

内容推荐

本书在一部残缺不全的日记基础上,通过当年北洋水师的一个下级军官(枪炮二副)的亲身经历,讲述出自丰岛之战以来的全部海上鏖兵过程,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那个惊天动地的海上鏖兵场面,也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为世人讹传的一些真实详情,揭开了何以被称之为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庞大海军舰队,竟然在一支与其实力大体相当的对手面前,全军覆没?何以有天开锁钥、金帮铁底之名的天然海军良港旅顺与威海,竟然不经数旬就陷落于敌军之手?而二副本人的经历,也是委婉曲折,惊险传奇,既有足蹈火海、身栖孤岛的慷慨悲壮,又是荡气回肠、悲婉缠绵的情恋纠葛,让人读之难以释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一 海上校阅

二 宝岛营盘

三 汉江风紧

四 济远赴朝

五 仁川对峙

六 瘟疫噩耗

七 家难国难

八 窳败蠹虫

九 临敌踟蹰

十 庙前测字

十一 管带会议

十二 致远谈兵

十三 芳草萧艾

十四 京城轶事

十五 雷雨惊魂

十六 壮怀激烈

十七 倭袭汉城

十八 丰岛之战

十九 高升惨烈

二十 荒岛笼烟

二十一 崖头绝望

二十二 韩民援救

二十三 牙山假捷

二十四 奔赴平壤

二十五 议惩提督

二十六 洋将上任

二十七 青楼遗恨

二十八 广乙服状

二十九 严复来信

三十 义犬神威

三十一 大连夜泊

三十二 黄海大战

三十三 坞西行刑

第二部

三十四 褫夺花翎

三十五 津门会晤

三十六 白玉山上

三十七 广甲自毁

三十八 雪儿再现

三十九 贾逵就擒

四十 御前讲书

四十一 赏罚不清

四十二 来远赠剑

四十三 海军葬礼

四十四 雷艇出探

四十五 挪款办寿

四十六 再劾军门

四十七 排除雷阵

四十八 严岛挑衅

四十九 汉氏良策

五十 巡而不击

五十一 掣肘难行

五十二 寿庆大典

五十三 退兵威海

五十四 绕道护航

五十五 暂泊旅顺

五十六 镇远触礁

五十七 旅顺告急

五十八 下罪己诏

五十九 代理总兵

六十 旅顺惨案

六十一 泣血残阳

六十二 抢险修船

六十三 威防歧议

六十四 镇远复航

第三部

六十五 喷雾奇技

六十六 孥交刑部

六十七 暂缓起解

六十八 偷窥荣成

六十九 砚帅北上

七十 钦差授命

七十一 军风舰纪

七十二 青楼哀怨

七十三 迎击战略

七十四 刑斩溃将

七十五 寇入荒城

七十六 再度擒谍

七十七 破格悬赏

七十八 自动放弃

七十九 烟台来客

八十 立意死守

八十一 虎口鏖兵

八十二 南帮失守

八十三 北帮毁弃

八十四 进村就赶

八十五 水陆大战

八十六 定远被毁

八十七 又沉三舰

八十八 日岛战绩

八十九 寒夜风紧

九十 泅海送信

九十一 无处求援

九十二 军门自尽

九十三 海岛沉没

后记

试读章节

甲午五月廿六日(西历6月29日),阴。李中堂给丁军门来电云: “日韩失和在即。仰遽电告,日在英议买其在东海大轮,并欲尽雇东方海面之轮运兵械,势将大举,我军应速预备。林镇廿三日电:‘仁港泊船,战守皆不宜,拟以一二船驻仁探信,余船驻牙备战守。请速派雷艇三艘来牙,并派弁兵带水雷五十个,药线电机一切,由商船速装来牙’云。与尊电前所拟调度稍异。威防但令雷艇炮船辅炮台太单,但牙防镇、济等船若有大雷艇防护,能否得力?路远是否能去?”

杜仲在陆向乾守备那里看到了这封电报,心里好生疑惑!中日失和,这是明摆着的事,稍有一点头脑的人,就可以预见这个必然的结局。奇怪的是,对派去支援驻朝清兵的几艘军舰的去留,还有如此大的争议。总不能急着把舰船派去,又急着把它召回来吧?

杜仲刚要启口发问,陆向乾一把拉住他的胳臂说:“走,出去逛逛,心里正憋得慌呢!”

