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散文精品集。
王安忆的散文殊态异姿,特色鲜明。人物素描旨在深入开掘人性中的美学矿藏,且善于采用多维视角展示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底蕴。国内外记游描摹自然风光,评说纷繁世像,不乏深邃的历史意识。整体观之,各类佳篇均能体现坚实的哲学根柢,高雅的精神向度及脱俗的语言风貌,具备较高的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
读王安忆的散文,你会感觉到江南才女之婉约细致的文风正徐徐向我们吹来,如沐江南早春的微风般舒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感的生命(中国当代名家散文悦读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安忆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散文精品集。 王安忆的散文殊态异姿,特色鲜明。人物素描旨在深入开掘人性中的美学矿藏,且善于采用多维视角展示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底蕴。国内外记游描摹自然风光,评说纷繁世像,不乏深邃的历史意识。整体观之,各类佳篇均能体现坚实的哲学根柢,高雅的精神向度及脱俗的语言风貌,具备较高的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 读王安忆的散文,你会感觉到江南才女之婉约细致的文风正徐徐向我们吹来,如沐江南早春的微风般舒畅。 内容推荐 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散文精品集。 王安忆说:“散文在语言上没有虚构的权利,它必须实话实说……散文使感情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尤其是我们使用的是这么一种平铺直叙的语言的时候,一切掩饰都除去了。所以我说它是感情的试金石。” 读王安忆的散文,你会感觉到江南才女之婉约细致的文风正徐徐向我们吹来,如沐江南早春的微风般舒畅。 目录 第一辑 过去的生活 过去的生活 成长 茹家娄 插队后记 回忆文学讲习所 办公室的回忆 非典时期的生活 男之俊 女之倩
第二辑 独语 独语 思路 麦田物语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华舍住行 正是梅雨季节时 二月里来好风光 塞上五记
第三辑 情感的生命 情感的生命 摹写的精神 用你的矛攻你的盾 气氛 欧刀吴斧削江郭 女作家的自我 我的小说观 谁来听故事 面对自己
第四辑 充满梦幻的时代 充满梦幻的时代 艺术是一个过程 “美国梦寻” “上海味”和“北京味” 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 我是一个匠人 街灯底下 写作课程宣言 小说如是说 在偏僻的地方读书 上海影像 试读章节 上海影像 我看这本摄影画册,看到的是戏剧性的那面。坚硬的果断的钢筋水泥线条,有着锐利的角度,或者特别流畅的流线型弧度,呈现出现代建筑材料的精密准确的特质。这些建筑材料均有着光滑平整的面,折射出冷静的光芒。所有的外形一无二致是干净的,齐整的,重力平衡,经过细密合理的计算。在这图案式的线和面之间,是柔软的,有弹性的,不规则的人脸和人体。我说的戏剧性就发生于此。 在这抽象的背景之下,那些写实的细节就变得分外感性,它们感性到有些起腻的地步。因是含着肉质的光和影的对比,有些模棱两可,边缘含糊,甚至粘滞的颗粒。它们和这个几何的背景形成了奇异的关系。这当然谈不上是协调,可也不是冲突,不是那种敌对性的,没有那么强烈和扩张。而是,而是有些变形。就是说,它们两不相干,各成一体,谁也不犯谁。也就是说,它们漠然处之,彼此视而无睹,却相安无事。看上去,就含着些讥诮,似乎是喜剧的效果,但不尽是好笑,还有着些戚容:窘迫,不自在,无处安身。这是一幕惶然的景象。 这种奇特关系中,最为典型的是那些外省人的影像,他们的形状更加不规则,更加自由,也就更为自成格局,显示出他们来自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他们脸上的光和影比较细碎和密集,类似中国画里的皴法,这在线条简洁流利的背景之前,有一种局外的隔膜的印象。他们的脸型带着自然的状况,室外的光线,劳作的生活造成的肌肉与皮肤的运动路线,在面部形成某个部分的发达,以及某个部分的疲损,这是自然的可感的运动痕迹。他们的躯体也是这样,是劳作的生活造成的弯曲和伸展的角度,这种角度带有着外省的闲散的无拘无束的空气。在这格式化了的环境里,变形的效果越发尖锐了。 尤为戏剧性的是在一些外省人松弛,迟钝,不修边幅的背影中间,很突兀地转过来一张正面的女性的脸。这张脸上的光影是匀整,光洁,边缘分明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格式化的,就与几何形的背景相符。