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俩就这样一唱一和着,赵氏走过来疼爱地拧着儿子的耳朵。小齐财咯咯笑着,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跃起来,穿好衣服,洗过脸,吃过早饭,拿起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念“子日”,念“诗云”,学生们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念。时间长了,小齐财就不耐烦了,觉得上学也没什么意思。
7岁那年,齐财的头上长了黄癣,开始他自己也没有在意,痒的时候喜欢用手去抠,弄得头上血迹斑斑,黏在头发上很快又结成了痂,等到头皮受真菌感染、头上的黄癣越来越多时,父亲刘实蕃才发觉儿子头上的异样。刘实蕃开了几服药给儿子服用,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刘齐财头上的癞子终究没有治好,不久,头发大部分脱光,成了一个小癞子。别人的头上都有溜光滑青的小辫子,而齐财的脑门上则是光溜溜的。小朋友们嘲笑他是小癞子,一下学就围着他唱:“茅草窝窝,架个铁锅。猫俚吃饭,老鼠唱歌。唱个什么歌,唱个乡里李大哥。他在外面做什么?他在外面讨老婆。有钱讨个花姐姐,无钱讨个癞子婆。癞子婆,偷米养鸡婆。鸡婆不屙蛋,气得癞子婆娘不吃饭!”小齐财又气又急,脸憋得通红,起身要去追赶,小朋友一哄而散,刘齐财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当着先生的面,将书本一丢,闹着要回家,不愿上学了。
不明就里的老先生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拿起戒尺就朝刘齐财的手心打,一边打还一边骂:“我让你不争气,让你不学圣人书!”小齐财的手被打得又红又肿,但他咬着牙就是一声不吭。
饱受委屈的齐财回到家里,扑进妈妈怀里禁不住地哭了出来。抚摸着儿子红肿的小手,赵氏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小齐财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我放牛捡柴去!”
刘实蕃正在抽旱烟,听儿子嚷嚷不上学了,吐了一口烟,说:“哪有上学不挨老师打的,学还得上!供你念书,爸爸受苦受累还有个盼头。不然,你也和爸爸一样当个土郎中,咱家这穷日子还有什么指望改变呢!”
赵氏心疼儿子,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摩娑着儿子的脸,柔声说道:“蠢崽,你的手指上有十个箩呢!一箩穷,二箩富,三箩四箩看鸭婆,五箩六箩打豆腐,七箩八箩开当铺,九箩十箩当官跑不脱!蠢崽,你是想去看鸭婆呢,还是去当官升堂呢?”
气归气,小齐财还得去上学。只要爸爸妈妈高兴,这书还得好好念。
小齐财的领悟力特强,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时候老师摇头晃脑地在上面讲解,小齐财趁机开溜,溜到外面看水牛打架,看蚂蚁上树,看狗婆发情,听猫儿叫春。大自然总是充满乐趣,外面的世界在小孩眼里总是那么精彩。
小齐财玩累了,偷偷地溜回来。老师虎着脸在等着他,手中的长戒尺一抖一抖,差一点就要打到小齐财光亮亮的脑门上。同学们在下面挤眉弄眼,只等好戏开锣了。小齐财见状,只好乖乖站在门边,等着老师处罚。
“齐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面怎么说呀?”潘先生慢条斯理,故意拿今天上午学习的功课为难他。小齐财松了口气,定了定神,大声地背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齐财稚嫩的声音在房间里飘荡,老师边听边点头,戒尺早就搁到了一边。
小齐财一口气背了上千字,老师教的和没教的一股脑儿全都背出来了,把下面的同学听得目瞪口呆。“好好,停下来,”潘老先生脸上有了笑意,亲切地摸了摸齐财的脑门,沉吟了一会儿,说,“齐财呀,你这个名字很俗气,老师给你起个学名叫‘士奇’,好不好?……嗯,孺子可教,堪称奇才也!”刘齐财高兴地点点头。自此,小朋友们再也不敢欺侮他了。
潘琼楼先生给他取的“士奇”这个名字,寓“学士奇才”之意。但他在同学们中间得了一个雅号“癞怪”。“癞怪就癞怪吧,谁在乎那几根屌毛呢!”刘士奇想通了,要想不受人欺侮,肚子里要多装货才行!
