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生,四川成都人。笔名有海戈、文慧等。曾在邮局和银行供职。1942年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历任成都、桂林、重庆等办事处负责人。1954年公私合营后历任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和现代文学编辑、编审。现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业余从事写作与翻译。因他与巴金是同族,故与巴金交集较多。本书是其对巴金生平事迹的回忆录的集结,共计54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怀巴金及其他/上海老作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济生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济生,四川成都人。笔名有海戈、文慧等。曾在邮局和银行供职。1942年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历任成都、桂林、重庆等办事处负责人。1954年公私合营后历任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和现代文学编辑、编审。现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业余从事写作与翻译。因他与巴金是同族,故与巴金交集较多。本书是其对巴金生平事迹的回忆录的集结,共计54篇。 内容推荐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本书为该12种的其中一种。 目录 忆四哥巴金 巴金与抗美援朝 这就是巴金 又见巴金 梦境成现实 “愿为大家活着”——贺巴金百岁大寿 书缘初忆——怀巴金 鲁迅的学生——巴金 清明幽思 巴金的编辑生涯 追忆萧珊 “人生不过是场梦”——追忆三哥李尧林 “寻根”杂记 甘为泥土的翻译家——汝龙 追忆诗人赵瑞蕻 深深的怀念——忆王道乾兄 患难识知己——忆罗荪同志 “惟君子能编君子书”——忆老友夏忠禹 辛笛大哥,您走好! 也忆梅林 送别左泥 好编辑,真君子——悼王仰晨兄 难以忘却的记忆——沙汀、艾芜百年诞辰有感 在英伦宣讲抗日的中国记者——再忆萧乾 忆金公仲华二三事 从陈彦衡想到陈富年 追忆吴朗西 悼贾植芳老哥 我看陈醇 话说黄裳 也来谈谈《雷雨》的发现 《巴金的梦》读后感 与会有感 读报有感 一缕情思 也谈巴金赠书 《来燕榭书札》书后 陈衡哲愤然离川 勿忘史实 牢记史实鉴往开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看电视剧有感 出书何必尽“豪华” 文本才是研究作家的沃土 珍贵的异国友情 藏书小记 文学翻译对新文学的影响——读书偶拾 巴金译事的袅袅余音 话剧忆旧 朋友,是一盏明灯——读巴金《怀念振铎》文有感 傅雷译事点滴 读报有感——关于茨威格 我的“知足斋” 笔名小忆 引人深思的私信——读《写给巴金》 编后语——代跋 试读章节 忆四哥巴金 荏苒时光,倏尔即逝,四哥去世不觉半年多过去了。清明前一天去洋山深水港参观,立于大洋山之巅,面临东海,远眺浩渺波涛,心潮随之起伏,一片幽思陡然升起。去年11月25日他生日那天,他和珊嫂的骨灰落葬于崇明东海之滨。今天孩子们同样携带鲜花瓣再去海边撒花祭奠,寄托哀思。这时我想他俩早已顺着水波走远了。唯愿平安地抵达彼岸,把他俩的至真至诚之爱散留在远方那些不知名的所在,开放出灿烂的花朵。爱,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有了相互的爱,人们才会有和谐、幸福的生活。归家后心潮仍难平。他那仰卧病床时的双眼,不是半睁半闭昏昏然似睡的样子,就是大睁着紧盯屋顶、一副沉思苦索的容颜;还有那老张开的嘴、下颚不住地启合,似有话要说,却又发不出声的无奈的表情,总不时浮现我眼帘。好像他还是躺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忍不住低声唤道:“四哥,你好吗?”泪水夺眶、心房颤抖……他已走了,永远地走了,再也见不到他了。唉!但求能在梦中相逢。 一 还是2004年2月17日那天,我刚放下晚饭筷子,国燥忽来电话,说四伯伯病情有变,速来医院。赶到病房,只见里里外外一片紧张,人人面容沉重。我被套上一外衣,戴上口罩,蹒跚地走到病床前,只见端端泪水汪汪守在床边。