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这厢,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这一主题。该年4月12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引为借鉴”。接着,《甲申三百年祭》被印成单行本,作为当时“整风”的参考文件,下发各解放区。
半个世纪后,作为“前车之鉴”语境中的著名文本,《甲申三百年祭》的地位仍然牢固。不过,从学术角度,则出现了质疑、商榷的声音。有人认为郭沫若写作此文时,手边资料不多,因此立论多有站不住脚之处。更有人认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影射史学的集大成者,难言严谨的学术作品。2005年,人民出版社将该文发表后国共阵营的交锋文字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争鸣文章汇集为《(甲申三百年祭)六十年风雨》一书,为这段公案留下了一份档案。
其实,《甲申三百年祭》在发表的当年影响之大,还可以从一个细微处可以窥见,那就是,著名植物学家胡先辅在1944年写作了两首七律诗,诗的题目也叫《甲申三百年祭》。这两首诗,收于《忏庵诗选注》(四川大学出版社),《(甲申三百年祭>六十年风雨》中没有著录。
胡先骕于1916年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获得农学学士暨植物学硕士学位,1925年又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驰名国际的植物学家。出自这位植物学家之手的诗体《甲申三百年祭》,既有作者对1944年时局的观察,也有对其时个人机遇的感怀,因此值得关注。
诗前有序:甲申三月十九日明怀宗登万寿山自缢殉国,今岁甲申为其三百年祭,抚昔感今,辄成长句。
诗的第一首为:三百周年五甲申,痛余思痛益嚬呻。军饥民困今为亟,寇虐官邪辙又循。覆面漫追亡国咎,拊心翘望建邦新。天人消息应难喻,漆室徒伤事事屯。
第二首为:君非甚暗多炀蔽,臣尽行私少朴忠。闾左脂膏朘欲尽,朝端官府略相通。韦编殷鉴知非远,天禄周邦倘未终。莫咏黍离悲故国,还期告庙饮黄龙。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其中的“军饥民困今为亟,寇虐官邪辙又循”两句,可谓对当时军政大势的概括:经过七年抗战,中国国力日残,军需供应紧张,民生凋敝,而外来之敌日寇犹做困兽之斗,更加横暴,可叹的是,官吏贪腐之风仍然不绝。这一切,无疑都在重蹈覆辙。此处的“辙”,当然指明朝覆亡的事实。末尾两句“天人消息应难喻,漆室徒伤事事屯”中的前句,似与前举二句略有矛盾,因为既然已将事态与明末形势比附,就不该再说“难喻”。“漆室”形容危急的局势,“屯”是艰难之意,“漆室徒伤事事屯”,抒发的是作者对国事日非的悲观感受。
第二首的起始两句“君非甚暗多炀蔽,臣尽行私少朴忠”最值得注意,它们表达的是胡先骕对事态原因的看法。“炀蔽”来源于《韩非子·内储上》,喻意为佞幸擅权,蒙蔽国君。在他看来,作为当时国家领袖的蒋介石,是说得过去的,本身并不“甚暗”,但他被亲近的人蒙蔽,难免行差踏错,至于蒋介石的手下,在胡先辅看来,公忠体国者少,多是营私之徒。国是日非,这些人正是祸首。不过,诗的末尾,作者还是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之情,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悲观情绪之中。
读到这里,自然要问:这篇诗体的《甲申三百年祭》,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何关系?
答案是,胡先辅的《甲申三百年祭》,应该是看了郭沫若一文之后有感而作。这不但体现在两篇诗、文的同题上,更明确的证据,来自于诗中“君非甚暗多炀蔽,臣尽行私少朴忠”这两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开篇中,在评价崇祯皇帝时,引用了李自成《登极诏》中的两句话:“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并说此言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胡先骕学贯中西,文理兼擅,但毕竟不是明史专家,最大的可能是从郭文中读到了李白成这两句话,认同这一看法,并化人自己的诗中。
值得注意的是,胡先辅的诗,尽管名为《甲申三百年祭》,但并没有涉及任何明朝史事,更没对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进行评价,他只是借用“甲申三百年祭”这个题目而已,诗的内容则完全直指时局,弥漫着浓郁的感时伤世情绪。究其原因,固然主要是时局危殆,令人揪心,一向抱有强烈家国情怀的胡先骕不能不忧心大局,而另一方面,也与他本人当时的际遇不无关系。
……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