P9-11
刘士奇烈士1933年牺牲时,年仅31岁,他离开我们整整81周年了。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刘士奇烈士用生命点燃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革命理想之火。
刘士奇是湖南省岳阳县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早期领导人及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1922年,刘士奇在湖南省公立商业专科学校、读书期间,追求革命真理,开始从事爱国活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指派在湖南各地从事党建活动与指导农运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展武装军事斗争;同年,刘士奇受党的指派来到江西鄱阳指导农民运动,担任赣北特委书记,开展地方斗争。1930年2月,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将赣南、赣西和赣北三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任命刘士奇为赣西南特委书记,从而奠定了中央苏区的雏形。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到30岁的刘士奇,挑起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的重担,革命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深受毛泽东的器重与信任。1930年8月,刘士奇反对以李立三为首的中央“左”倾路线,受到了当时赣西南地方领导人的排挤,被迫离开江西去上海。后受中央指派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协助总指挥徐向前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一系列胜利。1932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张国焘率领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刘士奇奉命留在根据地担任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他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组建红二十七军,任军长,率领不足5000多人的队伍与数万多敌人周旋一个多月,主动出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有力地掩护了主力红军的撤离。1933年,受到张国焘“肃反”错误路线的迫害,刘士奇含冤被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士奇等革命先辈的遗愿早已实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威震敌胆的人物,在他的家乡岳阳,却很少有人提及,他的革命事迹逐渐被人们淡忘。他的故居黄秀九元村郎中屋,一栋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在风雨侵蚀中,几近坍塌,可谓是岁月无尽,难掩沧桑。
“时光依旧流逝,街道依旧太平。”鲁迅先生曾经发生过这样无奈的感叹。历史似乎有些不公。
刘庆保先生,岳阳县红十字急救医院主治医师,刘士奇烈士之孙。作为烈士的后代和共产党员,他几十年默默无闻地在基层工作,救死扶伤,恪尽职守,从未向组织提过半点个人要求。多年来,刘庆保在工作之余,多方奔走,收集爷爷刘士奇烈士的革命史料。他有一个非常朴实而强烈的愿望,就是要让爷爷和他的战友们的革命事迹广为流传,让广大青少年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2012年春天,刘庆保先生受到江西、湖北、安徽、河南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邀请,作为刘士奇烈士的后代,他踏上了寻访爷爷革命足迹的道路,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领导与群众的热情接待。刘士奇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革命事迹广为流传,在各地修建的革命纪念馆中,均有对刘士奇烈士的大篇幅介绍。历史本来就是公正的,从来不会去偏袒谁。
从革命根据地回来后,刘庆保先生为爷爷刘士奇而骄傲,他有了更加强烈的愿望:一是尽快撰写《刘士奇传》;二是督促有关部门重视,修缮刘士奇故居及修建刘士奇烈士纪念馆。
2012年3月,刘庆保先生经新闻记者的引荐,与我取得了联系。我为刘庆保先生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刘士奇烈士的革命事迹所感染。我曾经在《巴陵英烈》中读到了介绍刘士奇烈士的文章;又偶尔在《彭氏族谱》中找到了一段文字,说我的先辈彭述圣公积极参加农民协会运动,并掩护过农民运动领导人刘士奇脱险。可惜,都述之不详。
多年来,刘士奇烈士的光辉形象始终在笔者脑海中萦绕,彼时也有为先贤立传的冲动,但由于见识与水平有限,往往作罢。这次,刘庆保先生主动上门联系,令我出乎意料;刘先生将多年搜集的资料一并带来,更令我喜出望外。面对刘先生的重托,恭敬不如从命。一年来,我一边研究资料,理清脉络,去伪存真;一边在刘先生的陪同下,数次去刘士奇烈士的老家采访,补充与丰富材料。同时,我在脑海里反复构思,考虑传记的框架结构。2012年年初,进入了紧张的创作中,数易其稿,其中部分章节完全是写好了又推倒重来,个中辛苦,自不待言。刘先生多次光临寒舍,对我的创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其意之切,其情之真,可见一斑。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唯物主义论者,但我又相信命运的存在。当我倾尽心智,集注情感,顺利创作时,我相信是刘士奇烈士在天之灵的暗中相助;当我的创作停顿,颇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往往能感觉到无形中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给我以气场,给我以力量,推着我前进。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所谓心诚则灵也,谁说没有命运呢?
