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
其中《闺女儿》从十几岁就扛起家庭的重任,到待字闺中心思细腻的少女,再到初为人妇的辛苦,直至丧失劳动力成为留守农村的老人。这是乡村女性的一生,她们在刘庆邦笔下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善良和坚韧。
文中有很多极具地域风情的民俗,读来意趣盎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闺女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庆邦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 其中《闺女儿》从十几岁就扛起家庭的重任,到待字闺中心思细腻的少女,再到初为人妇的辛苦,直至丧失劳动力成为留守农村的老人。这是乡村女性的一生,她们在刘庆邦笔下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善良和坚韧。 文中有很多极具地域风情的民俗,读来意趣盎然。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的主题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生活、受教育经历等等。在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再到这些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的作品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之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目录 梅妞放羊 闺女儿 玉字 回门 相家 拾麦 试读章节 太阳升起来,草叶上的露珠落下去,梅妞该去放羊了。梅妞家的羊只有一只,是只白白净净的水羊。他们这里不把母羊叫母羊,叫水羊。水羊拴在石榴树爬出地面的树根上,梅妞刚去解绳子,水羊像是得到信号,就直着脖子往外挣,把绳扣儿拉得很紧。一个水羊家,不能这样性子急!梅妞不高兴了,停止解绳扣儿,对水羊说:“你挣吧,我不管你,看你能跑到天边去!” 水羊挨了吵,果然不挣了,把绳子放松下来。水羊还自我解嘲似的低头往地上找,找到一根干草茎,用两片嘴唇拣起来,一点一点地吃。梅妞认为这还差不多,遂解开绳子,牵着羊往院子大门口去了。一群绒团团的小炕鸡跑过来,像是一致要求梅妞姐姐把它们也带上,它们也想到外面去玩耍。梅妞嫌它们还小,不会躲避饿老雕,扬着胳膊把它们撵回去了。小炕鸡们仰着小脑袋细叫成一片,似乎对梅妞只跟水羊好不跟它们好的做法有些意见。 梅妞手上牵着羊,胳膊上还挎着荆条筐,筐里放着一把镰刀和一只掉了手把儿的大茶缸。这就是说,梅妞把羊的肚子放饱还不算,还要顺便割回一筐草,镰刀就是割草用的。那,大茶缸是干什么用的呢?拿它到河边舀水喝吗?茶缸太破旧了,不光掉了把儿,漆皮也几乎脱落尽了,露出锈迹斑斑的内胎。没关系,大茶缸是用来盛羊粪蛋儿的。羊吃了草,就会拉羊粪,爹要梅妞把羊粪拣回来,说羊粪是好肥料,上到豆角地里,豆角结得长;上到韭菜地里,韭菜叶长得宽。梅妞听话,每天都拣回半茶缸到一茶缸粒粒饱满的羊粪蛋儿。 梅妞放羊是在村南的河坡里,那里的草长得旺,长得嫩,种类也多。她牵着羊登上高高的河堤往下一看,就高兴得直发愁:满坡青草满地花,俺家的羊哪能吃得赢呢,这不是成心要撑俺家的羊吗!她对羊说:“羊,羊,吃草归吃草,不许吃撑着,吃撑了肚子疼。”羊拐过头看看她,像是把她的话听瞳了。羊开始吃草,她也低着头在草丛里找吃的,她找的是野花的小花苞。有一种花的花苞,看去像个小绿球,剥去那层绿衣,鹅黄的花蛋蛋就露出来了。花蛋蛋刚放进嘴里有些苦吟吟的,一嚼香味就浓了。她把这种花苞叫成蛋黄。还有一种花的花苞是细长的,里面的花胎呈乳白色,吃起来绵甜绵甜。她把这种花苞叫成面筋。吃罢“蛋黄”和“面筋”,就该吃“甘蔗”和“蜜蜜罐儿”了,她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梅妞看见,她家的羊光吃草不吃花,红花不吃,黄花、蓝花也不吃,一吃到有花朵的地方,羊的嘴就绕过去了。羊的牙齿很快,大概比剪苹果枝用的大剪刀还快,羊嘴经过之处,参差不齐的青草就被“修理”平了。而草平下去之后,那些剩下的各色花朵儿等于被高举起来,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颤动,格外显眼。梅妞不明白羊为什么不吃花,难道这只羊是一个爱花的人托生的,一见到花就嘴下留情了?她采了一朵小白花,送到羊的嘴边,要试试这只羊到底吃花不吃花。她说:“羊,这花甜丝丝的,很好吃,你尝尝吧!”羊用鼻子嗅了嗅,没有尝花,接着吃草。梅妞又采了一朵紫花送到羊嘴边,羊还是不吃。梅妞心里不觉沉了一下,看来这只羊的前生真是一个爱花的人。再看羊时,梅妞的感觉大不一样,她看羊的眼睛,越看越像人的眼睛。羊的眼圈湿润。眼珠有点发黄。羊的眼神老是那么平平静静,温温柔柔。看来任何人的眼睛也比不上羊的眼睛漂亮,和善。 太阳往头顶走,梅妞的草筐装满了,羊也差不多吃饱了。阳光暖洋洋的,晒得梅妞和羊都有些慵懒,梅妞想躺在地上睡一觉。可她对自己说,不许睡觉,要是睡着了,羊被人牵走怎么办。