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现代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城市;上海是西学东渐的窗口,是海派文化的中心;上海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浦东开发,给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上海正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这就是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话说上海》丛书计十九卷,以每个区县为一卷,旨在利用地方志资源,挖掘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引领读者徜徉于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传统与时尚,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魅力上海;让生活在其中,或是来到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能充分领略和感悟其开放又自成一体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本书为静安卷,主要介绍了静安区的有关概况。
《话说上海》丛书以每个区县为一册,旨在利用地方志资源,挖掘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徜徉于上海,历史与现代,本上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你可以流连于卜-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细细辨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铭文,又可以置身上海美术馆,亲临当代艺术的盛会上海双年展;你可以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全国最大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志丹苑,想像着任仁发疏浚吴淞江的气势,也可以走进上海科技馆,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夕阳中,你可以怀揣着对老上海的记忆,走过老城厢,温醇的市民生活就会展现在眼前,抑或徘徊于上海的地标之一外滩,那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她会诠释给你当时世界建筑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在上海博物馆,你可以全方位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还可以在不远处的上海大剧院,欣赏通俗音乐剧《猫》、《剧院魅影》,聆听租宾·梅塔携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演奏……
本书为静安卷,主要介绍了静安区的有关概况,包括宋家花园,现代报业巨子史量才公馆旧址,荣氏老宅,爱神花园,小校经阁传奇,周信芳故居,海上奇女子张爱玲寓所等。
话说静安
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境域在唐、宋两代,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明、清三代隶属上海县高昌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大部划人公共租界西区。1914年境域南部1/10土地划入法租界。其余地域均属上海县法华乡(区)。1949年5月30日,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1950年6月28日复改称静安区。解放初,境域分属静安、新成、江宁区。1956年2月,上海市区划调整,静安区建制撤销,以富民路、常德路为界,东境划归新成区,西境并人长宁区。1960年1月,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新成、江宁区,将新成区成都路以西部分,江宁区全部,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合并重建静安区至今。静安区原设有威海路、延安中路、愚园路、张家宅、武定路、江宁路、康定路、余姚路、万航渡路、华山路等10个街道。1994年10月境内街道办事处建制调整,华山路与愚园路、万航渡路与余姚路、康定路与江宁路、武定路与张家宅、威海路与延安中路街道办事处分别合并为静安寺、曹家渡、江宁路、石门二路、南京西路等5个街道办事处。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周围与6个区相邻。东临成都北路,与黄浦区为邻;西以镇宁路、万航渡路、武定西路、江苏路、长宁路,与长宁区交界;南沿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与卢湾区和徐汇区衔接;北至安远路、长寿路,与普陀区毗连;隔苏州河与闸北区相望。全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7.57平方公里,河道面积0.05平方公里。轨道交通2号、7号线贯通全区,建设中的轨道交通12、13号线穿越石门路地区联通上海南北。2008年底,全区户籍人口31万,区域人口密度4.08万人/平方公里。境内宗教场所众多,有佛教静安寺、圆明讲堂、居士林,基督教怀恩堂、新恩堂,天主教小德肋撒堂。始建于宋代的静安寺重修扩建后,其钟、鼓楼,正法久住梵幢、宝塔(在建),与下沉式静安寺广场、重新修葺的涌泉、静安公园构成静安寺地区独特旅游景观。境内有茂名路毛泽东旧居、蔡元培故居、宋氏老宅、张爱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马勒别墅、郭氏住宅、涌泉坊等优秀近代建筑,有中共二大会址、平民女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刘长胜故居等革命遗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扩建后于2009年元旦对外开放。
19世纪60年代以前,今天的静安区地域属上海县西郊,阡陌相连,河道纵横。宋代迁来的静安寺,是上海地区的一个游览胜地。清代以来,这里是城里民众祈福拜佛的主要场所之一。近代静安区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l 862年。当时,英租界工部局为帮助清政府抵御太平军,在租界外修筑了几条军用道路,其中的一条从泥城浜(今西藏中路)直通静安寺,战后成为租界英国跑马总会的一条跑马道。1866年,租界工部局接管该路路政,命名为涌泉路(亦称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静安寺路的修筑,方便了租界民众出行游玩。静安寺和寺门前的“天下第六泉”成为中外游人的观光胜地。当年,荒郊野外的古寺就有了夜生活的肇端:一些青年男女,不再似以往那样白天朝寺进香,而是捱至黄昏始出行游览,深夜沿静谧的静安寺路回返租界,吩咐马车夫缓行、再缓行,消磨这美妙的良宵。1881年,静安寺重建落成,以后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开办庙会,庙门前及周围道路两旁商摊林立,盛况空前,洋场商风沿静安寺路一路刮来。静安寺西侧开办的申园,园内有西式洋楼一座,名为映泉楼,设有西式游玩设施,并可供应中、西餐饮。寺东侧的圣乔治西餐肆是上海最早的供英、美军人玩乐的舞厅之一。20世纪初,静安寺东又建起经营性质的私家园林愚园,其中西合璧的景观又为该地区增添了一抹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当时的静安区域内,既有张园、愚园、徐园、申园、西园等对外开放的中国式园林,也有斜桥总会等西式俱乐部,是公共租界的后花园。
