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作者突破现象描述和线性思维的局限,建构了一个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了解监管政策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传统。本书开拓了技术条件下政治分析的新视野;以“公共修辞”为平台的情理辩证立场,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合作型治理提供了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分类 |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
作者 | 李永刚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作者突破现象描述和线性思维的局限,建构了一个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了解监管政策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传统。本书开拓了技术条件下政治分析的新视野;以“公共修辞”为平台的情理辩证立场,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合作型治理提供了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它们是这个新技术时代的一体两面。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各种话语和集体行动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模式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 站在民意表达的角度看,3亿多网民正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社群,形成新的意见阶层。“热帖、跟帖、转帖”的传播技术得以快速汇聚草根的偏好;“话题、词语、故事”的传播内容时常被群体情绪推波助澜;“人肉搜索、恶搞、山寨”的行为艺术展现了大众消解权力的狂欢。站在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防火墙”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诞生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最好意象。 现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至少可区分出四种不同角色,即充当主导者的中央政府、充当执行者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充当协作者的运营机构以及充当自律和相互监督者的网民。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要理解多重角色如何能够殊途同归,必须进入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体察。 本书由一个强烈时代感的主题介入,最后又回到古老的价值层面,力图追寻“善”的政治。各方应有更多耐心和信心,为价值理想和现实权衡寻找对话余地。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 三、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五节 关键概念解释 第一章 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 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二、反控制 三、低成本 四、匿名性 五、互动性 第二节 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 一、网民性别 二、网民年龄 三、网民文化程度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 第三节 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 第四节 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 二、上网时间 三、网络使用 第二章 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 第一节 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 第二节 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 第三节 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 第四节 “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 第三章 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 第二节 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 第三节 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第四节 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 第四章 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一节 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第三节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第四节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 三、域名过滤 四、内容发布过滤 五、网吧监控软件 第五节 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第五章 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 第一节 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 第二节 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第三节 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 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 第五节 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 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 第一节 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 第三节 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第四节 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 第五节 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 第七章 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 第一节 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 第二节 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 第三节 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 第八章 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 第一节 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节 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 第三节 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 试读章节 一项旨在保障在毁灭性核打击下通讯依旧能够畅通的研究计划,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于1969年底取得了初步成果。当时,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实现了机器之间的相互通信。也许当时的人们并未料到,这个被称为阿帕网(APPANET)的 网络雏形后来竟然发展演变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这块貌似虚拟的空间可能是人类继外层空间之后,在民族国家以外发现的最新、最大的一块疆域。而且与在外太空的开拓不同,在那里,国家争夺的是军事霸权,非个人和私人企业所关心;所动用的技术和设备往往要耗尽国力才能保障供应,亦非个人和私人企业能够承担。在网络空间中,个人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就能围绕自己关心的主题,成为最活跃的传播和表达主体。 很奇妙的是,当一个人接听电话时他并没有去某处,但当一台电脑连接上互联网后,这个静止的身体突然在空间上,在运动状态上到处扩散。网络成为虚拟地形学中一种拟像的领域,电脑屏幕代替了挡风玻璃。在这种经验中,“航行者”进入了一个苍茫世界,却又止步于一种“无深度的表面”。这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为了说明互联网的特性,我们有必要简单说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早在20世纪60年代,把多个电脑连接起来的内部网络(Intranet)就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军队、机场和银行等系统中。这类网络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一台中央控制的大型电脑,用来存储和处理数据,授权用户只能实现和中央主机的互访,网络与网络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是互相隔离的。在该系统中,信号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路径,系统对用户的控制非常方便。致命的缺陷也正在于此,如果切断了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中的任何一处,通讯就会中断。 P17-18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准确阐述了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过程中的多方互动关系,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运营机构和网民的行动逻辑给予了新颖又充分的解释,对“防火墙”这一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合理的观察分析,对行动背后的制度与结构因素展开了有深度的探寻。 ——严强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作者突破现象描述和线性思维的局限,建构了一个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了解监管政策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传统。本书开拓了技术条件下政治分析的新视野;以“公共修辞”为平台的情理辩证立场,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合作型治理提供了启示。 ——张凤阳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以传播为入口,以政治学为工具,以社会发展 为旨归,对互联网管理视域中的根本问题予以了细致梳理和深入检讨,大者高屋建瓴,中者条分缕析,小者洞幽烛微,令人印象深刻。 ——杜骏飞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有强烈的学术好奇心,有深度解析的冲动和能力,有综合判断需要的天赋悟性和冷静。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始终与其研究对象,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适度距离。他从一个命题切入,读者得到的启迪和收获,却远远超出命题本身。那些对当今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人,希望他们都没有错过读这本书的机会。 ——林达 作家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了解“我们的防火墙”就不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第一部探索此一关键话题的学术专著,本书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是无法估量的。2009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监管年”,它的出版恰逢其时。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互联网不经意的一瞥,冲垮了阻挡太平洋的各国堤坝。前有古人,中国曾轮流采用大禹治水和修建长城的办法,应对类似挑战,并取得成功。后有来者,集其大成,用修建长城的方法治水,能否同样成功,历史再次考验民族生存智慧。 ——姜奇平 《互联网周刊》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