她把羊绳拴在装满青草的筐系子上,自己也趴在草筐上。似睡非睡之间,她开始唱歌。她没学过唱歌,所唱的歌都是自己随口瞎编的,看见什么就编什么。比如她这会儿看见的是羊,就拿羊做唱词。她唱的是:羊呀,你的亲娘在哪里呀?你的亲娘不要你了,你是个没娘的孩子啊!她看见羊的眼圈比刚才还湿,接着唱道:羊呀,没有亲娘不要紧呀,没人要你我要你,我来当你的亲娘吧…… 草筐突然倒了,梅妞往前一磕,差点也倒了。睡意蒙咙的梅妞吓了一惊,她第一个反应是有人要夺她的羊,谁?她跳起来一看,大河坡里静悄悄的,连个人影也没有。远处一座废砖窑,窑顶有几缕白云。近处有一孔石桥,桥下的流水一明一明地放光。不用说,草筐是被羊拉倒的,羊大概渴了,要到水边去喝水。梅妞说:“羊,你吓我一跳。想喝水不会说吗?你的嘴呢,哑巴啦?我打你!”梅妞说了打羊,只是说说而已,她才舍不得动羊一指头呢,因为羊身上怀有羔儿。水羊是爹从三月三庙会上买回来的,爹把羊一领回家,就交给梅妞了,说羊肚子里有羔儿,千万别碰着羊的肚子,也别让羊跑得太快。爹给梅妞许了一个愿,等羊生下羔子,等羔子长大卖了钱,过年时就给梅妞截块花布,做件花棉袄。梅妞长这么大从没穿过花棉袄。羊羔儿是梅妞的希望,花棉袄是梅妞的念想,梅妞把希望和念想都寄托在羊肚子上了。 河里的水不是很深,有些泛白,岸边长着一丛丛紫红的芦苇。梅妞分开芦苇,把羊牵到水边去了,让羊喝水。羊一站到水边,水里就映出羊的影子。水边的羊低头喝水,水里的羊也低头喝水。它们不像是喝水,像是要亲一个嘴。嘴一亲到,羊影子就被圈圈涟漪弄模糊了。喝完了水,羊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而是饶有兴致似的往河里看。河里长着不少水草,有花叶的,也有圆叶的。水草上趴着一些年轻的青蛙,在格哇格哇乱叫。有的不光叫,还跳来跳去互相追逐,搞得水面很热闹。梅妞看见一只胖青蛙背上驮着一只精干的瘦青蛙,两只青蛙的尾部紧紧贴在一起。她知道青蛙在干什么,觉得这样不太好,大白天的,干什么呀!她弯腰拣起一块土坷垃,朝那对青蛙投去。她没投中青蛙,只激起一些水花。水花落在那对青蛙身上,它们竟然不受影响,只把鼓着的眼睛稍稍闭了一下,继续做它们的事。梅妞又抓了一把散土,向那两个旁若无人的家伙撒去,散土撒开一大片,把那对青蛙打中了,它们腿一弹,往水里潜去。潜水时,它们一驮一,仍不分开。刚潜了一会儿,两个闪着水光的小脑袋就从水里冒出来了,似乎比刚才贴得还紧。梅妞骂了青蛙一句不要脸,对羊说:“走,咱不看!”牵着羊离开了。 梅妞把耳朵靠在羊肚子上,想听听羊羔儿有没有动静。羊的肚子往两边鼓着,显得很突出,可里面一点声音也没有。她想,小羊羔儿可能还在闭着眼睡觉,还没有睡醒。 在此后的日子里,梅妞每天都像听诊一样听水羊的肚子。终于有一天,梅妞觉出羊肚子里面动了一下,动作不大,就那么缓缓的,大概是羊羔翻了一个身,或伸了一个懒腰。梅妞很欣喜,对羊说:“羊,羊,你的孩子动了,你觉到了吗?” 羊咩叫了一声,仿佛在说,它早就知道了。 梅妞还注意到了水羊的奶子,那只奶子一天比一天饱满,一天比一天往下坠,像瓜架上结的一个大吊瓜。“吊瓜”大概已开始储存汁水,看上去沉甸甸的。梅妞不知羊嫌不嫌沉,她替羊有点嫌沉。由于羊的奶子太膨大,挨到了两条后腿,羊一迈步,腿帮子就把奶子蹭得往前悠动一下。梅妞不知羊嫌不嫌碍事,她替羊有点嫌碍事。最好看的是羊奶子下面长的两个奶穗子,奶穗子圆圆的,长长的,颜色有些发粉,上面长着一些极细的绒毛,让人一见就禁不住想伸手摸一下。梅妞好几次想摸,都没摸。水羊还没生过孩子,一定很害臊,很护痒,不愿意让别人碰它的奶穗子。有一天,梅妞忍不住,到底把羊的奶穗子摸到了。和她猜想的一样,羊不愿让她摸奶,她刚摸了一下,水羊就抬起蹄子,三弹两弹把她的手弹开了。水羊很不客气,有一蹄子弹在她的手背上,把手背弹破了一块油皮。梅妞没有恼,从地上捏起一点土面面敷在破皮处就拉倒了。她能谅解羊,是因为她身上也有奶子,她的奶子也发育得鼓堆堆的了,别人甭说动她的奶子,就是看一眼她也不让。将心比心,人和羊都是一样的。 南风带了熏气,大麦黄芒,小麦也快了。梅妞掐两穗小麦,在手里揉揉,吹去糠皮,白胖带青的麦粒子就留在手心里了。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新麦,一嚼满口清香。现在她把口水咽下去,先喂她家的羊。水羊快要做母亲了,需要增加营养。羊母亲营养好了,生下的羊羔儿就壮实,奶水就充足。羊在她手心里吃麦时,两片颤动的嘴唇拱得她手心发痒,她不由得嚷:“哎呀,痒!痒!”既然怕痒,就别让羊在手心里吃了,可她下次揉好的麦,还是让羊在手心里舔,她还是嚷痒。 P3-10 序言 黄山书社的一位年轻的编辑来信告诉我,出版社正在策划出版一套当代作家的选集,编辑宗旨是通过作品来反映当代作家的成长道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作家的童年经验、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等。她说:“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作家的精神源头。”我注意到信中用了“我们选择”这组词,猜想大约这些作品不光是作家自己选出来的,而是编辑与作家共同商量、一起挑选出来的,自然也有了编辑的主动与理解的投入。这样的通过出版社编辑主体参与策划的一套作家文丛,应该是独具一格的。 从编辑部给我提供的目录来看,大多数是当代最重要的一代作家的早期作品,反映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的信息。