他们出了海军提督署大门,绕过所后炮台,顺着旗顶山路,一直向山顶上爬去。一路上蓊绿翳天,遍地皆是苍松翠柏、青杨古槐和枫栌柞榆等参天古木。风涛日影,弄得幽静的山林阴森恐怖,诡秘怪诞,隐约中好似藏着许多山妖树魈和说不清的迷惑。

他们一步没有停歇地爬到山顶,随后移至东坡的望海亭上。这是明末时期的一座建筑,亭子不算高大,但地势险要,向南可以望见山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向北则能见到令人触目惊心的悬崖断壁,有波涛拍岸的轰鸣巨响不绝于耳。他们气喘吁吁地坐到亭子中间的石凳上,这才稍有心绪把压到心底里的话无拘无束地,也就是说,想恨谁就恨谁、想骂谁就骂谁地说个痛快。

陆向乾告诉杜仲,昨天提督署里召开了管带会议。他作为营务处的文案守备为着整理材料,列席了会议。会上,对林总兵发来的电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按说,林总兵的应变措施是可取的,他提出的速派雷艇护卫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但事情却是出人意料的艰难,曲折,纠缠不清。原来,在林总兵向回发报的同时,方伯谦也向李中堂和刘步蟾发来“舰队宜合不宜分”的电报。

刘步蟾与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谦等皆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1867年又一同去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在北洋水师里边,属他阶历崇深,学识优厚,但其为人不免过于精于心计,好为权谋打算,有驾驭一个群体、甚至驾驭一种趋势的能力。因此,在当下讨论面临日韩失和这关键时刻中国海军应当采取何种应变措施时,他提出了各种充足的理由和数据,反复地论证了舰船只应集中、不宜分散的必要性;因为,他压根儿就不同意林泰曾的方案。不单单是因为方伯谦来电中所述的仁川、牙山地理环境不利于攻防,更重要的是他摸清了日军的底细,近两年内日本不惜重金购置了数艘快船,在技术装备上已经大大地超越于我军之上。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这样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北洋水师除了迅速购买技术先进的新船外,只有避开敌人锋芒,只有在威海和旅顺的内陆炮台掩护下,才能保存自己,做老虎伏山之势,不战而屈人之兵,否则,都是冒险的行动。所谓冒险,就是没有充分的数据可以论证我们能够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战胜。

会上,邓世昌、林永升、邱宝仁等人都赞同林总兵的方案,认为这是当前唯一可行的保护自己(包括我国驻朝陆军和镇、济等水师舰船)、而又可以开拓局面的措施,正所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牙山距威海并不甚远,一旦日军发动战争派出全部舰船去攻击我方,威海的舰队会及时赶到支援。这正是摆出一个常山蛇的架势,首尾可以互相呼应。

“那么,丁军门的态度呢?他是全军的统帅呀!”杜仲焦急地问。

P47-48

序言

时光,像流水一般地过去。

悠悠岁月,转眼百年,当年翻江倒海、电闪雷鸣的甲午风云,早已随着日月嬗递、寒暑更迭而渺无踪迹,荡然无存了。

啊,甲午,甲午,一百多年的历史,该有多么深厚的时光和岁月的积沉呀!我,曾一连几个月地把自己封闭在如山堆积的历史资料里,像荒远边陲的淘金者那样,一锹一锹地挖,一箩一箩地筛。暗黄的纸页上,布满着灰尘和蠹虫尸体,几乎让我窒息在那枯燥、烦闷、不可解脱的氛围里。有时眼花缭乱,有时头昏脑涨,那些早已死去的蠹虫好像又复活过来,爬到我的身上和脑子里,烦扰得我苦不堪言;但是,我是无悔的,我甘心情愿承受这种永远无法解脱的苦役。

我在寻觅,一支久已消逝的曲子,

一支悲壮的曲子;

我在寻觅,一个久已消逝的影子,

一个沉船的影子。

我坐在岁月的残骸里,

怅惘地寻觅着,被尘埃深深掩埋了的

历史上的一个谜;

一个被更夫偷偷锁进保险箱里的,

早已锈死了的秘密;

一个早已暗淡了颜色的,

斯芬克斯之谜。

我孤寂地困坐着,

困坐在锈迹斑斑的历史窗口面前。

我没有办法,也没有勇气,

揭开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谜团——

那么一个庞大的海军舰队,

大清帝国威威赫赫的北洋水师,

怎么会,

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被打得一败涂地,

凄惨决绝,魂断迹灭?

我困惑,我迷茫,百思不得其解,亍趑趄地走在寻寻觅觅、探索追求的路上,但始终是雾裹青山,云塞路断,杳杳天低,若明若暗。

人们常说:“百年不见百岁人!”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叫我有幸破除那千古遗憾,找到了一位历经时代风霜的百岁老人杜渐离。他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说,他不仅就生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岁月里,而且,就生在烟尘炮火、衽席波涛的航海世家。他的父亲杜仲就是当年北洋水师中的一名军官,先在广乙舰上当枪炮二副,后又调到致远、济远、镇远舰上当枪炮二副。更为宝贵的是,老人不仅赠送给我他的百年回忆,而且还赠送给我一本日记。虽然那本蓝布皮黄格纸和用白线装订起来的日记所载的文字寥寥,但它给我的启示却是极大的,再加上老人的注解和补叙,让我如同打开了甲午海战的历史黑匣子,破译了当年那场海上鏖兵的密码;好像把淹没到黄海深处的许多当年物证、人证,又从沉船里打捞上来,收听到了那天崩地裂的炮响和震颤人心的杀声……

下面,我就将日记上的寥寥文字和老人的口头补叙整理出来,让至今仍在关心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真实面貌的人,得到最确凿的原生态的图像。

后记

“挂帆沧海,风波茫茫。或沦无底,或达仙乡。二者何择,将然未然。

时乎时乎,吾奋吾力。不竦不悲,丈夫之心。”

古人日:“知耻而后勇。”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水陆两军皆遭惨败的耻辱,大大地激励了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促进了人民的觉悟和猛醒。睡狮受到了这番强烈的刺激,已经开始睁大了眼睛。由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耻辱也有耻辱的作用,正如孟子所云:“耻之于人,大矣!”