静安寺路建成后,即有外国人购买路旁土地,建造红砖大宅,同时建有一些娱乐场所如斜桥总会(今广电大厦处)等。到20世纪初,静安区内今成都北路至铜仁路、南京西路至北京西路一带,大宅林立,幽静的林荫道配以高墙深院,充溢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气息。在今天静安区南部(新闸路以南、静安寺以东)形成了一个以外侨为主的居住区域,除大地产商哈同建造的著名的爱俪园具有独特的中西并呈的文化风俗特征外,大都体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与周围的中国江南农村形成鲜明对照。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展到了静安寺一带,租界西区地价暴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红砖大宅被一幢幢拆毁,园地上建起一座座排列紧凑的里弄房屋;高墙被捣毁,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华丽的铺面。田园乡村逐步城市化,建起住宅、里弄、厂房。以静安寺路为代表的静安南部地区商业日益发达,连静安寺寺院也被商铺所包围,周围园林荡然无存。北部地区尤其是靠近苏州河一带开办了大量纺织厂以及小型化工、五金工厂,为适应工业人口的居住,出现了大批简屋、旧式里弄,曹家渡一带还建有不少外来难民(不少人在工厂做工)栖身的棚户。南商北工的格局导致南部的幽静院落与北部的嘈杂棚户形成儒雅与粗俗、内敛与奔放两种不同的格调。
几十年中,静安区南京西路的商业形态始终停留在规模小、品种单调的状况中,直至20世纪90年代,又一股强劲的东风才将现代商业商务形态送进静安区、送进南京西路。20世纪末、2l世纪初,整个静安区经历了巨大的城市改造,棚户简屋和众多新、旧式里弄住宅被拆除,大量人口被动迁至城市郊区,以梅龙镇广场、恒隆广场等为代表的商务楼宇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商业商务区域。新闸路以北的厂房荡然无存,取代它们的是那些舒适的现代公寓住宅区,那些坐落在繁华都市,配置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人性化的设计,环境优美、宁静、舒适、典雅、安全,更适宜人们的居住要求的小区,如达安花园、新福康里、国际丽都城、中凯城市之光、上海壹街区、君御豪庭、泰府名邸等。同时那些继承了昔日贵族气息的,融汇园林景致与高雅品位,闹中取静,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房型舒适,备受知名人士、社会名流青睐的住宅,如四方新城、华山公寓、嘉园、三鑫花园、南草坪花园等,成为海内外新贵追捧的对象。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成为静安区的新特征。今日的静安南京西路上以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为代表的商务楼宇群落“金三角”,与上海商城、上海展览中心、中欣广场、嘉里商务中心、久百城市广场、越洋广场、会德丰广场等在上海市中心共同形成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以波特曼丽嘉、上海希尔顿、锦沧文华、四季酒店等为代表的高档星级宾馆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优雅的休闲空间;古老的静安寺重修扩建后再度焕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心城区的独特旅游景观。六里南京西路国际顶级商业品牌汇萃,时尚生活气息充溢,整个静安区被全球一体化潮流推动着向国际化社区演变。
在建设“高起点、外向型、国际化”新静安的定位下,静安区委、区政府坚持建设国际静安的发展策略,利用区位优势,加大区内商务楼宇建设力度,发展以楼宇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逐步形成静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特色。静安区的外资企业,从基本为零起步,发展到2008年底近 5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地区性投资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机构109家。2008年,静安区涉外税收达67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45%,名列全市前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增加值的比重达88%;“楼宇经济”实现从“年亿楼”到“月亿楼”的跨越。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具有静安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城区形态焕然一新。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布局不断深化、细化、优化,实现“以静安南京路全面改造为龙头”,到“一轴两翼、南留北改”,再到“一街五区、南改北建”的持续发展。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整个静安区呈现出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精典雅致、繁荣繁华的景象。至2008年底,全区共建成纯商务楼宇91处,建筑面积356.81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度新竣工纯商办楼宇4处,建筑面积28.48万平方米。
在不断增加楼字面积的同时,静安区委、区政府也注重加强商办楼宇软件建设,不断完善南京西路、静安寺等区内大型商圈的城市功能,提升商务、商业中心的繁荣度,进一步推进工作、居住功能的国际化。同时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全市率先完成39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拆平旧里120多万平方米,近10万户居民喜迁新居,人均居住面积从4.2平方米提高到17.4平方米。开展厨房问整治、卫生间独用改造、房屋与环境综合整治、二次供水改造等工程,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教文卫体和社会保障投入逐年递增。率先启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应对世界性难题——人口老年化趋势,倡导居家养老新观念。每个街道都建成1家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全区共有30家社区“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2家社区中心厨房,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2008年,全区已为5946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2646名老人提供助餐和送餐服务。全方位构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助残服务体系,老龄工作、助残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4岁。