在创作《刘士奇传》过程中,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也给予了大力关注与帮助。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马蕙瀛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霞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卢小生,为《刘士奇传》的出版献计献策。湖南省人民政府何报翔副省长就刘士奇故居修缮及纪念馆的修建,作出了重要批示:刘士奇是岳阳人民的光荣。岳阳市人民政府盛荣华市长、岳阳县人民政府张中于县长也先后作出批示,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邓玉香主任、省人大办公厅刘铮主任,先后多次与我交流,指导创作。岳阳市党史联络组组长、原岳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黄甲喜同志多次过问本书的创作情况。湖南天欣集团董事长王五星先生,一位关注家乡文化与历史的热心企业家,也给予无私的帮助。他热心操劳奔走,向岳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巡视员隋国庆作了专题汇报。隋国庆同志高度重视,随后于3月10日召集了市委党史办、市文广新局领导作了专题研究,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喻飞跃、县政府副县长易新岳和周理、县政协副主席陈明、县党史联络组组长晏军辉、县文广新局局长郑一夫、副局长刘沙沙、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坚、县文联主席冯阳、县作协主席李响球、县二中校长朱祖雄等领导也极其关注本书的创作。张赤峰、戴高峰两位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为本书校稿,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同事杨四友老师,多次为我的书稿打字、排版。《中国食品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周忠应、《洞庭之声》报副社长任言志、《长江信息报》记者张峥嵘、红网论坛资深网友洞庭湖里的老麻雀等新闻界朋友,也热情参与,积极宣传刘士奇革命事迹。尤其是易县长、陈主席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解决了部分创作资金。
另外,黄沙街镇党委政府、新墙镇党委政府、新墙镇民政所、岳阳县卫生局、新墙镇卫生院、县信用联社、县洞庭供水公司等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去年腊月二十六,九元村在支部书记晏,三华和村长刘齐新的组织下,召集了九元村在外工作的领导和经商的老板,在富雅大酒店召开乡情恳谈会,重点讨论了刘士奇故居的修缮及《刘士奇传》的创作出版问题,大家献计献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会上,部分热心人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经济援助。血浓于水,九元村人民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友情、乡情、亲情,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还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江西省吉安市委党史办为我提供了《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河南新县等革命根据地的党史研究专家也为我提供了部分宝贵的资料。这些地方都留下了刘士奇参加革命活动的重要足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刘士奇传》能够早日出版,刘士奇故居的修缮能够尽快解决。
2011年10月25日,刘士奇故居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为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普查函[2011]1719号)。目前,岳阳县党政和文物部门正在将刘士奇故居作为市级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逐级向上申报。刘士奇烈士的英勇事迹和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们所传诵。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我坚信耕耘的快乐,我相信生活的美好,我祈愿刘士奇故居的早日修缮,我祝愿岳阳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毫无疑问,刘士奇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但由于刘士奇烈士牺牲时间较早,他参加革命的很多英雄事迹大多缺少记载,或者湮没无闻,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除了笔者亲自采访与召开群众座谈外,还去搜集、研究、整理了部分专家的党史研究成果,参考了徐向前等领导人的回忆录。在此一并向相关部门及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努力寻找散落在诸多文本中的刘士奇的零星事迹,去伪存真,精心构思,认真创作,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士奇,尽量写出一个个性鲜明、革命坚定、大智大勇、感情丰富的刘士奇。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感情得以升华、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革命真理不恤牺牲的伟大精神,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士奇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旅程是何等的充实与伟大!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给人带来启迪、带来力量、带来光明与希望的人!他的英雄伟业必将长留人间,与日月同辉!