我唤声四哥,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了。不过三、五分钟,即被搀扶出,凄然落座外室沙发内。九时过被劝回家休息。昏沉沉地算是过了一夜。清晨电话传来病情无变,终于慢慢地逐步转好。他又过了一关。原来是心率减慢引起肾功能衰竭,面临血透危境,全家人只望他能少受点苦痛折磨,听其自然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为好。出人意料,他不但安过险隰,还慢慢地平稳下来。太好了!我又照旧每周六下午按时去医院探望。虽不能走进病房,必然站在门口朝内高声唤他两次,然后坐于外室向小吴或小张询问病情状况。如果逢上那天他精神较好,又无别的情况,就不守规约闯到榻前,跟他讲上几句,稍立片刻,再行退出。有次他竞两眼大睁、闪闪放光地望着我,露出笑意。我高兴极了!天上不是也有颗同名星星时时发射出光芒照耀着大地么?看来他定会照旧平稳地度过即将来临的百又二岁的寿辰。这正是我们全家人的祝愿。 去年10月14日晚,我刚从外地旅游归来,国糅又来电话了:病情有变,嘱次日前往。15日下午二时去到病房,情况大异,人影幢幢,一片紧张沉重的气氛。国糅搀着我走到阳台上病室外的落地窗前,朝里望去,全是白衣人员走动着,病床上的他面扣氧气罩,周边机械杂陈,抢救情景立陈眼前。已看不清他的面容了,显然他正经受着极其苦痛的折磨。心房紧缩,泪水即流,颓然落座在身后的小椅上。这时国糅正向立在窗内边上的俞院长询问情况。他们说些什么,我已听不清楚,不住引颈内望,总想看个清楚,立立坐坐,这样过了半个多小时,毫无所得。疲累不堪,难以忍受,怀着一颗作痛的心,急急让小外孙女搀着冲过人群走出病房,去到医院大门口叫车回家静候一切。 不知怎的,近年来人总易于激动,难以抑制。是否人老了,感情脆弱,无法承受重压,更怕死别之伤?不少老友过世,总是避去灵堂送别。而今面临之哀更重了。 16日这天全在悬念与默祷中度过。17日晨电台播出神舟六号胜利返航,完成任务安全回落基地,佳音令人振奋。有此大喜,定能冲走他头上的厄运,又会慢慢转好的。他曾几经危境,全都平稳度过。他的生命力就是强啊。心存此想,精神稍佳,有了一线希望。晚七时半绍弥代国糅转告噩耗时,眼前的一丝微光又给抹去,一片漆黑,骤落冰窖,身心全冷,欲哭已无泪了。 23日下午三时赶至殡仪馆一小室内守灵,见他面颜微红,毫无病色,一副安然沉睡的样子,去掉了来时的惴惴忧心。小林姐弟等再去大厅查看灵堂的布置了。邱俭取出相机留影,为我留下他这副安然的睡态。 24日的送别仪式,木然地立候在他身侧,答谢前来送别的人众。三时半被小周带出,这时才见到外面广场上全是人,一片肃穆沉痛气氛。好不容易擦肩接踵走出人群来到大门外,匆匆搭乘小郏的车子赶去嘉兴,参加第二天即将召开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样又免去我护灵、送灵之痛。之后的日子里,又一如既往地沐浴在专家、学者们的热情发言中,及旧友新朋的关怀里,更感受到祖籍乡亲的高情厚谊。他若有知,定嘱我代答:名实难负,愧不敢当。盛情不忘,谢谢,谢谢。 返家后方从不少报刊上看到送别会前前后后的种种情景,送别人众竟达五千人之多,实出我意外。在送灵出外时,有来吊丧的人竞伏身地上哀痛不已。睹此图片,能不无动于衷乎?这是读者对他的真诚的回报。 一次追思会上被邀最后发言,曾借弘一大师名句“悲欣交集”以解说我那阵子的矛盾心情:先是觉得他虽远去,总算摆脱了那有口不能言、有思无法表的六年多卧床苦痛生活,替他欣然;继又为亲人永逝的切肤之痛沉落于无法自拔的悲思中,有好长一段时间则徘徊在幻影杂陈的昏然梦境里。而今痛定思痛,往事浮沉,更感凄然。权借笔抒怀,吐出郁块,稀释心哀。 …… P1-4 序言 《上海老作家文丛》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编辑的丛书。出版上海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展示上海老作家在文学园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创作成果。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 上海市作家协会计划每年推出一辑《上海老作家文丛》。 上海市作家协会 2009年9月 后记 幼年时总盼自己快点长大,老嫌时间过得太慢;到了老年晃眼又是一年,光阴流逝似乎走得快了一些。不,简直太快了!巴(金)兄去世这不就三年了?人生易老天难老。天因无情,而人情多多,能不老乎?到了老年行动不便,友朋难聚,且日趋凋零,愈觉孤寂,几与世脱离,全赖书报遣怀,又能不老?今也九十又二,算达高龄了。所幸尚无大病。惜记忆力衰退,凡事过眼即忘,虽一再强记,总难留脑际。倒是旧日往事却深印心内。 今枯坐窗前小桌编选积稿,往事浮沉,又不免感触累累。