我是这代作家的同代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虽然我现在没有时问重温一遍这些作品,但看到这些熟悉的篇名,都会让我的思绪回到那个时代,——一个作家与时代的起落同命运的时代。我想提一下的是选人方方的作品集里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这篇小说是在一个沉闷的年头发表的,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处于相当疲软的时候,但是一股刚劲的清新的气息却在地下慢慢地流淌,我正是在那个时候先后读到了方方的这个中篇以及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阎连科的《年月日》等等,慢慢的,文坛的风气出现了转机,萎靡的风气冲淡了,中国的作家终又找到了一个嘹亮的音符来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与作家们在八十年代发出的稚嫩的声音不同,既继承和深化了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部分;又体现出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独立思考和我行我素的追求。1993年人文精神讨论兴起,人们主要是藉了媒体力量,对“两张”的走向民间的创作趋向有很多推崇,而对于当时文坛上最有风骨的一批知识分子写作,诸如方方、王安忆、杨争光、阎连科、刘震云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却远远重视不够。而这些作家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写作实践,各自形成了自己成熟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方的厚重而开阔的知识分子的叙事特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个亮点。 再往上推,那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我看到了选人叶兆言选集中的《悬挂的绿苹果》,也让我想起很多往事。这篇小说发表之初,我为之写过评论,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起过不错的反响。但当时关注的人似乎不多,叶兆言兄至今还把它列入选集,可见私心里还是喜欢的。这篇小说发表在探索风气弥漫文坛的八十年代中期,许多打着“先锋”、“探索”、“创新”的稀奇古怪的作品满天飞,而这篇作品却以日常生活为描写题材,以不动声色的笔法进行了人心深处的探索,表达了在社会舆论的认知定势与人性自由流向的对照下,人在选择生活道路时本能所起的作用,还涉及到非理性和神秘的领域。作家把这些现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表现,解构了时代生活的本质论和因果论。这种叙事方式,为后来成为创作主流的新写实小说开启了先河,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这一代作家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崛起于文坛,在艺术创新、形式探索、寻根以及先锋等一系列思潮的激励下,一步步走出了笼罩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长达几十年的政治阴影,靠着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审美经验,凭借着文学表达的独特形式,慢慢地走向成熟,经过了三十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片绚烂风景。我在论文《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中描述过当代中年作家如何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三十年的理由和原因,这真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道奇观,如今,出版社愿意用这一套文丛来保留或者说体现,这三十年来文学道路和作家成长的痕迹,以示后人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迪。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创意。这是这套文丛在一开始策划时就含有的独特意图,我希望通过读者的流通与阅读,能够使这样的编辑意图得到很好的传播,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慢慢地产生的。 2009年12月11日于上海黑水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