2008年,静安区委、区政府发动全区人民参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着力改善城区形象和功能,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年底,静安区是全市唯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的文明城区。
P1-7
综观上海城市的发展历史,唐天宝十载(751年)立华亭县,南宋末期上海镇成为“华亭县东北的巨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立上海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城墙,上海从东海之隅的小镇,到清乾隆年间已发展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上海城市地位和功能开始确立。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也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城市。19世纪中后期,上海逐步成为中国的航运中心、贸易巾心、金融中心。1844年,上海正式开港,成为进出口商品中转的枢纽。1864年,上海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59.8%。1847年,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之后法国、德国、日本、俄国也相继在上海开设外资银行。上海也是民族工业的诞生地,是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地方,1933年,民族工业资本占全国的40%。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中心。
上海是西学东渐的窗口,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文化、西方的制度源源不断传播到上海,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西方的市政建设和管理、司法制度等先进的理念在上海得以实施。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中心。上海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在历次的政治活动中上海都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给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上海正努力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这就是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2010年,世界博览盛会将在上海举行。从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始,世博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确立“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上题,此后历届世博会均针对当时世界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选定主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奉献给全世界的一个崭新理念和最佳实践目标。所谓美好的城市生活,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或是来到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能充分感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座城市,一段历史,和一段被历史积淀与熏陶的文化。
我们组织编纂的这套世博会丛书,以每个区县为一册,旨在利用地方志资源,挖掘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徜徉于上海,历史与现代,本上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你可以流连于卜-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细细辨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铭文,又可以置身上海美术馆,亲临当代艺术的盛会上海双年展;你可以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全国最大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志丹苑,想像着任仁发疏浚吴淞江的气势,也可以走进上海科技馆,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夕阳中,你可以怀揣着对老上海的记忆,走过老城厢,温醇的市民生活就会展现在眼前,抑或徘徊于上海的地标之一外滩,那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她会诠释给你当时世界建筑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在上海博物馆,你可以全方位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还可以在不远处的上海大剧院,欣赏通俗音乐剧《猫》、《剧院魅影》,聆听租宾·梅塔携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演奏……
这就是上海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城市生活的体验。
《话说上海》丛书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组织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而编纂的系列作品。
本丛书自2007年年初启动以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沙似鹏(主持工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敏彦和办党组书记、主任李丽先后主持本丛书编纂工作,原办副主任姚金祥、沈锦生也为本丛书编纂做了大量工作。裘晓燕撰写前言。颜小忠、吴韵、李彦涛协调联络各区县卷编纂工作。市地方志办公室业务人员黄晓明、杨军益、李洪珍、沈思睿、郭万隆分别参加各卷审读工作。
区县地方志办公室积极组织编写,精心研究纲目,仔细修改统稿,并落实出版经费。本丛书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也为本丛书做过策划、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0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