曾一再声明自己并非作家,只不过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几十年,搞过一阵子的业余翻译,出版过两三本小书。又因与巴金的关系,结识了不少文艺界的名人、大家,以致有的文坛佚事,不是身历其境,就是亲闻其事。那时正当壮年遂而存留脑际。有的触情而发,记下的也是斯时斯境的实事,讲的是老实话。曾在已出版的一本集子的《后记》里说:“在下是老实人,撒不来谎。俗话也说,编的筐筐总是圆不了的。”史事毕竟是当时发生的实事,脱离不了那时的情境与人和事。我们可以用今天的观点去回顾,去评说,却绝不能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和事而言,更不能不顾一切臆说一通,甚至连自己写过的白纸黑字的文章也忘记得一干二净,前言不符后语的自相矛盾。本书内的“也来谈谈《雷雨》的发现”一文,就是有感而发,引用当时当事人的文字纪实以证佚事(史实),兼正视听。还史事的本来面目以免误导今世的青年读者。 巴金这人素重友情,你看他身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竟不怕惹议,急忙忙赶去参加郑振铎的追悼会。会上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孤独一人,深感寂寞。到了晚年,卧病在床,反省既往,思友情深,要偿还“欠债”。他处处淡化自己,大有老汉不提当年勇的气概,也就难免不淡化或模糊了昔日的某些事迹。但史事毕竟是史实。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时代不同,情景自异。好在不单他自己,同时代的当事人也都有所记述与回顾,这就保留了史事的原貌。不会为凭今人的臆测而乱史实。 名家汪曾祺有文说过他自己是“悄悄地在写,读者悄悄地在看,就完了。”说得真好,谦虚又实在。个人管见难免有所局限,真话也并非即真理。假、大、空纯系自欺欺人之语。 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先后给我精神上极大的震撼与鼓舞,让我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力量。正所谓“悲欣交集”,进而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及希望。记得5月12日那天午后三时始我就坐守在电视机前边看边流泪。家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遭受到无比惨痛的重灾难,能不无动于衷?感人的是在这危急关头,党中央一反既往发出了紧急号召,两小时后温总理即奔赴都江堰现场指挥救灾,展现了历史新篇章。再目睹灾区人民的互助自救行动,各地赶往灾区的志愿者们的无私支援……特别是救援大军,不顾艰险的人民子弟兵挺进各个灾区抢救生命,抢救伤员的惊人事迹,无不扣人心弦。连九岁小学生林浩自己受了伤还返回教室救出两个同学,事后他无只字半句的豪言壮语,仅说自己力气太小没能多救他人。这个经常背负五十多斤重的玉米棒子的山区小孩显得是多么的纯真、质朴而又善良。至于奥运会的一切,同样展示了有着五千多年优良传统的中华各族人民的爱好和平、处世和谐、交友天下的敦厚品质,已赢得参与盛会的世界朋友的实感和好评,用不着在此多赘。 巴金在《关于“还魂草”》文中说:“回忆1941年1月在成都躲警报的经验。失去了丈夫的方明是一个普通的女教师,一个坚强的女人,但她绝不是一个英雄或者模范。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普通的人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力量。任何困难压不倒中华民族,任何灾难搞不垮中华民族,主要的力量在于我们人民。”(引自人文版《创作回忆录》第78页)汶川大地震中的一切和奥运会的种种,不正说明中华民族人民的基本力量!胡锦涛同志说得好:“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引自《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靡页) 我要高声为“改革开放”叫好!要“改革”得好,就必须“开放”得好。“以人为本”就是一切都为了人民,绝非为了权和利。 最后还得说:上海作协能替我们这些过了时的老人的不甚合时俗的文稿谋出版,不啻为一义举。仅此表谢,方安于心。 2008年8月8日脱稿于萦思楼,9月28日修订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