北洋水师覆没后三个月,亦即1895年4月17日,清廷与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屈辱构和,激起天下爱国者的一片愤慨,唤醒亿兆人民加紧维新变法,奋发图强。就在这一年,康有为、梁启超联络干余名参加京城会试的举子,联名上书,要求变法维新,举行公车上书。也就在这同一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行了可以作为辛亥革命前奏的广州起义。而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里,感受北洋水师覆没之痛最深的严复,连续写出了振聋发聩的警世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告诉人们:“惟中国之积弱,至于今为已极矣。此其所以然之故,由于内治者十之七,由于外患者十之三耳。”而改进内治之关键,“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考究李鸿章洋务运动之所以一败涂地,其根本的弊端,“大抵皆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不变旧,徒增一些洋船洋炮,也无济于事。接着,他便着手译著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天演论》,正像蔡元培等人所说:“自此书出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本文开头所引的那首诗,即严复在《天演论》结尾处引英国诗人丁尼生之所作,它昭示世人应该亟起醒悟,奋发图强。这首诗,与美国革命诗人惠特曼的诗,有异曲同工之意。“指出最美好的,并把它从最坏的东西区别开来,是一世代带给另一世代的烦恼。”实际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一个世代带给另一个世代的激发和呼唤。

所以,邓世昌、林永升、杨用霖等烈士的捐躯是壮烈的,宏伟的,他们的鲜血是崇高的,昂贵的,完全没有白流,是具有非常宝贵价值的,它充分唤起了人们的激愤和觉醒;尽管他们是“遭受失败的人”,“是战船沉没在大海里的人”,是“自己沉没在大海里的人”,但他们也是胜利者,因为他们是催醒人们走向胜利的前驱。

我们应当为“死者擂鼓”,应当讴歌甲午海战中活着的和死去的英雄们!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好心的读者还会关心,你书中所提到的那些还活着的人,其结果又是如何呢?不管他们是否都是青史有名的人物,人们都系着万分的悬念。为此,我们不能不一一地作些补记:

首先,说说对于这次战争负有主要责任的李鸿章。由于水陆两军都打得惨败,垮得一塌糊涂,他原在政治舞台上的实力已经荡然无存;再加上他充任全权代表与倭人签订了屈辱构和的《马关条约》,声名更加狼藉,遭到了朝野上下广大士民的唾骂,也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惩罚,除给他保留下徒有空名的内阁大学士虚衔外,其余的一切官衔皆给撤销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完全赋闲在家,终朝空斋冷坐,犹如萧寺野僧。至于统调节制关内外所有军队的钦差大臣刘坤一,也因督战不利,在他莅任的三个月内,清兵从营口、牛庄、田庄台一路败退,锦州以西已无地可守,刘坤一吓得惊慌失措,“惧而三徙”。和议之后,他卸去钦差大臣职务,仍回南京当他的两江总督去了。

至于那个自认开战是个大好时机,无论是胜是败,都可稳操胜券地将其政敌李鸿章掀倒在地的翁同和,其结果也没有如他所料,没过两年即为慈禧太后将其开缺,逐回原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得到实惠的,倒是那几个主持训练新军的协办荣禄、胡熵菜,以及后来的袁世凯、徐世昌等人,目后,都成了代替李鸿章地位举足轻重于朝野上下的实力派人物。

让人抱有遗憾的是,从刘公岛撤退回来的靖远管带叶祖硅、来远管带邱宝仁、济远管带林国祥、威远管带林颖启、平远管带李和、广丙管带程璧光、康济管带萨镇冰,以及杜仲等一百五十余名中下级军官,因为在降书上立誓“现时不再与闻战事”,都受到了朝廷旨谕“革职归里,听候查办”的议处。

好在没过几年之后,中国重振海军时,这些经过多年培育教养,业务上有所专长的海上精英,又被国家陆续启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西历1899年4月)清廷诏谕:将已购到的海容、海筹、海琛三舰和尚未购进的海天、海圻二舰,加上旧有的康济、通济等船,统编为军,仍归北洋大臣节制,任命总兵叶祖硅为统领,参将萨镇冰为帮统领。紧接着,林颖启、李和、林国祥、程璧光、邱宝仁等也都官复原职,管带新的舰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