现在想起来,创作的过程又是何等的艰辛,有时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敲敲打打,不觉夜阑人静,东方即晓,揉揉眼睛,就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一觉;有时为了考证某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到处查找资料,甚至东奔西走,请教专家学者;有时为了推敲某个人物的对话、修改某些情节而费尽心机,神情恍惚,独自一人在校园徘徊,进而自言自语,旁若无人,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稿完成之日,正值清明节期间,也许是心智与体能消耗过度的缘故,也许是受书中人物感染不能自拔的原因,一种淡淡的哀思萦绕于我的心间,就让我用这心香一瓣向刘士奇等革命先烈祭奠吧!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错误与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清明节于洞庭湖畔
2014年仲秋修改于刘士奇烈士故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当我们在享受着新社会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怎能忘记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的幸福之花,怎能忘记革命先烈用生命铸就的康庄大道。在刘士奇烈士(1902-1933)诞辰111周年与牺牲80周年之际,《刘士奇传》终于与我们见面了。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斗,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许许多多英雄儿女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刘士奇无疑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为着民族的解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士奇烈士是湖南省岳阳县黄秀九元村人,他出生于一个郎中家庭,青少年时代在家乡岳阳与省城长沙求学。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让他立下了改造旧社会的志向。刘士奇后来在毛泽东、郭亮、夏明翰等革命同志的指引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于192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士奇最初在湖南各地从事党建与领导农运工作,1926年曾任中共岳阳地委执委书记,组建党组织,开展农运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的指派到江西从事革命工作,先后任省委秘书长兼工委主任、省委委员、鄱阳县委书记、赣北特委书记、九江市委书记、红六军政委兼军委书记、红二十军政委、赣西南特委书记以及前委常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8月刘士奇离开江西去上海,1931年受上海党中央指派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协助总指挥徐向前取得了反围剿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期间,刘士奇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之际,刘士奇临危受命,留守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组建了红二十七军,任军长,率领红军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掩护了主力部队转移,打击了敌人,保护了群众。其英勇事迹可圈可点,可歌可泣。1933年上半年,刘士奇受张国焘肃反错误路线的迫害,被杀害于湖北红安七里坪,时年仅31岁。
英国作家缪尔·斯迈尔斯说过,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刘士奇同志的精神追求中,是什么支撑着他从偏远的乡村走出,投身革命、历经磨难、矢志不渝?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信仰!刘士奇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极其光辉的,刘士奇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华著名烈士》、《中国红军人物志》等中国革命史册上都铭记了他的丰功伟绩。
他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对党无比忠诚,无比信仰,无比热爱,他在长沙求学时期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领袖。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是江西党政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坚决拥护和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同志“平分土地”的革命政策,得到了广大贫苦大众的热烈拥护,赣西南各根据地联成了一片,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他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担任过湖南岳阳、江西赣西南地方党政领导人,也担任过红军的军政委、军委书记,他善于团结同志,发动群众,孤立敌人,打击敌人。是毛泽东同志最为器重与信任的革命战友之一。
他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鄂豫皖根据地斗争最危险的时刻,他大智大勇独揽危局,率领匆忙组建成的红二十七军,与十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转战鄂豫皖三省,行程数千里,历时一个多月,巧妙地打击了敌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锻造了红军,光荣地完成了革命使命!
湖南——赣西南——鄂豫皖,这是一段辉煌的历程,一段红色的神奇历史。刘士奇等共产党人,在这方红色的热土上演绎出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动人传奇,积淀为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凝聚成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历史情感。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刘士奇同志一生信仰如炬,理想如帜,用生命演绎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为了纪念这段不能忘却的红色历史,再现当年的历史辉煌,刘士奇烈士的儿媳陈大理、孙辈刘庆保、刘代英等人以及传记作者彭新华,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调查、收集、整理了刘士奇烈士的有关史料,创作出了刘士奇的革命传记。
《刘士奇传》,是一本难得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是一面照亮人心的镜子。革命烈士刘士奇的共产主义胸怀,他的铮铮铁骨,都倾述着中华赤子的一片深情。
该书脉络鲜明,结构紧凑,可读性强。全书分为正文、附录、附记等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以平实、质朴而不失生动的文笔,真实记录了刘士奇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注意了点面结合,既有大的政治环境、大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刘士奇个人的革命活动情况的叙述。人物个性鲜明,性格突出。附录、附记部分包括了刘士奇烈士的报告、手迹、作者对刘士奇烈士后人的采访等内容,翔实可信,与正文互为印证、补充,使《刘士奇传》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可读性、教育性。
英雄洒碧血,丹心照汗青。岳阳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故乡,这是岳阳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岳阳人民一定能够高举火红旗帜,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像当年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一样,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建设美丽岳阳,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新成绩,作为对以刘士奇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的最好纪念。
彭新华编著的这本《刘士奇传》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真实地描述了刘士奇一生的革命事迹,反映了刘士奇作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毛泽东同志军事理论的践行者、党建工作的开拓者、土地革命的先行者的光辉人生。
彭新华编著的这本《刘士奇传》分为正文、附录、附记等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以平实、质朴而不失生动的文笔,真实记录了刘士奇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注意了点面结合,既有大的政治环境、大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刘士奇个人的革命活动情况的叙述。人物个性鲜明,性格突出。附录、附记部分包括了刘士奇烈士的报告、手迹、作者对刘士奇烈士后人的采访等内容,翔实可信,与正文互为印证、补充,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可读性、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