这张脸是由室内的非体力的劳动,现代化妆技法,消费的时尚潮流,一同造就的。它模糊或者更甚一步地取消了细节,带有概括的倾向。所以,它与现代城市建筑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简化和提炼的性质。看上去,它就像城市的一景,非常贴合。倘若没有前景里的外省人的背影作梗,那么画面就协调了。 但在另一幅照片里,关系简单了,便达到了协调。就是在石砌的建筑前的半身女像。她的黑衣黑发加强了影调的对比程度,背后的石砌建筑面上的光影从浅渐渐向她的深黑过渡,她脸上的光影也是朝着这一个方向过渡。建筑的线条是经过人工的刻画的,与她脸上显著的唇线,眼线,鼻影线,还有衬了垫肩的外套的略微夸张的轮廓,合上了节拍。这是一幅形式最为一致的影像,首尾呼应,但戏剧性却削弱了。不过作为一本摄影画册来说,这一幅照片也是需要的,它可作为一个标志,标志着这个现代城市的,至少是外部的格式化形态。 但我们也不要因此就以为这样的女性的脸是完全抽象的影像,在另一些场景里,它也呈现出感性的一面,戏剧性重又回来了。那里的背景是深色的,上面有一些明暗的有秩序的起伏,看起来像是一幅画,在此则是舞台上的布景的效果。画的底边有一道锐利的光线,光线底下又有一块光,照亮了前面的一片桌面,桌面上的一些玻璃和瓷的器皿,以及器皿里的液体,在这些光源之下不同程度地明暗着,这就又添了一成舞台的效果。 舞台是一种不真实的自给自足的环境,它暗示着非日常的事件的发生。于是,前台的两张女性的脸,就都被赋予了某种含义。这都是亚洲人的宽阔的平坦的脸,光和影都是平面的,对比很少,所以,那种欧式的大笔触的化妆,就格外的触目。所有的部分都经过极力的夸张,可是终也拗不过大局,反使得宽阔的面因为缺乏细节显得更为宽阔,并且表情呆板。这里含着一股疲惫,不是外省人的劳作与生产的疲惫,而是消费性质的,挥霍过度的意思。你看那平脸上的光,一点不像在桌面上的器皿中间那么活跃和光彩,而是滞留的,干涸的,没有声色。就是这呆板,因走出了格式,而变得生动,呈出戏剧的性质。 还有更戏剧性的,就是更进一步地将那些格式化的人脸和人体推到极端,将它们参加到环境的部分里去,这时候,它们就成了橱窗里的模特儿和广告上的图画,或是街头雕塑。大幅的,撑满整个背景的广告上的男女图像,平面地受着光,黑是黑,白是白,过渡的暗影也是约略的,大致的深浅,是水粉的效果。广告板的接缝处又像是募画时打的格子,使画面更为工整。广告之下,走的那一个老人,脸和身体上的光线却是细腻的。虽然因为一身黑衣,顶上的发和胸襟露出的内衣,及手中的提袋均是白色,笔触很简练,有着格式化的趋势,可在另一方面,这简练却更突出人脸和人体的生动和饱满。在此,光和影流露出写实的情调,连路面上的裂缝,车胎的印痕都是具体可感。但两个花坛又是图案形的了,限制了写实风格的蔓延。就这样,写实与格式互相修正着,形成微妙的间隙。 写实的笔调在这样的人体上表达得最为充分,这样的人体就是这现代城市的居民的人体。他们不是如同外省人那么具有特色,因而具有变形的戏剧效果,他们在这城市里生活了很久,无论这城市变到哪里,他们都可做到处变不惊。所以,他们的脸部和躯体都有着一种自我的约束,比较均衡,也就比较沉着了。他们特别具备写实的特征,因为日常化,于是,他们就与那格式化的建筑背景,构成了又一种意义上的奇特关系,那是比较对称的,就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像那个城市雕塑旁边的老人,他穿着冬装,衣领很繁复地重叠着,每一部分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光在他的绒线帽和细格外套上老实地描画着,一点不雕琢,是朴素的写实风。在他身边的打电话女郎的铜塑,因其金属的光滑坚硬的质地,光和影便过于流畅地流淌着,又由于金属的不吃光,折射出反光。两具人体就是这样形成对比。而身后是这城市的日常情景,这日常情景也包含有两种因素,一是几何形的建筑和街道,一是变化多端的人体,两者本来融合在一起,但是被前景中的两具人体分离了。 橱窗里的模特儿是有些本末倒置的用意,它将人体格式化,而周围的物体则作感性的表现。模特儿是抽象化的人体,而身上的俗丽的,装饰繁琐的时装,却是具体化的。更具体化的是橱窗的外墙:剥落的墙砖,旧损的水管,垂挂的电线,破裂的地面,都在软化着那个抽象的格式。 还有着稍许坚决些的,近于对峙的关系,那就是高架桥下的老房子。在高架桥粗犷、简直、强劲的线条下,是老房子委婉曲折细碎的线条,而之后,又是新式住宅略廓的,枯乏的,单调的线条。在这些垂直,横贯,或者流利的弧线,形成的类似建筑蓝图的画面中间,还有着那几处工笔画的笔触,尤其是屋顶上的细密的屋瓦,小巧的天窗,形状复杂的屋墙门楣,光线在这里显得精致、缠绵、绰约。可惜这点小小的反抗的声音,终不成气候,终被掩埋在那些粗暴、有力、决断、洪流般的线条之中。我看到的便是这个——一部发展中的城市的戏剧。由于瑞士人的宁静性格,这部戏剧便被表现得温和、委婉、适度,它透露出这个民族对历史容忍和耐心的善意。 P251-25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